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包圍圈”的建立與破局,看盟軍在太平洋戰爭早期的戰略盲點

作者:經典守望者

鏈接:https://www.toutiao.com/i6812892947541918220/

來源:今日頭條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傷痛記憶,整個地球都卷入瞭這場曠日持久的血腥風暴之中。在亞太地區,自從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隨即爆發。戰爭早期,由於日本進行瞭充足的戰爭準備,盟軍的防禦上存在很嚴重的戰略盲點,漸趨被動。日本在東南亞勢如破竹,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實現瞭預先制定的戰略目標。同時,日本為瞭掩蓋自己的侵略行徑,在外交場合拋出瞭一個“ABCD包圍圈”理論,聲稱日本是在四重包圍圈的步步緊逼之下,逼不得已才發動的戰爭。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第一階段勝利,也被視為是對“ABCD包圍圈”的突破。而當時的情形具體為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

偷襲珍珠港

“ABCD包圍圈”的建立

日本是一個十分重視外交領域和國際聲望的國傢,日本和美國的外交戰線實際上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就已經開始瞭激烈交鋒。日本的幾任外相:松岡洋右、豐田貞次郎、東鄉茂德都在外交領域與美國人有過正面沖突。日本軍部一直希望將自己塑造成為大國交鋒中的受害者形象,以此來掩飾其並吞東亞的野心。所以,在1941年初,日本逐漸拋出瞭“ABCD包圍圈”理論。

開戰前的日本外相——東鄉茂德

所謂的“ABCD包圍圈”即美國(America)、英國(Britain)、中國(China)與荷蘭(Dutch)對於日本的戰略性封鎖和圍堵。當時的美國在軸心國集團建立後就開始對於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和貿易禁運,尤其是石油和廢鋼鐵兩項對於日本經濟的傷害最大。而當時的荷蘭已經事實亡國,荷蘭國王率領流亡政府遷往瞭英國,成為瞭英國的堅實盟友。同時,荷蘭通過殖民地政府仍然保有對於荷屬東印度的掌握。而位於重慶的中國政府依舊對於日寇同仇敵愾,堅持抗戰。而英國也對於日本發出瞭談判條件:

這些正當的戰略要求卻在日本的眼中成為瞭蠻橫無理的壓迫包圍,從而提出瞭“ABCD包圍圈”。說到日本的真正的意圖,實際就是要劍指美國的珍珠港及其太平洋駐軍、英國位於東南亞的地盤和艦隊,荷屬東印度的殖民政權及軍隊和中國重慶政府。

東南亞是亞太地區的核心咽喉地帶,不僅正對著日本的南大門,而且還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通樞紐。更為重要的是,該地區還富有日本極度缺乏的各類重要戰略資源。歸根結底,美英等國和日本的最大矛盾就是資源。日本對於東南亞的資源早已垂涎三尺,根據日本所出具的戰爭計劃中顯示,日本已經估算到瞭東南亞被日本征服後的資源產出。據資料記載:

荷屬東印度產出

如此大量的資源產出將很大地改善日本的資源狀況和工業產能,符合日本“以戰養戰”的基本方略。而且,作為日本南部的屏障,東南亞的戰略地位對於島國日本而言具有很大的威脅性,所以日本將首要的目標定於此處是有道理的。

隨著外交戰線的不斷激化,日本和美、英、中、荷四國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在1941年9月5日的日本禦前會議中,日本高層已經下定決心通過戰爭手段來解決一切問題。而它的戰略目標就是在最短的時間段內,沖破東南亞的盟軍防線和殲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當時,各國聯軍在東南亞地區的具體駐軍數量,據《大東亞戰史》所載:

飛機是太平洋戰場上的主要角色

有鑒於上述的兵力,日本方面也不敢怠慢。據史料記載:

這樣在戰場上就形成瞭2:1的戰略優勢,對於日本早期的勝利有極強的支持作用。這樣的嚴密規劃之下,大戰已經是一觸即發。

日本太平洋戰爭作戰圖

盟軍的戰略盲點和“ABCD包圍圈”的破局

雖然“ABCD包圍圈”理論是日本的戰略宣傳,但當時美英荷等西方國傢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部署確實如此。由於日本一貫狡猾的態度,使得盟軍在早期蒙受瞭重大損失。除瞭珍珠港之外,東南亞的西方力量從1941年12月到1942年5月,短短半年的時間就被日軍擊潰。僅僅剩下瞭部分的武裝控制著若幹島嶼,美、英、荷經過數個世紀營造的東南亞勢力仿佛瞬間就被摧毀。這一系列戰爭中最大的盲點和薄弱處就在於——荷蘭,這位曾經的海上馬車夫終於在海上喪失瞭最後的一絲尊嚴。

正如前文所述,荷蘭在當時已經是流亡狀態。但是,從兵力分配上看來,荷屬東印度擁有當時東南亞數量最多的武裝力量,全部兵力多達七萬人。而且還有馬來、新加坡、菲律賓、婆羅洲等多重防衛體系,進攻不敢言勝,防守本應該是萬無一失的。可是,恰恰問題就出現在瞭荷屬東印度地區。荷蘭的軍隊將領長期在該地區戍守,非常熟悉情形。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後,由於日本沒有同時向荷蘭宣戰,所以荷蘭的指揮官被排除在瞭東南亞盟軍所組建的“馬來防禦體系”之外。等到1942年1月11日,日本正式向荷蘭宣戰,局面已經無法挽回。東南亞最重要的兩個據點,馬來和荷屬東印度分別在1月31日和3月9日雙雙失陷,固守的時間都沒有超過兩個月。

海上馬車夫的隕落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在荷屬東印度爭奪戰中,美、荷、英、澳四國盟軍的艦隊在爪哇海戰役與巽他海峽海戰中被徹底擊潰。根據戰情統計:

爪哇海戰役堪稱是1916年日德蘭海戰之後最大的一次海上交鋒,日本海軍此戰之後直接摧毀瞭荷屬東印度政府的信心。數日後,荷屬東印度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日本隻用瞭三個月就實現瞭原定的六個月攻占荷屬東印度的戰略計劃,自此之後“ABCD包圍圈”徹底破局。

軍艦舊照

為何盟軍的盲點會被日本迅速突破?

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戰突襲美國珍珠港,開啟瞭太平洋戰爭的大門。這場戰爭打破瞭世界戰場的平衡,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決定瞭二戰的最後走向。而日本軍隊的狡猾與無恥也充分展露在瞭世界的面前,在宣戰之前,日本已經進行瞭長達半年的軍事準備,各項物資足以保證日本在戰爭初期的消耗。而英、美、荷等國還猶如在夢中一般,珍珠港中還在休假的美軍士兵被打瞭一個措手不及。面對全副武裝,磨刀霍霍的日本軍隊,美英各國重整旗鼓還需要時間。而且,利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各個擊破也成為瞭日本早期的制勝法寶,為日本贏得瞭寶貴的戰爭時間。

首先,日本在外交和軍事這兩條戰線上的佈局非常詭詐,操弄外交手段,以拖延戰術獲得瞭時間。在戰爭計劃制定階段,日本就確定瞭美英荷三者為戰爭對象,但卻分時段進行宣戰。據《大東亞戰史》記載:

戰爭罪犯東條英機受審

這一段闡述充分嚴明瞭日本的戰略重心,從一開始就將美英荷三國進行瞭捆綁。但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的一個月,日荷兩國才正式互相宣戰。為瞭使得戰爭的利益最大化,達到從內部分化盟國的效果。日本在襲擊珍珠港後就對於荷蘭的一切外交活動進行瞭冷處理。由於當時的荷蘭已經和美國與英國結成瞭親密的盟友關系,所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荷蘭照會日本政府,認為日荷之間已存在戰爭狀態。但是這封照會一直沒有得到日本的回應,這就是日本耍弄的外交手段,以拖延換取在東南亞的時間。結果就是日本獲得瞭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東南亞的美屬威克島、關島,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香港都在這一個月中相繼陷落。

此外,盟軍在東南亞的軍事配比和人員構成也有很大的問題,這就使得大部分守軍缺乏戰鬥意志,沒有做到頑抗到底。東南亞戰爭結束後,盟軍實際戰死者應該隻在五萬左右,而其他近二十萬人全部投降。盟軍在當地的軍隊構成明細表大約如下圖所示:

盟軍在東南亞駐軍明細表

從中可見,整個東南亞防禦體系中民族成分復雜,良莠不齊。在前文所示的飛機數量上看,二者也是旗鼓相當。這說明,軍事上的潰敗主要是由於陸軍系統出瞭問題。由於日本采取的是多地點同時間的偷襲策略,在偷襲珍珠港的當天就派出瞭先遣部隊進攻英屬馬來。其中的第2登陸團團長從馬來海面用軍事機密電報向參謀總長報告:

日本時間的“8日1時30分”嚴格說起來比珍珠港事件爆發還要早1個小時,所以造成瞭當地陸軍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反擊。據日本人服部卓四郎的記錄:

復雜的民族成分,長期的殖民壓迫在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戰爭時,會發生狀況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馬來半島的咽喉重地宋卡被“馬來亞之虎”山下奉文的軍隊突破,大量的日軍在此地登陸。當時,甚至連日本駐宋卡的使領館當時也還在睡夢之中,戰事焉能不敗?再加上西方人長期以來就缺乏頑強作戰到底的精神,正如同《亮劍》中孔捷的一句臺詞“一旦彈盡糧絕,就把舉手投降當做天經地義的事情。”在東南亞戰爭中也是如此,僅新加坡戰役中投降的軍隊就高達數萬。這些人在之後很多都死於戰俘營和死亡行軍之中,思之令人感慨。

西方軍隊投降日軍

東南亞戰局對於整個太平洋戰爭的影響

東南亞之戰是西方社會與日本的首次大規模交鋒。在日本長達半年的戰爭準備下,美英強大的軍隊一時被打得暈頭轉向。但是,東南亞復雜的地形和眾多的島嶼也為盟軍重新組織進攻贏得瞭時間。比如在菲律賓巴丹半島上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美軍拼死抵抗,足足將日本45天攻占菲律賓的計劃延遲瞭150餘天。這場戰役也讓麥克阿瑟一戰成名,為他後來組織盟軍反擊打下瞭基礎。日軍雖然打下瞭東南亞,獲得瞭充足的戰爭資源。但由於交通不便,日本的運輸船隻屢屢被盟軍擊沉,這就使得日本能夠實際攫取的戰略資源非常有限。同時,日本的軍隊被分散在瞭各個島嶼之間,為盟軍逐步擊破提供瞭條件。日本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就是在巡視各島嶼的過程中被美軍發現,從而被擊斃。而且,短暫的勝利使得日本國內的狂熱情緒達到瞭巔峰,之後的幾場戰爭中雖然日本都有所斬獲,但是疲態已經顯露。中途島戰役爆發於東南亞勝利的一個月之後,可以說就是日本狂妄冒進的結果。在短時間內擴張得太過於頻繁,導致後方不穩戰略失誤是兵傢大忌。但當時的日本軍隊被國內輿論裹挾,已經是騎虎難下,所以才有瞭中途島慘敗。可以說,“ABCD包圍圈”的破局和東南亞戰爭的勝利是日本的高光時刻,但同時也是他登高跌重的開始。最終,日本為自己的戰爭罪行付出瞭慘痛的代價。

中途島海戰後,日本走向瞭滅亡

綜上所述,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為瞭掩飾自己的侵略意圖,拋出瞭“ABCD包圍圈”的概念。聲稱日本長期處於美英中荷四重包圍之下,為瞭打破這層層包圍才發動瞭戰爭。這固然是日本的欺世盜名之舉。但是,盟軍在太平洋戰爭初始階段由於內部軍隊良莠不齊,荷蘭在戰略之中的位置太過偏遠,以至於這支最龐大的東南亞武裝沒有發揮充分的戰力也是事實。美、英、荷、澳四國艦隊在爪哇海戰役與巽他海峽海戰中被擊潰,日本僅僅用瞭六個月時間就取得瞭南部作戰的戰略勝利。可以說,盟軍的早期佈防是存在重大盲點的。但是福兮禍所依,日本在南部獲勝後僅僅一個月就遭到瞭中途島海戰的慘敗,立刻轉入防守階段,最終隨著法西斯集團的徹底失敗而煙消雲散。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