中國民營衛星公司今實現“四顆衛星”升空!覆蓋4大熱門領域

北京時間 2018 年 10 月 29 日上午 8 點 43 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酒泉完成瞭它的第 289 次飛行。最值得關註的是,中國民營衛星公司天儀研究院自主研制的瀟湘一號 02 星 TY1-02 、星河號 TY1-03、長沙高新號 TY4-01、銅川一號 TY4-02 四顆衛星以及其參與實施的首次太空基因樣本運送項目。

圖丨發射現場(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本次發射也是長二丙火箭搭載衛星最多的一次,采取“一箭八星”的發射方式,還搭載瞭 1 顆白俄羅斯國立大學研制的科教衛星、北京國電高科的“天啟一號”物聯網衛星等。

值得提及的是,此次發射也將中法航天合作的首顆衛星——中法海洋衛星送上太空中法海洋衛星平臺由中方提供,采用成熟的 CAST2000 衛星平臺,設計壽命 3 年。衛星搭載兩臺海洋科學觀測設備,一是海風觀測載荷——由中國負責研制的全球首臺新型體制的微波散射計,另一臺是海浪觀測載荷——由法國負責研制的全球首臺新型體制的雷達波譜儀,借助兩臺先進載荷,衛星可以首次實現全球風浪同步觀測。

中法海洋衛星主要用於海洋動力環境監測,可以實現對海洋表面風和浪的大面積、高精度同步觀測,衛星還能觀測陸地表面,獲取土壤水分、粗糙度和極地冰蓋相關數據。衛星的運載發射和測控工作由中方承擔,中法雙方均建有數據接收地面站,所獲科學觀測數據兩國共享。同時,該衛星數據還可提供給世界各國科學傢、預報員使用,為海上船隻航行安全、全球海洋防災減災、全球海洋資源調查提供服務保障。

圖丨中法海洋衛星示意圖(來源:法國空間研究中心)

作為中國首批商業航天公司之一,天儀研究院成立僅 2 年,已成功發射 8 顆衛星,為包括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團、清華大學等在內的十幾傢科研院所、大學和商業企業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微小衛星整體解決方案。通過研發低成本微小衛星,將衛星應用到更多的商業領域。

圖丨天儀研究院4星發射任務徽章(來源:天儀研究院)

這次的發射也是天儀研究院繼成功研制和發射瀟湘一號、陳傢鏞一號、湘江新區號和全圖通一號四顆小衛星後的第四次發射任務。此次成功發射的四星中的三星均是面向未來特定星座的首次技術驗證星,它們的成功發射標志著天儀研究院在衛星星座組網領域以及未來的衛星遙感領域都邁出瞭關鍵一步,實現瞭裡程碑式的發展。

圖丨天儀研究院團隊(來源:天儀研究院)

瀟湘一號 02 星 TY1-02

瀟湘一號 02 星 TY1-02 為激光通信新技術驗證衛星,由天儀研究院與商業航天領域創業公司深圳航星光網空間技術有限公司(LaserFleet)聯合研制。LaserFleet 計劃未來利用數百顆衛星在太空中建立激光通信網絡,為民航飛機提供高速的上網服務。本顆衛星作為此計劃的首發技術驗證星,將進行一系列基礎性技術驗證,為後續工作奠定基礎。

本顆衛星每 95 分鐘繞地球一圈,在軌時間三年,除瞭完成技術試驗任務,還增加瞭娛樂互動功能。衛星在夜間過頂時,能在空中對地閃爍,進行激光投影通信。地面上的人們,可通過望遠鏡或手機小程序接收、掃描光信號,信號內容根據摩爾斯電碼進行編碼、翻譯。初期衛星發送的信息由控制中心集中管理,後續會向大眾開放。

圖丨天儀研究院 CTO 任維佳為衛星做整星測試(來源:天儀研究院)

在 10 月 24 日舉辦的主題為“邁向商業航天時代的衛星應用之路”的第二十屆中國衛星應用大會上,LaserFleet 公司就對空間激光通信技術進行瞭介紹,其優勢在於通信速率高、安全保密性強、功耗低、協議透明、無需頻譜許可證和鏈路部署快等。隨著諸如法國在激光穿透雲層等方面的探索,未來激光通信將是大容量信息傳輸中極具競爭力的通信模式。

星河號 TY1-03

星河號 TY1-03 為新遙感技術衛星,由天儀研究院與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制。雙方將構建全球首個商業 AI 星座計劃——“星時代”星座,該星座是一個覆蓋全球、分鐘級更新的地球影像數據網絡,計劃包含 192 顆衛星,分佈在 24 個軌道面,組合部署光學遙感衛星與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分辨率覆蓋 5m、1m、0.5m。

圖丨星河號TY1-03衛星任務徽章(來源:天儀研究院)

“星河號”衛星是該星座的新型遙感技術首星,此次發射成功後,國星宇航將將進行一系列商業服務的探索。例如針對社區服務打造的“太空+社區”服務體系,讓社區變得更安全、更智能、更科技;以及針對自然災害防治提供的空間信息支持,2018 年 10 月,國星宇航針對金沙江堰塞湖地質災害,第一時間協調獲取瞭堰塞湖及周邊地區的遙感衛星影像數據,完成首次防災減災數據與應用服務,並及時為災害管理部門提供瞭空間信息支持。

圖丨“星河號”衛星(來源:國星宇航)

長沙高新號 TY4-01

長沙高新號 TY4-01 是天儀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業餘無線電衛星,這顆衛星主要裝載瞭由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研制的業餘無線電載荷,計劃在軌進行面向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天地通信試驗。同時該衛星將驗證天儀研究院自主部署的下一代衛星平臺。

圖丨長沙高新號TY4-01衛星任務徽章(來源:天儀研究院)

銅川一號 TY4-02

銅川一號 TY4-02 為“天格計劃”首發驗證試驗衛星,是由天儀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以及陜西省銅川市聯合研制的天文探測衛星。此衛星作為天格計劃的第一顆驗證星,將為後續天格計劃的開展奠定基礎。同時,星上還搭載瞭新型的、高靈敏度 X 射線偏振探測器,開展全新的天文觀測試驗。此外,這顆衛星還將驗證星間通信技術,並與陜西星邑空間技術有限公司衛星地面站進行天地鏈路試驗。

圖丨銅川一號TY4-02衛星任務徽章(來源:天儀研究院)

在物理學上,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時空波動,如同石頭丟進水裡產生的波紋一樣,引力波被視為宇宙中的“時空漣漪”。通常引力波的產生非常困難,地球圍繞太陽以每秒 30 千米的速度前進,發出的引力波功率僅為 200 瓦。宇宙中大質量天體的加速、碰撞和合並等事件才可以形成強大的引力波,但能產生這種較強引力波的波源距離地球都十分遙遠,傳播到地球時變得非常微弱。

因而引力波探測一直是天文學、物理學領域最前沿的技術,對人類探索宇宙起源和發展,認知自我具有重要意義。經過人類持續近百年的努力,在 2017 年 2 月 LIGO 首次實現對引力波的探測,開創瞭引力波天文學新時代,亟需把引力波與傳統電磁波天文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天格計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圖丨天儀研究院 CEO 楊峰為衛星做例行測試(來源:天儀研究院)

“天格計劃”是由清華大學發起,主要負責科學載荷的研制;天儀研究院擔任工程任務總體,主要負責微小衛星平臺的研制與發射運維服務。天儀研究院 CEO 楊峰表示“天格計劃”計劃在 2018~2023 年內、在約 600 公裡的不同軌道發射 24 顆微小衛星組成星座,實現空間分佈式引力波暴電磁對應體探測網,亦伽馬射線暴探測網,這對理解極端條件下的天體物理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天儀研究院 CTO 任維佳表示,這四顆小衛星在天儀原有衛星平臺的基礎上進行瞭新一輪的優化,衛星性能更趨穩定。與這四顆衛星同批生產的還有 12 月份即將發射的三顆小衛星,這標志著天儀研究院已經實現瞭衛星平臺的小批量生產。

圖丨天儀研究院長沙實驗室(來源:天儀研究院)

除瞭這四顆衛星之外,天儀研究院與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無盡之門航天科技公司共同實施瞭首次太空基因樣本運送公益項目,其基因容器攜帶《三體》作者劉慈欣、物理學傢李淼以及“無盡之門”項目發起人陳實、李冰的基因樣本在軌長期保存,以此驗證和宣傳地球物種保存備份技術。

據瞭解,首批被提取的細胞樣本由華大基因制備成基因凍幹粉末,並密封於特制的微型隔熱防輻射基因保存艙體內,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隨天儀研究院的衛星運行,而在特定任務條件下,基因艙體也會進入行星際空間,成為一個“太空漂流瓶”。

圖丨基因容器(來源: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天儀研究院 CEO 楊峰表示,本次四顆衛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天儀的業務模式已經從早期的科學實驗服務升級成為面向更大商業市場的微小衛星的整體解決方案。尤其此次成功發射的新平臺試驗星,將為合作夥伴提供更強大的服務能力。未來,天儀將不僅服務於大學和科研院所,也將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好的能力服務於更多的商業企業,並希望以此推動更多商業航天同行者實現更低成本和更快速的裡程碑式發展。另外,這四顆星也會用於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的航天科普工作。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