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論:三國群雄的崛起和覆滅

三國是最為人所知的一段歷史。都說亂世出豪傑,時勢造英雄。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誕生瞭東漢末年的群雄?曹操、劉備和孫權,又是如何在群雄鬥爭中勝出的?

一、群雄崛起:領袖是如何誕生

1、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是誰的時代?

董卓進京,禍亂朝政,掀開瞭三國亂世的序幕。董卓給瞭漢末時代一次大動亂。而在大動亂的時期,原本固化的階級,變得吹彈可破。如果在太平世,你不過是一輩子屠夫,在亨羊宰牛中度過餘生;你不過是仁義道德的教書匠,在經史子集中銷勢殘年。但如今,世道變瞭!

最先起事反抗命運的,黃巾軍。他們或為流民,或為山賊,處在階級的最底層,生無所依,老無所養,毅然選擇瞭反抗。但那個時代,似乎並不屬於他們。鎮壓他們的,盡是當世之豪雄。其中代表曹操,就是通過鎮壓農民軍,組建瞭青州兵,積累起原始資本。

說到底,朝政固然昏暗,時局固然動蕩。士族階層中的英雄豪傑,還大有人在。底層農民,還承擔不起國傢氣運的重任啊!

黃巾軍首領張角病死軍中後,逐漸勢弱,各部各自為戰,人數雖多,卻缺乏戰鬥經驗,逐漸被朝廷逐個剿滅。等到率最後黃巾部眾投靠曹操,黃巾軍,從此淡出瞭歷史舞臺。

2、群雄崛起:武略政略必有其一

時代在劇變,農民階級武力方面,打不過正規軍;謀略方面,也吸引不到王佐之才的加入。他們註定不是這個時代的主人。那真正昂首馳騁這個時代,成為一方領袖的,是何許人?是士族豪雄、貴族精英!他們有著良好的教育,顯赫的聲望。其中雄武之人,開始雄踞一方;謀略之才,開始積攢人心。

要麼武略超群,要麼政略絕倫,要在亂世成就群雄,軍事和政治兩條線,必居其一。

註:藍色為武略崛起、綠色、黃色(皇族)為政略崛起

武略崛起:驍勇善戰,占據一方

說道武略絕倫,不得不說涼州軍團。涼州系群雄,首推梟首董卓。影視形象中,常常把董卓刻畫成一個殘忍暴戾的胖老頭。晚年的他,的確如此。但青年時期,『卓有才武,膂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少好俠,嘗遊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董卓正是一位肝膽豪邁,氣力非凡的邊塞猛將。他對羌人恩威並濟,成為聞名隴西的風雲人物。

董卓死後,餘部猛將呂佈、李傕和馬騰、韓遂都以武略雄踞一方。同樣以武略崛起的,還有孫堅、公孫瓚、張繡。

在亂世中,以武略崛起,是十分常見的方式。但這是否意味著佈衣豪雄,擁有平地崛起的大好機遇?董卓,出生於殷富的地方豪強傢庭,少任俠粗豪;公孫瓚是貴族子弟,受太守賞識,成為其女婿,後殺死上司劉虞,占據幽州;馬騰,父親曾任天水蘭幹尉,後提升為軍司馬,遷偏將軍,涼州刺史因亂被殺後,他與韓遂一起,在涼州起事;孫堅氏族世代在吳地作官,擔任三縣縣丞,後因黃巾軍作亂,孫堅作戰英勇,以軍功迅速崛起;張繡是驃騎將軍張濟的侄子,跟隨張濟,以軍功升至建忠將軍,後占據宛城……

顯然,相比常人,士族、貴族之人,更容易崛起為一方豪雄。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史書對呂佈、李傕、韓遂等人的出身並無介紹。無出身背景的勇士,比較合理的出路是從軍為將,而不是聚眾起事,命運,有時候就是如此無情。

政略崛起:治國安邦,眾望所歸

除去武力。擁有政治才幹,同樣也能在亂世崛起;這方面要首推四世三公的袁紹。東漢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是朝廷中最為顯赫的三個職位。袁紹出自這樣的名門望族,門生故吏滿天下。在董卓亂政後,自然而然被推選為聯軍盟主。袁紹得勢後,封其甥高幹為並州刺史;其子袁譚為青州都督,袁熙為幽州刺史。

除袁紹外,同以政治力量崛起的,還有曹操、陶謙、士燮、孔融、公孫度。曹操父親是曹嵩,位列九卿,位高權重,一度官至太尉。曹操兒時與袁紹為伴,是名副其實的貴族子弟,他少時任性好俠、放蕩不羈,有政治背景,同樣有勇略。兗州大亂後,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雖然武功卓越,但他登上群雄舞臺,更多依靠其政治背景)。

陶謙最初為諸生,在州郡任職,被舉茂才,一步步走到徐州刺史;士燮是當地豪族,少時被舉為茂才,任縣令,後被任為交州太守;孔融為孔子之後,少有異才,在士族文人中甚有威望;屢經提拔,後被劉備上表推薦兼領青州刺史。公孫度初為玄菟小吏,繼升尚書郎、冀州刺史,經同鄉徐榮推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

此外,皇室宗族,亦不乏英雄人才。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少年與公孫瓚一起求學,不斷顛沛流離,卻甚得人心,各路英豪都對他敬重有加。幽州刺史劉虞,是東海恭王劉強之後,鎮守幽州時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荊州刺史劉表,漢魯恭王劉餘之後,少時知名於世,被大將軍何進辟為掾,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益州牧劉焉,漢魯恭王劉馀後裔,漢末群雄之一,以漢朝宗室身份,拜為中郎,歷任雒陽令、冀州刺史等。後因益州大亂,劉焉向朝廷求為益州牧。

二、群雄爭霸:群雄覆滅與霸主誕生

群雄割據不會是常態。其中的豪傑,會依靠其智慧謀略,讓時局從分裂,走向一統。

在武略和政略二維模型中。有勇無謀的涼州勢力,以武力興起,並以武力終結。董卓亂政後,性情走向殘暴恣意的極端。內外樹敵過多,最終被王允和呂佈殺害。董卓死後,王允主持朝政。時代把他推上瞭巔峰,但他自身無法承擔起此重任。居功自傲,殺蔡邕失人心,毅然決定解散涼州兵;此時謀士賈詡建議李傕、郭汜:如果各自潰散,大夥兇多吉少,不如趁機反攻長安。王允昏庸的決策引來瞭涼州兵的叛變,李傕、郭汜攻入長安,挾持漢獻帝。但李傕終究是一介武夫,沒法在謀略和胸懷方面駕馭郭汜等人。涼州諸將於是相互內訌亂鬥,最終被曹操平滅。而呂佈,有勇無謀,攻打曹操時雖有陳宮作為謀士協助,卻不能盡用其謀略。後被曹操所殺。同樣以武力崛起,衰敗於武力的是公孫瓚。他本是漢王宗室劉虞是手下,因政見不合,兩人交戰。最終劉虞兵敗被殺,公孫瓚把持幽州。公孫瓚後來被袁紹擊滅。而武略陣營中,張繡在賈詡勸說下,投靠曹操;韓遂馬騰憑借涼州根據地,和曹操若即若離,降而復叛,最終死於曹操之手。武略陣營,隻有孫氏傢族得以自保。孫堅原本依附袁術,孫堅被殺後,孫策自力更生開拓江東,最終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政略集團,同樣在動亂中,不斷洗牌重組。士燮投靠瞭孫權、公孫度依附曹魏,孔融被袁譚打敗,後被曹操所殺。袁術先後被呂佈、曹操擊敗,嘔血身亡。皇族中,劉焉、劉表,本是一方豪傑。但劉焉其子劉璋昏庸無能,劉表死後,劉琦劉琮內鬥;劉備得以吞並瞭荊州和益州。成就蜀國霸業。

如上所言,勇略之人,被有勇有謀之人所殺;政略之才,被強力蠻霸之人所殺。經歷過這一輪洗牌。真正的帝王,有可能出自袁紹、曹操、孫權和劉備。袁紹雖然無緣三分天下之勢,但官渡之戰前,他勢力煊赫,也有希望成功;他的失敗,或許更具有借鑒意義。

三、論英雄:將道、文韜、武略、心性和時運

我們以武略和政略二維理論,解讀瞭群雄的覆滅。但對袁紹、曹操、孫權、劉備這四位當世豪雄,我們還需要更細致深入的比較,才能洞察其中成敗奧義。

我們把英雄人物,按照將道、文韜、武略、心性和時運,分析如下。

1、將道:吸引人才、駕馭人才的能力

將道這方面,曹操當屬舉世一流。孫權,誇曹操『禦將自古少有』。荀彧本在袁紹帳下,覺得他難堪大任,轉投曹操,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郭嘉也曾在袁紹帳下謀事,後投靠曹操,曹操對他盛譽道:『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嘉也說:『真吾主也』。

賈詡亦是鬼謀之才,原本效力於張繡,幾次獻策打敗曹操。張繡對曹操降而復叛,誅殺瞭長子曹昂、殺死猛將典韋,背後主謀就是賈詡。後來張繡、賈詡再次歸附曹操時,曹操對往日舊怨絲毫不介意,對賈詡任用不疑,胸懷啊!

猛將方面,曹操更是來者不拒。五子良將中,張郃來自袁紹、於禁來自鮑信、張遼來自呂佈、徐晃來自楊奉,隻有於禁是自己帳下培養;曹氏傢族和夏侯傢族(曹操的原姓夏侯),更是猛將迭出,曹仁、曹彰、夏侯惇、夏侯淵……在將領的配合運用方面,他極有天賦。孫權攻打合肥時,曹操留下錦書,言道:『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張遼、李典勇猛,孫權剛來,需要以猛將擊其銳氣;樂進穩重,適合守護,以防不測。精辟啊!如果沒有這番指令,諸將或許在爭吵中喪失戰機。

曹操有著極其強烈的人才欲,擒關羽,委以重用;呂佈被擒之時,他也想招降歸為己用,所幸劉備提醒,才斬殺。陳琳在官渡之戰前,把曹操罵得狗血淋頭,被抓後依然任用不殺。曹操是典型的雄主,能讓部將忠心效力於他;但其中忤逆之臣(尤其是文臣),他不懼於殺戮,孔融、邊讓就是代表。

劉備本身武略平庸,在對將領的統帥方面,鮮有建樹。讓張飛守下邳,結果張飛和其他將領鬧矛盾,導致大亂。讓孟達軍聽命與養子劉封,劉封對他多有欺壓,激發瞭孟達的反叛。另外,對於趙雲的不重用,也是讓後世屢屢惋惜。劉備陣營人才得以各盡啟用,主要是諸葛亮在其中,運籌調停。為保劉禪地位,勸劉備殺之養子劉封;馬超重用,關羽不服,諸葛一句美言化解;魏延剛猛桀驁,但諸葛亮終能揚長避短;蜀國地小人少,諸葛亮也能積極培育人才,蔣琬、董允、薑維、費禕。劉備死後,蜀漢國運全賴諸葛亮延續支撐。

孫權在任用人才方面,雖不敵曹操,但卻勝過劉備。張昭是孫策死後的顧命大臣,威望甚高,但為人耿直,屢屢冒犯孫權。關於聯合公孫淵一事,張昭激烈反對。孫權大怒,張昭從此慪氣不出門,後來事實證明張昭所言正確,孫權又謙卑道歉,把張昭請出。此外,孫權對甘寧等降將亦是極為重用,就是對兵敗拘留的於禁,也是以禮相待。

孫權一朝,人才鼎盛,周瑜、呂蒙、魯肅、陸遜等各盡其才。曹操所言,生子當如孫仲謀,所言非虛。

袁紹帳下人才濟濟,卻不能任用。郭嘉評論他說:『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郭嘉、荀彧、張郃投靠瞭曹操;顏良、文醜當世雄將,庸主胡亂用兵,隻是自毀長城;田豐、沮授都是一流謀臣,諫言不得用,官渡兵敗,豈非必然?

2、文韜:集團政治謀略

文韜維度考量的是各大集團帳下謀略人才。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不能強求君王能力面面俱到,但在集團層面,智慧謀略,是必不可缺的。而在這方面,四大集團的謀臣,不相伯仲。曹操土地廣袤,又地處中原文化中心。相對而言,人才更甚一籌。

3、武略:集團軍事武略

武略維度考慮的是各大集團帳下軍事人才。

論個人,曹操和孫策,雄武善戰。這樣的領袖,對武將的提拔、吸引、任用方面,都極有優勢。孫權本人軍事素養很低,率兵打戰屢敗屢戰。劉備軍事素養也不強,沒有諸葛亮之前,縱然有關羽、張飛、趙雲,亦是敗多勝少。

論軍團實力,彼此各有猛將,不相伯仲。相對而言,曹操集團都要勝一籌。這樣的差距,在三國後期,更加明顯。

4、心性:領袖氣質與胸襟

心性維度,是從個性氣質,評價英雄人物。一代雄主,除瞭知人善用,聚召人才外,還需要有厚重的心性,這表現在對情緒欲望的克制,對恥辱困境的隱忍,於艱難處有氣魄;於忤逆時展胸懷。

袁紹雖然四世三公,善於結交豪傑,但終究沒有雄主胸懷和氣度。田豐在官渡之戰前因勸諫下獄,兵敗後毅然把他處死。

曹操這方面做得極好也極不好。他有豪雄之風,任俠通脫;但恰恰同時,他又狹隘多疑,偏狹好色;張繡投降,曹操貪戀其嬸美色,引發暴動;不忍忤逆,誅殺邊讓,助長瞭袞州叛亂……

劉備是仁義厚重的長者。前半生,顛沛流離,依然矢志不渝匡扶漢室,彌足讓人感動。陶謙死前,一定要把徐州托付給劉備,正是因為他極強的威望和人才吸附力。投奔曹操時,曹操最忌憚他的,也正是如此。但劉備也不完美,晚年以一己私欲挑起蜀吳交戰,可惜不得善終。

孫權是極好的守成之主。在位期間,穩定瞭江北老臣,吸納瞭江南士族。他有胸懷,張昭忤逆,如是曹操,早殺瞭;他能隱忍,劉備舉兵來攻時,也能謙卑向曹丕稱臣;當然,晚年親手挑起的太子案,不甚完美;但總之,在位期間,無大錯,赤壁和夷陵分別大勝魏、蜀,心性略勝曹劉。

5、時運:出身、年齡、時勢、運氣

時運要素,往往不以個人意志轉移。劉備是漢室宗親,極具政治號召力;曹操是宦官之後,屢遭受文人詬罵;孫權繼位,已有三分天下;袁紹本無雄才,卻擁有極高政治威望。這些都是個人無法變更是事實。曹操和孫堅生於同年,但是孫堅之後有孫策、孫權,曹操熬不過歲月,赤壁一敗,但再難一統天下。

從客觀上講,曹操是最接近一統天下的豪雄。赤壁之戰之前,他已奪荊州。此時劉備還未占據巴蜀;孫權剛即位,地位不穩,如果曹操勝利,那天下大局便會落定。但很不幸,他失敗瞭。劉備得以喘息,奪得瞭皇室兄弟劉表、劉璋的地盤。孫權也經此磨難,成長為東吳雄主。時局由一戰定乾坤,轉為持久抗衡。時代於是不會在這一代人中分出勝負。舉國一統,必須寄希望於下一代瞭。而後代的才略,是所有帝王無法左右的。曹操努力培養曹丕,曹丕終其一生,隻能算差強人意。曹魏逐步衰敗,司馬傢族開始崛起。這些,豈是豪雄曹操能預料左右的?

曹魏後期固然衰敗,以至司馬篡權,但是東吳和西蜀更為不堪。諸葛亮死後,有賴蔣琬、費禕主持朝政,再往後,寵幸黃皓,後繼無人。鄧艾奇襲,劉禪投降。薑維雖欲死戰,奈何主公先降啊!

孫權死後,權臣諸葛恪、孫琳亂政,後主孫皓殘忍嗜殺。名將陸抗死後,再無人抵禦強敵。

三國初期,人才鼎盛。大凡血性之人,或投軍,或死命,終能一展胸襟。英雄豪傑,謀臣鬼才,群雄閃耀一般,高懸天際。但三國末期,卻恰恰相反,時局昏暗,人才隻是埋沒在歷史車輪裡。給下一代豪雄,醞釀機遇。這些,豈是人力心力能左右?

從高潮走向低谷。從歷史澎湃走向深處,原來盡是無可奈何。

後記

年少之時,也曾向往,回到熱血三國,以曹劉為榜樣,割據一方,建功立業。待年長明瞭世事,才知道命運,可變也不可變。如非超然絕倫的人才,在階級的宿命下,依然是無力懦弱的。劉備固然奮鬥不屈,但皇族宗親,已非常人能比;曹操固然宦官之後,在質疑中崛起,但兒時玩伴已是袁紹之流;孫堅孤微發跡,反而勵志。

三國人物,終究是幸運的,他們處在一個群雄閃耀的年代。

英雄,總是成群地出現;而後,成群地消失。

而我們呢?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