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大棚黃瓜種植主要病蟲害日常防治技術

大棚種植是北方地區冬季常常采用的一種種植方式,為廣大消費者提供瞭豐富的蔬菜產品。大棚黃瓜作為一種主要蔬菜作物,成為眾多農戶的首選。然而,大棚黃瓜易受到多種病蟲害侵擾,其中發生最普遍、危害最嚴重的主要有霜黴、灰黴、蚜蟲、白粉虱等,既影響黃瓜品質,又易造成大幅減產。下面小編將將分享幾種病蟲防治方法,供大傢參考。

黃瓜霜黴病:這是日光溫室最常發生的病害,一旦發生,防治不及時,病情發展迅速,短時間可造成大量葉片枯死,嚴重時甚至絕產。

發病規律:病害發生的適宜溫度20~24℃。溫度低於15℃,高於30℃,病害發生受抑制。高濕(相對濕度85%以上)、葉面有水滴、水膜,是該病傳播、流行的關鍵。

發病癥狀:開始發病時中、下部葉片上出現水漬狀斑點,擴展後受葉脈限制呈現多角形或四方形病斑。發病初期呈水漬狀綠色,以後變黃色至淡褐色。潮濕時葉背面病斑處密生黑色或灰黑色霜黴狀黴層。嚴重時病斑連片,全葉變黃幹枯。

防治措施:霜黴病發展較快,藥劑防治必須及時,一旦發現中心病株或病區後,及時摘除病葉,迅速在其周圍進行化學防治。一般5-7天噴藥1次。噴藥須細致,葉面、葉背都要噴到,特別是較大的葉面更高多噴。發病初期可以選擇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500倍、10%氰霜唑懸乳劑1500倍、52.5%噁唑菌酮.霜脲水分散粒劑2500倍、6.25%噁唑菌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72%霜脲.錳鋅600倍、69%烯酰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50%嘧菌酯2000倍、70%乙磷錳鋅500倍、72.2%霜黴威水劑800倍、50%福美雙500倍、25%甲霜靈600倍等,每7天一次,連續2-3次。發病嚴重可以選擇幾種藥劑復配使用:烯唑醇+烯酰錳鋅+春雷黴素;烯唑醇+金雷多米爾+中生菌素;甲基硫菌靈+烯酰嗎啉+水合黴素等,每7-10天一次,連續2-3次。如若遇到陰雨天,霜黴病已發生,若噴藥治療的話,會加重空氣濕度,此時可以選擇熏煙。每200立方米的溫室選擇45%百菌清煙劑300-350克或者10%百菌清煙劑900克,傍晚閉棚後熏煙。一般7-14天熏一次,連續3-6次。百菌清煙劑對霜黴病、白粉病、灰黴病均有效。

黃瓜白粉病:從苗期到成株均可發生,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莖和葉柄。

發病規律:白粉菌生長的適溫是16-23.6℃,適宜的相對濕度是60%-72%。“中溫中濕”環境利於白粉病的發生。偏施氮肥、田間管理差、日照少、密度大、田間蔭蔽、澆水不當、瓜秧衰弱、地勢低窪、土壤黏重的地塊利於病害的發生。

發病癥狀: 初期,葉片正面或者背面產生白色近圓形的小分班,稀疏分佈,隨病情加重,病斑逐漸增多,分佈越來越密集,逐漸擴大成邊緣不明顯的大片白粉區,佈滿葉面,好像撒瞭層白粉。抹去白粉,可見葉片褪綠,枯黃變脆。嚴重時, 葉面佈滿白粉,變成灰白色,形成污白色斑片,直至整個葉片枯死。莖蔓、葉柄與葉片上的癥狀相似,隻是白粉少,後期白粉變為灰白色,葉片枯黃、卷縮,一般不脫落,嚴重時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75%百菌清600-800倍、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20%抗黴菌素200倍等保護性藥劑進行前期預防。若後期發病嚴重,可交替使用氟矽唑、氰菌唑、戊唑醇、己唑醇、丙環唑等三唑類藥劑,防止長期單一使用一種藥劑而使病菌產生抗藥性,降低藥效。為瞭延緩專性殺菌劑抗藥性的產生,可以把專性殺菌劑和保護劑進行混配使用,既可降低防治成本,同時也減輕瞭病菌抗性的產生。每7天噴藥一次,連續防治2-3次。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經常與黃瓜霜黴病同時混合發生,這兩種疾病極為相似,一定要清楚辨別癥狀後再進行有效防治。

發病規律:高濕,保護地黃瓜在低溫、高濕、重茬地溫室、大棚發生嚴重。黃瓜葉片病菌借棚頂水珠下落或結露,飛濺傳播蔓延,進行重復侵染,病害發生也嚴重。病原菌的生長溫限4~39℃,適宜相對濕度70%以上,若晝夜溫差大,結露時間長,則發病重。

發病癥狀:葉片有針頭大小水浸狀小斑點→多角形黃褐色病斑→灰白色,易穿孔破裂。濕度大時,葉背面病斑處有白色菌膿;瓜條有近圓形至橢圓形病斑水浸狀→淡灰色病斑常開裂,潮濕時瓜條上病部溢出菌膿→病瓜後期腐爛,有臭味,幼瓜被害後常腐爛、早落;莖、葉柄、卷須上的侵染點呈水浸狀,沿莖溝縱向擴展,呈短條狀,濕度大時也見菌膿,嚴重的縱向開裂呈水浸狀腐爛,變褐幹枯,表層殘留白痕。

防治措施:發病初期進行藥劑防治。有效的藥劑有72%農用鏈黴素4000倍液、50%DT殺菌劑800倍液、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60%百菌通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噴1次,視病情決定施藥次數。藥劑使用種類要經常互換或者復配使用,銅制劑施用次數不能超過3次,以免引起藥害。

黃瓜枯萎病:是一種土傳病害,發病嚴重時田間病株率達50%以上,日光溫室黃瓜從幼苗到成株都有發生,尤其在結果期發病較多。

發病規律: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病殘體、種子及未腐熟的帶菌糞肥中越冬,成為次年的初侵染源,可存活5-6年或者更長的時間,病株采收的種子內外均可帶菌,病菌在田間的傳播主要靠灌溉水、土壤耕作及地下害蟲和土壤線蟲,地下害蟲和土壤線蟲既可以傳病,又可以制造傷口和降低植株抗病性,有利於病菌傳染和病害發生。

發病癥狀:被害株最初表現為部分葉片或植株的一側葉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狀,早晚可以恢復,以後萎蔫葉片不斷增多,逐漸遍及全株,早晚不能復原,並很快枯死。病株主蔓基部縱裂,縱切病莖,可見維管束變褐。莖基部、節和節間出現黃褐色條斑,常有黃色膠狀物流出,潮濕時病部表面產生白色至粉紅色黴層。病株易被拔起。

防治措施:發現病株後,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0.3%硫酸銅溶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96%硫酸銅1000倍等藥劑進行灌根,每株0.25千克,5-7天一次,連續2-3次,灌根時加上磷酸二氫鉀效果更好。對於發病植株莖部,可以用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10克,加面粉調成糊狀,塗抹病莖,可防止病莖開裂。田間病株要及時拔出,並對病穴及鄰近植株用藥液淋澆,每株用藥液200-250毫升。

黃瓜炭疽病:黃瓜炭疽病是經常發生的一種病害。黃瓜炭疽病菌除危害黃瓜以外,還能危害西瓜、甜瓜、冬瓜、絲瓜、瓠瓜等。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及擬菌核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附著在種子表面越冬。大棚架、用過的架材等也能帶菌,成為初侵染源。種子帶菌可引起苗期發病。病菌的分生孢子通過雨水及某些昆蟲傳播。病菌生長適溫為24°C。誘發本病的主要因素是濕度,在適溫下,相對濕度達87%~95%時,病害潛育期隻需3天,相對濕度低於54%時則不發病。雨水偏多,地勢低窪,排水不良,或偏施氮肥,過度密植,澆水過多,或大棚通風不良,連作重茬,發病重。

發病癥狀:幼苗發病,子葉邊緣出現褐色半圓形或圓形病斑。幼莖基部受害,患部縊縮,變色,幼苗猝倒。成株葉片發病最多,開始在葉片上出現紅褐色,病斑外圍有一圈黃紋。葉片上病斑多時往往互相匯合形成不規則形的大斑塊,使葉片枯死。幹燥時病斑中部破裂穿孔,潮濕時病斑上長出紅色粘質物,莖蔓受害,病斑長圓形凹陷,初呈水漬狀,淡黃色,病斑擴大如環切莖蔓,病部以上莖蔓枯死。幼瓜不易發病,發病多在采種瓜條上,病斑初呈淡綠色,很快變黑綠色,並凹陷,病斑中央長出小黑點,潮濕時病斑上溢出粉紅色粘稠物,幹燥情況下,病斑逐漸幹裂,露出果肉。

防治措施:發病初期,及時清除病葉,並用下列農藥噴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50%甲基托佈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溫室大棚栽培黃瓜還可采用選用45%百菌清煙劑每畝200~250克,5%百菌清粉塵劑、10%多百粉塵劑、10%防黴靈粉塵劑或5%霜克粉劑每畝1000克進行防治,煙劑、粉塵劑應於傍晚關閉棚室後施用,第二天通風;噴灑藥液、施用煙劑、噴施粉塵劑可單獨使用,也可交替使用。兩次用藥間隔一般為7~10天,用藥次數視病情而定。

黃瓜疫病:俗稱卡脖子、死秧、瘟病,葉、莖、果實、生長點都能發病。

發病規律: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或糞肥中越冬,借風、雨、灌溉水傳播蔓延。發病適溫為28~30℃,土壤水分是影響此病流行程度的重要因素。夏季溫度高、雨量大、雨日多的年份疫病容易流行,危害嚴重。此外,地勢低窪、排水不良、連作等易發病。設施栽培時,春夏之交,打開溫室前部放風口後,容易迅速發病。

發病癥狀:成株染病,主要在莖基部或嫩莖節部出現暗綠色水漬狀斑,後變軟,縊縮,病部以上葉片萎蔫或全株枯死,維管束不變色。葉片染病,產生圓形或不規則形水浸狀大斑。

防治措施:在植株發病前,我們要加強檢查,一旦發現中心病株,就要及時摘除病葉,立即噴藥,在這以後每隔5-7天噴施1次,連續用藥2-3次,常用藥劑有: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實踐表明,在發病前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0.8:200倍的波爾多液噴霧保護,防效很好。

黃瓜菌核病:該病寄主非常廣泛,不隻為害黃瓜,還為害其他瓜類、茄果類和多種葉菜。

發病規律:黃瓜菌核病發生的溫度為5~33 ℃,最適為25 ℃。此外,黃瓜菌核病菌產生子囊盤需要的溫度也不高,溫度范圍為10~20 ℃,最適15~18 ℃;子囊孢子萌發的溫度為5~30 ℃,最適10~20 ℃。

發病癥狀:可發生在葉片、卷須、莖稈、花(雌花更多)、瓜條上。在葉片上開始見到的是大型水浸狀病斑,後變為淡綠或淡褐色,較易破裂,可見稀疏白色黴層,嚴重時會使整個葉片萎蔫枯死;卷須發病除腐爛外,也可長出白黴。莖上的病斑往往是由病葉經葉柄擴展到上部的,開始也可見到水浸狀斑,但很快會被白色的黴層覆蓋,時間久後,白色的黴層中出現水珠,黴層的菌絲聚結,形成一些大小不同的顆粒狀物,即菌核。

防治措施:菌核病防治難度較大,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較有效的方法是實行2—3年輪作。在溫室管理上加強放風,控制濕度在80%以下可避免發病。作壟蓋地膜,膜下暗灌,限制子囊孢子飛散傳播。覆蓋紫外線阻隔膜。發現病株及時噴佈可用於防治菌核病的藥劑較多,主要包括咪唑類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二甲酰亞胺類的50%腐黴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近年來,有效的農藥種類有所增加,如50%咪酰胺錳鹽可濕性粉劑1000~2000 倍液、10%苯醚甲環唑懸浮劑2000倍液、2.5%咯菌腈懸浮劑2 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等。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菌核凈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14天一次,一般3次即可。

黃瓜灰黴病:是保護地生產中的重要病害,發生普遍,近年來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發病規律:灰黴病由真菌半知菌亞門灰葡萄孢菌引起,可形成黑色、扁平,鼠屎狀菌核。它能夠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或以菌絲及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殘體上越冬、越夏。初春或者冬季條件適宜,菌核萌發,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後隨氣流、雨水、露水等傳播。光照不足、低溫和高濕條件下易流行,在連續陰雨、光照不足、氣溫低、濕度大的天氣條件時,如不及時通風透光,則發病嚴重。

發病癥狀:黃瓜灰黴病主要為害幼瓜、葉、莖。病菌多從開敗的雌花侵入,致花瓣腐爛,並長出淡灰褐色的黴層,進而向幼瓜擴展,致臍部呈水漬狀,幼花迅速變軟、萎縮、腐爛,表面密生黴層。較大的瓜被害時組織先變黃並生灰黴,後黴層變為淡灰色,被害瓜受害部位停止生長、腐爛或脫落。葉片一般由脫落的爛花或病卷須附著在葉面引起發病,形成直徑20~50mm的大型病斑,病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明顯,表面著生少量灰黴。爛瓜或爛花附著在莖上時,能引起莖部的腐爛,嚴重時下部的節腐爛致蔓折斷,植株枯死。

防治措施:培育壯苗,定植前清除殘株雜草,減少病源。加強管理,註意放風排濕。後部張掛反光幕增加光照強度,提高溫度可減輕灰黴病發生。選用紫外線阻隔膜。 發現病害用可用50%腐黴利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液,或40%嘧黴胺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50%嘧菌環胺水分散粒劑800~1000倍液,或50%異菌脲懸浮劑1000~1500倍液噴霧,每隔7~10d防治1次,連續3~4次。。

黃瓜蔓枯病:是枯萎病之外的又一種危害嚴重的土傳病害,多在成株期發病,主要危害莖部,也危害葉片。溫室栽培的越冬茬或冬春茬黃瓜最易發病。有時表現為順畦發病,逐漸蔓延,植株葉片自下而上幹枯、死亡。

發病規律:病菌喜歡溫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氣溫20-25°,相對濕度85%以上。實踐中,在黃瓜栽培75-83天後,其菌量出現一次高峰,尤其是陰雨天及夜晚,子囊菌數量較高,夜間露水大易發病。

發病癥狀: 蔓枯病危害葉片和莖蔓。葉片受害,病斑近圓形,有時呈V字形或半圓形大斑,淡褐色至黃褐色,病斑上生有許多小黑點。莖蔓受害,在近節部呈現油漬狀斑,橢圓形或棱形,灰白色,稍凹陷,分泌出琥珀色的膠質物。幹燥後紅褐色,病部幹縮縱裂,表面散生大量小黑點。

防治措施:輪作倒茬,增施優質有機肥,精心管理,植株生長健壯不容易發病。發病初期,可選擇的藥劑有:7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0%井岡黴素1000倍液、0.5%氨基寡糖蘇1500倍、36%甲基硫菌靈400倍、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顆粒劑6000-7000倍等,每7-10天噴一次,連續2-3次。後期嚴重可混合用藥:多菌靈+殼聚糖;亞胺唑+多抗黴素+細胞分裂素;四氟醚唑+代森鋅+幾丁聚糖;苯醚甲環唑+春雷黴素+氨基寡糖等;預防階段可用30%百菌清煙劑進行熏煙,連續2-3次。

黃瓜黑星病:該病在黃瓜整個生育期均可以發生。危害的部位有葉片、莖、卷須、瓜條以及生長點等,其中幼嫩組織如嫩葉、嫩莖、幼果受害嚴重,而老葉、老瓜對病菌不敏感。

發病規律:低溫、高濕”病害,當棚內溫度處於15-25℃范圍內,低溫、高濕交錯的環境時,病害發生非常嚴重。

發病癥狀:葉片病斑有星狀穿孔,高濕條件下有黑莓,果實病斑流膠,後期龜裂凹陷。

防治措施:主要是選擇無病種子,控制溫室空氣濕度。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拔除,及時噴藥防治。可用藥劑有:50%多菌靈500倍、43%戊唑醇3000倍、12.5%氟環唑2000倍、75%甲基硫菌靈600倍、50%退菌特500-1000倍等。三唑類藥劑主要用於防治黑星病,例如丙環唑、氟矽唑、氰菌唑、丙醚甲環唑、己唑醇、戊唑醇等。以上藥劑要交替使用,避免產生抗藥性。每7天一次,連續防治3-4次。發病前,也可以用10%百菌清煙劑預防,每畝用藥劑250-300克,每7-10天一次,連續3次。發病後再進行熏棚,效果較差。

瓜蚜:瓜蚜又叫蜜蟲,以成蚜和若蚜群集在瓜類葉片背面和嫩莖上吸取汁液,使細胞受到破壞,生長失去平衡,葉片向背面卷曲皺縮,嚴重時植株停止生長,甚至全株萎蔫。

發生規律:繁殖的適溫為16~22℃。幹旱或暑熱期間,小雨或陰天氣溫下降,對種群繁殖有利,種群數量迅速增多,暴風雨常使種群數量銳減。密度大或當營養條件惡化時,產生大量有翅蚜並遷飛擴散。

發生特點:成蟲和若蟲多群集在葉背、嫩莖和嫩梢刺吸汁液。梢受害,葉片卷縮,生長點枯死,嚴重時在瓜苗期能造成整株枯死。成長葉受害,幹枯死亡。蚜蟲為害還可引起煤煙病,影響光合作用,更重要的是可傳播病毒病,植株出現花葉、畸形、矮化等癥狀,受害株早衰。

防治措施:發現瓜蚜立即噴藥消滅。常用的農藥有70%吡蟲脒、40%啶蟲脒、20%速滅殺丁(殺滅菊酯)或40%菊殺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噴霧。也可用敵敵畏煙劑熏煙。

白粉虱:是溫室的主要害蟲之一,食性較雜,可為害多種蔬菜。

發生規律:白粉虱在溫室條件下,一年內可發生10餘代,世代重疊現象明顯,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白粉虱繁殖的最適宜溫度為18-21℃,在溫室條件下完成1代需要30天左右,成蟲羽化後1-3天可交配產卵,也可進行孤雌生殖,其後代均為雌性。白粉虱的種群數量,由春至秋逐步發展到高峰。

發生特點:白粉虱的成蟲、幼蟲及卵多固定在植物葉片背面,刺吸植物汁液,尤以嫩葉居多,致使葉片褪色、變黃、凋萎直至幹枯,致使植株長勢衰弱蔫萎、甚至枯死。白粉虱有遷飛的特點,它又是傳播病毒病的重要媒介。蟲口密度大時,黃瓜葉面上常呈現出褐色煤污,污染葉片和果實,使蔬菜失去商品價值。同時,堵塞氣孔,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防治措施:發現白粉虱可用70%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烯蝊蟲胺、撲虱靈、菊殺乳油進行噴霧,也可用敵敵畏煙劑熏煙。 根據白粉虱對黃色有強烈的趨向性,采用黃板誘殺的方法也有較好的效果,用1.0米X0.17米纖維板或其他硬質板,在板上塗成橙黃色,再塗上一層粘液,在溫室中分散開擺放,每畝溫室放32—34塊。黃板誘殺主要消滅成蟲。

溫室大棚因為溫度、環境適宜,很容易由此滋生病菌、病蟲害等,在進行病蟲害防治時要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從選種、拉秧、秧苗的生長、結果等一系列過程全程調控, 才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起到有效的提質增收作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