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好處與功效是什麼?灸之,健康久也

古今中外,艾灸備受重視。

經過漫長的試驗、研究與發揚,艾灸成為常規常法而載諸典籍。綜合性醫學全書《醫學入門》有雲:“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稱“(蘄艾)灸百病”。

公元4世紀,艾灸流傳到日本,5世紀傳入朝鮮,而後傳至東南亞、印度及歐洲。

當艾灸療法在海外日漸盛行,國內的傳統艾灸亦在賡續薪火、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路上漸行漸遠。

2021年,“蘄春艾灸療法”成功申報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中醫藥史上留下瞭濃重一筆。

艾灸沿用至今,且為越來越多人追捧,這跟它的好處與功效密切相關。

艾灸的作用原理

所謂艾灸,是燃燒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利用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

這種綠色原生態的療法能夠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去調整人體已經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艾灸的好處與功效

1.通經疏絡,調理氣血

中醫認為,所有人身上都有一種經絡現象。這些經脈、絡脈的交叉點上存在著數百個穴位。

經絡及穴位是人體臟腑功能之間互相傳遞信息的通路和驛站。人體的生理狀態、內臟器官正是通過經絡體系與穴位氣孔息息相通。

當把人體比作大地,那縱貫全身的經絡便相當於地上河流,氣血則是流動的水。正如河道暢通無阻,水流奔騰不息,大地便不會幹涸而死,如果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人體自然也就健康無恙。反之,生病便有可能成為傢常便飯。

可喜的是,艾灸能夠自動找尋病位,在健康問題泛濫之前,以持續不斷的純陽溫熱之氣由身體的皮膚表層透達體內、通達病位、打通阻塞、疏通經絡,使受到阻滯的氣血恢復正常流通。

2.養陽壯陽,散寒祛濕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陽氣是生命之根本,陽衰則夭,陽氣漸損,人也就隻有等死瞭。

試看當下,許多人經常晚睡熬夜、貪食生冷食物、疏於身體保溫,外加不當使用寒涼藥物等,結果導致體內陽氣被加速損耗。

而艾作為“純陽之草”,被譽為“地上之陽”,與“天上之陽”太陽相呼應,故而是培補元陽的好物。

《本草綱目》:“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苛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流傳較廣的臨床實用本草叢書《本草從新》:“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3.提高免疫力

艾灸產生的熱,非其他發熱物質所能比擬。它的熱量恰到好處,極具親和力,除瞭能使人感到舒適外,更是一種良性治療因子。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在燃燒時會產生特殊的短紅外線。這是一種適應於機體治療的物理因子紅外線,其滲透力非常強,是普通長紅外線的3-4倍。它能夠通過人體的經絡穴位系統,深入到體內深層病灶,為缺乏能量的病態細胞提供活化能,並激活細胞免疫激活素,從而提高人體免疫力。

4.預防調理,祛除病邪

中醫認為,人體本是陰陽對立的統一整體,一旦陰陽失調,便會誘發疾病。並且,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也必然會存在某種病理產物的積滯。如果這種積滯的病理產物可以找到出路,病勢便可趨於痊愈。

而在病理狀態下,穴位氣孔正是病理產物宣泄的天熱渠道和缺口。

艾灸療法,是在人體內的信息通路上選擇相應的部位或穴位,以特定的因子、人工激發感傳作用,使惡性循環得以遮斷和阻滯,良性循環得以恢復和鞏固,從而起到防病與治病的效果。

還值得一提的是,元氣虛弱者的胃腸吸收功能一般比較差,若吃藥則很難完全消化吸收,以致於效果緩慢或不佳。同時,很多藥物往往需耗用元氣才能奏效。所以,如果長期吃藥卻又不及時恢復和補充元氣,則會損失更多元氣。

艾灸無需途經腸胃,便可直接將熱力作用於經脈,從而培補元陽、通調經脈、祛除病邪。像腎虛、失眠、虛胖、貧血、各種慢性婦科病、慢性腎病、類風濕、脊柱炎等等,或者對於西醫來說的不治之癥,皆可通過重灸關元等穴位,以恢復健康,真應瞭那句“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艾灸的好處與功效確有不同凡響之處,值得肯定。體弱病者灸之,可助調理痊愈;無病者灸之,亦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針灸聚英》中記載:“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病)未至而迎之也。”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