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超市一哥”被傳上市:華潤萬傢的前世今生

▲這是靈獸第1164篇原創文章

如今,華潤萬傢又被傳出倉促上市,這對其本身並不一定是個好消息。畢竟,ST的零售企業在資本市場已不稀奇。

作者/十裡

ID/lingshouke


這一次,華潤萬傢終於不再因閉店而被提起,反而是被傳上市。

5月21日,據彭博社報道,華潤集團考慮讓華潤萬傢在2022年IPO,或籌資20億美元,華潤萬傢可能在IPO前融資4億美元。目前,兩者均未對此消息做出回應。

報道中引述知情人士透露,華潤萬傢擬在香港首次公開募股前,於一輪私募融資中籌集約4億美元(約31.2億港元),在這私募融資中,不僅碧桂園領投,農銀國際、中銀國際、中金資本均有參與。針對上述信息,華潤集團表示,市場傳聞,不予置評。

如今的零售業被一團“迷霧”籠罩,行業利潤率低、業績不僅增長慢反而有下滑的趨勢、市場飽和度高,且競爭激烈,消費者的需求還變化莫測,華潤萬傢選擇此時上市也讓業界不解。

而這並不是華潤萬傢首次被傳出上市消息。

早在去年5月,就有消息稱,華潤集團擬考慮讓華潤萬傢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或募資20億美元,IPO最早可能在2022年進行。

一位零售業內人士告訴《靈獸》,猜測華潤集團應該會單獨成立投資公司,把旗下的所有零售業務都會灌進這個投資公司旗下然後再打包上市的,如果以華潤萬傢為主體的上市可能性不大。

1

擴張全靠買買買

成立於1984年的華潤萬傢,是華潤集團旗下零售連鎖企業集團。根據官網顯示,截至目前,華潤萬傢擁有眾多零售品牌,在中國自營的門店數超過3000傢,實現銷售近千億元。

提及華潤集團,或許有很多人不熟悉。但如果提到怡寶、雪花、萬象城等,就不會陌生。這些耳熟能詳,表面上卻毫無關聯的企業、產品都屬於華潤集團旗下。而上述這些企業加上華潤萬傢,在2015年以前還都歸屬上市公司華潤創業。

80年代末,華潤超市成長為香港第三大超市集團。

當時,中國“自選商場”的概念迎來發展期,直到90年代,外資商超入華,百貨遭受沖擊時,也刺激瞭本土連鎖商超的發展,而華潤萬傢的起步與發展都離不開零售業潮水的助推。

1992年,華潤萬傢開始向內地發展,在深圳開出第一傢超市——愛華店,隨後便以深圳為起點,逐步向華東、華南、華北等地區擴張。2002年,華潤萬傢從萬科手中全面收購萬佳百貨。彼時,萬佳百貨已在深圳開設國內最大的倉儲式百貨商場,甚至創造過“一傢門店帶旺一條街”的神話。

收購之後,華潤萬傢迅速打開內地市場。

嘗到甜頭之後,為瞭擴大規模,華潤萬傢開啟瞭瘋狂的“買買買”模式。

從江蘇零售龍頭蘇果超市、天津月壇集團旗下月壇超市,到浙江寧波慈客隆超市、廣州越秀集團旗下宏城超市,再到徹底接盤英國零售商TESCO(樂購集團)的中國資產,並購已經成為瞭華潤萬傢在擴張路上的常態,華潤萬傢也成為業內的“並購之王”的美譽。

可對於線下連鎖企業而言,區域市場的網點密度,是各傢公司特別註重的點。隻有在一定區域內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可以幫助零售企業反向對供應商有議價能力,實現規模經濟。顯然,相比深耕區域的本土商超企業,華潤萬傢的志向並不在此。

直到2015年9月,華潤萬傢迎來“拐點”,失去金主的庇佑。

這一年,華潤創業以280億港元(約合224.17億元人民幣)向母公司華潤集團出售非啤酒資產業務。此舉意味著,華潤創業剝離占公司比重約八成的零售、食品和飲料三大業務,其中包括華潤萬傢、蘇果、歡樂頌Fun Square、太平洋咖啡、怡寶和麒麟等知名品牌。

這波操作也被業內解讀為,華潤創業被華潤萬傢業績拖累,嚴重影響瞭上市公司的估值,為瞭減輕上市公司的包袱,才出此下策。據當年的財報顯示,華潤萬傢收購的Tesco(樂購)中國業務,讓其公司旗下零售業務凈利潤將大降20億港元。

即便如此,華潤萬傢之前打下的市場還在。

“跑馬圈地”的擴張依然讓其坐上“超市一哥”的寶座,並霸榜《2019中國超市百強》名單之首。但好景不長,華潤萬傢宛如夜空的煙花,從超市老大的位置到處境尷尬,隻用瞭不到一年。

近兩年受到疫情和電商的沖擊,失去“金主”的華潤萬傢規模也在不斷縮小。2020年,華潤萬傢全國的門店總數和規模就退居行業第三,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大潤發和永輝超市。

2

華潤萬傢“拐點”

在屬於華潤系的年代,華潤萬傢通過華潤創業在港上市,而後因業績利潤拖累母公司的財報,被集團從華創剝離,如今的華潤萬傢也是步履蹣跚。

今年2月,華潤萬傢關閉瞭北京知春路店,這傢門店占地幾千平米,周圍毗鄰十幾個小區,曾被一度認為商超最佳的選址。但卻因為商品力不足,服務能力弱等經營問題,直到關店之際都未被周邊的消費者所“惋惜”。

而這傢店的關閉,隻是華潤萬傢一度盲目擴張被“反噬”的一個縮影。

被華創剝離後,無法自負盈虧的華潤萬傢,開啟瞭“閉店潮”。2016年,時任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曾對外表示,華潤萬傢2016年計劃關閉68傢門店。

到瞭2019年,華潤萬傢多地區的門店被行業“瓜分”,山東的7傢門店被當地零售商傢傢悅接手,北京的三傢門店賣給瞭物美。2020年,華潤萬傢第三次出手,將陜西華潤萬傢轉讓旗下青海華潤萬傢100%的股權。

據媒體報道,2019年前後,北京華潤萬傢、山東華潤萬傢及青海華潤萬傢均有數百萬元到數以千萬元的虧損額。其中,北京華潤萬傢虧損在2019年前11個月虧損高達1526.41萬元。

出掉“燙手山芋”的華潤萬傢並沒有因此好轉。縱觀整體銷售數據,依然呈現下滑的趨勢。2015-2019年,華潤萬傢銷售額從1094億元下滑至951億元。其中,2019年同比下降6.1%。

疫情以來,零售大環境每況愈下,像華潤萬傢這樣的老牌零售企業,經歷瞭輝煌的黃金期和中國零售發展歷程,突然“高開低走”,業績和利潤雙雙下滑,跌入近十年來的最低谷。背後是疫情的沖擊,消費者消費需求的變化,行業的競爭以及渠道的分流和成本上漲等多因素所致。

而華潤萬傢的形勢更是嚴峻。據數據顯示,去年一年華潤萬傢關閉800多傢門店,銷售額再一次縮水。

在零售諸多業態處於風口時,華潤萬傢為瞭自救,開始不惜餘力地多業態協同發展,涉及超市、購物中心、連鎖便利店、社區店等業態,多元化自然會幫助華潤萬傢抓住更多的市場機會,但同樣面臨著效率、管理、供應鏈的挑戰。

而多業態的發展,並沒有讓華潤萬傢重回零售霸主的地位,反而被貼上瞭“掌控能力”不足的標簽。

同時,華潤萬傢在擴張過程中遭遇區域零售商的反擊。

在華潤系稱霸天下的時候,華潤萬傢在全國的盤子也越來越大,但顯然供應鏈管理和對當地消費習慣的理解並不透徹,進而水土不服,而區域零售商的抵禦也越來越強。最終,華潤萬傢被當地企業擠出市場,山東市場如此,陜西也是如此。

3

啟示

華潤萬傢的前一部發展史,可以總結為成為並購、敗也並購。

對於零售企業而言,通過收購、兼並擴大規模是企業實現規模效應和戰略佈局的重要手段。據私募通的數據,在2010年至2017年期間,中國零售企業發生大規模的收並購案例,其金額巨大。

2018年之後,互聯網紅利期已過,互聯網巨頭將觸角伸向零售企業,因此,收並購案大都開始發生在互聯網企業與傳統零售商之間。

在這個過程中,有較為成功的案例。

永輝超市因2018年拿下紅旗連鎖21%的股份,而成功佈局四川,並對中百“躍躍欲試”,想以此提升在華中市場的優勢。

而與華潤萬傢同樣執著於“買買買”戰略的物美,早在2006年以前,物美通過收購、重組以及托管的方式將美廉美、新華百貨、浙江供銷、天津大榮、京北大世界等招致麾下,為瞭鞏固在北方市場的地位。

這些年物美的出手更加大方,除瞭之前提及接管華潤萬傢在北京的五傢大賣場之外,2019年,斥70.75億元現金入股重慶百貨,隨後,又百億入主麥德龍中國。

但與華潤萬傢的境遇雖有不同,物美也是一味地擴張自己在全國的盤子,而兼並收購都需要錢,全力擴張的物美除瞭長短期借款之外,還不斷發行企業債,導致公司有息負債規模不斷擴大。

可近兩年,零售業收並購案例明顯減少。

這是因為,此前的並購大都發生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零售市場環境會較好,好到至少有兩位數以上的增幅。而2021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不過1143670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

同樣,如果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零售商經營的參差很難直接體現,畢竟大環境好,大傢都可以賺錢,隻是賺多賺少的問題。但經濟的馬車慢下來後,所有收並購的隱患也將暴露出來,正如北京知春路華潤萬傢門店突然關閉一般。

更為重要的是,華潤萬傢強勢“買買買”的同時,卻忘記瞭零售業最為核心的競爭力。收並購企業之後,供應鏈、商品及采購體系割裂,而即便在運營中的門店也尚未統一標準,不少當地的消費者吐槽“隻是把門口改瞭”。

整合的初衷是為瞭擴大規模,但終極目的還是想盈利。開瞭上千傢門店的華潤萬傢顯然沒有將規模效應和區域優勢轉化為商品的競爭力,一味的將並購作為增長方式之一,多年後發現,已深陷泥潭。

如今,華潤萬傢又被傳出倉促上市,這對其本身並不一定是個好消息。畢竟,ST的零售企業在資本市場已不稀奇。(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