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有哪些常見的皮膚淺表軟組織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皮膚及軟組織感染非常常見,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引起嚴重的後果,令人非常苦惱,對於這些常見的皮膚軟組織感染,我們一起來認識學習一下。首先我們先學習一下皮膚和軟組織,皮膚包括表皮和真皮,軟組織通常是指皮下組織、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滑膜囊,神經、血管等。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皮膚軟組織感染通常指的是位於表皮、真皮、皮下淺表組織的局部感染,毛囊炎、癤、癰、丹毒、急性蜂窩織炎是其中最常見的類型。

皮膚及皮下組織

一、毛囊炎

囊炎是指細菌侵犯毛囊口周圍,局限於毛囊部的化膿性炎癥。致病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臨床表現初起為紅色丘疹,逐漸演變成丘疹性膿皰瘡,孤立散在,自覺輕度疼痛。在成人好發於頭部、頸部、前胸、後背等多毛的部位,在小兒則好發於頭部,其皮疹有時可互相融合,愈後可留有小片狀禿發斑。

二、癤

癤是指細菌侵入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圍組織引起的化膿性炎癥。其致病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臨床表現為局部出現一個或多個紅腫、疼痛的小結節,結節中心有膿頭,逐漸腫大,呈錐形隆起。數日後,結節中央因組織壞死而變軟,出現黃白色小膿栓,紅腫、疼痛范圍擴大,之後數日後,膿栓脫落,排出膿液,紅腫、疼痛逐漸減輕而愈。好發於頭部、面部、頸部、臀部等部位,夏秋季多見。

三、癰

癰是指細菌侵入相臨近的多個毛囊及毛囊周圍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炎癥,也可由多個癤融合而成。其致病菌主要金黃色葡萄球菌,臨床表現為初為彌漫性浸潤性紫紅斑,表面緊張發亮,觸痛明顯,之後局部出現多個膿頭,有較多膿栓和血性分泌物排出,伴有組織壞死和潰瘍形成,可見竇道,局部淋巴結腫大,可伴有發熱、乏力、畏寒、頭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嚴重者可繼發毒血癥、敗血癥,愈合緩慢,伴有瘢痕形成。發生於抵抗力低下者,如糖尿病、肥胖、不良衛生習慣以及免疫缺陷狀態,多發生於皮膚較厚的頸項、背部和大腿,大小可達10厘米或更大。

四、毛囊炎、癤、癰的區別

毛囊炎、癤、癰致病菌相同,均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但其發病部位及程度及累及范圍不同。毛囊炎根據發生感染的部位不同還可以細分為毛囊口炎和單純性毛囊炎。在皮膚表面毛囊開口處的感染稱毛囊口炎表現是綠豆大小的膿皰,周圍是紅暈,7~10天脫痂而愈。若整個毛囊都出現炎癥,就稱為單純性毛囊炎,表現是紅色小硬結節,觸之疼痛,好發於面部,一周愈合,可以留下輕微的瘢痕。若葡萄球菌不僅感染瞭毛囊,還感染瞭毛囊周圍的組織和皮脂腺,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圍的組織均發生炎癥稱為癤。從外觀來看看,癤的炎癥范圍大,臨床表現的紅色硬結節也大,壓痛明顯,2~3天後硬結中心壞死形成膿瘍,破潰後排出膿液、膿栓和壞死組織,腫脹消退1~2周後結疤愈合。若金黃色葡萄球菌同時感染瞭多個毛囊,則稱之為“癰”。癰實際上是指的是幾個毛囊的炎癥聚合而成,表現為較大的紫紅色硬斑,化膿後表面有多個膿頭是本病的特點,好發於頸背部、肩部、臀部及大腿,伴有發熱、畏寒、頭痛等全身癥狀,可以引起敗血癥。治療上三者可采取抗菌藥物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毛囊炎及小的癤常自行破潰並愈合,較大的癤及癰需切開引流,但面部的癤腫盡量避免切開,危險三角的癤腫不要輕易擠壓以免引起顱內感染。局部外用莫匹羅星軟膏,若合並有全身癥狀,可選用對金黃色葡萄糖球菌敏感抗菌藥物靜脈治療,對於反復發作的癤腫,可口服利福平、四環素等抗菌治療及局部外用莫匹羅星軟膏消除寄殖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五、丹毒

丹毒是指細菌通過皮膚或粘膜的破損處侵犯真皮淺層淋巴管網所致的急性非化膿性感染,很少擴散至真皮層下,亦較少有組織化膿壞死。其主要致病菌為A組β溶血性鏈球菌。臨床表現局部表現為早期皮膚發紅且鮮艷、灼熱、疼痛、稍微隆起,境界較清楚,按壓可退色,離開後迅速復紅。病變范圍擴展較快,紅腫區皮膚可有張力性水皰,引流區域的淋巴結常腫大、有觸痛,但少有破潰,可伴有頭痛、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治愈後易復發,足癬和絲蟲病可引起下肢反復發作,可使淋巴管阻塞和淋巴淤滯導致皮膚粗厚和肢體腫脹(象皮腫)。

六、急性蜂窩織炎

急性蜂窩織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間隙或深部蜂窩組織的急性彌漫性化膿性炎癥,向四周迅速擴散。其致病菌多為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埃希菌或其他類型鏈球菌引起。一般性皮下蜂窩織炎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紅腫以中心部最為明顯,外圍逐漸減輕,與正常皮膚之間的界限不清。水腫的皮膚有堅硬感,壓之凹陷。嚴重腫脹能使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而發生部分壞死。患者常伴有寒戰、發熱、白細胞計數增加等全身癥狀。發生在口腔底、頜下和頸部的蜂窩組織炎,易引起喉頭水腫或壓迫氣管發生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有時炎癥還可以蔓延到縱隔,引起縱隔炎及縱隔膿腫。

七、丹毒和急性蜂窩織炎的區別?

丹毒是淋巴管網的炎癥,而蜂窩織炎是疏松結締組織的炎癥,二者炎癥發生的組織不同。急性蜂窩織炎主要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鏈球菌能分泌透明質酸酶和鏈激酶分別能降解結締組織基質的透明質酸和纖維素,因此,細菌易於通過組織間隙和淋巴管蔓延擴散造成彌漫性浸潤。丹毒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全年可發,常見於春秋兩季,好發於小腿、面部。臨床上可見界限清楚的鮮紅色水腫性半片,其上有時可出現水皰或血皰,局部淋巴結可以腫大有壓痛,反復發作易致象皮腫。丹毒的病理改變如下,表皮細胞水腫、變性、壞死,表皮剝脫,真皮顯著廣泛水腫,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血管淋巴管擴張,可見紅細胞外溢,慢性丹毒患者淋巴管壁纖維性增厚,管腔部分或全部阻塞。外真菌性丹毒要註意區分絲蟲病導致的丹毒樣皮炎,絲蟲病導致的丹毒樣皮炎邊界不清楚(無明顯界限)、發紅、水腫、手按有凹陷、病灶處發燙為顯著特征,需用海群生清除體內絲蟲。細菌性丹毒是細菌感染皮膚網狀淋巴管,屬於較淺部位皮膚感染,皮損主要為略高出皮面的鮮紅色水腫性斑,整個斑片色澤較一致,表面緊張發亮,邊界較清楚(有明顯界限),一般很少化膿,用青黴素即可,很少復發。治療上丹毒以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為主,常應用青黴素治療,局部可外用50%的硫酸鎂濕敷。而急性蜂窩織炎需根據細菌培養選用敏感抗菌藥物,如青黴素、苯唑西林等,加強營養支持、對癥處理,局部休息制動,必要時性膿腫切開引流,加強護理,做好隨時搶救的準備。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