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我的命運,我有我的單純——寫給科比·佈萊恩特與我們都熱愛的籃球

我初次接觸到NBA,還得從小學時班上訂閱的一本叫做《少年軍體世界》的雜志說起。十一二歲的年紀,最為活潑好動,自四年級全班男生集體迷上籃球開始,每天必須要去操場打上幾輪。這時候每一個愛打籃球的男孩總喜歡從雜志裡介紹的NBA球星裡面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作為自己在場上的代號。那是2010年前後,科比剛剛率隊奪得兩連冠,勒佈朗還沒有做出震驚世界的決定一,姚明,還在那隻紅色的隊伍,書寫著屬於中國人的傳奇;那時,斯蒂芬·庫裡帶著娃娃臉剛剛進入聯盟,詹姆斯·哈登還沒有蓄上胡須,盧卡·東契奇才是一個十歲出頭的孩子。投籃準的,愛選科比;突破快的,喜歡韋德;而長得壯,跳的高的,總要挑詹姆斯。對自己偶像的瞭解,大概也就是從選定“代號”的那一刻開始的。對於我,我當時雖然長得不高,但很能跳,擅長封蓋其他小朋友的投籃,挑瞭被稱為“超人”的德懷特·霍華德。

對籃球的理解,每個人都從很單純很單純的角度開始。十來歲的小男孩,不會在意豐富的球隊戰術,不會計較精妙的對位選擇。我們隻會註意到,最終把球弄進籃筐的那個人——扣籃最好,投籃稍遜,至少也得要後仰幹拔;要是突破背轉身一條龍,那就最能引起我們的歡呼。最在乎的數據,沒有正負值凈效率真實命中率,隻有得分,得分,還是得分。自然而然,那個偏執,極度好強的男人,成為瞭小男孩們最崇敬的偶像。班級比賽裡,身披24號的一般都是一群孩子裡的球星;組隊打球時,總有人喜歡嘗試火柴盒高度彈跳的後仰跳投和拉桿上籃,即使最終的結果仍是三不沾,也隻是一笑瞭之,下次還要再來。

我們這一代孩子沒有經歷過喬丹,但我們有幸見過瞭最像喬丹的男人。他賦予得分——籃球這項運動最本質最單純的目的,以一種震撼絕倫的美感。

到瞭中學,課業的壓力鋪天蓋地向我們襲來。我的中學時代從2012年開始到2018年結束,在此期間,NBA有無數的故事發生。我始終願意相信絕大多數NBA球員一如科比,都是帶著屬於他們單純的執念在打球——我打籃球,就是因為我愛著籃球,因為我愛皮球唰唰入網的美妙感覺,僅此而已罷瞭;我不為瞭錢,我甚至不為瞭名聲,站在球場上,我的眼裡隻有籃筐,我的心中隻有籃球;我永遠將全部的信心傾註在下一次出手,哪怕已經20中0,我也不允許自己失去對投籃的信心;我享受比賽的每一刻,享受對手無止盡的糾纏,享受觀眾的嘲笑甚至謾罵,享受自己每一次空心,每一次打鐵,每一次三不沾——我告訴自己,那是籃球,我愛它,我愛的是它的全部,我接受它帶給我的一切,不論它創造瞭我,抑或是毀滅瞭我。

為此,我願意點燃我自己。

我也沒有見證過那樣的科比,而僅僅聽過那段時光裡的隻言片語。中學時期的男孩大多沒有辦法接觸到外面的世界,沉浸在書山題海中的我,隻能偶爾瞥見簡短的賽事報告。那幾年,科比燃燒著自己身上最後的能量,他身著的紫金色戰袍似乎是他熊熊升起的戰意火焰。他像是深陷敵軍重圍的孤膽英雄,在一個又一個的夜晚拯救世界,卻又在更多的夜晚失意退場。終於,2013年4月13日,斯臺普斯中心一片金紫色奪目耀眼。伴著跟腱斷裂的一聲脆響,那個男人倒在地上,痛苦不堪。35歲的身體,經不起常規賽77場的出勤,也無法像年輕時一樣,撐起他偏執的氣盛。倒地時,他的腦海中可能閃現過的,是年輕時無數令人蕩氣回腸的畫面吧:是狂暴單場81分的屠龍寶劍、是三節62分的巔峰夜晚、是無數次令人血脈噴張的讀秒絕殺,令高傲如韋德說出:“也就你絕殺我還能接受,換其他人,我早把他更衣室給砸瞭”。自此以後,直到2019-2020賽季,紫金軍團再也沒能站起來。

科比·佈萊恩特。他不僅僅是一個巨星,一個英雄,他是一副圖騰,一念信仰,一種象征。但與此相反,他又簡單的像一個孩子,用20年的職業生涯,41年的短暫一生,小心地守護著少年心中珍若至寶的驕傲與任性,不斷用冷酷與執著到近乎偏執的眼神打量自己,甚至隊友,對手。這樣的男人,愛之者越多,恨之者越多。

“最接近神的男人”,即使是“最接近神”,仍然是一個“人”。“人”總是會犯錯誤。在籃球場上,科比未曾超越喬丹。他經歷過“鷹郡事件”,卻每一個夜晚他都能一臉冷峻地在全場觀眾“強奸犯”的嘲諷聲中砍下40+,即使這換來的是所有人對他更深的不理解與更刻骨銘心的恨意。“我不想做下一個邁克爾·喬丹,我隻想做科比·佈萊恩特。”正像十歲出頭的男孩對拒絕自己的女孩頭也不回地說:“你看好瞭,我不要像xxx一樣,我隻會比他更優秀!”

科比就像是那樣一個孩子。我最喜愛的球星是勒佈朗,但勒佈朗總流露著一種商人的精明,時時刻刻都在尋找著最優解,身在NBA這樣的商業聯盟,這並不是什麼錯誤。隻是我不得不承認,屬於勒佈朗·詹姆斯的籃球,少瞭一些純粹,多瞭一份掩飾。總的來說,我不認為23V24是宿敵之戰——勒佈朗少年老成,自帶體系,決策冷靜合理,操控著賽場上的一切;而科比,十年隻磨一劍,永遠是所有球員最不想面對的對位者。我想這不過是聯盟和觀眾們為瞭營造噱頭而將兩位站在一枚硬幣兩面的人送上挑戰臺。科比亦不是非勒佈朗不挑戰。事實上,究其一生,科比從未停止過鬥爭,也沒有一刻不竭盡全力去爭取勝利。

“總是有人要贏的,那為什麼不能是我呢?”

時鐘撥回到2016年4月14日,科比·佈萊恩特謝幕之戰。誰能想到,英雄即使拖著37歲的身軀,仍然可以用滿腔熱血寫下華章。那時我正上高一,中午放學前最後一節課下課鈴剛打,便顧不得被班主任逮住請傢長,買通網管開啟瞭教室的多媒體投影儀,接著上課時老年機的文字直播繼續關註比賽。最後的兩分鐘,湖人隊88:96落後爵士隊。科比接管瞭比賽:先是快攻推進一條龍,右側高打板拋投打進,隨後借掩護突破急停中距離再次命中,將分差縮小到隻剩4分。爵士隊海沃德強投不中,科比三分線外左側持球手起刀落,籃球空心入網,緊接著再次借蘭德爾掩護在右側三分線內一步幹拔投進,反超比分。隨後爵士隊犯規戰術,科比兩罰穩穩命中,拿下60分,職業生涯完美謝幕。隨後,便是令無數人潸然淚下的“Mamba Out”。

這是那個男人最後的,所有的能量瞭。

他的生涯從不平淡,敢愛敢恨。也曾到達巔峰,也曾跌落谷底,堅守不變的,是那一顆孩童一般的赤子之心。

寫到這裡,我又一次眼眶紅瞭。我多麼希望這隻是一場噩夢,待我被清晨的陽光拂醒後,又可以看到他的笑容——那退役之後,掩去瞭冷峻,多瞭溫存與柔和的笑,讓人們知道,他不僅僅是球場上那個偏執的黑曼巴,他也是一位丈夫,一位父親。他給別人熾熱的愛,也接受這別人同樣的愛。他跟我們普通人一樣,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也會犯錯誤。我從2016年騎士1比3翻盤勇士後開始認真關註NBA,很遺憾沒有見證屬於這個男人的傳奇。科比不是我的青春,但青春裡被科比激勵過的孩子們也許早已將那曼巴的精神註入血液瞭吧。他的溘然長逝,也如同一把尖刀插在我的心口,讓我久久不能呼吸。

這裡借用虎撲上一位jrs的詩句吧:

鴻鵠入雲振豐翼,良驥嘶風縱疾蹄。 征伐萬裡雖遠志,紀功千古俱往矣。 老來猶念英雄事,鐵馬金戈萬人敵。 暮歸深隱自茲去,江山長夜又日晞。

他是真正的男人,又是真正的孩子。

Mamba Out.

Rest In Peace, Kobe Bryant.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