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古稱柴桑、潯陽、江州等,處於長江之畔,廬山腳下,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江南名城,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一談到九江,我們可能會想到“青衫濕”的江州司馬白居易,還會想到在潯陽樓上寫反詩的宋江,但我們可能不會想到,就這麼一座其貌不揚的城市,卻是一座金戈鐵馬的城市。從地緣上來看,九江是長江中遊的十字路口,具有 “天下眉目之地”的戰略地位,更為“江西北大門”。在現代,九江是江西唯一的國際貿易口岸城市,為長江沿線第四大港口。
九江的位置
九江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首先和長江這條重要的黃金水道有關。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水運速度很慢,且又受固定河道的限制,在戰爭中的作用很小,素不知,在古代時,水運是最便捷最高效的運輸方式,其效率是馬、牛車運輸的20-30倍,因此,水運通道是最為重要的軍事通道,軍事傢們投遞兵力,運輸糧草,無不優先考慮水運。而在現代,水運的地位有增無減,對於我國的長江而言,其交通地位更是無法撼動。據統計,在2021年,長江的水運運量已經超過瞭30億噸,相當於20條京廣線,而全國鐵路的運量僅40億噸。
長江貨輪衛星感應圖
長江水勢浩渺,航運發達,由我國東南地區溯長江而上,就可以直抵四川盆地,正如《讀史方輿紀要》所雲:“自瀘州以東,長川巨浸,悉委於岷江,而波流益以浩衍,百石大船,止於瀘州”。自古以來,長江便是我國東西物流的大動脈。而九江在長江之畔,北隔長江和大別山相望,西為幕阜山,東為黃山、九華山,為長江的咽喉。
在南北對峙時期,我國東南地區的太湖流域以優越的地理環境,常成為南朝的核心地區,北方勢力進犯南朝,常從長江中上遊順流而下,直搗金陵。而處於南京上遊的九江,便為太湖流域的門戶。早在三國時期,潯陽就是東吳的門戶,東吳在此設都護,駐守重兵。晉代時,在此置江州,因潯陽扼長江中流,倚為重鎮。到瞭東晉、南北朝時期,長江下遊的南京為南朝的都城,而九江的地位就更加的重要瞭。在整個六朝時期,潯陽城幾乎不到三十年就要經歷一次兵亂,如王敦叛亂、溫嶠平蘇峻之亂、劉裕等討桓玄、盧循襲健康、王僧辯等討侯景等,潯陽城無不為雙方竭力爭奪的要害之地。在此後的隋、唐、宋、明時期,九江甚至超過武昌,為長江沿岸重鎮。
九江附近的山川河流
到瞭近代,自鴉片戰爭後,我國淪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傢,長江成為西方殖民者掠奪我國資源的重要通道,是西方列強插在中國大地上的大吸血管。西方列強通過長江這條黃金水道,將我國內地豐富的礦產、土特產等資源運至長江口,再通過海運運往世界各地。然後,又通過這條水道,向我國腹心傾銷工商品,瘋狂地掠奪大量的商業利益。而要掠奪資源,就必須要在長江沿岸建立據點。此時的九江商賈雲集,地當水陸要沖,成為西方列強覬覦的重要目標。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帝國雖然逼迫清帝國 “五口通商”,但在長江沿線,僅僅開放處於長江口的上海,是不能滿足的,於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殖民者又逼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進一步開放長江沿線口岸,而作為長江中下遊和漢口、鎮江並列三口的九江,便在開放之列。九江開埠後,英殖民者在九江設立九江海關,海關稅務司署設在九江英租界內,正副稅務司職位均由洋人把持,九江的行政、港務等,均被列強控制。
《天津條約》中的長江中下遊三鎮
九江除瞭是西方殖民者掠奪中國的重要道口,也是西方殖民者扼守長江水道的重要據點。為保障長江水道的暢通,西方殖民者在九江設立可以停靠軍艦的軍港,如此,西方列強的軍艦就可以由上海溯長江而上,橫行於武漢、宜昌江面,整個長江中下遊非我所有。到瞭抗日戰爭時期,長江是日軍重要的用兵通道。在武漢會戰中,九江作為武漢的門戶,是日軍眼中釘。而日軍對武漢發動攻勢,其中一路日軍即在百餘艏軍艦的掩護下,溯江西進,連陷馬當、彭澤、湖口,直指九江。九江陷落,武漢門戶洞開,全國抗戰形勢危急。
九江能成為江西的北大門,則和另外一條重要的水道有關,這就是贛江和鄱陽湖水道。贛江上源有東西二源,東源為貢水,西源為章水。二源在贛州合流後,始稱贛江。然後往北深切山地,在萬安入吉安-泰和盆地,又往北經吉水、峽江、新豐、樟樹、豐城、南昌等地,北入鄱陽湖,又往北在九江匯入長江。贛江水勢沉穩,江面寬廣,航運發達,自古就是橫穿江西南北的水運大動脈。由東南地區的太湖流域溯長江而上,由九江湖口轉入鄱陽湖、贛江,經南昌、吉安、贛州等地,就可由水路直抵大餘縣,然後再翻越大庾嶺,至南雄接珠江支流北江順流而下,經韶關、英德、清遠等地,即入富庶的珠江三角洲。
贛江商道
這條路線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楚國就在大庾嶺設有歷門關,是江西南下嶺南的必經之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在大庾嶺上設橫浦關。漢伐南越,兵發五路,其中一路即出豫章(今南昌),下橫浦,會攻番禺(廣州)。在這條路線中,大庾嶺段要舍舟陸行背負越嶺,嶺上道路崎嶇,山勢險峻、行旅苦不堪言,為改善通行條件,加強嶺南與中原的溝通,唐帝國遂在小梅關北部的山谷中開山辟石,截彎取直,修成瞭一條能夠通車的道路。此後,一些粗重的貨物就可車運通行,這條道路便一舉成為中原通往嶺南的重要道路。
大庾嶺古道路線
大庾嶺為贛江水道南端要害,而九江湖口便是其北端咽喉。湖口處於九江東部20公裡處,鄱陽湖納贛、撫、信諸江之水後,由湖口匯入長江。古代時,湖口為由長江水道轉入鄱陽湖、贛江的必經之地,江西境內之米、瓷器、茶葉等輸出,均需經湖口。在南北朝時期,湖口為戍守重地,是兵傢必爭之地。在唐代時,安撫使李大亮以其沖要,特置湖口鎮。唐乾符五年,王仙芝餘黨王重隱攻陷洪州(今南昌),江西觀察使高湘即奔往湖口,等等。蓋因地當江西水運北出之口,綴江西要沖,湖口向來為兵傢必爭之地。因此,顧祖禹雲,“蓋湖口之緩急,江南之盛衰。江南有事,欲保固江右(泛指江西),則湖口不可以無備也。”
湖口的位置
在江西中北部,為著名的鄱陽湖平原。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贛江、撫河、信江、修河、饒河等水均註入其中。諸河流沖刷窪地,在鄱陽湖湖濱形成瞭廣袤而肥沃的平原。平原上稻田、菜畦、魚塘、蓮湖縱橫交錯,是江南的糧倉,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境內所產的糧食均先在南昌匯集,然後再被運往九江。因此,九江有“四大米市”之稱,在民國以前,其商業發達,貿易繁華,曾為富庶之地。
鄱陽湖平原
受這條交通幹線的輻射影響,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古代江西非常的富庶,其農業發達、商貿繁榮,具有“江右商幫行遍天下”之說,為古代賦稅之淵藪。生活的富庶,又進一步促進瞭人文的鼎盛,古代江西對文化教育非常的重視。由此,便湧現出一大批的文化巨子,唐宋八大傢中,就有3位來自江西,而在文化鼎盛的宋代時,則有“兩宋文人半江西”。到瞭明代時,更是有“翰林多吉水(吉安),朝士半江西”之稱,朝廷中有一半的官員為江西籍。其中,尤其以吉安最為著名,有“一門九進士,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兩宰相,五裡三狀元,九子十知州,十裡九佈政,百步兩尚書”的美譽。
江西段京九鐵路線
到瞭現代,隨著“京九鐵路”的修築,九江的形勢更加的重要。所謂的“京九鐵路”,指的是北京到香港九龍的鐵路,這條鐵路在江西段的走向,大致同於贛江河谷,為由九江南下,經南昌、吉安、贛州等地,轉由信豐、定南等地入廣東。在九江北部,則是由九江長江大橋,通往湖北。這條鐵路修築後,九江成瞭江西北部水運、鐵路、公路的樞紐。
九江控制的2條要道
總而言之,九江之所以能成為長江的咽喉,江西的北大門,和兩條運輸大動脈息息相關,即一,黃金水道長江;二,鄱陽湖、贛江水道。由九江通過長江,即可順流東下,直抵富庶的太湖流域,又可溯江西上,穿三峽,直抵天府之國四川盆地;由九江經鄱陽湖、贛江水道南下,逾大庾嶺而接北江河谷,即入富庶的珠江三角洲。故而九江為江西之噤喉,又為湖廣、江南之腰膂。《方輿勝覽》雲:九江左挾彭蠡,右傍通川,陸通五嶺,勢拒三江,襟帶上流,乃西江之重鎮。《圖經》雲:郡西挹武昌,東引皖口,襟帶中流,舟車沖要,亦一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