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來自科學傢的浪漫——“靈境”

元宇宙

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人民科學傢錢學森開始瞭解到“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便想到將之應用於人機結合和人腦開發的層面上,並給其取名為“靈境”。他認為,靈境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將擴展人腦的感知和人機結合的體驗,使人與計算機的結合進入到深度結合的時代。

致汪成為首次提出靈境致汪成為用“靈境”是實事求是的

錢老畢生都奉獻給瞭科研一線,繁忙的工作之餘,也留下瞭許多對科學技術名詞規范化工作的思考。當前被廣泛應用的“激光”“航天”“航宇”等名詞都由錢老譯定。他通曉中西文化,博覽群書,對於漢語名詞的命名要求,除瞭準確表達原文概念要義外,“中國味”也被多次提及。

對於漢語名詞的命名,他說:“要根據漢語習慣定名,要讓人一看就有中國味。”

毫無疑問,“靈境”應該是錢老認為有“中國味”的詞。但是這個“中國味”該如何理解?

就virtual reality而言,錢老認為,“以前人們直譯為‘虛擬現實’”,就“太沒有中國文化味瞭”。“虛擬現實”是virtual(虛擬)和reality(現實)的直譯,是詞對詞簡單的對譯,不是概念層面的詞匯擇定,沒有考慮中國文化有沒有更合適的詞。錢老提到“傳統文化正好有一個表達這種情況的詞”,那就是古語的“靈境”。

從詞義上講,漢字文獻確可提供3種解釋。其一指“奇妙的境界”。見唐代柳宗元《界圍巖水簾》“靈境不可狀,鬼工諒難求”形容鬼斧神工的瀑佈風光;其二指“虛幻的境界”。如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提到《紀夢十首》中有“靈境在何處,夢遊今幾回”(因此詩來歷存疑,也可能指山西五臺山靈境寺);其三指“少人的境界”。如日本圓仁《人唐求法巡禮行記》曾描繪唐武宗會昌四年毀佛後寺廟門可羅雀的凋敝景象:“四處靈境,絕人往來,無人送供”。

從錢老的論述來看,他並非鎖定瞭某一種解釋,而是選取瞭“靈境”中“靈”字的“虛擬、空靈”的含義。“靈境”是復合詞,是漢字詞匯的典型形式。“靈”的“虛擬、空靈”義與virtual的“虛擬”義恰合,而“境”的“環境、地方”義又與reality的“實際、實境”義恰合,因而“靈境”完美對應瞭virtual reality,而且二字格還符合術語構詞的經濟性原則,是朗朗上口的疊韻構詞,因而可能成為錢老心中virtual reality譯詞的不二之選。

值得註意的是,當錢老1994年5月註意到譯名“臨境”,並認為靈境“可能太‘文’瞭點。‘臨境’音同‘靈境’,但更通俗易懂,有其優越性”,並就此誠懇地聽取汪成為的意見,雖然汪的回信不得而知,但從錢老9月21日的回函可以推知,汪顯然給瞭錢老信心。認為“靈境”優於“臨境”,因此錢老稱“很高興”。以至於對戴汝為在文章中使用瞭“臨境”(非他與汪成為共識的“靈境”)還專門於1997年9月去信表達不同意見。直到1998年給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寫信,他特別闡述瞭“靈境”比“臨境”的優勝之處:“這臨境感不是真的親臨其境。而是感受而已;所以是虛的……”。的確,VR技術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虛擬和現實的結合,能使人在虛擬世界裡獲得如臨現實的真切感受。因此,“靈境”要比一字之差的“臨境”更為確切。

也許是因為“臨境”也語出經典(如成語“身臨其境”),同時也是典型的二字格,還符合術語構詞的經濟率,所以錢老雖然沒有最終選擇“臨境”,但顯然也沒有將其歸為沒有“中國味”的詞,這也使得“臨境”與“靈境”的對決頗有瑜亮之爭的味道。雖然兩者都含“境”字,但“靈”與“境”構成偏正結構,語義上一虛一實,構詞巧妙;而“臨”是“靠近”義,不如“靈”的“虛擬、空靈”義能令譯名的語義豐富飽滿。

——摘自《從錢學森對VR的譯名看科技譯名的“中國味”》,刊於《中國科技翻譯》2020年01期,作者張暉

編輯:沈湫莎

圖片: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提供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瞭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之聯系,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