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紛呈,探討爭鳴,淋巴瘤專場順利召開|2022白血病·淋巴瘤高峰論壇

導語

近期以來,我們目睹瞭新冠疫情的來勢洶洶,也見證瞭疫情之下隔離期間無數溫馨的畫面。疫情能夠隔離你我,卻擋不住學術的碰撞。“CSCO白血病專傢委員會&淋巴瘤專傢委員會工作會議暨2022年白血病•淋巴瘤高峰論壇”於2022年4月29日-30日在“雲端”舉辦。在30日下午的淋巴瘤專場會議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多位淋巴瘤領域大咖就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FL)、邊緣區淋巴瘤(MZL)等淋巴瘤的治療進展與突破展開深入剖析和討論,醫脈通將主要內容整理如下。

中國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規劃及進展

會議伊始,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朱軍教授的主持下,國傢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楊愛平主任、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共同就《中國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規劃及進展》致詞。

楊愛平主任就《中國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規劃及進展》致辭

楊愛平主任表示,經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我國淋巴瘤的發病率排名第8,患者近5年總生存率僅有38.3%,遠低於周邊國傢和地區。歸根結底,我國淋巴瘤的診斷時間長、規范性較差以及隨訪服務體系欠缺,導致淋巴瘤的整體治療效果不理想。在此背景下,中國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成立,致力於加強淋巴瘤的專科能力建設,完善淋巴瘤診療制度、普及淋巴瘤診療理念。希望廣大淋巴瘤專傢能團結一致,積極參與項目建設,助力健康中國發展。

馬軍教授就《中國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規劃及進展》致辭

馬軍教授表示,疫情沒能阻擋專傢組前進的步伐,2021年4月中國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正式啟動,7月《淋巴瘤全程管理專傢共識》首次在國內發佈,今年1月《淋巴瘤多學科診療規范》正式啟動撰寫,淋巴瘤人才發展“百人計劃”全面啟航,助力淋巴瘤專科人才培養,這一年多項目組取得瞭不凡的成績。目前全國各地淋巴瘤患者的5年無病生存率比中心城市低40%左右,推動淋巴瘤診療的深化改革,任重而道遠。中國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的願景,是切實提升血液腫瘤臨床醫護的能力,提高淋巴瘤患者生存率,實現“健康中國2030”。

DLBCL:診治關鍵與再突破治療

白鷗教授進行專題報告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曹軍寧教授、遼寧省腫瘤醫院李曉玲教授的主持下,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白鷗教授就DLBCL患者診治關鍵與治療突破展開瞭詳細的闡述。

白鷗教授指出,目前R-CHOP(利妥昔單抗、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強的松)方案對於DLBCL的一線治愈率達到60%,但仍存在30~40%的復發難治患者,因此在經典R-CHOP方案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是必由之路,判定高危為診治關鍵。多個臨床研究結果顯示,R-CHOP+靶點特異性藥“X”(包括來那度胺、維泊妥珠單抗[Pola]、PD-L1單克隆抗體等)能顯著改善療效,為DLBCL患者提供瞭新的治療選擇。

而在復發難治DLBCL的二線治療中,判定化療敏感性、應用自體幹細胞移植(ASCT)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治療的時機尤為重要。對於晚期復發、對化療敏感的DLBCL患者,優先選擇ASCT,可明顯獲益。CAR-T以及新靶向藥物的治療,比如Tafasitamab聯合來那度胺、Glofitamab單藥治療及聯合Pola、Pola聯合Mosunetuzumab等,均取得進一步的研究進展,或將成為R/R DLBCL治療的新研究方向。

山西白求恩醫院張巧花教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鐘美佐教授在討論後提出,DLBCL發病率高且異質性很強,提高臨床治愈仍任重而道遠。期待更多的前沿探索及臨床數據支持,助力R/R DLBCL患者進一步提高生存率。

DLBCL一線自體移植地位

劉衛平教授進行專題報告

在江西省腫瘤醫院雙躍榮教授、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孫秀華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劉衛平教授就DLBCL一線自體移植地位展開瞭詳細的闡述。

劉衛平教授表示,2021年ASCT的全國使用率僅有2.4%,且這個比例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更低。ASCT具有方法成熟、臨床證據充分、可及性強等優勢,依然是重要且有效的淋巴瘤治療策略之一。對化療敏感的DLBCL年輕高危患者中,經R-CHOP誘導治療後接受ASCT明顯獲益;不過強化治療後應用ASCT的DLBCL患者受益不明顯。移植前誘導方案、移植時機均會影響患者的生存受益,需基於患者治療反應去調整後續治療方案,因此個體化治療尤為重要。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艷教授、河南省腫瘤醫院李玉富教授在點評中提出新藥時代ASCT仍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和發展空間,國內人群的可及性高,應進一步推廣使用。

淋巴瘤免疫治療新時代:免疫檢查點研究的突破與挑戰

張會來教授進行專題報告

在山西省腫瘤醫院蘇麗萍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李文瑜教授的主持下,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張會來教授就淋巴瘤領域免疫檢查點研究的突破與挑戰展開瞭詳細的闡述。

張會來教授談到,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PD-1單克隆抗體,其單藥治療僅在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和原發縱隔大B細胞淋巴瘤(PMBCL)中有較好的療效,對DLBCL等其他淋巴瘤亞型的完全緩解(CR)率較低,探索聯合方案是必由之路。長期隨訪結果證實,帕博利珠單抗聯合R-CHOP方案治療初治DLBCL患者療效可觀且安全性良好,為DLBCL一線治療提供瞭新的方向;此外,抗PD-1單抗聯合傳統化療、抗體藥物偶聯物(ADC)、CAR-T及其他靶向藥物均取得一定的進展。如今,淋巴瘤的免疫治療面臨著不少挑戰,遺傳及表觀遺傳缺陷、信號突變/失活等腫瘤內在因素以及復雜的腫瘤微環境,均會影響免疫治療的臨床效益,開發更優的靶向治療策略是未來的研究目標。

北京醫院劉輝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路瑾教授就PMBCL的治療選擇中PD-1單抗和CD30單抗誰更優展開瞭討論。張會來教授闡述道,從適應癥獲批和臨床可及性上看,更推薦復發難治PMBCL患者應用PD-1單抗,其聯合GVD(吉西他濱、長春瑞濱、阿黴素)治療可作為PMBCL二線治療方案。

FL診治進展

徐兵教授進行專題報告

在河北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劉麗宏教授、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薛宏偉教授的主持下,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徐兵教授就FL診治進展展開瞭詳細的闡述。

徐兵教授指出,我國真實世界多中心研究結果顯示,中位隨訪55個月,FL患者的5年PFS率和總生存率(OS)分別為61%和89%,與歐美國傢相近,但FL至今無法治愈,早期進展(POD24)和轉化是FL治療失敗的主要因素。建議通過及時的微小殘留病(MRD)的監測預測患者的不良結局,深入瞭解FL的分子分型,推進個體化治療,根據高危患者的臨床特征和分子生物學異常選擇最合適的一線治療方案,比如EZH2突變患者應用EZH2抑制劑可得到理想療效。

此外,抗CD20單抗為基礎的治療方案是目前指南推薦的FL治療方案,能達到較高的客觀緩解率(ORR)和CR。GALLIUM研究結果顯示,相比於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方案,新型抗CD20單抗奧妥珠單抗聯合化療方案能進一步延長FL患者的PFS,改善高危FL患者的預後。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王魯群教授、內蒙古包頭市腫瘤醫院王亞蘭教授參與瞭點評,認為奧妥珠單抗的獲批為我國FL患者帶來瞭治療新選擇,能助力患者降低復發和死亡風險,獲得更好生活質量,其聯合化療是一個不錯的一線治療方案。

MZL的治療進展

郭曄教授進行專題報告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何小慧教授、福建省腫瘤醫院楊瑜教授的主持下,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郭曄教授就MZL的治療進展展開瞭詳細的闡述。

郭曄教授表示,MALT淋巴瘤是一種發生於結外的惰性淋巴瘤類型,是占比最高的MZL類型,近年來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相關基因易位的檢測在判斷MALT淋巴瘤的預後和指導治療起到瞭重要的作用。在指南推薦的治療方案中,抗幽門螺桿菌(Hp)治療是局限期胃MALT淋巴瘤的標準治療,對於I/II期原發胃的結外邊緣區淋巴瘤,Hp陽性患者的話甚至可通過抗Hp治療實現臨床治愈;對於抗Hp治療失敗或Hp陰性患者,可以進行放療。此外,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是廣泛期MALT淋巴瘤的一線標準治療方案,其中苯達莫司汀是最常用的化療選擇,二線挽救藥物包括佈魯頓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劑等,均顯示出較高的抗腫瘤活性,靶向藥物的治療方案前移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張連生教授、昆明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曾雲教授就Hp陰性的MALT淋巴瘤患者應如何進行抗Hp治療展開討論。郭曄教授表示,Hp陰性患者的抗Hp治療療程與監測建議和Hp陽性患者一樣,定期進行胃鏡檢查以監測疾病情況,不過Hp陰性患者由於抗Hp治療效果相對較差,更應謹慎疾病的進展,必要時及時聯合放療。

數字化賦能疫情下的臨床試驗質量管理

江旻教授進行專題報告

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紀春巖教授、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趙洪國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江旻教授就數字化賦能疫情下的臨床試驗質量管理展開瞭詳細的闡述。

江旻教授介紹道,疫情減緩瞭全球臨床研究的進展,為保證臨床研究的正常進行,指南與共識鼓勵應用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新技術來高效推進臨床試驗規范化和智能化。北京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率先建立醫療與臨床試驗管理一體化系統,為提供更好的臨床試驗平臺打下基礎。此外,隨著臨床試驗電子化系統中遠程監查和數據管理系統建設的逐漸成熟,疫情期間可采用中心化監查和遠程監查相結合的數字化技術來開展藥物臨床試驗,實現瞭互聯網在線監查,減少疫情的風險。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張利玲教授、吉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高素君教授參與瞭點評,一致認為數字化管理能讓醫院和機構化被動為主動,在減輕疫情對臨床研究的影響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推薦在其他醫院引進和推廣使用,推動臨床研究順利進行。

大會總結

會議最後,大會主席馬軍教授進行瞭會議總結。馬軍教授表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此次會議匯聚瞭淋巴瘤領域的眾多精英,共有一萬七千位學者在線聆聽與學習,共同為我國淋巴瘤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期待在眾多專傢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淋巴瘤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能再上一層樓!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