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日是全國第22次愛耳日,世界衛生組織發佈有史以來首份《世界聽力報告》。
“到2050年,全世界近25億人(即四分之一的人)將有某種程度的聽力問題。如果不采取行動,其中至少有7億人將需要獲得耳科和聽力保健以及其他康復服務。”這份報告開頭就提出警告。
結合這份報告的警示我們該如何應對?健康時報記者和包括翻譯這份報告的中國專傢在內,幾位知名國內耳科疾病與聽力損失的專傢聊瞭聊。
在世衛組織預防聾和聽力減退合作中心奮戰近三十年的卜行寬教授。尹薇攝。
一半以上聽力損失是可以預防和幹預的
“我現在也成為瞭聽力障礙的一位患者。”卜行寬幽默地告訴記者。今年已經八十多歲的他已經從事臨床五十多年,和世衛組織開展合作也已經近三十年。聽力也隨著年齡不斷減退。但佩戴助聽器之後,非但可以和記者交談自如,而且相對隱形的助聽裝備也並不容易被人覺察。
作為主持翻譯這份報告的世界衛生組織(WHO)預防聾和聽力減退合作中心中國專傢,江蘇省耳科疾病與聽力障礙診治中心主任、江蘇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卜行寬直接的感受是:“這份報告的措辭是比較強烈的!”
他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報告對於“患有無法解決的聽力損失和耳部疾病的人數”用瞭“無法接受”這樣的字眼,而且呼籲“各國政府必須采取行動,將以人為本的耳朵和聽力保健納入國傢衛生計劃,以實現全民健康覆蓋”,這並不多見。“主要還是因為研究顯示,一半以上聽力損失是可以預防,很多還可幹預。”
“不僅僅老年人,很多人群都可以進行幹預。比如兒童也很顯著。當年上海最早成立瞭兒童聽力篩查中心,由現任第九人民醫院院長吳皓教授擔任首任主任的團隊,開始探索新生兒聽力篩查。”
2001年,這個由上海率先啟動的新生兒聽力篩查項目還頒佈瞭《新生兒聽力篩查和診治方案》,標志著我國由政府主導、專傢推動的新生兒聽力篩查項目正式啟動。孩子一出生,在產房就進行聽力篩查,篩出後馬上給予助聽器、人工耳蝸等幹預治療。
這個方案被推向全國——2009年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佈《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衛生部組織召開全國新生兒疾病篩查專傢研討會,成立“新生兒疾病篩查聽力診斷治療組”,而後又發佈《全國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規劃》。2009年,這個“適合發展中國傢的新生兒篩查模式”在加德滿都召開的世界衛生組織被盛贊,和吳皓一起應邀介紹中國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做法並推廣中國模式的另一位中國代表,正是卜行寬。
吳皓教授正在為植入人工耳蝸患兒調試機器。奚榮佩攝。
即便是棘手的單側耳聾,現在也能解決。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聽力中心負責人馮艷梅闡述瞭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往傳統的治療方式風險較大且費用昂貴,然而,以聲佗醫療研發生產的SoundBite®/品音®牙骨傳導聽力系統為代表的牙骨傳導聽力系統是通過牙骨的振動,帶動顱骨和內耳振動,最後刺激聽神經,其最大優點是不需要手術,自然就不會有手術的風險和傷口的感染。其次,在外形上,也沒有打在顱骨上的釘子,隻是佩戴一個小小的耳背機,成年人佩戴十分舒適,並且價格較低。在臨床效果中,牙骨傳導聽力系統表現突出。”
“這個年過下來,我和自己手術前差別比較小。吃飯時也能聽清親朋好友們在說啥。”一度擔心聽不清而不敢聚會吃飯的王華醫生很高興。王華慶幸自己手術後就接觸到這個最新技術。但並非所有人都這麼幸運。
因此這份報告顯示“需要采取及時的措施來預防和解決整個生命過程中的聽力損失”,“投資於具有成本效益的幹預措施將使聽力受損的人受益,並為社會帶來經濟利益。”
“但和眼視光領域相比,我國聽力師仍然相當緊缺。”卜行寬表示,這也是需要國傢政策大力扶持的部分之一。
“未來,預防聽力損失,應該和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一樣,形成一套規范。”卜行寬表示。比如不推薦到非專業機構采耳,掏耳朵等操作,佩戴耳機註意調節好音量不要最大,為最大音量的60%等。“關鍵是每個人要及時發現聽力問題,單側耳聾就診不要超過三天最好當天就去,發生聽力損失不要到瞭好幾年後實在不行瞭才想到佩戴助聽器,而應該及時求助專業醫生,及時減緩聽力損失,並根據情況使用最合適的預防和治療方式。”
中國人聽力問題有多嚴重?至少2.2億人聽力減退
“很多健康日都是國外引入,但愛耳日卻是中國創造後,走向瞭世界。”作為承擔這份報告的中文版的世界衛生組織(WHO)預防聾和聽力減退合作中心主任、卜行寬教授對愛耳日的由來如數傢珍。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就進行瞭第一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調查顯示聽力語言殘疾有1780萬人。2006年我們國傢組織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最後抽樣調查數據結果是2780萬。中國有聽力語言殘疾人為殘疾人總數的首位。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就進行瞭第一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調查顯示聽力語言殘疾有1780萬人。2006年我們國傢組織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最後抽樣調查數據結果是2780萬。中國有聽力語言殘疾人為殘疾人總數的首位。
“這裡需要明確的是,WHO對聽力殘疾的定義是成人更健康的那一側耳朵在500~4 000 Hz 純音聽閾的平均值≥41 分貝,但其實同一頻率平均值超過26分貝就算是聽力損失瞭。”卜行寬教授介紹,2006年後沒有做過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但《中華耳鼻喉科》雜志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的方案推測十年後,也就是2016年,中國的聽力殘疾人接近7000萬,有聽力減退的人有多少?這樣推算可以達到2.2億。”
而根據WHO2000~2016年疾病負擔和死亡率估計,聽力殘疾在殘疾調整生命年排名第14位,在帶殘生存年排名第2位。WHO 和世界銀行2016年估算,全球經濟每年要對未處理的聽力問題付出7 500億美元的高昂代價。
而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博士指出,“我們的聽力非常寶貴。聽力損失若不治療,會對人們的溝通、學習和謀生能力產生嚴重影響,。這份新報告闡述瞭聽力問題程度,並提供瞭循證幹預措施。我們鼓勵各國作為全民健康覆蓋的一部分,將這些措施納入本國衛生系統”。
牽頭翻譯報告的卜行寬教授和主譯報告的團隊成員向健康時報記者介紹報告全文。尹薇攝。
單側耳聾同樣令人沮喪
“不管是哪一種流行病學調查,統計時,都是針對相對較好的那一側耳朵聽力,有可能忽略特殊的群體——單側聾患者。
作為外科醫生,王華(化名)卻因為罹患聽神經瘤切除後成瞭單側聽力障礙患者。作為職業生涯正當年的骨幹,王華每次在手術都難以聽清同事的交談,開會隻好專門坐在發言人固定那側,好讓聽力僅存的那一側耳朵對著聲音來源,避免遺漏需要記錄的工作要點,尤其是病案討論。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李蘊教授表示,“好耳正常或接近正常聽力,另一側(差耳)重度或極重度聽力損失。”他指出,造成單側性耳聾的原因有先天性和後天性之分,先天性大多病因不明。而在後天性方面,常見性的是突發性耳聾,一側耳聾突然沒有聽力,嚴重的話就達到瞭單側聾的標準。還有包括單側聽神經腫瘤或聽神經腫瘤切除術後,導致單側聾;以及類似頭部外傷、梅尼埃病、迷路炎、病毒感染等原因。
李蘊透露,單側聾會產生一系列的危害,包括雙耳抑噪效應喪失;雙耳聲源定位能力喪失;雙耳總和效應喪失;頭影效應無法消除。這對於日常生活交流、社會交往能力、生活質量都會受到影響,還會產生心理情感障礙。
他坦言,“如果長時間這樣,沒有信號的刺激,這一側的聽覺言語提取功能減退,會造成實質性的聽覺剝奪。功能區會被其他更發達的功能區占領,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傷。”
然而,面對單側耳聾患者的迫切需求,幾乎找不到一款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目前,臨床上單側聾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基本無效,並且人工耳蝸、對傳式助聽器、眼鏡式、軟帶式骨傳導助聽器都存在相對的不足和痛點。李蘊表示,切忌盲目使用助聽器。
責編:張彥婷
主編:徐婷婷
校對:譚琪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