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這種酸臭壽司的人,幾乎都不在瞭

如果你在街上問路人:“壽司長啥樣?”

得到的除瞭白眼,很可能是,“一疙瘩飯團上擱片生魚”“紫菜卷米飯,裡面有魚有菜”。

餐廳裡常見的壽司

圖片來源:http://restaurantclicks.com

如此極簡的外形,讓很多人以為壽司從一誕生就是這樣的。其實不然,早期的壽司,不僅外形讓人意想不到,連味道都一言難盡。

而且,你是不是覺得壽司是起源於日本的食物?頂多會認為起源於韓國,畢竟紫菜包飯和壽司也挺像的。但其實,這些答案都不對!

1

酸飯:老傢在東南亞

壽司(sushi)的原義是“酸飯”,原本是一種將鹽漬肉類和米飯放在一起發酵的食品。在日本,壽司往往被寫作“鮨”(yì)或“鮓”(zhǎ),鮨在公元前中國的《爾雅》中,是碎魚肉的意思。“鮓”在中國的《釋名》中,是用鹽、米、魚醃制的食物,但是要做熟瞭吃。

很多壽司店都會出現“鮨”或“鮓”

圖片來源網絡

這……難道壽司是中國人發明的?其實追溯起正根來還真不是。

這種料理方法起源於東南亞湄公河一帶,為瞭便於保存,當地人將魚類、貝類和其他肉類鹽漬並壓上重物儲存。一開始不加米飯,後來人們發現,加入米飯一起發酵,能產生大量乳酸,大大延長肉類的保存時間。後來,這種方法傳入瞭中國,又從中國來到日本。

2

熟壽司:壽司鼻祖

公元8世紀初,日本出現瞭最早的壽司——“熟壽司”。這裡的熟不是煮熟,而是熟成發酵的意思。

熟壽司用的是淡水魚,至今日本滋賀縣還有鯽魚熟壽司。將鯽魚抹鹽醃一個月,用水沖掉鹽,一層魚一層米飯地鋪滿木桶,蓋上蓋,用重物壓實,然後倒水隔絕空氣,短的放上好幾個月,長的要放四五年!

一層米飯一層魚

圖片來源:http://sushiuniversity.jp

到時間瞭,開蓋需要勇氣。米飯發酵成漿糊狀,散發濃烈的酸味,混著魚的臭味撲面而來……我有一句“yue”不知當講不當講。

好在飯不用吃,棄之,隻把魚挖出來,切成薄片上桌。哪怕是日本人,也隻有一部分人能接受這種酸臭的黑暗料理。

鯽魚熟壽司

圖片來源:http://sushiuniversity.jp

3

生熟壽司、飯壽司:魚飯同吃

制作熟壽司的周期實在是太長瞭,而且不吃米飯也有點浪費,日本人就思考,難道非得醃那麼長時間嗎?

從鐮倉時代(約12世紀)開始,便有人“偷懶”,隻醃4至15天,米飯剛帶酸味,還維持米粒的形狀時就取出,發現這樣就能連魚帶飯一起食用。這種壽司,被稱為“生熟壽司”,也就是生的熟壽司,發酵並不完全的意思。至今,本州島中部還有用秋刀魚做的生熟壽司,米飯粘稠,口感似年糕,酸味比較清淡,魚肉有挺重的醃漬味。

秋刀魚生熟壽司

圖片來源:http://maff.go.jp

和生熟壽司差不多同時出現的還有一種飯壽司,制作過程中加入瞭米曲來促進發酵,米飯會變得更甜。這種壽司在寒冷的日本北部還有留存,優秀代表是北海道的鮭魚飯壽司。吃起來偏甜,幾乎感覺不到酸味。

鮭魚飯壽司

圖片來源:http://sato-suisan.co.jp

4

箱壽司:飯裡加醋,四四方方

漸漸地,日本人做壽司的目的已經不是為瞭保存魚肉,而是享受那種微酸開胃的口感。既然吃的是酸味,那不一定要靠長時間發酵,直接加醋也行嘛!從室町時代(約14世紀)開始,出現瞭在米飯中加入食醋的做法。

米飯蒸好後,一邊打散,一邊拌入專用的壽司醋,花上1~2個小時才能讓米飯與醋完美融合。圖片來源:http://nenrin-kirakira.net

人們把醋飯放在小木箱裡壓實,上面鋪上煮過或醃過的魚肉,蓋上蓋子,用大石頭壓好(這一點保留瞭熟壽司的古意)。做好的壽司一般呈長條形,用刀切塊吃,這就是出現在關西地區的“箱壽司”。一開始,箱壽司也要象征性地發酵一段時間,但到瞭現代,這個環節便被省去瞭。

鯖魚箱壽司

圖片來源:http://openrice.com

5

江戶前握壽司:隨捏隨吃

江戶時代(1613~1868年),關西的箱壽司傳到瞭江戶城(現在的東京)。19世紀初的江戶城,商品經濟發展,生活節奏很快,壽司也開始走上即食的快餐之路。

相傳1820年前後,壽司師傅華屋與兵衛(是一個人的名字,不是華屋、兵衛兩個人)率先放棄壓制環節,改用手將米飯和魚攥在一起,成瞭後來的“江戶前握壽司”。所謂的“江戶前”,指的是江戶城前的一大片海域,水產十分豐美。依托著江戶前的各種海鮮,人們對醃漬過的魚不再感興趣,而開始追捧新鮮生魚那種嫩滑清淡的口感,越新鮮越好。把生魚片放到用醋調過味的米飯上,再用手捏成長條狀後,馬上就能吃,十分方便,因此很快就流行開來。

制作握壽司

圖片來源:http://hotpepper.jp

當時,握壽司屬於街頭快餐,一般都是吃正餐前墊墊肚子,最多就吃一兩個,而且隻能站著吃。直到明治時期,握壽司才升級為正餐,再站著吃不合適瞭。還出現瞭坐著吃、可供人們喝酒聊天的壽司店。

現在好多人用筷子夾握壽司吃,認為更加文雅。其實直到今天,最正宗的握壽司吃法還是用手拿著吃:大拇指按在生魚片上,食指放在飯團側面,中指托住飯團底部。而且蘸醬油時,要用生魚片去蘸,不要用飯團蘸。否則,飯團會吸收過多醬油,掩蓋瞭醋的風味,且很容易在醬油碟裡散架。

你都吃對瞭嗎?

圖片來源網絡

6

卷壽司:海苔加入,大展神威

和握壽司差不多同時期出現的,還有同屬“江戶派”的卷壽司,如今也桃李滿天下。1750年左右,片狀的烤海苔被發明出來,隨後就出現瞭用海苔包裹著米飯和各種配料的卷壽司。在小竹簾上鋪一片長方形的海苔,然後鋪一層醋飯,中間放上配料,用竹簾卷成圓柱狀,切成小段吃。

別看隻是拿海苔卷起醋飯,日本人同樣將卷壽司玩出瞭花樣。直徑比較大、配料比較多的叫“太卷”,比較細小且隻有一兩種配料的叫“細卷”,從海苔的長邊橫著卷起的叫做“中卷”,將半片海苔鋪上醋飯和配料,用手卷成圓錐狀、圓筒冰激凌樣子的叫“手卷”或“手握”。

太卷,看誰卷得過誰!

圖片來源:http://news-postseven.com

此外還有配料堆在壽司頂端的“軍艦卷”。用海苔將米飯包裹一圈,上沿高出一點,這樣海膽、魚籽這類松散的食材就可以收納在“軍艦甲板”上瞭。

軍艦卷

圖片來源:http://gogen-yurai.jp

壽司店還常見一種加州卷,聽名字是不是以為是美國加州?實際人傢是加拿大出品。

20世紀70年代,壽司開始進軍北美。但西方人不喜歡吃生魚,並不買賬。一位在加拿大溫哥華的日本廚師東條英員把生魚片改為熟蟹肉,再加上西方人愛吃的黃瓜和牛油果。他還把海苔卷在裡面,和正常壽司是反著的,這種壽司被稱為“反卷”或“裡卷”。飯表層撒上芝麻、魚籽,再擠上蛋黃醬豐富口感。

這樣一改,廣受歡迎。後來,這種做法傳到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發揚光大,被稱為“加州卷”,大傢反而忘瞭它的誕生地是溫哥華瞭。

加州卷

吃壽司時常會吃到青芥末醬。正宗的青芥末醬其實應該叫“山葵醬”,是將山葵的地下根莖磨成泥狀而制成。大多數時候,我們吃到的“芥末醬”真身並不是山葵,而是辣根。上圖為山葵。圖片來源:http://japan-wasabi.asia

醃薑片也是吃壽司必備。通常在吃壽司之前或之後吃,用於清潔口腔。薑片用糖和醋醃過之後,口感清爽而略帶甜辣。圖片來源:http://nhk.or.jp

壽司的發展史到這裡就差不多瞭,

可以看看下面的壽司演化圖復習一遍。

壽司演化圖,可點擊圖片放大查看

繪圖:鄭秋暘

除瞭我們上述講的主流壽司,其實在壽司店還能看到很多奇怪又好吃的壽司,比如茶巾壽司、稻荷壽司、炙烤壽司、散壽司、馬肉壽司、手鞠壽司,你都吃過嗎?

來,上一桶醬油!

圖片來源:gizmodo.com.au

往期內容回顧

海帶能做魚子醬!這是可以說的嗎?

怎麼吃生魚片,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撰文 |語泰

微信編輯 | 阿什麼爽

本文原載於《博物》雜志2019年5月刊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