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浩讀書筆記:《教育,可以這麼生動有趣》(2022年暑假讀書)

序言

1.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鄭老師何以能夠如此幸福?鄭老師的幸福可以學習和推廣嗎?對於這個問題,鄭老師本人已經做瞭很多精辟的回答,我嘗試提煉出瞭以下要點。

1)要善於感受平常生活中的趣味:“世界上真正快樂的人,是懂得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在尋常生活裡尋出趣味來。”“能在細粒微毫間領略到人生趣味的人,才是在生活,而不隻是活著。”

2)要不斷在庸常的生活中創造小驚喜:“生活本庸常,它的味道和色調,全靠自己調。我們可以為生活添加一點兒浪漫,這樣一些平淡無奇的時刻就會變得多姿多彩,由一個個句號變成一個個感嘆號。”

3)要賦予教育和生活以積極的意義:“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孩子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經營好與生活的關系,最終過上幸福完整的生活。”

4)要對學生充滿善意和無條件的愛:“我深信,許多善舉看起來隻是出於偶然的一念,但往往能透露出一個人靈魂的溫度。那些送出的溫暖,既可以讓自己心安,又能給他人的心靈以慰藉,還可能因惠及他人而受到別人的關懷。”

5)要持續不斷地學習、反思和成長:“我會定期對自己做一次復盤,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乃至自我建設,如同進行一次精神上的體檢。”

2.我們這些讀者也十分幸運,因為鄭老師在她的書中詳盡地介紹瞭多種“幸福的方法”,例如,她會真誠地提醒:“去深愛你的傢人。與外界的聯系固然可以讓你拓寬視野、打開局面,但決定你的幸福指數的,終究還是你身邊最親近的人以及你與他們之間的關系質量。在尋常的日子裡,我們可以制造一些溫馨的畫面,留下一段溫情的時光……”諸如此類,書中比比皆是。

3.幸福不隻是偶爾的驚喜和小確幸,更是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修已安人,向上向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盡責心安。

4.願汗水沒有枉付,深情不被辜負

1)一面看到荊棘,一面相信有詩意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2)不斷發現自己,每一點發現都會成為新的起點

發現自己的力量,讓自己保持自信;

發現自己的局限,讓自己保持清醒;

發現自己的可能,讓自己不斷前行

3)為每一天下個自定義,如此便天天有驚喜

4)與每一個孩子建立起“我和你”的關系

5)以遠見超越未見

心態變得積極後,行動就會變得堅定。

這個世界瞬息萬變,許多經驗在貶值,許多技能被迭代。對此,我們應擁有一點兒遠見,盡可能站在一個比較高的高度看待所做之事的價值,對事物的發展有一個比較精準的判斷,並預先設計好應對方案,這樣才能為未來增加一點兒安全系數,讓自己多一份從容和安定。

6)過好自己的生活

生活的樣貌,取決於自己手裡的刻刀。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能定義自己的活法。身為教師,我們雖然處在一個平凡的位置,但也可以有自己動人的創意,賦予平凡以審美格調,不茍且,不敷衍。)

①去領略生活的美。

②去經營生活的美。

③去深愛你的傢人。

我們不妨借鑒朱光潛先生恪守一生的座右銘“此身、此時、此地”:但凡此身應該且能做的,決不推諉給別人:但凡此時應該且能做的、決不拖延到明天;但凡此地應該且能做的,決不幻想著彼地。”

一、教師,應努力讓自己站得更高

1.高度不同,所見便不同

雲層之下,其實還是灰蒙和陰冷;而雲層之上,則是另外一個世界—一藍天如鏡,白雲悠悠,清明柔和,有如縹緲的仙境。一個垂直的空間裡,卻存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隻因高度不同。高度不同,所見便不同。正如王陽明所說:“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站得更高,人可以看得更遠。正如洪應明所言:“石火光中,爭長競短,幾何光陰?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許大世界?”

2.讓自己站得更高,方能超達

努力讓自己站得更高,你會更加超達:即便街燈熄滅瞭,也不會擔憂和畏懼,因為相信總有群星在天上。

3.讓自己站得更高,才能為學生成長計深遠

教師面對的多是零碎細小的事,少有鴻篇巨制,但對每一件事的應對和處理都能折射出一個教師的精神高度,也深切地影響著孩子們的人生廣度,所以教師當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為孩子們的成長計深遠。

4.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讓自己站得更高

在教育的世界裡,接受有時也是一種給予,給予的是認同、接納和信任。有瞭教師的信任後,孩子會將教師視為“自己人”,後續的教育活動也就更容易水到渠成。

5.讓自己站得更高,我們需要涵養人格,砥礪智慧

讓自己站得更高,才能擁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遼闊的胸襟,正如《菜根譚》所言,“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裡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讓自己站得更高”不是一種空想和口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涵養人格,砥礪智慧。

對教師而言,讓自己站得更高其實是指站在學生的角度,從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出發;不隻是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守護他們,而是在一生中都願意去守護,守護他們的隱私,守護他們的形象,更守護他們的心。

教育貴在得法,而超越方法論層面的部分就是人格和智慧。方法隻是工具,而智慧可以發光,人格可以生輝。人格和智慧除瞭先天具有的一部分外,更多的有賴於後天的“覺”和“行”。作為教師,我們當努力涵養人格,砥礪智慧,讓自身的教育境界從“無心無痕”走向“有心有痕”,進至“有心無痕”。

二、經我們之手,教育變得不同凡響

1.教育的勝境不在遠處,就在日常生活裡

須知滴水穿石靠的不是力度,而是不舍晝夜習①以為常的傢校聯系本,也可以是師生間的心靈秘密通道

②尋常的生日,也可以成為盛大的節日

2.懷揣勇氣,面對每一處艱難

所有的超越都匹配等量的艱難,也匹配對等的勇敢。

越是艱難,越要給自己一點兒信念,相信功不唐捐,相信希望的力量,從而保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如此,即便是處在最貧瘠的土壤中,也永遠不會失去生長的希望。我就是這樣心懷期待奮力前行,再回首,發現前路已不知不覺柳暗花明。

真實的教育生活是一種律動,有光有影,有晴有雨,教育的真味就在這種律動的彎折和節奏裡。教育之路上,我們要闖過重重關隘和狹道,歸來後方得逍遙。如果這一次折戟而歸,那就再繼續努力,或許峰回路轉,讓你以另一種方式滿載而歸。

3.註重儀式感,讓教育多一些浪漫

每個節日的心意,班級崗位競聘,考前的擊掌學期末的評價,新年的祝福語

4.用我們的美好模樣,影響孩子們的精神長相

從教愈久,我就愈加深切認識到,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出來的是其全部人格,而不僅僅是專業素養。學生不但會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更會濡染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審美品位。可以說,教師是學生成長的活的教科書,其行事風格本身就是一種不言之教,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熏陶。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我們的模樣,會影響孩子們的精神長相;我們站立的地方,就是一個“教育場”。我們當既修且養,努力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微光。

5.教師有一顆創造的心,校園裡便處處有風情

三、成長的最佳路徑是優化思維方式

面對問題時,思考的邏輯和深度,才是決定你能否跳出困境的首要因素。同樣一件事,思維方式不同,行動方向便不同,到達的終點自然相異,甚至相去甚遠。固守原來的思維,循著原有的慣性,就容易陷在原地打轉,在成長的封閉式軌道裡徘徊復徘徊,找不到突破口。小成長的最佳路徑是優化思維方式,優化思維才能優化行為。這裡,我結合具體的實踐列舉幾個對教師而言尤為重要的思維方式,以期給同行們一點兒參考。

1.系統思維

我尤其敬佩孫維剛老師主張的“八方聯系,渾然一體,漫江碧透,魚翔淺底”。還有,他訓練學生“一題多解、多解歸一、多題歸一”,便是幫助學生站在系統的高度看問題,進而升華到從哲學的角度認知世界,形成強大的學習力。

在教育中,我們面對的問題大致可歸為三類:一是學生的個體問題,二是處於某個階段的學生的群體問題,三是班級的管理問題。每一類問題深究下去,都是一個系統問題,都是一個生態鏈,它們是整體的、立體的、動態的。

可以說,系統思維是一種全局觀和整體觀。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高屋建領地看問題,還可以幫助我們在腦海裡進行一場場“預演”,預想可能遇見的困難,推想可能出現的結果,充分認識和把握全局,不錯失關鍵信息,從而做出更為客觀清醒的判斷。

2.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還強調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對自身的反省能幫助我們去偽存真,看到事物的本質。一個公允無偏的思考者首先要做到的,是公平地對待自己和他人,在批判他人的同時承認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不足,甚至承認自己的無知,承認這廣大的宇宙中有太多自己不知道的真相,進而敢於挑戰自己,願意接納不同的甚至對立的觀點,不被自身的局限和道德習俗所束縛,成為一個獨立的思考者,不斷自我突破。

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我們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去重新認識和思考問題,從而由表及裡地探尋本質,更深入地思考問題的根本。當然,批判性思維不是全盤否定,也不是從頭開始,而是一種守正創新——既吸取他人的思考成果,又給自己的思維缺口打“補丁”。這樣的成長方式,會讓你擁有更多的可能。如此,工作一生,便能擁有30多年的經驗,而不是將一年的經驗復制30多遍。

3.逆向思維

在一個平面上,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而在教育和生活中,很多時候卻是“曲線”最短。做好一件事情,到達一個目的地,有些“曲線’“彎路”甚至是“逆行”是必經的,逆向思維的神奇在於它追求的是最切近理想結果的有效距離。

4.利他思維

盲人每次夜行都會提一盞燈籠,有人問他:“反正你也看不見,為何還要提一盞燈籠?”他的答案是,這樣既能照亮別人,又能讓別人看見自己,從而不會撞上自己。他點燈是為瞭照亮別人的路,結果也讓自己獲得瞭安全。與人方便,其實同時也是與己方便。可以說,利他是一種遠見,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智慧。

思維是行為的校準器,行為是思維的腳手架。不斷優化思維方式,可以讓你找到成長的方向和引擎,驅使你持續精進,實現自我更新、自我迭代,從而駛入成長的快車道。

四、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書

生活是本無字之書,這本書即時出版,供人第一時間“現場閱讀或是“遠程閱讀”,特別能給人以直接的、即時的、智慧的啟迪。生活這本書最特別也是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是一部描述生命的鴻篇巨制,時時有鮮活的生命故事在上演,“生命”是它的核心詞。在這一點上,它對教育有著莫大的啟示意義,甚至它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和本質,因為“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泰戈爾)。

1.人最大的智慧來自生活

生活這本書雖然沒有字句,但如果我們貼近瞭去體悟,便會發現處處是妙語。俯瞰流水,我們可以感悟到“逝者如斯夫”,進而珍惜當下的每一刻;仰望星空,我們可以領略到宇宙之廣大,進而謙卑之心頓起。

2.在教育的書頁上,教師是最生動的例子

教師是孩子們的范例,教師對重大事件的態度和回應,本身就是最好的不言之教,遠勝於苦口婆心地講道理。因為講道理總是相對簡單,落實在行動上才是真的不易。將道理落實在行動上,除瞭需要實踐智慧,還需要內心的深刻認識。

海明威說,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高貴的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我們的自我反思、自我建設,不隻是為瞭孩子們的發展,也是為瞭讓自己優於過去。真正的教育者,是在施教的同時實現瞭自我教育的人。

我們當謹記:

我們怎麼樣,當下社會便會怎麼樣!

社會怎麼樣,孩子才有可能怎麼樣!

孩子怎麼樣,未來社會就會怎麼樣!

4.生活中處處是要點,也處處是考卷

魯迅筆下的“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約翰·多恩筆下的“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都是對生命意義最宏大而溫情的詮釋,也是身為教師的我們應給孩子們指引的方向。

4.當下發生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機

教育不可能窮盡所有真理,不過是讓孩子們借助樹木來認識森林,借助學校來認識社會。在生活中,當下發生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機,因為它們提供瞭新鮮的素材,供我們從不同視角切入,借助這一棵樹來認識廣大的森林。

我做這一切的最深層目的,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與傢人的關系,引導他們主動構建一種健康的、和諧的傢庭關系,並讓這種關系成為豐富生活的作料和滋養人生的養料。

5.書寫好自己在生活這本書中的個人傳記

我們不妨重新認識生活,建立起生活的新秩序。我們可以借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學習或精進自己的生活技能,向傢人傳遞更多溫暖;可以自創一些自娛自樂的小活動,增進與傢人的感情。總之,我們可以賦予宅傢的日子以獨特的審美格調,一面怡養性情,構建內心的和諧;一面規范言行,維護生活的秩序;一面提高生存能力,同時提高生活質量。

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擔當,當前教育方面的敘事由你我來書寫。我們當盡心書寫好自己的個人傳記,在這本獨一無二的傳記裡努力為一些褒義詞作註。這樣,自己此刻書寫的,便是可供後人傳唱的敘事詩;後人傳頌的史詩裡,也會有我們此刻的一筆。

懷特海說,教育隻有一種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我想說,社會是一所遼闊的學校,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書,而教育的本質恰恰就是教會孩子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經營好與生活的關系,最終過上幸福完整的生活。

五、我們為什麼要努力?

1.努力,是為瞭對得起珍貴的自己

我們必須努力,不是為瞭出人頭地,而是為瞭超越自己;不是為瞭活成別人眼裡的中心,而是為瞭讓自己的世界多一點微光;不是為瞭世俗定義的那種成功,而是為瞭不辜負自己珍貴的此生。

2.努力,你會發現原來我可以

不是每一次的努力都會當場兌現,而多是階段性階結算,到結算時你便會發現原來每一次的努力中暗中標好瞭價格。細細回看自己,我發現那些從天而降的驚喜,那些突如其來的好運,其實都是對自己努力的回贈。正是因為努力,我一次又一次突破原來的認知邊界,不斷為自己開辟出新的可能。一個人一旦發現自己有無限可能,便會全力奔跑,不管路邊有沒有掌聲。

3.努力,讓你擁有選擇的自由和權利。

想要更多的選擇,努力是唯一途徑。想要更大的自由,就必須付出等量的努力甚至是數倍的努力,否則隻能在“有且僅有”的一種可能裡被動地過一生。

4.努力,可以優化你的成長環境。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會優化你的成長環境,拓寬你的優質交往圈。要想與優秀人物為伍,就要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做個行動派,從而成為實力派。

5.努力,讓身心有棲息之地,

心有不甘,卻又不去努力,隻能手腳無力。不甘和無力兩種力量的交織和撕扯,不隻讓人無法安頓,還會讓人陷入自責和焦慮。而忙著努力,就沒空無聊,因為忙著對外開疆拓土,就沒空和自己交戰。

無聊才最累人,當一個人的身心無處落腳、無所歸依時,他隻能一直漂泊流浪。所以,一定要努力,不為做人上人,而是為瞭讓自己有個安放身心的棲息之地。

6.努力,其實和優秀互為因果。

努力是對自己的一種投資。努力的時光,每一分每一秒都有隱蔽的回報。你在努力中建設自己、成就自己,為的是讓自己走向必然的強大,而不是偶然的幸運。

世間沒有所謂的速成法,沒有平白無故的橫空出世,也沒有毫無緣由的脫穎而出。所有的閃亮登場背後都是苦心孤詣後的厚積薄發,都是咬牙堅持後的突破極限,都是功夫到傢後的水到渠成。優秀,並非偶然,也非純天然,而是努力的結果。有道是“沒有理所應當的成功,也沒有毫無道理的平庸”。

人總是渴望好運氣,但所謂的好運氣不過是機會撞上瞭你的努力。難怪托馬斯·傑斐遜會說,“我很相信運氣,事實上我發現我越努力,我的運氣越好。

7.什麼才是真正的努力?

努力不是透支,而是盡力而為。我們都跑過長跑,都知道如果用力過猛,即便一時領先,也會在後面長長的路程裡漸漸體力不支。此時看著別人不斷超越,那種身心上的雙重煎熬會讓你倍感痛苦,乃至放棄。努力不是一時的沖刺,而是有節奏、有章法、張弛有度的慢跑,甚至有時我們需要停下來欣賞一下路邊的風景。

努力不是一項苦役,而是帶有回甘。梵高說:“我越來越相信,創造美好的代價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後才是快樂。”對此,我深以為然。努力的前調是興奮,中調是痛苦,後調是回甘。隻是太多的人徘徊在中期,未曾體會到回甘,便以為努力是苦的。倘能繼續堅持,嘗到後調,事後回味起來,心裡都是甜的。

六、一個普通人,可以怎樣去努力?

1.找到自己的能力邊界

人生的幸福源自夢想與能力之間的平衡,能做想做的事,想做能做的事,幸福的開關便會被打開。找到能做與想做之事的前提是清晰地認識自己,尤其是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找到能力邊界,人才會找準自己的位置,懂得適可而止。

承認能力有邊界,便是承認自己有局限,這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隻有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冷靜地看待自己,規避一些不合理的選擇。也隻有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更多地發現別人的價值和意義,從而願意與他人相扶相攜。

2.在自己的優勢區域內安營紮寨。

人的時間是個常量,精力也是有限的,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聚焦到一片優勢區域,甚至是一個最佳點上,才能釋放最大的能量。拿破侖曾經說,戰爭的藝術就是在某一點上集中最大優勢兵力。這句話也適用於人生的戰場,但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優勢區域?

先看看自己癡迷什麼

癡迷會讓你一頭紮進去,不計代價與回報。我不敢說對教育癡迷,但大體上算是專註。我常常會獨坐並深思有關教育的問題,尤其會回看自己走過的路,我也常常投入一項具體的教育活動並沉醉其中。比如每天回復孩子們的傢校聯系本時,我基本上都是心無旁騖。當然,從專註到癡迷還有長長的距離,這正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2)列一份優缺點對照表

假如你對自己的優缺點也不明晰,那試著聽聽你信賴的人的看法.但註意,最終做選擇的依然是你自己。做重大決定時,要聽從自己的內心,別人的意見,都隻是參考。

(3)在模糊裡做一些嘗試,結果會告訴你

我們說一個人的能力高低,多是做一個大致的判斷,而結果卻是客觀的事實。在模糊的能力判斷和確定無疑的事實之間,可能會有一段距離。有一個模糊地帶,我們應該在這個模糊地帶做一些嘗試,通過結果回放過程,這可以幫助你客觀的觀照和審視自己的能力。另外,結果還可以幫你倒推回去,尋找根上的因。我們重視結果,是為瞭正確歸因,從而確立或調整好方向。

(4)選擇時,在想做的和該做的之間尋找最大公約數

我們先做好心理準備,可能不得不出於一些現實或其他功利目的而選擇自己並不喜歡的崗位。假如沒有其他的選擇,而且現狀短期之內不易改變。那麼嘗試“愛你所選”。正如村上春樹所說,“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正確的選擇,我們隻不過要努力奮鬥,使當初的選擇變得正確”。

總之,我們應該努力找到自己的優勢區域,並在這個區域內安營紮寨,高築墻,廣積梁,做好達持久戰的準備,也就是先站穩腳跟,在謀定而後動,開足馬力全力以赴,為開辟的新的可能積累實力。

3.嘗試開啟新的可能

人的能力固然有邊界,但這邊界不是固態靜止的,也不是一條刻度清晰的線,而是一個模糊地帶,它會隨著我們經歷和認識的豐富而發生改變。再加上我們選的職業既有可能拓展我們未來發展空間,也有可能縮小我們的選擇范圍。所以,我們在站穩腳跟後,要不斷開疆拓土,嘗試開辟新的可能。這裡說的開辟的可能,不僅僅指從事另一項全新的工作,也可以指從原有的工作不同側面切入。

嘗試開辟新的可能,人就不容易自滿。人生的意義在於拓展,在於創造,而不是固守。成長就是不斷提升自己、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的過程,就是調試好自己與他人、與環境的關系的過程。人一旦自滿,便會固步自封,人生便會走向僵化。

勇於實踐,努力去開辟新的可能,又能適時退回最合適自己的區域。這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清醒,是一種可貴的智慧。縱然篳路藍縷,甚至可能遍體鱗傷,但你會清晰的認識自己,同時留下清晰的足跡和一段寶貴的回憶。當然,開辟新的可能也有可能讓你實現自己原本覺得難以企及的目標,由此獲得的驚喜感會激勵你繼續向前。

4.懷揣勇氣

(1)迎接挑戰,需要勇氣

(2)把榮耀歸零,需要勇氣

(3)堅持自己的信念,需要勇氣。

人性中皆有怯懦的底色,但我們能否做一個勇敢的人,就取決於我們是否放任這種怯懦任其生長。一個懷揣勇氣的人,將擁有不同的人生密度和人生質感。

5.做個務實的行動派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該選擇什麼方向,不妨先在一些看似不緊急實則極為重要的事上下功夫,比如,讀點不同類型的書,認識不一樣的世界,接觸不同類型或層次的人,聽聽他們的言說,看看他們的行為,看一些傑出人物的傳記,尤其是自傳,學點其他技能,這些積累可能會在某個關鍵時刻給你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性。

很多時候,人沒有方向和目標,是因為知識和見識還不夠,就像井底之蛙一樣,把自己看到的那一方井口天空誤當天空,選擇自然很有限,做個行動派,才能成為實力派。要相信“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6.人生的意義,由自己定義

請記得,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即便你是個普通人,處在一個尋常位置上,也可以選擇過清澈明朗的人生,發出一點微光。正如荷爾德林所說,“人生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七、每一種歷練,都是往後的序言

面對同樣一件事,心態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行動方向便會不同,到達的終點自然相去甚遠。所以,面對挑戰,我們要做的是調整心態,優化思維方式,以此優化行為,最終優化結果。

1.人皆會怯懦。面對挑戰可以推著自己去克服

我們現在的生活當然不比戰場,但同樣時刻充滿挑戰,這些挑戰雖然不關乎生命,卻關乎人生。迎接這些挑戰需要直面人性的弱點,尤其是怯懦。邁得過去,便是契機,邁不過去,便成危機。最終是契機還是危機,全看你如何處置。

2.人皆有惰性,面對挑戰可以逼著自己去對抗

人都有趨利避害、趨樂避苦的本能,喜歡安於舒適區。除瞭少數人敢於挑戰自我外,大多數人在面對挑戰時都會本能地選擇逃避,這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一個人以一旦想安於現狀或是逃避挑戰,便會生出無數理由,給自己的惰性披上一件合理的外衣。一旦自洽於這些理由,便會將自己“吸”在原地,平庸就此開始。正如羅曼羅蘭所說,“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剝奪你對前途的希望,割斷你和別人之間的友情,使你日漸心胸狹隘,對人生也越來越懷疑”。

很多時候,淡泊是失意者的遁詞,也是懶惰者的托詞。很多事情,是我們不為也,非不能也。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有太多理由拒絕一項挑戰時,一定要警惕,此時應該試著按下暫停鍵,看看是否可以逼著自己跳出舒適區。

3.朝著抵抗力最大路徑走,才能走得更遠。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還可能伴隨著失敗和跌倒,這正是它令人畏懼的地方。不過,我們應當明白,跌倒是人生的必修課,隻有跌倒過,我們才會有意識地避開同一種陷阱,才會真正知道自己該怎樣站立起來。我們重新站立起來時,也許已經站在瞭更高的地方。

我由原先被動應付轉為主動選擇,便是朝抵抗力比較大的路徑走。容易走的路,總是有太多人選擇,所以到後面越來越擁擠不堪,故而越走越艱難。而通往成功的路因為有荊棘,所以選擇的人不多。但當你披荊斬棘,奮勇向前時,會發現道路越來越寬。

傑出的背後,往往是無與倫比的努力和堅毅。我們要看到今日踽踽獨行,他日才能化蝶飛舞,而且無比美妙的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約會。

.4積極面對挑戰,而不是坐等和糾結。

挑戰和困難本身並不是財富,你隻有正視他們並積極面對,找到可行的路徑並全力以赴,困難才能轉化為財富,挑戰才能成為契機,自己的實力才能實現升級,世界才會給你以積極的回應。

至於解決路徑,沒有標準答案。如同去一個目的地,你可以選擇走路,可以騎車,可以乘船,可以開車,一切都取決於你的風格和擁有的條件。

面對挑戰,重要的是著手解決,而不是坐等。因為時間可能是治療創傷的大師,但絕不會是解決問題的高手。愚者幻想,庸者等待,而智者面對並創造。許多人把時間浪費在擔心會不會出現不良結果上,或是糾結於不良結果出現後該怎麼辦,而不是把精力花在創造良好結果的過程中。糾結還是解決?這是有務虛和務實的分水嶺。

一天的精進固然微乎其微,但時間如流水。前水復後水,古今相續流。日復一日便能積累出驚人的力量。請相信,對一個真正追求成長的人來說“道不遠人”。

5.面對挑戰時,要懷揣勇氣和希望

越是困難,越是要鼓起勇氣,激勵自己咬緊牙關,去闖一個個關,邁一道道坎兒。如果你認為自己運氣不好,就試試懷揣勇氣。因為運氣捉摸不定,勇氣卻在我們自己的手心裡。

越是困厄,越要懷揣希望,給自己一點微光,照亮前進的方向。浪漫主義情懷不是阿 Q 式的精神勝利,也不是雞湯式的自我安慰,而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活得深情,對快樂多一點敏感,對痛苦多一點頓感,永遠樂觀。如此,哪怕生活是黑色的,你也能將它調成莫蘭迪色調。

未來雖然不可知,但總有跡可循。隻要你一路進取並適時調適,路終究會越來越寬、越來越長。請相信,每一種挑戰都是一種歷練,每一種歷練,都是往後的序言。請相信,因能耐受而成其堅;因能調適,而成其久。

八、教育,當為孩子成長計深遠

無根之木,其萎指日可待;無源之水,其竭不日可見。這對教育極具啟示意義。我們的教育也應當有根有源,為孩子成長計深遠。那麼,教育的根在哪裡?源有哪些?如何計深遠?我依據自身的實踐發表一點拙見。

1.培養孩子們從容應對問題的能力

人生之路上,我們必然會遇見問題、困難和挑戰。如果沒有心理準備或是心生畏懼,便容易失去前行的勇氣,或是陷於負面情緒而不能自拔,越走越艱難。假如我們的教育能培養學生具備沉著從容的品質,智慧地應對挑戰,妥善地處理問題,他們便會不懼艱難,不懼將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是學生成長的活的教科書。如果我們在遇見問題時不畏懼、不逃避、不推諉塞責,那我們的學生在遇見問題時也會勇敢面對,目光堅定,內心篤定,甚至產生“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

2.順著孩子的天性培養

大地之上,每一株草木都是順著自己的天性生長,自成法度。柳宗元筆下的郭橐駝,所種之樹都很茂碩,秘訣就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人也和草木一樣,有自己的天性和成長的時間表。如果我們的教育能順著孩子們的天性和節奏,便會使他們處在一種自然放松的狀態,打開感官,變得更加靈敏和善感。如此,學生將更富有生機和活力,進而獲得可持續的生長。

渴望被看見、被關註,也是人的天性。一個人的表現欲裡,隱含著自我肯定的因子,也隱藏著自我實現的積極意念,這是確立自信的根本基點。尤其進入青春期後,孩子們的表現欲會急劇增強。我們的教育,若能順著這種天性,體察並努力成全孩子們的心理訴求,順勢將其導向更高的層次,那麼他們便會對未來充滿期待,自信心也會更強。

3.佈置一份值得孩子們用一生去完成的作業,

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作業

做一名讀者,讀萬卷書、讀書養氣

讀經典的書。閱讀,是傢族最久遠的傳承,忠厚傳傢久,詩書繼世長。

看有質地的電影。電影既是藝術,也是生活。好的電影是對生命的一種再現和反思,看電影時,我們既可以作為局外人去觀看他人的生活,也可以站在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的生活。

參觀博物館。走進博物館,你既可以看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又可以領略藝術之美,提升品味。

做一名行者,行萬裡路,無遠弗屆

開啟一段旅行。可以約上親朋好友,也可以做個獨行者,在更廣大的天地裡尋找美的蹤跡,記得拍下照片、視頻或是寫點兒行記,講述背後的故事。

反哺傢鄉。走訪傢鄉的老人,或聽長輩講故事,瞭解傢鄉的風土人情。傢鄉是一個人的精神源頭。反哺傢鄉不僅能體現一個人最深的鄉情,也能培養不忘本,知感恩的品質。

走近大自然。可以玩兒泥巴、采野花、抓螞蚱,拍一段兒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視頻。大自然可以培育我們敏感的性靈。

做一名學者,學而不止,高而愈下

深度學習一個人。選擇一個人,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歷史人物,長期與他保持聯系或長期對他進行研究,深度瞭解他的經歷和生活,這能讓你的精神得到豐富。

學習做菜。或請教或自創,並拍下全過程。回看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不止創造瞭舌尖上的美味,還創造瞭生活中的美學,以及與親人之間的情味。

學習經營生活。比如,寒假裡可以主動與傢人一起制備年貨,走親訪友,或是拍幾張全傢福,讓年的味道更濃,讓傢的味道更醇。

做一名創造者,戛戛獨造,別出心裁

想想30 年後的自己,假設 30 年後你到達瞭事業的頂峰,你能想象出自己最成功時的模樣嗎?你會如何對待他人,對待社會?創造故事,書寫自己的奮鬥史,這是對人生的寄望和預演,一定程度上可以為自己插上隱形的翅膀。

動手進行小制作。比如科技小發明,工藝小制作,藝術小創作等。這個世界很平凡,你的一個小創意,可能就會給這個世界帶來小驚喜。

挑戰不可能。做一件自己從不敢做的或是從未完成過的事,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成就一段屬於自己的傳奇。

做一名實踐者,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參加公益活動。做義工,或是長期幫助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這既能提升他人的生活質量,也能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

體驗人生百態。比如,到街上看小販謀生,自己購買火車票,體驗城市務農者的返鄉路,記下你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

堅持體育鍛煉。每天進行體育鍛煉,並培養一項體育愛好健康的生活方式,能讓你生活一個更好的自己。

培養一些興趣。至少培養一項興趣,以幫助自己過上自足的閑暇生活,自得其樂。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的教育是樹人的工作,應不斷“儲值”,而不應急著“變現”。我們的教育隻有著力於根本和源頭,為學生的成長計深遠,才稱得上是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基。

九、教育,當傳遞生命的氣息

1.幫助孩子學會善待自己,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人生而平等,但人創造的價值、達到的人生高度卻是相去甚遠。這體現出瞭人不同的生命張力。人的生命張力常常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遭受創傷時如何自處,二是身處平凡時如何安頓。我們的教育應教會孩子在遭遇創傷時,懂得如何自處,在身處平凡時懂得如何安頓,幫助孩子增加生命的厚度

幫助孩子學會面對創傷,提升生命的張力

有人曾說,我們拼命的學習如何成功沖刺 100 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痛得無法忍受時,用怎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一頭栽下時,怎樣治療內心淌血的創傷,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這樣直視現實的理性思考頗具深意。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不缺大人們口頭上的傢加油和吶喊,缺的是面對具體問題時大人們清醒的聲音和智慧的指點。

當孩子們即將前行時,我們不妨告訴他們,人生之路不都是寬闊、平坦、筆直的,還常常有逼仄的小路,有崎嶇山地,有泥潭沼澤。所以,摔跤是必然的,受傷也是常有的事。但這兩者並不是無意義或隻有負面意義,它們可以讓你體會到人生的不易和可貴,可以提升你的洞察力、預見力以及對抗挫折的能力。

當孩子們受挫、受傷時,我們不要著急著讓他們追趕,而是先讓他們一一檢查好安全裝備和行囊,然後抬頭看清方向,再全力以赴追趕。不是所有的觸底都能反彈,不是所有的低谷都能走出來。面對困厄,若不辨明方向,找到關鍵原因,即便再有意志力,也依然可能會折翼。那樣的話,底部就是末路,低谷就是絕境。真實的生活中,有太多單憑意志力無法抵達的地方。

當孩子們糾結、彷徨時,我們要告訴他們,順境固然可以讓生命的力量得到彰顯,但逆境同樣可以激發人的生命力量,在順境中看到自己的局限,在逆境中記起自己的珍貴,這樣的人生才是豐盈且清醒的。人一生中會遇到很多考驗,不要對所有傷害都敏感,試著學會忽視那些輕微的傷害,這是對抗挫折的有力武器。對一些輕微的傷害保持頓感,可以增加自己前行的勇氣,讓自己勇往直前,不斷嘗試解決人生的新問題,從而真正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引導孩子學會安頓身心,提升生命的彈性

有人問哲學傢芝諾,“誰是你的朋友?”他回答,“另一個自我。”做自己的朋友,便是學會與自己相處,安頓好自己。這並不是自我封閉,也不是為自己的交往能力設限,而是給自己一片空間,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在沉靜中獲得提升和超越的力量。

我還盡自己所能,引導孩子們客觀地認識自己,並努力發現自己的力量。我給孩子們讀艾姆克萊爾的《知道你自己就是光》,讓他們認識到,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一個光源,發自己的光,哪怕這光很微弱。我努力讓他們意識到,即便平凡如露珠,微弱如熒光,也可以有自己獨有的美。“一滴水,用顯微鏡看,也是一個大世界”,何況是一個人。

我還與孩子們討論生命的意義,引導他們認識到,我們雖然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增加它的厚度、溫度和高度。我告訴他們,不要執著於給生命增加時間,而是要給時間增加生命。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創造力,我們要努力找到自己創造力的源頭,實現富有創造力的人生,這不僅可以豐富當下,還能帶給自己溫暖而充實的回憶,並增強自己繼續前行的動力。

一個人隻有學會和自己相處,妥善安頓自己的身心,願意深情地對待平常的生活,才能擁有主動的人生。這樣,即便身處平凡的位置,也能實現富有創造力的人生,生命也就多瞭張力和彈性。

幫助孩子學會善待他人,以提升生命的溫度。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關系裡。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身邊人,構成瞭一個人最常態、最真實的生活環境。讓人唏噓的是,似乎越是我們親近的人,諸如傢人、朋友以及同事越有可能被我們傷害。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更應該教會學生孩子主動對待他人,尤其是身邊表達善意和關愛。

教師先做主動關懷他人的榜樣。

我深信許多善舉看起來隻是出於偶然的一念,但往往能透露出一個人靈魂的溫度。那些送出的溫暖,既可以讓自己心安,又能給他人心靈以慰藉,還可能因惠及他人而受到別人的關懷。所謂善待他人,本質上不過是以你喜歡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對待別人。

引導孩子已開放的心胸,主動表達善意。

引導孩子們體驗人生百態。比如,到街上看小販如何謀生,自己購買火車票,體驗城市務農者的返鄉路等等。我希望孩子們能懂得,世上最溫柔卻最有力量的東西是悲憫,它根植於純潔、善良的內心,能開出世間最美的花。

漸漸地,孩子們越來越主動地傳遞溫暖,並從中體會到良好關系的建立,靠的不是單純的技巧,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交往和發自內心深處的善意。試想,如果人人都能這樣充滿溫情,整個社會的色調就能被調亮。

幫助孩子學會善待萬物,以增加生命的高度。

引導孩子認識到萬物以有靈且美。

我帶著孩子們體會畢淑敏在《敬畏生命》一文中的一段話:“如果我把一個昆蟲從泥坑救出來,我的生命對另一個生命做出貢獻。那麼對於生命自身的生命分隔現象就消失瞭。不論何時不論何種方式,我的生命對另一個生命貢獻出它自身。我的生命意識就經歷瞭一個從有限到無限的融合的願望,在這個願望中,所有的生命是一個整體。”孩子們領略到人與其他生靈乃至萬物不是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關系,而是一起組成一個相互依賴的共同體。每個生靈都是平等的成員。

我一點兒一點兒積累,漸漸培育起孩子們的善感心。當孩子們對生命敏感、對萬物有情時,便擁有一顆廣博的悲憫心。悲憫心,就是古人說的“仁”。“仁”有相信人性相通,人人相等,視人若己的意思,推廣一步,便是眾生平等.心懷悲憫,才會視萬物為平等的夥伴,覺得一草一木都關情。

在日常生活裡演繹動人的生命故事。

教育從來都是在真實生活的土壤裡展開的,所以我們應從生活入手,喚起孩子靈魂深處的善的因子,培育他們向上、向光的善念,培養出一個個活潑的、富有生命氣息的人。

經過細水長流的教而化之,涵而育之。孩子們漸漸涵養起美好的性情和品質,懂得尊重、珍視和善待生命。於是,每一個孩子的心靈世界裡都傳遞著生命的能量,都演繹著動人的生命故事。

孩子們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深切地認識到我們隻有善待眾生,才能讓溫暖流轉,讓芳香回旋,施之於人,惠澤自身。他們還漸漸認識到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與世界的關系,並一步步拓展出一個更遼闊的世界,頗有種電影《一代宗師》中那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意味。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傳遞生命的氣息,使孩子們對生命敏感,這既是教育的本,也是教育的道。

十、每個孩子都是孤品

大地之上,草木欣欣,每一株草木都各不相同,都在努力按自己的方式盡情生長。每一種植物都個性鮮明,卻又在整體上錯落有致,如此百草勁長,構成一幅參差多態、和諧生動的畫面。

教育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都是世間的孤品,都有自身的獨特價值和成長密碼,都帶著不確定性在生長。倘若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尊重,按各自的方式拔節勁長,實現高品質的差異發展,便是教育最動人的模樣。

可以說,教育既是著眼於全體又著眼於每一個的系統工程。為瞭每一個,我們當盡自己所能。

1.“看見”每一個孩子。

對學生來說,教師關切的目光是溫暖的聚光燈,有種柔和的迷人光芒。學生在這樣的光芒之下,會表現出更多的活力和靈氣,並有更多的勇氣擁抱明天,有更大的信心期待未來。

在日常教育中,我從來都是悉心捕捉細節,讓眼裡住著每一個孩子。

“看見”是一種發乎內心的關註,是一種無言的陪伴。在教育的世界裡,“看見”也是一種生產力。

2.“發現”每一個孩子

在教育的國度裡,發現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努力發現每個孩子的特質,瞭解他們的訴求,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價值並成為最好的自己,才是教育的終極關懷。

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最佳方式,莫過於發現並不斷放大他們的不同之處或是過人之處,以此提高他們的自信,激發他們全情投入。這樣能使孩子們體會到自己存在的獨特意義。對自己有信心,篤定地做自己,不怕與別人一樣,也不怕與別人不一樣。

3.“回應”每一個孩子

人與人相處,有一個細節極為重要卻容易被忽視,那就是積極回應對方。積極回應不隻是一種禮貌,更是一種美德,甚至是一種修養。

回應會讓對方感覺自己被尊重、被在乎,從而有一種安全感和滿足感。一般來說,人在表達某種信息後,便會有一種期待,或是期待一個明確的答復,或是期待一個積極的回應。

在教育的世界裡,對孩子們的信息給予積極回應,不隻是一種技巧,還是一種素養。對孩子們的熱情問候,我們回問一聲或點一下頭,他們都會有小小的滿足感;孩子們訴說自己的幸福和得意時,我們耐心傾聽並配以表情,哪怕隻是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會讓她們有種小小的幸福感。

4.“點亮”每一個孩子

每個孩子都具有靈性和無限可能,教師要做的就是去喚醒這種靈性和可能,讓他們不斷發現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孩子們的內動力一旦被喚醒,他們便會自己奔跑。

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隻看到孩子們的“亮點”,更要懂得如何用智慧去點亮孩子們的心燈,讓孩子們內心充滿亮光,自信地走上人生旅途上。

尤其是一些存在感很弱的孩子,我們更要全力守護,並用欣賞的目光點亮他們的心燈,幫他們找回失落的價值感,讓他們的校園生活多一點生動和燦爛。那種發自內心的欣賞、尊重和關懷,會產生情感的化學反應,在他們心裡產生神奇的力量。

每一個孩子都是孤品,我們要呵護每一個孩子,珍視每一個孩子,成全每一個孩子。雖然我們的時間、精力、智慧是有限的,客觀上即便窮盡此生,我們也無法實現每個孩子的最優發展,但主觀上,我們當盡自己所能,幫助每個孩子獲得最大發展。

孩子們的隱蔽痛點,我們是否懂得?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易和艱難,我們的學生也不例外。隻是諸如學習困難之類的不易和艱難我們比較容易發現,而更多的不易和艱難,孩子們不願訴說也不會輕易外露,這些不易和艱難便成瞭他們的隱蔽痛點。這些隱蔽痛點會真真切切的影響孩子們的幸福指數,甚至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教育中,我們一定會遇到一些帶著隱痛在成長的孩子,去體察他們的隱痛,守護他們的心靈。這既是做教師的職業敏感,也是教師的教育自覺。

太多隱痛隱沒於水下,教師若沒有一雙善察的眼睛和一顆善感的心是很難發現的。那麼,孩子們的隱蔽痛點有哪些?如何為當事孩子開解?又如何守護他們的自尊?本文提供幾個角度,供同行們參考。

1.窮孩子的痛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傢”,殊不知,這種當傢多半是伴隨著無奈的被迫成長,對當事人而言多是苦和痛。校園生活是群體生活,因為有橫向參照,這種苦和痛會被凸顯、加劇。

這一點,我自己便有切身的體會。我吃的瞭苦,不害怕貧窮,貧窮本身並不會對我造成傷害,但是周遭人對貧窮的眼光會給我帶來無言的傷害。

對寒門學子來說,真正的關愛不是施舍,而是尊重和幫助。我們要幫助他們變得強大,讓他們在接受幫助、感受溫暖的同時,享有平等和尊嚴,而不是自卑和難堪,這考量的是教師內心深處的悲憫和智慧。

2.缺失父母摯愛的痛

眾所周知,在影響孩子幸福指數的諸多因素裡,傢庭因素至關重要。而在傢庭因素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傢庭是否完整,而是傢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質量。即便傢庭完整,如果各成員之間關系惡劣,還孩子生活在不安甚至是恐懼之中,也是難有幸福可言的。反之,即便傢庭不完整,如果成員彼此扶持、相互信賴,孩子們也可以生活得很幸福。所以,無論是雙親傢庭、單親傢庭還是重組傢庭,孩子們都擁有幸福的可能。

所謂“明者遠見於萌,智者避危於無形”,預見一些事,可以減少失誤,尤其是無心之失。試想,如果教師未曾提前瞭解,就去問一個失去父母或父母分離後跟隨父親生活的孩子“媽媽呢”,是多麼殘忍。雖然教師的本心是關心,但結果已是南轅北轍,而且傷人於無形。

幫助孩子變得強大,讓那個無法選擇又令人無奈的痛點拐個彎,成長為成長的節點,這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旨歸。

3.自卑於自己形象的痛

愛美是人的天性,尤其對女性來說,美幾乎是畢生追求。雖然大傢也都認同內在美才是真的美,但當外表比較普通時,內心還是容易產生失落感甚至自卑感。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對這一點更是敏感。

人總是喜歡與“另一個自己”,也就是與自己特別像的人在一起。對一個孩子,尤其是一個原本怯懦、膽小、自卑的孩子而言,得到自己的特別喜歡的人的認同無疑是莫大的肯定和鼓舞,因為他內心有瞭一處快樂的源泉。

4.身體疾病帶來的痛

單從病例隱私權就可見,很多病痛人們是不願啟齒的。對身體有疾病的人來說,這真是一個隱蔽的痛點。可是,每個教師在從教生涯中遲早會遇見帶有這樣痛點的孩子。面對這類孩子,我們一定要做點兒什麼,哪怕隻是多走一步,都可能為他們多贏得一片晴空。

懂得,是一切關系進階的基石。它用自己的心靈當鏡子,體察他人的不易、難堪或難言,其背後是一顆柔軟心。

懂得,並不是一時一事上的技巧,而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用力。如果美的分為顯性的和隱性的,細微處的關照和懂得,便是隱性的美德,其背後是一顆悲憫心。唯有深深懂得,尤其懂得孩子們的隱蔽痛點,才能破譯他們的心靈密碼。“吧嗒”一聲,打開他們的心鎖。

十二、沒有什麼比守護一顆心更重要

1.守護孩子們的信心——為他們的成長架一把梯子

在教育中,遇見信心坍塌的孩子是常有的事。面對這類孩子,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為他們的成長架一把梯子,並悉心守護,待他們信心十足時,他們便會自己奔跑

在教育的世界裡,我們不要小看任何一個細節,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搞怪的表情都可能是拉近心理距離的秘密武器,悄然間喚醒對方埋得太深、埋瞭太久的自信。而一個人的自信一旦被喚醒,他便會自覺自願去嘗試去開辟新的天地,他的人生就多瞭很多可能。

2.守護孩子們的熱心——為他們的熱情留一條通道

我們是教育者,當我們的教育對象表達他們的熱心時,我們要好好守護,留一條通道,在幫助他們釋放熱情的同時給予一點兒力所能及的指導。

3.守護孩子們的自尊——為他們的回歸留一扇門

給犯錯的孩子一個臺階,於無聲處警醒他們,讓他們體面地走過。這樣,待他們靜心回想時,便更有可能自覺自願去復盤整個行為,進而給內心深處做一次清洗。

守護一顆心,這是教育的核心意義。我們當努力給孩子們營造一片心靈上的晴空。雖然這很難,但當我們發乎一心,一心守護孩子們的成長時,難度就會悄然間降低。沒有什麼比守護一顆心更重要,對教師來說,守護每一個孩子的心,是義不從辭、責無旁貸的。

十三、培養會做事的孩子

人的一生,離不開做事,做事是一個人的基本生活形態。人的價值,是通過他所做的事體現出來的。一個人做瞭什麼、做的怎樣,結果如何,決定瞭他一生的價值。無所事事,便是虛度年華,白白浪費一生。

一個人所做的事,在承載著價值的同時,也體現出他的品質。可以說,一個人所做的事彰顯瞭他的品質;檢測一個人品質的簡單方法,就是看他以怎樣的精神做事。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所做的事是他“真我”的外部寫真,看一個人所做的事基本就可以“如見其人”瞭。

人的做事能力並非生而有之,而是有賴於後天的習得。如果說學知識是理論層面的事,那麼學做事就是實踐層面的事。前者好比知道山上有好風光,而後者好比親自登山見識好風光。

學生的做事能力不能等他們走上社會再培養,我們應該在他們的成長階段,隨時隨處給予切實有效的指導和培養。

1.指導孩子們“想好瞭再去做”

我們要培養孩子們做事能力,首先要引導他們學會在做事之前先做一個通盤考慮,從整體入手,設計好藍圖,在腦海裡進行一次次預演,做連貫性思考。這樣,孩子們就可以預見一些問題和困難,甚至遇見可能的結果,從而重新調整策略或做一些補充,防患於未然,少走彎路。

有道是“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整體思考,做到事前有“定”,然後全力以赴,這樣才可以減少消耗和重復勞動。

2.培育起“力求做到自己的極致”的認識。

經過天長日久的熏陶,孩子們漸漸認識到,無論做什麼,一旦做出瞭選擇,就要做的斬釘截鐵,力求做到自己的極致。這背後其實是一種責任心,對他人,更是對自己。有瞭這樣的認識和體驗做基礎,接下來便是實踐層面的事瞭。

3.在實踐中培養孩子們的做事能力

形而上的“道”隻有轉化為形而下的“器”,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如果說“想好瞭再去做”,“力求做到自己的極致”,屬於宏觀的認識層面,那麼具體行為便屬於微觀的實踐層面。

在實踐中我著力可以做好以下幾點,以切實提高孩子們的做事能力。

在班級文化中彰顯做事品質。

明確地向孩子們表示表示支持。

給孩子們一個“可視”的標準。

漸漸地,孩子們體會到“做好”並非隻是“做完”,而是做完後讓人無可挑剔。他們甚至還概括出瞭做事的標準,一是負責到底,二是超出預期,這樣才會有意料之中的安定,甚至會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孩子們凡是追求品質,並以此對抗粗糙,久而久之,這就會內化為他們做事做人的情懷和格調。

4.教師自己先做個會做事的范本。

世間牛人千萬種,各有各的過人之處。但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有一顆精益求精的“匠心”,他們做事都力求做到自己的極致,優秀教師也不例外。一位優秀的教師的匠心就是一顆純粹的教育心。有匠心的教師會一生專註於教育,並成就於教育。

教師力求做好自己的教育事業,還有一個莫大的附加意義,那就是他的一切會在學生身上留下“烙印”,學生會傳承教師的精神基因,甚至會“復制”教師的舉止和言行。所以,教師自己會做事,本身就是一種不言之交,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學生。

這種做事風格和態度,是課堂的有機部分,會在無形中傳遞給學生一種課堂的美學價值和意義。這些小小的細節背後,是我良苦用心和誠意。在這世界上,庸常與輝煌之間有時僅僅相隔一步的距離,當然這一步總是關鍵的一步。

以上種種,短時間內帶來的變化可能微乎其微,但隻要假以時日,便會顯現出與眾不同的價值。時間越久,價值越大。培養孩子們的能力,會讓他們一生受益。

十四、每個孩子心裡都住著一個哪吒

1.許多不在乎,其實是為瞭守護最後的尊嚴

人的頹廢和放棄,都是從失望開始的。人在付出真誠和汗水後,若始終看不到與之相稱的結果,便容易懷疑付出和收獲的關系,進而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不可能做到,最後發現“果真”不可能,便會躺倒或是假裝不在乎。

現實中也有一些孩子與哪吒一樣曾付出過努力,但最後丟盔棄甲,用脾氣和冷漠來偽裝強大。

2.打破成見,才能看得更真切

對一個單純的孩子來說,眾人的目光和定義是撕扯不掉的標簽。在一次次的矮化和妖魔化之下,哪吒憤怒而又不甘地告訴自己“你們說我是妖怪,我就做個妖怪給你們看”,他的心中滿是委屈和不平,這是他對抗這個世界的宣言,他想要以此宣告自己的存在。

被矮化的孩子,常常會用反叛來掩蓋自己的傷疤。他們會捉弄曾經欺負過自己的人,以此顯示自己的力量,證明自己的強大。尤其是天賦異稟、精力過剩的哪吒,在整蠱方面天生就是個行傢。他設計瞭一套堪稱完美的整人流程,手法嫻熟,精巧無比,他甚至誘使那群對他又懼又恨的孩子往水塘裡撒瞭一泡童子尿,最後連本帶利還失於他們。

假使每一個人都願意破除成見,打開心靈的牢籠,讓心扉洞開,讓善意萌生,便更容易發現他人的可愛和可貴,世間便多瞭許多溫情。

3.愛看似柔弱,卻有種神奇的力量。

在教育中,面對一些誤入歧途的孩子,我們如果能努力走進他們的心靈,對他們多一點關愛,多一點兒期待,他們的心靈的天空就可能會多一點兒晴朗。正如電影《芳華》中那句戳人無數淚點的話所說:“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愛看似柔弱,卻不可戰勝。

4.真正的愛是讓孩子做自己,

父母愛的方式不同,孩子成長的方向便會不同。父母真正愛孩子,應該讓孩子做自己,追逐他自己的夢想,煥發他自己的榮光。

讓孩子做自己,不是撒手不管,不是為自己的不作為尋找漂亮的借口,而是不強行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和設想成長。

讓孩子做自己,是在孩子成長的早期,其眼界不夠廣、格局不夠大的時候,站在他身邊,尤其在他成長中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陪伴他,盡己所能為他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議;而等孩子眼界足夠廣,格局足夠大的時候,由他們自己選擇自己的路,而我們此時要做的就是目送或者是轉身,默默祝福,默默想念。這其實是對教育者提出瞭更高的要求——要有足夠的眼界和格局。

5.讓孩子做自己,他才有成長的無限可能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生動活潑、各不相同的人。假如我們能盡自己所能喚醒他們,鼓勵他們做自己,為他們打開精神發展的世界,那麼每個孩子都有成長的無限可能。

卓別林在 70 歲生日時曾寫下一首詩《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其中開篇的一段人生感悟是對“做自己”很好的解讀。他說:“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我才認識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隻是提醒我:活著,不要違背自己的本心。

每個孩子心裡都住著一個哪吒,都有他個人的偉大願望。一旦條件成熟,這個願望就會迸發出驚人的力量。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促成這個條件的成熟。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