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隊,大明的神機營究竟是怎樣的

作為第一個發明火藥的文明,我國對於其的實際運用遠遠不止於煉丹和春節的鞭炮上。我們的前人在追求長生不老和娛樂的同時,也將這一劃時代的技術應用在瞭國防之上。在宋朝的一些交戰記載當中,我們已經可見炸藥應用於戰場的例子。而在之後的元、明,尤其是明朝時期,明廷將其在軍隊中的作用推向瞭另一個高度——神機營。光從名頭上,它就讓後世覺得明軍中的這一隻部隊有著不同於其他部隊的特點。確實,這支部隊是鎮守大明王朝京師的三大京營之一。而且,它還是第一支成建制的且帶有獨立番號的熱兵器部隊。

▲影視劇中的明軍

一、起於洪武,永樂成軍

神機營特殊的地位和編制構成,不禁令後世嘖嘖稱奇、浮想聯翩。但是,這支部隊的組建與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被以"神機營"的名號載入史冊之前,它有過一段循序漸進的發展歷程。而究其興起,與明太祖朱元璋對於熱兵器的偏愛不無關系。在元末起義湧起之時,朱元璋也投身其中。在最初的時候,他還沒有意識到火器在戰場上的重要性。彼時的他,隻不過認為這些火器都是攻城時才用得上。至正十九年(1359年)二月,朱元璋命胡大海率部進攻紹興城。守城將領呂珍見胡大海一部來勢洶洶,遂調集瞭城中火器攻擊其前鋒。在長達三個月的攻城戰役中,胡大海麾下的一支部隊甚至遭到瞭火器的全殲。歷經數次損失慘痛的沖鋒後,胡大海也調集瞭各類火器,對城內守軍進行瞭密集的轟擊。此役過後,朱元璋逐漸認識到瞭火器在戰場上靈活使用的重要性。

▲朱元璋畫像

在之後與陳友諒、張士誠的交戰中,朱元璋更是將火器屢屢作為克敵的先鋒。尤其是在1363年的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更是命火器盡出,以攻陳友諒的主力大軍。即便在開國後,業已打下江山的朱元璋也沒有放松對火器的重視。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廷置軍器局掌各類兵器制造。與此同時,明廷不僅僅在京畿設立火藥制造局,地方上也設立火藥作坊。甚至在洪武年間,連主要制造錢幣的寶源局都制造過一些手銃。由此可見,當時明軍對於火器的重視。

▲明代火銃實物

正是有瞭這一制造業的基礎,明軍才得以大量裝備手銃。在明太祖一朝,一百軍戶中,就有十把手銃。由此可見,在當時明軍的建制當中已經有瞭火器兵種,隻不過還沒有單獨成軍。永樂二年(1404年),安南(今越南)胡氏篡權之事傳入明廷。兩年後,朱棣遂發兵南下。在此次出征中,就有號為神機槍炮兵的兵種出征。由此可知,在當時已經有成建制的熱兵器部隊瞭,但是他們還沒有專屬的編制。隨後,據《皇明通紀法傳全錄》中記載:"永樂八年,征交趾,得神機槍炮法,特制神機營,肄習火器。"由此可以確定的說,起碼在永樂年間,這一專司火器的"神機營"已經出現瞭。

二、漸為專事,陣法成形

雖然在永樂八年(1410年)的時候,"神機營"已經出現在瞭史料的記載當中。隻不過此當時這一建制並非後世所熟知的作戰部隊。在還未遷都北京之前,設立在南直隸的"神機營"實際上主要負責火銃的制造。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原有的"神機營"遭到裁撤,新設立的軍器局、鞍轡局和兵仗局接過瞭火銃的制造職能。與此同時,朱棣將北京周邊的衛所整編、遴選,組建三大京營。其中,號為"神機"的這一部隊便是以火器為主力的熱兵器部隊。在組建之初,神機營完全由步兵構成。不久又有五千匹馬被撥給該部隊,遂被編為五千下營。這樣一來,神機營就是一直由熱兵器步兵和騎兵混成的部隊。在編制上,除去騎兵輔助部隊,神機營的主力分為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十五司。按照宣德年間的記載,初期的神機營一共有75071人。

▲朱棣畫像

當然,除去輔助的騎兵部隊和指揮官,餘下的士兵並不是人手一把火銃或者鳥銃的。按照神機營的戰法,他們一般維持在三人配備兩把火銃這一水平上。畢竟,受制於當時的科技水平,火銃、鳥銃的裝彈時間有點長。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如果全員都在同一時間裝填的話,那麼無異於案板上的魚肉。所以,神機營的將士們還配備瞭刀、槍等冷兵器以備近戰,也有專門負責放箭以填補火力空白的弓兵。不過,要發揮熱兵器的威力就需要在有限的科技水平下制定得到的戰法。明初久經沙場洗禮的將領們,就總結瞭一套適用於神機營的戰法。第一種是沐英的"三段擊"戰術。這種陣法就類似於影視劇中,歐洲近代軍隊隊列射擊的陣法。在這種戰法下,火器兵排成三行依次射擊,當輪至第三排,第一排的士兵應該完成瞭裝填可以待發瞭。不過,這種陣法僅適用於戰況不甚激烈的時候。若遇到蒙古騎兵這般突進能力極強的對手,火器兵隻能任人宰割。

▲《火龍經》中的明鳥銃隊

於是,明軍又在此基礎上改制出五人一組的"小隊"戰術。在征戰漠北的時候,明軍將領決定細分士兵的職責。在這種戰術下,神機營以五人為一個小隊進入陣地。其中反應快、視力好的一人或兩人負責設計,其餘幾人負責裝填彈藥。此外,這幾人還負責虛張聲勢以迷惑對手。在作戰時,他們會視戰況而定是否發射火銃,或者引燃爆竹。按照戰術預想,他們需要在每一槍放完後,視情況而定燃放三到五個爆竹。以此來迷惑對手,讓其不知虛實進而難以躲避。

但是,在大規模的戰役時,以上兩種戰術都不甚適用。於是,明軍將領根據實戰經驗,又編練瞭一套以神機營全軍為單位的戰術戰法——束伍法。在這一戰術下,神機營共分成三個模塊:神機隊、弓箭隊和騎兵隊。在作戰時,神機隊以57人規模編組,設隊長、副隊長各一人。餘下的士兵中,持旗槍3人、持盾牌5人、大刀10人、火器33人、負責彈藥供應與炸藥4人。作戰時,盾牌手身居最前,大刀手分列兩側。手持火器的士兵則以十一人一排分列三排:第一排負責射擊,第二遞送火銃,第三排負責裝填。攻擊時,位於奇數站位的士兵先發起一輪攻擊,偶數位置的槍手視情況而定。

與此同時,弓箭隊作為火力補充。與前者類似,弓箭隊也為57人構成。其中除開指揮官二人,有弓箭手22人、盾牌10人、大刀10人、旗槍3人、長槍10人。作戰時,他們需要對突向己方的敵軍展開壓制。弓箭手共分成兩排,他們的職責就是持續輸出。當有一排士兵的手感到疲勞時,才輪換到下一排接上。在敵軍進入弓箭射程范圍的同時,長槍手位列兩側以防陣型遭到破壞。經過兩輪的火力打擊後,就輪到馬隊出擊瞭。馬隊也是以57人為構成,其中10人使用近戰武器,40人為弓箭手,餘下的除瞭指揮官就是負責協調的勤務兵。他們的任務,就是對殘敵進行追擊、掃蕩、剪滅。若步兵陷於近身戰時,他們就負責迂回包抄。總之,他們是機動部隊。

作戰時,四萬步兵位列第一層,按弓箭隊與神機隊交替排列展開。三萬步兵位列第二層,按兩兩弓箭隊、神機隊展開。與此同時,馬軍以三萬為兵額配置在神機營之後。第一層置兩萬、第二層置七千、第三層三千為大將直接掌握。這一大集群作戰的陣法雖然趨於理想化,但經由演練後可在實戰中使神機營發揮最大的功效。畢竟,它為火器部隊在戰場上的移動、佈陣乃至與其他兵種的協同作戰提供瞭一定的章法。

三、五征漠北,保衛京師

既然是大明規模最大、最為精銳的火器部隊,神機營自然要接受實戰的檢驗。在成軍之後,他們出征最為頻繁。自永樂八年至永樂二十二年,神機營隨朱棣五次出征漠北。在第一出征中,神機營配合精銳步騎,助明軍擊敗阿魯臺。永樂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上出征。此役,神機營在柳生的指揮下,在忽蘭忽失溫大破瓦剌騎兵。經過激戰,神策軍將三萬瓦剌騎兵包圍在該地的一處山上。戰後據統計神策軍殺數千人,其中包括瓦剌王子在內的十餘大人物。而且,這是明軍少有的在塞外的陣地戰記錄。永樂二十年(1422年),朱棣第三次出征。此次,他直接將神機營佈置在最外圍。此役,神機營用出其不意的戰術助明軍大勝。戰後,明軍殺敵甚多,有效地鞏固北境邊防。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朱棣再發兵北上。此役,神機營的戰術更為細化。他們選擇在敵軍發起沖鋒後,集中火力射擊。隨後,騎兵立馬追擊殲滅殘敵。此役,明軍也依舊獲得瞭勝利。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最後一次發兵漠北。此役,神機營依舊以出其不意的進攻方式助明軍獲得勝利。

▲明北京保衛戰示意圖

在永樂一朝之後,神機營參與過的又一大型戰役是北京保衛戰。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禦駕親征。但是,這卻是一次慘敗,即後世所稱的"土木堡之變"。隨後,瓦剌騎兵幾乎長驅直入,兵臨北京城下。此役,於謙親自指揮整場戰役。在這場事關大明存亡的戰役中,神機營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年10月13日的德勝門一戰中,於謙先是派人挑釁瓦剌騎兵入城巷戰。隨後,埋伏在街道兩側空房中的神機營將士傾巢而出,用密集的火力壓制瓦剌騎兵。隨後,在西直門的戰鬥也如出一轍。在城外的孫鏜與瓦剌死戰,局勢漸漸不支。此時,城上的神機營將士用火銃、火炮作為火力支援以穩住局勢。

隻可惜,隨著大明朝政的日漸腐朽,神機營漸漸失去瞭明初的神奇。到明中後期,神機營已不修武備。兵員逃籍,主將坐吃空餉的事情已是司空見慣。就連最為基本的火銃,都難以得到很好的保養。甚至出現"十銃之中,僅有六七銃發出;六七之中,僅有二三中耳。"不過,明軍對於火器的應用沒有就此中斷。神機營所的實戰經驗,成為瞭其他部隊配置火器的最好范本。如戚繼光的戚傢軍,就是一個晚明很優秀的例子。真正中斷熱兵器應用的,是往後的百年的盛世。在天朝上國的幻夢當中,清廷忘記瞭銳意進取的精神。縱使華夏兒女自古以來便熱愛和平,但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永遠都不能放棄拼搏向上的志氣。一如可將火藥用之為煙花與火銃那般,今日的炎黃子孫在愛好和平的同時,不忘那錚錚鐵骨。

參考資料:《明太宗實錄·卷五十六》《明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三》《明會典·卷一百三十四·兵部十七·京營》《皇明名臣經濟錄·卷十七·兵部·四》《明史·卷八十九·兵志一》周渝·《締造神機營:中國第一支成建制火器部隊》翟京銘·《明代前期神機營研究》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