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部正中區域痛——臀上皮神經損傷

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見原因之一,患者常常因為腰部輕微活動即會感到臀部明顯疼痛,刺痛、灼熱、感覺異常等。臨床上由於多數人未關註該疾病,導致很多典型的臀上皮神經損傷被誤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

臀上皮神經是L1-L3脊神經後外側支的神經纖維束,部分人群也有T11,T12脊神經後支參與。腰神經後支的後外側支的分支分佈於椎間關節連線外側方的多個部位,如橫突間韌帶、骼腰韌帶、胸腰筋膜和豎脊肌等,L1~L3的後外側支及T12後外側支還分出皮支,這些皮支在豎脊肌外側緣鄰近管嵴處穿出胸腰筋膜後層,組成臀上皮神經,然後越過骼嵴進入臀部淺筋膜層,支配臀部皮膚。

豎脊肌外側緣附著於骼嵴處向內、外各20mm的骼嵴上緣范圍是臀上皮神經越過骼嵴最集中處,臀上皮神經在此下行。

臀上皮神經以三支型最為多見(約占56%),它們在不同平面貫穿包括胸腰筋膜後層在內的不同結構 後淺出,最終都進入臀部,高位穿出者位於最外側,低位穿出者位於最內側,形成數支臀上皮神經在腰臀部由外側向內側依次排列的形式,其中支向下分佈於臀中間大部,長者可至股後部,後支向後下,其分佈可達後正中線。

在臀上皮神經的行程中,有6個固定點,這6點也是易被卡壓而出現臨床壓痛的位置:第1點是"出孔點",是指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自發出到進入骨纖維孔處,此點較為固定,易受嵌壓;第2點是"橫突點",是指後外側支出孔後沿橫突的背面和上面走行,在橫突處被纖維束固定:第3點是"入肌點",是 指後外側支離開橫突後進入豎棘肌內,此點恰是進入豎棘肌的入口處,故稱""入肌點",由於從"出孔點"至"橫突點"後外側支的行走方向朝向外下,而入肌點的方向是朝向下後外,所以在"橫突點"至"入肌點"之間臀上皮神經的走向呈鈍角轉折,容易受到牽拉;第4點是"出肌點",指臀上皮神經在豎棘肌內逐漸淺出於胸腰筋膜淺層深面,這種由肌內段到筋膜段的轉向亦是鈍角;第5點是"出筋膜點",是指由胸腰筋膜淺層深面穿出行於皮下淺筋膜層;第6點為"入臀點",是指最後臀上皮神經越過骼嵴進入臀部處,分佈於臀部後側以及股骨大轉子區皮膚。臀上皮神經與骼嵴在"入臀點"處關系密切,此點被骨纖維管固定,易引發臨床癥狀。臀上皮神經(L1-L3)在走行中受到牽拉、壓迫等損傷造成的疼痛綜合征。解剖觀測表明:主要臀上皮神經距後正中線60~80mm。

胸腰筋膜是腰部深筋膜的深層部分,它又分為前、中、後三層,在其後層起自棘突及棘上韌帶後向兩側分佈的過程中,在骼嵴上部形成向腰部前方的束狀收緊帶,臀上皮神經被該束狀帶固定,當它跨過骼嵴後則行於淺筋膜中。在臀上皮神經穿出胸腰筋膜處,後者有容許神經穿出的裂隙。解剖學因素在臀上皮神經損傷的發病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於臀上皮神經的功能與胸腰筋膜後層、髂嵴等組織結構存在著特殊的位置關系(內容已如上述),當軀幹做突然旋轉、仰、俯、側屈等運動時,皮膚和淺筋膜等淺層結構的活動度較大,而深層筋膜的活動度則很小,容易造成深筋膜裂隙或其固定臀皮神經的邊緣對後者的擠壓或牽拉從而使神經損傷,這可能是臀上皮神經損傷的重要原因。

臀上皮神經與骼嵴在入臀點處緊密接近,並為骨纖維管所固定,神經由此於道穿過,該孔道對其起保護作用,使其免受擠壓。但當骨纖維管因存在病變而縮窄時也能壓迫神經而出現臀部疼痛。臀上皮神經在行程中轉折較多、角度較銳,神經又相對被固定在筋膜鞘及骨纖維管和臀部淺筋膜的神經鞘中,豎脊肌在受損傷和痙攣時,神經易受牽拉與擠壓,尤其是在骼嵴處,軀幹的屈伸和轉動幅度大,受力大,極易損傷,大多數臀上皮神經的損傷發生在這裡。在慢性損傷時,骨纖維管內有無菌性炎癥存在,管內表面光滑度下降,或管變形、縮窄等,當神經纖維在管內運動時就可能受到刺激而產生癥狀。胸腰筋膜後層大多數由橫行纖維組成,少量縱行纖維止於骼嵴後緣和豎脊肌腱膜,因此承受橫行的力較大,而承受縱行的力較小。當暴力作用時,筋膜在骼嵴的止點處易撕裂,而臀上皮神經恰在此筋肪和骼嵴緣之間穿過,神經即可在這些撕裂處移位而受到卡壓。病程遷延後,撕裂的組織形成瘢痕,而瘢痕則可與神經發生粘連,軀體活動時神經即可被牽拉而移位,從而受到刺激發生疼痛。腰後三角大部被脂肪組織填充,臀部的脂肪被較大的纖維隔固定,這些脂肪可被淺筋膜分為2~3層。臀上皮神經出骨纖維管後在淺筋膜層內走在神經纖維鞘內,與神經相鄰的脂肪因外力作用被擠出脂肪纖維隔,或由於老年性退行性皮下脂肪萎縮發生結構改變,也可以造成神經的壓迫,造成脂肪球嵌頓性疼痛。

近年來,臨床也不斷有骶骼脂肪疝引發腰痛的報道。針對骶骼脂肪疝的手術發現,臀上皮神經在穿出由骶骼筋膜形成的卵圓形孔隙處是一個薄弱環節,一旦腰部損傷,臀肌強力收縮而發生局部壓力升高,可使筋膜深部的脂肪組織從該孔隙處向淺層疝出、嵌頓等而引起腰痛。

臨床觸及的痛性筋束,肉眼觀察呈小片狀,較觸及的短小,與臀中肌及臀筋膜粘連,為纖維性粘連。全部束狀物均非神經,與肉眼所見的神經支也無粘連。這些束狀結節,光鏡下觀察均系纖維脂肪組織,其中有小血管壁增厚、炎癥細胞浸潤,可見橫紋肌纖維,偶爾夾有神經纖維。臀上皮神經損傷癥是指因腰臀部肌筋膜急性扭傷,導致該組神經經過髂嵴處骨纖維管被撕裂,管腔變形,或骨纖維管腔隙內脂肪疝等卡壓管內神經、血管引發的急性腰腿痛癥

臀上皮神經損傷主要的癥狀為患側腰臀部疼痛,呈刺痛、痛、撕裂樣疼痛,大腿後側膝以上部位可有牽扯痛,但不過膝。急性期疼痛較劇烈,彎腰受限,起坐困難,由坐位改站位時需攀扶他人或物體,病人常訴疼痛部位較深,區域模糊,沒有明顯的分佈界限。檢查時可在髂嵴中點直下3~4cm處觸及“條索樣”硬物,壓痛明顯,有麻脹感。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不出現神經根性癥狀。

本病主要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腰臀部和大腿外上方呈彌散性刺痛,或酸脹痛,或有撕裂樣疼痛,疼痛可放射到臀下方和大腿外側,少數可至小腿外側及足背外側,但絕大多數不超過膝關節平面,或表現為下肢牽扯樣疼痛但痛不過膝。多數患者可以觸及固定的壓痛點,其壓痛點與臀上皮神經行程中的6個固定點(尤其是入臀點)基本相符。彎腰、轉體、起坐或提腿等動作均可使疼痛加重,嚴重者可出現疼痛難忍、起坐困難,跛行。

定位:先尋找壓痛點,一般多在關節突、橫突、髂嵴中點下方2~3 cm處感到明顯條所感,此處即為臀上皮神經出口。

松解方法:術者左手拇指按壓於骼嵴上緣處定點位置,右手持針刀,使針身垂直於骼嵴上緣骨面(以左手按壓手感判斷),刀口線方向與身體矢狀面平行,將針刀刺入皮膚後直達骼嵴上緣骨面,輕提針刀3~4mm,再切至骨面,以切斷少量胸腰筋膜纖維,解除其對臀上皮神經的卡壓,每點切割4~5下,手下有松動感時出針,壓迫止血,無菌敷料包紮。3天內避免針孔接觸水,避免出汗以防止感染。

臨床實踐表明,針刀治療可使多數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癥狀得以緩解或解除,但仍有少部分病程較長、癥狀較重的患者效果不理想。對於這部分患者可建議其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將骼嵴處的痛性結節予以切除或將臀上皮神經骼嵴段切除,但後者會造成臀上皮神經支配區域的感覺障礙。

松解手法:在L1/2、L2/3、L3/4關節突關節,L2、L3、L4橫突處,髂嵴中點區域摸到條索狀結構放松臀上皮神經,多數患者可有明確放射感。手法松解上述區域,感到緊張感慢慢放松,條索感慢慢減弱。

骼嵴中段有明顯壓痛點若幹個,壓痛同時可有向臀部放射感。

體位:患者取俯臥位,術者以拇指在患者骼嵴中段按壓,尋找壓痛點並予以標記。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