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強直性脊柱炎,它屬於四大“不死的癌癥”其中的一個,什麼是“不死的癌癥”,就是指那些難以根治,但是會給患者帶來很多痛苦的疾病。在我國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率為0.3%,全國約有超過400萬患者。
熟悉八卦新聞的人,可能知道有不少明星也是強直性脊柱炎患者。
明星周傑倫,他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初中時有一次打完籃球回傢,當晚發現無法平躺睡覺而必須側躺,而且背部疼痛異常,就醫後被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
電視劇《蝸居》中扮演宋思明的影視明星張嘉益,他走路的姿勢經常被眾多網紅所模仿,"小包一夾小頭一扭",感覺很瀟灑,其實是他從22歲就患上瞭強直性脊柱炎,走路駝背,久而久之就形成瞭這樣的姿勢。
香港影星蔡少芬也是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她曾經因為這個病在傢嚎哭瞭兩天,通宵達旦上網查病因,才知道周傑倫也是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終於找到同病相憐的人。
看到這你可能會比較關心,強直性脊柱炎是什麼樣的一種病?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寫:AS)是一種以脊柱為主要病變部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並可累及骶髂關節,引起脊柱強直。
與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不同,AS患者炎癥與骨侵蝕進展時伴隨著異位骨化。當異位骨化形成的骨贅充斥關節腔,進而將關節中兩端骨連接可致關節僵硬、脊柱強直和脊柱變形,甚至形成“折疊人”。(強直性脊柱炎能讓原本可以自由彎曲的脊柱像被“澆瞭水泥”一樣,不能自由活動)
簡單地說:強直性脊柱炎能讓人脊柱硬化到不能彎曲、脖子無法轉動、身體難以下蹲,直至彎腰駝背,最後喪失直立能力。
強直性脊柱炎為慢性病程,目前尚不能完全根治,主要依靠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壽命及生活質量。
那怎樣才能確定是不是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雖然從疾病名稱來看,後期主要病癥表現在脊柱的變化上,但診斷的關鍵是在骶髂關節。強直性脊柱炎的其他診斷標準,包括下腰背痛,腰椎和胸廓活動受限等,都是炎癥的後續反應,往往是比較滯後的。就是因為強直性脊柱炎在發病早期,癥狀還不重,感覺常常描述不清楚具體,容易被忽視,所以常常在臨床上診斷出強直性脊柱炎,比起實際發病的開始時間,已經過去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瞭。
很多國傢做過專門的數據調查,芬蘭統計的強直性脊柱炎的平均診斷年齡為37.6歲,比發病年齡平均延誤瞭9.2年,德國也有研究數據,平均診斷年齡33.8歲,平均延誤8.8年。挪威、日本、美國等國傢的調查結果也與之相近。
診斷比發病平均晚瞭9年,可謂觸目驚心,足以說明強直性脊柱炎的隱匿性是很強的。
此外,有研究證實,AS的發病和人類白細胞抗原HLA-B27密切相關,且有明顯的傢族聚集傾向。
科學傢發現,90%的強直患者體內HLA-B27抗原檢測呈陽性。如果檢查發現患者體內存在HLA-B27這個蛋白質,至少能證明患有強直的風險更高。
有哪些治療手段?
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藥物和非藥物的綜合治療手段,來緩解疼痛和僵硬,或控制減輕炎癥,減輕疾病進展。
- 藥物療法: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和佈洛芬最常用來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可以減輕炎癥、疼痛和僵硬。上述藥物無用時,考慮腫瘤壞死因子(TNF)阻斷劑或白細胞介素17 (IL-17)抑制劑,糖皮質激素,DMARDs藥物,JAK抑制劑等。
- 非藥物治療:對患者進行相關醫學常識普及,引導患者合理體育鍛煉,從思想及日常行動中加強關於強直性脊柱炎的正確認識。
- 手術:晚期患者出現關節骨性強直,導致關節畸形及活動障礙時,隻能通過手術緩解癥狀,比如脊柱矯形方法以矯正椎體畸形。
①新藥陸續獲批
近二十年來,在科學和醫學界的共同努力下,強直性脊柱炎的藥物治療研究不斷迎來新的突破。早期主要是非甾體抗炎藥(NSAIDs)、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拮抗劑和一些可緩解病情的抗風濕藥物。例如目前全球已有不少TNF-α拮抗劑藥物獲批上市,包括依那西普、阿達木單抗、英夫利西單抗、戈利木單抗、重組人II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等等。
隨著醫學領域對這類免疫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的加深,AS領域不斷湧現出新的療法。有研究表明,IL-23/IL-17這一信號通路在多種慢性炎癥性疾病的病理發生中起到瞭關鍵性作用,IL-17是AS發病機制中關鍵的炎癥細胞因子,通過對IL-17A特異性抑制和阻斷,有效緩解AS臨床癥狀。
AS是一種以附著點炎和新骨形成為關鍵病理特征,多因素、多步驟的炎癥性疾病。而來源於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的IL-17A是驅動AS慢性炎癥的主要效應因子,可引發炎癥、基質破壞、血管活化及骨質侵蝕、新骨形成等一系列相應的病理反應,其中炎癥、骨質侵蝕與新骨形成與AS的發生進展密切相關。一方面,IL-17A可作用於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誘發炎癥反應;另一方面,IL-17A還可作用於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促進骨侵蝕和新骨形成;作用於軟骨細胞驅動軟骨損傷。
IL-17A是近年來AS治療領域中的熱門研究靶點,已被證實在多個疾病環節如炎癥、血管活化、疼痛反應及新骨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這一領域,諾華(Novartis)公司的司庫奇尤單抗(secukinumab)於2015年在歐盟獲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和銀屑病關節炎,使其成為繼抗TNF-α單抗獲批10多年來AS治療領域新的治療突破;
禮來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的IL-17A拮抗劑依奇珠單抗(ixekizumab)也備受關註,該藥於2019年獲得FDA擴大適應癥批準,用於活動性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國創新藥領域的蓬勃發展,針對這一靶點的研究也在增多。公開信息顯示,包括恒瑞醫藥、君實生物、康方生物、麗珠醫藥/鑫康合生物、三生國健、荃信生物等均擁有靶向IL-17的在研產品,其中多款產品的臨床開發適應癥中包括強直性脊柱炎。
近幾年,新藥陸續獲批,給患者帶來瞭新的治療選擇,也正在改變AS疾病的治療格局。
- 2021年12月,輝瑞(Pfizer)宣佈,美國FDA已批準其口服小分子JAK抑制劑托法替尼(tofacitinib)的補充新藥申請,用於治療對一種或多種腫瘤壞死因子(TNF)阻滯劑反應不足或不耐受的活動性強直性脊柱炎成人患者。
- 2022年1月,優時比(UCB)公佈其抗IL-17A/F抗體bimekizumab的一項3期試驗積極中期分析結果,表明該新藥能有效改善活動性非放射學中軸型脊柱關節炎成人患者的臨床癥狀。這項試驗與該藥在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開展的另一項試驗共同證明瞭bimekizumab在廣泛的脊柱關節炎患者中的治療潛力。
顯然,強直性脊柱炎這類疾病正受到業界的更多重視。
②動物模型的缺乏,制約強直性脊柱炎新藥進展
然而,目前AS在臨床治療上還存在很多未解決的需求,尤其缺乏特別有效的藥物。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研究者從AS的發病機制考慮,這種疾病的發病包括新骨、骨贅形成及脊柱附著點炎癥等。
目前科學界對於AS發病機制的基礎研究還不夠,隻有更多地投入基礎研究,尋找並設計與疾病發病機制相關的靶點,才有可能研發生產出能夠有效與靶點相互結合的抑制劑藥物,實現精準治療。其間,對應的動物模型在尋找疾病發病機制相關的靶點發揮著重要的重要。
強直性脊柱炎動物模型主要可有以下兩種方法獲得:炎癥誘導、轉基因。
- AS的發生主要機制與HLA-B27有關,研究發現HLA-B27轉基因動物在無菌環境下並不能發展為脊柱炎,而這種動物模型發展成的脊柱炎與人類的病理機制並不相同。
- 蛋白聚糖誘導的強直性脊柱炎的炎癥動物模型是唯一侵犯中軸骨的動物模型,已經成為很多研究學者的關註重點。而最新研究顯示商品化的牛軟骨來源的蛋白聚糖可用於強直性脊柱炎SIS(骶髂關節炎)的誘導且誘導率較高。但是動物模型誘導SIS的很多技術路線不成熟,導致很多學者對SIS動物模型望而止步。
動物模型的缺乏是強直性脊柱炎新藥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並且現有的AS嚙齒類動物模型在疾病表型、發病特點及致病機理等方面與人AS存在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