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音過程中,最常用的效果器之一就是壓縮器。壓縮器最原始的作用是在壓縮音頻的動態范圍,也就是讓小聲的地方音量不要太弱,大聲的不要太強,讓整個音樂都處在一個合理的音量范圍,不會一會兒聽不見一會兒嚇一跳。
舉個相對常見的例子,大傢在開車的時候如果會聽多種類型的音樂的話應該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流行音樂隨手開個音量基本就能從頭聽到尾瞭,但是聽古典的話經常小聲的地方聽不見、大聲的地方嚇一跳。因為古典音樂的特殊性,錄音的時候基本不會使用任何效果器,錄下來的音量都是完完全全沒有經過處理的,因此整個音樂的音量動態范圍非常大。在一些不太安靜的地方聽的時候,比較安靜的音樂段落就肯定會被淹沒瞭。而流行音樂大量使用瞭壓縮效果器,因此各個段落的音量差距都會在一個不太遠的范圍之內:弱的地方被提上來瞭,強的地方被壓下去瞭。這樣即使聆聽環境有一定的噪音,我們隻要開大一點音量也沒有什麼大問題瞭。
通常在討論壓縮器的時候,會有6個參數,4個與效果相關,兩個與時間相關。這裡先講效果相關的4個參數:
- 門限Threshold
- 壓縮比Ratio
- 提升Make up
- 拐點Knee
在講解之前先引入一張圖。手工作圖可能有些許誤差,勿噴
這張圖X軸代表沒有經過壓縮器之前的電平,Y軸代表經過壓縮器處理後的電平,單位是dBFS,即DAW中的電平表。目前這張圖是完全的Y=X,沒有壓縮器處理過的狀態。
Threshold門限,就是壓縮器的工作起點。隻有當電平超過門限後,壓縮器才會開始工作。我們假設此時將壓縮器的門限設置為-20
Ratio壓縮比,就是壓縮器以什麼樣的量來壓縮超過門限的電平。如下圖,此時將壓縮器的壓縮比設置為2:1,音量關系就會變成下圖。
黑線的部分是壓縮器未工作時的電平曲線,紅線則是按門限-20、壓縮比2:1設定時的電平曲線。可以看到,在高於門限之後,電平被以2:1的比率被壓縮瞭:在-20的門限以上,處理前的信號達到0的時候,處理後的信號隻有-10.
Knee拐點,指的是在門限上下交界的地方,是以一種非黑即白的方式壓縮,還是有一條漸進的曲線連接起壓縮與不壓縮的區間(下圖綠線)。
Knee的值較大,拐點越不明顯,我們一般稱之為軟拐點,能夠使壓縮與未壓縮的聲音部分區別比較小,比較不留痕跡。
Make up提升,是將電平整體提升。因為壓縮在工作的過程中的原理是將高於門限的電平壓低,因此肯定會不可避免地降低整體的音量。為瞭讓音量的平均值恢復到原本的聽覺水平甚至更高,我們就要使用Make up 將所有電平共同提升。(圖中藍線)
除瞭上面四個參數,還有兩個參數,Attack啟動時間 和 Release釋放時間
方便解釋我會畫另一個圖:
這是一個聲音的音量包絡波形,也就是我們錄進DAW時看的波形:很快的起振,相對長一些的衰減,沒有sustain,比較接近一個鼓聲的波形圖。虛線為我們設定的壓縮器門限,此時壓縮器還沒有起作用。
當我們把壓縮器的attack設為0(極快),release設為極快的時候,波形與壓縮器的動作就形成瞭下面這樣:
紅線為壓縮器的動作,紫線為壓縮器處理後的波形圖。
壓縮器的動作與聲音幾乎同步。在這種情況下,音量能夠被非常好地控制住,但是鼓聲聽起來一方面會比較不自然,而且這麼快的release很容易在門限的地方產生抽吸效應。如果鼓聲比較大,或者樂器不復雜的時候,會被很明顯地聽出來。
如果是稍慢的attack與release的情況,就如下面這張圖
在這種壓縮器設定下,鼓聲中最明顯的鼓皮起振的聲音能夠被不太受影響地放出來,聽起來會自然很多。而且鼓聲減弱下去的時候,較長的release也能保證鼓聲在門限交接處的痕跡不會太大。
這僅僅是兩種不同設定組成的情況,沒有對或錯,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分具體情境使用,並不是鼓聲的音頭一定要放出來,有一些需要比較硬核的鼓聲的時候就是要把鼓聲從頭到尾壓死,來達到一種類似振聾發聵的效果。
下面是一個視頻,大概地能展示一下以上兩個圖的聲音效果。此處僅為效果展示,並不代表這種聲音就要這麼設置。在實際應用中各種參數的組合千千萬,具體還是要看場景。
Attack/Release Comparisonhttps://www.zhihu.com/video/1207349581073387520
下一篇文章裡,我會說一些關於壓縮器更深的一些知識,以及壓縮器的不同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