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1000萬人從不想睡別人,也不想被睡

WX920,國內第一傢“無性”婚戀交友網站。建於2005年,有20萬註冊會員。

網站創始人是陜西人林海。他的好朋友在一場爆炸事故中喪失瞭性能力,於是他做瞭這個網站送給朋友,期待他也能找到另一半。

“無性婚姻網,幫您實現傢的夢想”——樸素的slogan下面,是一些有關無性婚姻的科普,以及社區自己精準定義的5類用戶:

  • 性功能喪失或性弱的人
  • 性冷淡或性畏懼的人
  • 追求純粹精神戀愛的人
  • 老年人
  • 男女同志在自願基礎上組成形式上的傢庭,以減少來自社會與傢庭的壓力。俗稱“形婚”

抱著好奇心,我在WX920上註冊瞭一個賬號,準備一探究竟。

“無性的恥辱”:臉上被糊掉的新人

我對WX920的第一印象,是馬賽克。在站子裡成功結婚的新人宣傳照,臉上都打著馬賽克——在普通的婚戀交友網,基本見不到這種處理。

網站的創始人臉上也打馬賽克。我在一篇報道裡找到瞭林海這麼做的原因:“不想被認為是gay,也不想被認為沒有性欲”。

創辦“無性婚姻網”的林海

這些高糊面孔的背後,是現實的、蜷縮中的、無法示人的傷痛。他們在這裡找伴侶的理由更隱秘,更難以公開,也不便討論。這個網站非常先鋒的一點是:在新戶註冊流程中,我需要接受性匹配。比如,在選擇自己的“無性情況”時,有“生理無性”、“心理無性”、“弱性”、“同志/拉拉”這幾個選項。

  • 生理無性的人雖然有性需求,但是由於疾病或意外傷害而導致性能力喪失;
  • 心理無性人群在身體性功能方面沒有障礙,但內心對性沒有興趣,或是出於性恐懼和性厭惡的心理不願意有性生活;
  • 弱性人群雖然有性需求,但需求不強烈。

嗯,分得還挺細。網站的設計者做過功課,也很本土且多樣化地反映瞭社區的真實需求。考慮瞭一下,我選擇瞭“心理無性”。意為“功能正常,但對性沒有興趣”(它符合無性戀的定義)。傳完照片、寫完介紹,就可以開始網上沖浪瞭。但如果不充錢的話,隻能與對方進行“bot式”站內信聊天,也看不到對方的私人聯系方式。

正在我猶豫的時候,付費會員@S首先通過我留的微信,找上瞭門。

“發現自己沒有性需求”

“35歲,離異中年。”

S一上來就概括完瞭自己的情況,就像所有相親的開頭一樣尋常。唯一的不同是,我們首先互相交代瞭尋求“無性”的原因。S說:

“婚後發現自己沒有性需求,無法滿足前妻。我感到很愧疚,也總是習慣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做犧牲、忍讓和妥協。”

“比如,我負責傢庭的全部支出。曾經有次發燒到40度,也還硬撐著給她做飯吃,但她還是有很多不滿。最後前妻出軌瞭,我也想要結束這段關系。”

他還好意提醒我,有些尋求無性的人隻是功能不行,但心理需求還在。“我就曾遇到一位女士,被前夫強行捆綁滴蠟”。

與S的對話截圖

S是一名“無性戀者”。但直到進入父母操辦的婚姻之前,都不知道自己“不喜歡做愛”。在漫長的婚後生活中,也長期被愧疚感圍繞。

林海說,這是因為,在我們這個社會裡,人們把結婚、生子都看成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們可能沒有機會主動選擇,或者隻是隨大流。

但在尋找無性婚姻的人,“至少已經意識到瞭自己是不需要性的”。

圖/DATA.WHICDN.COM

S是從網上搜到有關“無性戀”的說法的。

他一度懷疑自己得瞭什麼病,但多年後才知道:這僅僅是一種性取向。

BBC的一則報道說,中國有1000萬無性戀群體

聽到無性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性冷淡?”、“工作壓力大,我現在也無性”。

確實,性頻次降低、分床睡、沒有性生活的現象,在當代中國傢庭中並不少見。

人大社會學教授潘綏銘在2009年發表的一項報告稱,在接受調查的已婚夫婦中,四分之一沒有性生活;超過6%的受訪者承認一年或更長時間沒有性生活。

但是,真正的“無性戀”,與上面的情況不能混為一談。

無性戀(asexual)是一類正常的性取向,被稱為“第四種性取向”(獨立於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它並非是一種選擇,而近似一種身份認同。

研究發現,無性戀者缺乏欲望,可能主要是缺乏對他人的欲望,而不是缺乏欲望本身(Brotto等人,2010)。有證據表明,無性戀者有某種形式的欲望時,它通常是一種“孤獨的”欲望——一種與他人無關的欲望或一種無伴侶的欲望。

相當多的無性戀者都會自慰(Bogaert 2013;Brotto等人,2010)。對於其中一些人來說,可能會有“彌漫”的情欲感覺(也可能完全沒有)。換句話說,他們即使對性刺激有某種程度的身體反應,也不存在與他人有性關系的“自我”。

中國2015年的一項網上調研顯示,80%的無性戀者是女性,且受過高等教育。在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黃結梅的研究中,無性戀群體還可以再被細分為幾大類:例如,具有浪漫傾向的無性戀者(romantic asexuals)和無浪漫傾向的無性戀者(aromantic asexuals)。

無性戀者可能有性欲、會自慰,但不想過性生活。插畫/SOOFIYA

加拿大佈魯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Anthony Bogaert曾報告,無性戀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約是1%-3%。

目前的主流理論和全球最大的無性戀社區AVEN認為,Ta們的一個決定特征是“從未感受過他人的性吸引力,或是缺乏對他人的性接觸渴望”。

相對於LGBT人群而言,無性戀者是“更被邊緣化”的一類性少數人群。畢竟,在一個性開放的社會裡,對性沒有興趣反而會成為異類。

Anthony Bogaert是研究無性戀的心理學專傢,曾出版過一本叫《理解無性》的書

上海的戴女士是在一次約會中覺察到自己是無性戀的。她在接受BBC采訪時說:明明相處得很好,互相也都有浪漫感覺,但就是“感受不到對方的性吸引力”,不想和對方做愛。

無性戀者的婚姻,跟普通人一樣復雜。就像在無數個“搭夥過日子”的匹配變量裡,又加上瞭一層“性匹配”的必要條件。

即使性匹配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也變數很多。他們也一樣會經歷分手、磨合和再次匹配的過程。

就像Todd(動畫《馬男波傑克》裡的“無性戀者”)說的那樣,“我覺得我們該分手瞭。因為你我除瞭是無性戀者,好像再也沒有什麼共同點”。

圖/《馬男波傑克》

性,不是一切的答案

在豆瓣的“無性戀”小組,有1萬5千多人在此聚集。

與WX920裡想結婚的人相比,這裡的人更多地在追求自我認同,排斥他者的聚集(比如尋求形婚的同性戀)。

他們會強調,無性戀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內在的取向,“並沒有更純潔或是更高尚”,也不需要結婚。

以及,提醒你再次確認“自己的確是無性戀者”,而不是“因為過去的教育和認知造成瞭對性的厭惡”(比如患有性愛恐懼癥)。用無性戀的標簽做擋箭牌,這樣永遠沒有辦法正視問題、接納自己。

無性戀也是一個譜系,ta們雖然對他人沒有性幻想,但有可能會對同性或異性產生浪漫感覺

與國內無性戀者大多喜歡隱蔽身份不同,許多國外的無性戀者是“公開”的。他們會走上街頭、接受采訪、在視頻中露臉,也有非常活躍的無性戀教育民間團體在活動。

一位名叫Stacey的無性戀者說,她一直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從不會與任何人發生性關系,連跟自己的丈夫都不想。

她說:很多人在閑聊的時候會談到“他們想睡的人”,但我就是沒有。我對任何人都沒有那種特別的、性的感覺。所以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正常,或者是因為曾經受過的創傷導致的。

朋友們甚至為她成立瞭一個互助組,就是為瞭“幫她能夠成功跟人上床”。

她還在網上搜索任何可能導致性欲低下的醫學原因。最後是她的醫生告訴瞭她真相。

在現在這個社會,沒有性經驗的人是不受歡迎的。如果ta年紀很大瞭還沒有破處,也會遭受“怪咖”的審視眼光。

“如果我在18或19歲的時候知道什麼是無性的話,我後來的心理健康可能會好很多。”Stacey說。

如果你看過《性愛自修室》第二季的話,應該會記得裡面一個前來咨詢的“無性戀”來訪者。

-“我不想發生性行為。我可能出瞭故障。”

-咨詢師:“怎麼會呢?性不是我們的一切。”

希望你能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因為,僅僅是知道“無性戀”這個概念,就會幫助更多人擺脫困境。

性不是一切的答案。

盡管性行為常常是一種強烈的愉悅來源,但它確實、有可能是一種選擇。如果有人選擇“不”,性也不應該成為一種障礙,或是定義ta的方式。

WX920上那一張張打馬賽克的臉,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性羞辱。


Reference:

Anthony Bogaert. Asexuality: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1 Apr 2015. DOI: 10.1080/00224499.2015.1015713潘綏銘. 黃盈盈,《性之變:21世紀中國人的性生活》, 2013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半島網-城市信報:小夥先天發育不良,與石女無性戀愛兩年BBC:揭秘中國無性戀女子內心的掙紮和挑戰


我們是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臺,擁有近900位海內外心理咨詢師,隻有約10%的申請咨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50萬+人次提供瞭高質量心理咨詢服務。

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咨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臺體驗哦,戳這裡「http://jdxinli.cn/wuli11」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