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傳統文化,人們會想到唐詩宋詞,會想到茶藝漢服,會想到陶器青花,甚至連媒婆、青樓、梨園、煙館都要歸入傳統文化,似乎傳統文化是這些東西。
讀古籍,我發現現代人所追尋的傳統文化與古人不同,古人以儒釋道為精髓,次之為諸子百傢,沒人拿陶器、唱戲、茶藝當寶貝,這些都是尋常之物。
既然學傳統文化,古人認為的好東西,才是我們要追尋的。
譬如和氏璧和隨侯珠,古人覺得這兩件寶貝價值連城,我們說這兩件東西有價值,這個可以,因為古人也這樣認為。
但,現在的問題是,人們捧著古人使用過的尿罐子,說這是寶貝,這是傳統文化,讓人去追求,去學習,這就有點兒過分。
學傳統文化,首先得搞明白傳統文化是什麼,不然學瞭半天,隻學瞭些古代尋常傢庭裡的垃圾,有什麼意義?
有人拿《紅樓夢》當傳統文化,研究紅學,但在古代,《紅樓夢》是一本禁書。
有人拿戲劇當國粹,但在古代,梨園子弟從來不入流。
有人拿明星當榜樣,但在古代,妓女也隻是賣藝不賣身,賣藝為妓,賣身才是娼。
所以,學傳統文化,要學古人認知裡的好東西,不能亂學。
翻看古籍看看,一提到傳統文化,古人必稱儒釋道,儒釋道是古人窮生畢力要追尋的東西。
我們弘揚傳統文化,弘揚什麼?
當然是儒釋道!除此之外,你還能找到其他東西嗎?
儒釋道三教,是聖人救護世人的法寶,因為人根基不同、施設目的不同,所以開瞭儒門、佛門、道門三扇大門,讓人學以致用。
走儒門能入世,走佛門能出世,走道門能回天。
佛門廣大,但要考取功名,走入仕途,你得學儒,學而優則仕。
儒門精微,但要驅鬼降妖,辟出邪祟,你得學佛學道,這是專傢。
譬如醫生,有人擅長內科,有人擅長外科,有人擅長兒科,三科一起學,醫書龐雜,汗牛充棟,普通人很難醫術精湛,難以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內科、外科、兒科三科雖不同,但施設的宗旨一樣,都是為瞭救死扶傷,解救眾生疾苦。
這樣一看,儒釋道一脈相承,隻是為度人方便,特開三扇大門,引人歸於正道而已。
貴州省有個地級市,叫銅仁市。
據《銅仁府志》記載,銅仁以前叫銅人,因為當地有銅人山,所以叫銅人。
後來修改縣志的時候,人們把銅人改為銅仁,山名跟著改,改成瞭銅仁山。
銅仁山山底在湖中浸泡,四周都是湖水,沒人下過湖底。
有一年貴州發生旱災,湖水消退,銅仁山山底從湖水中裸露出來,人們發現山底有三大銅人,以頭頂住此山,巋然不動。
奇怪的是,三大銅人的樣式恰好是如今的儒釋道服飾。
銅人山,這是混沌初開、開天辟地之時產生的,三大銅人也不是人力打造,混沌初開之時還沒有儒釋道三教,為何三大銅人會有儒釋道服飾?
觀此一節,你便能知道,儒釋道乃是天造地設,世間本就該有三教。
宋明之際,儒門和佛門發生過爭論,以朱熹、程頤、程顥為代表,總排斥佛門,把佛門說成異端學說,隻有儒門是正統。
朱熹在《四書集註》中說,他出入佛門道門數十年,一無所得,最後回到儒門,用心刻苦之後,終於找到入道之門、聖人心法。
朱熹,此人在儒門的威望太大,當時的人看朱熹,猶如仰望泰山北鬥。
想想看,既然大儒朱熹這樣說瞭,誰敢反對?
關鍵是,這樣說的人不止朱熹一個,程頤程顥等大儒也這樣說,他們幾個人合力把佛門關上,不讓世人從佛門出入。
這樣一來,後世學子不敢再看佛經,誰學佛經,就是與他們幾個不一致。
王陽明學問造詣精深,一代大儒,但也不能公然對朱熹排斥佛門的做法提出異議,因為當時人們信朱熹,信二程,很相信他們幾個人。
真相是什麼?
真相是,朱熹、程頤、程顥三人年輕的時候,經常參訪古剎,拜訪過許多悟道禪師、得道高僧,他們把佛理引入儒門,以佛理解釋儒傢經典。
實話說,這樣做未嘗不可,但壞就壞在,朱熹等人學完以後,擔心後人再去佛門尋寶,於是著書立說,破斥佛門,撥無因果,直接把佛門關閉,杜絕後世學子來學,犯瞭大邪見。
我舉幾個例子。
朱熹二程論及儒傢,常有虛靈不昧,具眾理應萬事一說,但朱熹所說的這句話,不是他原創,而是出自佛門《華嚴經》《楞嚴經》之中,朱熹等人取其意,換瞭一套說法。
從孔孟的春秋戰國到宋代為止,有一千多年,在這一千多年裡,誕生過無數的大儒,但從沒哪個大儒講過這種話,隻有周敦頤、朱熹等人講過,以前的儒書中找不到虛靈不昧這樣的詞匯。
朱熹十八歲的時候,跟劉屏山出遊,劉屏山認為朱熹必會留心科舉,於是翻瞭一下朱熹的書囊,結果書囊中僅有一本《大慧禪師語錄》。
這段故事,出自《金湯編》《尚直編》,兩本古籍中都有記載。
朱熹和呂東萊、張南軒兩位好友多次參訪高僧大德,與道謙禪師交情最厚,深受啟發。
道謙禪師圓寂後,朱熹寫有祭文,以此祭奠道謙禪師,祭文載在《宏教集》一書。
朱熹所寫的《四書集註》中,《大學集註》和《中庸集註》兩個章節,凡是談論心性的地方,非常接近禪宗,你可以自己去看,我有沒有冤枉朱熹。
朱熹晚年,定居小竹軒,經常誦讀佛經,留下瞭一首《齋居誦經詩》。
所以,朱熹等人所解釋的儒門經典,義理來自佛經,這一點千真萬確,鐵證如山。
朱熹本想弘揚儒學,故而排斥佛門,撥無因果,說人去世形消神滅,導致人們不信因果,胡作非為,亂象頻出。
既然無因果,學好學壞都一樣,那還學儒幹什麼?
因此,朱熹表面上看是在弘揚儒學,實際上把儒學破壞瞭,致使儒門衰微,反而成瞭儒門罪人。
實話跟大傢講,你真學佛,孔子看到瞭必定歡喜;你真學儒,釋迦文佛看到瞭必定贊嘆。佛儒之間,沒有隔閡,更不會排斥。喜歡還來不及,為什麼要排斥呢?
儒門講入世,講治國,但哪怕是明君治世,所用不過是賞罰二字。
人犯罪瞭,可以逮捕緝拿,人若沒犯罪,心裡卻惡念不斷,雖是明君,也無法處罰。
以我為例。
比如,我很想偷東西,天天想,但我畢竟沒偷,我隻是想瞭一下,雖是明君聖主也不能羈押我。
天天想偷盜,這是惡念,惡念儒傢如何治理?
但佛門講瞭,人有惡念,會有惡報,讓人斷除惡念,修一切善,自然能結善果。
你看,佛門配合儒傢,再用儒傢理念治國,反而會國傢大治,人民安樂。
因此,孔子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從中你可以看出,孔子支持人修養道德,斷除惡念,這不正是佛門理念嗎?
再有,千年以來,有多少智謀過人的英雄豪傑,這些人才智堪比蕭何張良,口才勝過蘇秦張儀,他們來到世間,本想興風作浪,大舉刀兵,讓百姓遭受生離死別之痛。
現在好瞭,佛門大開,高僧講經說法,若是憑借聰明才智輕舉妄動,必遭惡果,身被刑戮,死入惡道,求出無期,三世因果不虛。
這些人聽完,一場英雄夢,化為烏有,心裡涼涼的,再不敢妄談興兵作亂之事。
你看,不知不覺間,佛門把無數禍端消滅於無形,避免瞭無數刀兵劫,讓百姓復歸於安樂,這不是佛門的功勞嗎?
以前孔子作《春秋》,講述禮義廉恥,敘說仁義道德,扼殺瞭多少英雄夢。
當時的人知道廉恥,所以一本《春秋》就夠。後來,人們不顧廉恥,不信《春秋》瞭,才興起殺伐。
如果隻靠賞罰,隻用刑罰,有些人不怕死,老子一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你能拿他怎麼辦?
遇到這樣的人,賞罰不管用,唯有佛門的三世因果才能救,不怕死沒關系,怕疼就好辦,我從沒見哪個人不怕疼的。
還有,有些人對功名利祿壓根兒沒興趣,追名逐利對這些人來講,無異於傻瓜,但又謀略過人,智計無雙,膽略超群,不把這些人引入佛門,他們在世間必會翻江倒海,你又能拿他怎麼辦?
現在好瞭,讓他們修行入道,參禪聞法,證入聖果,免人間一場殺戮,靈山會上多個菩薩,這樣不好嗎?
所以,佛門大開,對世道人心的好處說之不盡,縱使國主真君,也應感恩佛門。若無佛門相助,人類早已行到瞭末日。
最後,給大傢分享一段小故事,作為本文結尾。
劉宋文帝對何尚之言道:范泰、謝靈運曾經講過,儒傢六經的本懷在濟俗,如果求性靈真要,還得以佛理作為指南,這樣才能使天下百姓感化,朕就可以坐享太平瞭。
何尚之回道:達摩祖師渡江以來,王導、周顗、庾亮、謝安、戴逵、許珣、王蒙、郗超、王坦之以及我的高祖兄弟,無不皈依佛門。
鄉村之間,如果有一人持五戒,便有一人行善;如果有十人持五戒,便有十人行善。
行一善,便能去一惡,去一惡,便能免一刑。
一刑免於傢,萬刑免於國,陛下就可以坐享太平瞭。
學儒之人總是忌諱佛傢,隻想憑借君子小人四個字治理世道,我認為這種方法有很大漏洞。
關註陰陽卦師公眾號,講因果之理,說佛法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