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紅金剛鸚鵡孵化兩隻藍頭金剛鸚鵡的案例

本期內容摘錄自AFA觀鳥雜志期刊。美國鳥類飼養聯合會(AFA)宗旨是教育公眾並幫助成員瞭解如何飼養鳥類,是一傢無政府主義的教育機構。 AFA成員積極支持鸚鵡研究項目,致力於改善鸚鵡在原生地的生活水平。

本文將介紹在華奇帕動物園繁殖區用一對緋紅金剛鸚鵡成鳥撫養兩隻藍頭金剛鸚鵡雛鳥的故事。

  • 緋紅金剛鸚鵡 Ara macao
  • 藍頭金剛鸚鵡 Primolius couloni

被緋紅金剛鸚鵡養大的兩隻藍頭金剛鸚鵡

01 摘要概述

藍頭金剛鸚鵡的親生父母拒絕撫養它們,雛鳥生命危在旦夕,需人為介入撫養。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藍頭金剛鸚鵡目前屬於“易危(VU)”。

藍頭金剛鸚鵡IUCN紅色名錄截圖

由於森林的過度砍伐和日益增長的捕鳥貿易,野生藍頭金剛鸚鵡種群數量仍在下降。應不惜一切代價維持並嘗試增加它們的種群數量。

與此同時,一對緋紅金剛鸚鵡生瞭兩個沒受精的白蛋,使其作為藍頭金剛鸚鵡“養父母”的首選。

緋紅金剛鸚鵡夫婦成功地接受瞭藍頭金剛鸚鵡雛鳥,把它們當作自己的孩子,每天都給它們喂食並梳理羽毛,從未表現出任何攻擊性行為。

華奇帕動物園工作人員Juan Calos Leyva

研究人員Melanie Bentin Gebhardt

研究人員對雛鳥開展瞭為期9周的評估,每周監測它們的生長情況,記錄體重增長和羽毛發育情況。

期間兩隻雛鳥一直和緋紅金剛鸚鵡夫婦呆在一起,三個月後雛鳥被轉移到另一個籠子裡。

雛鳥的生長發育速度非常理想,本次代養,輔助育種十分成功。

02 尋找保姆鳥

關於鳥類輔助育種的相關信息並不少,幼鳥可以被人工撫養長大,被同一種類或不同品種的成鳥輔助養大。

但是關於藍頭金剛鸚鵡輔助育種的信息卻存在空缺,我們需要借助其他種類的資料,對藍頭金剛鸚鵡的習性進行推測。

來自德克薩斯農工大學,舒伯特珍奇鳥類健康中心的康斯坦絲女士(Constance Woodman)在她2015年7月發出的電子郵件中說,沒有任何相關數據可以被一鍵上傳到統計表裡作參考。

輔助育種,也就是代養,在傢禽養殖業中非常常見,往往是用一對保姆鳥來孵蛋和照顧雛鳥。這種方式在虎皮鸚鵡很常見,這種澳洲長尾小鸚鵡經常被用作保姆鳥。

但在自然界中,野生鸚鵡之間代養其他雛鳥的行為並不常見。

藍頭金剛鸚鵡的雛鳥和緋紅金剛鸚鵡未受精蛋之間的置換,一次隻拿出一個蛋(資料來源:Juan Carlos Leyva)

紅金剛鸚鵡雌鳥在轉移後的第一周內喂養雛鳥(資料來源:Juan Carlos Leyva)

當親鳥們還沒有經驗、第一次下蛋或還在學習如何照顧幼鳥時,很容易棄窩、殺死或吃掉雛鳥。

可以隻找保姆鳥代養一星期,因為雛鳥出生的第一周人工飼養難度比較大;過瞭第一周,人工飼養難度會大大減少。

即使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鸚鵡也會吃掉自己的蛋或雛鳥;雛鳥之間會出現等級制度,造成兄弟姐妹間的互相傷害和死亡,這取決於鸚鵡當時的生存環境、壓力大小和親鳥是否有經驗。

03 代養要考慮的事情

目前對代養的研究能初步肯定的一點是,保姆鳥必須處於繁育階段,最好是在它們正在孵蛋的時候放入代養的蛋或雛鳥,否則成鳥極有可能拒絕孵化或照顧這些蛋或雛鳥,不喂它們或者直接把它們丟出巢穴。

很多研究還提到在把蛋和雛鳥放入保姆鳥窩中的時候應考慮到蛋或雛鳥的天數是否符合“養父母”的預期。

據報道,如果代孵的蛋比雌鳥自己的蛋天數小,雌鳥會拒絕孵化;因為一旦蛋沒有在它的預期時間內破殼,雌鳥就會準備進入下一個繁殖期。

*繁殖期的解釋:禽鳥產蛋有一個自然周期,當蛋沒有在適當的時間孵化時,這個周期就會重新開始,它們會進入下一個繁殖期,下一窩新的蛋(Holland)。

不能將雛鳥或鳥蛋轉移到不處在繁殖期的親鳥窩中,如果保姆鳥不處於孵蛋的階段,也沒有表現出繁殖行為,很有可能不會去照顧雛鳥。

建議在窩內放置墊材或墊料,這能夠幫助增加保姆鳥接受代養雛鳥的概率,這一招過去對虎皮鸚鵡特別有用。

被代養的雛鳥最大不能超過三周,雛鳥天數越大,被保姆鳥拒絕的風險越高。

根據一位同時擁有藍頭金剛鸚鵡和緋紅金剛鸚鵡的專業鸚鵡繁育者Rick Jordan的說法,他建議,應該盡早將雛鳥送去保姆鳥那兒代養,因為親鳥在雛鳥學飛階段往往會表現出攻擊性行為。

隻有在必要時才會將藍頭金剛鸚鵡雛鳥暫時放在緋紅金剛鸚鵡成鳥那裡,因為它們通常非常具有攻擊性。他還提到,成鳥通常不會像案例中提到的那麼樂意接受雛鳥或照顧它們很長時間。

記錄裡還存在著關於,雞、玄鳳鸚鵡、雀類、虎皮鸚鵡,和其他類型鸚鵡的跨物種代養的報告(Rowley, 1986)。

04 藍頭金剛鸚鵡介紹

藍頭金剛鸚鵡這個物種被列入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I,根據IUCN(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它被列為瀕危物種(Brightsmith, 2015)。

藍頭金剛鸚鵡屬於鸚鵡類,原產於秘魯東部、玻利維亞東北部和巴西西部。它們生活在亞馬遜叢林中海拔低於1550米的地方。體長約為40厘米,是長度小於50厘米的小型金剛鸚鵡種類之一。

土黃色標註為藍頭金剛鸚鵡野生分佈地區(圖片來源:IUCN Red List)

它們的羽毛是綠色的,頭部和翅膀是藍色的。尾巴背側是紅棕色,尾巴和翅膀的下部是綠黃色的。它的喙周圍沒有羽毛,面部裸膚白色,喙灰色,而喙的根部是黑色,虹膜區域白色,腿是粉紅色的(Alfaro, 2010)。

緋紅金剛鸚鵡雌鳥在喂養兩個半月大的藍頭金剛鸚鵡雛鳥(資料來源:Juan Carlos Leyva)

跗關節長度測量(資料來源:Juan Carlos Leyva)

每周對雛鳥進行稱重(資料來源:Juan Carlos Leyva)

藍頭金剛鸚鵡雛鳥傾向於在樹洞內築巢,和大多數鸚鵡一樣,它們的繁殖周期為一年,每季產蛋2-4枚。

05 代養過程

2014年5月24日和28日,兩隻藍頭金剛鸚鵡在華奇帕動物園的繁殖中心破殼。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工作人員連續監測、觀察這些雛鳥,並用圖片記錄。

在6月2日上午發現這些雛鳥處於饑餓狀態,它們皮膚蒼白,體溫過低,嗉囊中沒有食物。

根據評估,這對藍頭金剛父母不會照顧雛鳥,雛鳥的生存面臨著危險。

與此同時,一對緋紅金剛鸚鵡(Ara macao)已經嘗試孵化兩枚蛋17天,但這些蛋未受精。

人們利用瞭緋紅金剛鸚鵡的繁殖期,將藍頭金剛鸚鵡雛鳥放在緋紅金剛鸚鵡的巢中。

開始時隻取出瞭巢中的一個未受精蛋,另一個蛋留在巢中,希望緋紅金剛鸚鵡能照顧新來的雛鳥。 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工作人員密切監測“養父母”的行為,沒有發現排斥雛鳥的跡象。

幾個小時後,觀察到緋紅金剛鸚鵡雌鳥用身體覆蓋住新來的雛鳥為它們保暖,而緋紅金剛鸚鵡雄鳥表現出瞭攻擊性行為。

雛鳥的所有發育情況和生物指標都有每日監測,其中包括身體狀況、體重、羽毛生長、跗關節生長、翅膀、喙、尾巴以及其他情況。

隨著雛鳥逐漸長大,蛋白質攝入量也逐漸增加,工作人員對雛鳥的喂養情況進行階段性評估。

06 成果展示

從第一周的跟蹤觀察來看,雛鳥的總體狀況有所改善,它們的嗉囊裡有著營養豐富的食物,體態有明顯改善。

到6月7日,雛鳥的羽毛完美發育。

在第九周以後,由於鸚鵡的行為特點,它們對人類的出現產生瞭抵觸情緒,我們無法繼續進行測量。期間收集的生物測量的結果展示如下:

除瞭生長表記錄外,工作人員還在Excel中制作瞭圖表,以呈現兩隻藍頭金剛鸚鵡的喙部生長曲線以及翅膀、跗關節和體重的增長情況。

在保姆鳥代養的幫助下,兩隻雛鳥順利存活下來,緋紅金剛鸚鵡夫婦照顧瞭它們三個月,雛鳥發育情況良好,並能自己進食,工作人員決定將它們轉移到一個專門的鳥舍飼養,它們一直在這個圈舍裡呆到2015年7月。

15個月大的藍頭金剛鸚鵡被轉移到華奇帕動物園之前拍攝的照片(照片來源:Juan Carlos Leyva)

之後它們和其他15隻左右的藍頭金剛鸚鵡一起被轉移到華奇帕動物公園熱帶雨林展區的另一個鳥舍裡。

07 針對此次代養經驗的討論

圖表中展現瞭兩隻藍頭金剛鸚鵡每周記錄的生長曲線。

5月24日孵化的雛鳥為1號,5月28日出生的為2號

據觀察,雛鳥的生長速度是均勻的,雖然有時有輕微的浮動但都在預期范圍內。鸚鵡類的跗關節長度能在出生後的幾周內達到成年鸚鵡的大小,因為它們必須學會自己站立,靠腿部力量支撐自己接受親鳥的喂食。

和野生的雛鳥一樣,跗關節生長到位後它們的翅膀仍會繼續生長,一直到它們離開巢穴為止(Vigo等人, 2011)。

這次實踐中緋紅金剛鸚鵡夫婦對藍頭金剛鸚鵡雛鳥的接受度高得驚人,過往的文獻中往往提到這些物種在對待雛鳥時有過激行為,更容易拒絕雛鳥。當雛鳥不是自己同窩的雛鳥,甚至不是同一個品種時,它們的抗拒心理會更嚴重。

然而,這對緋紅金剛鸚鵡已經處在繁殖期,巢中已育有兩個蛋,這一行為大大增加瞭被代養的雛鳥的生存幾率。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它們的食物一直很充足。

在食物匱乏的情況下,成鳥往往會優先選擇喂養體型最大和發育最好的雛鳥,忽略其他的雛鳥,確保一窩中至少有一隻雛鳥能生存下來。

但是在人工飼養的情況下,食物的充足供應能有效改善這種情況。

本研究中使用的測量方法是一般鳥類生物測量中常用的方法,獲得的數據與修正文獻中鸚鵡類生長數據一致。

08 結論和建議

毫無疑問,本次金剛鸚鵡的代養案例是成功的,根據文獻(Vigo等人, 2011年),這兩隻雛鳥的發育狀況符合預期。

三個半月大的藍頭金剛鸚鵡和他們的緋紅金剛鸚鵡養父母(圖片來源:Juan Carlos Leyva)

如果人們想運用代養的方法撫養鸚鵡雛鳥,必須十分註意以下細節,因為鸚鵡代養隨時可能失敗:

  • 確保保姆鳥已經表現瞭出繁殖期的行為。
  • 始終滿足親鳥的營養要求。
  • 使鳥兒受到盡可能少的壓力,因為成鳥可能會因為高壓而殺死雛鳥或停止給雛鳥喂食。
  • 在孵化後的頭幾天仔細觀察成鳥的行為,確保它們在喂養雛鳥。雛鳥可能會因為體質不好,精神不佳等原因,在飼養人的疏忽下,因為沒有在早期得到更好的照顧而死亡。
  • 雛鳥被轉移到代養傢庭中後,建議持續監測養父母的行為舉止,以便在出現任何排斥或攻擊行為之前,盡快將雛鳥從巢穴中移出。
  • 密切關註養父母的一舉一動,註意並記錄它們的繁殖行為。

資料來源:

  1. AFA觀鳥雜志,2018, 42(1&2): 23-28.
  2. By Melanie Bentín Gebhardt, Juan Carlos Leyva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