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黃守才九龍廟

九龍廟位於偃師市山化鎮石傢莊村南。從玉帝閣出來,步行一公裡左右,到達石傢莊。看廟人不在,老百姓告訴我人應該在的,廟門一直開的。死活敲不開門。無緣可以解釋一切。周邊拍幾張照,悻悻然而離去。 據《洛陽日報》介紹:“該廟宇坐北朝南,臨伊洛河而建,占地3400平方米,建於清代嘉慶年間,是當地船工為紀念治水能手黃守才、祈福船運平安而修建的。廟宇內關於黃守才治水故事的雕刻和圖畫隨處可見,現存建築有鐘樓、鼓樓、偏殿、正殿、後殿和耳房。  “正殿建於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磚木結構,坐落於廟院中心平臺上,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基本呈正方形。大殿內部為四柱六梁,均彩繪,四角斜梁上飾垂花式壽桃,梁柱接榫處有雀替。脊檁上有“大清嘉慶十六年二月初三日創”字樣。 “鐘樓、鼓樓分別位於廟宇的東南角和西南角,雙層,磚木結構。鐘樓下層門楣題有“鐘樓洪聲”四字,鼓樓有額題“鼓樓夜鳴”四字。後殿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磚木結構,青瓦頂,內部通柱16根,大梁4根,二梁4根,小橫梁8根,檁條21根,均繪有黑色圖案。”

此廟是跟治水、船運以及治水人物有關。 “黃守才(1603年—1663年),字完三,又字英傑,號對泉,明末清初河南偃師人。他深諳水性,善治水,被人民譽為“河神”。  “黃守才自幼父母雙亡,由母舅劉氏撫育長大。由於傢境困難,黃守才十幾歲即開始自謀生路。他以劃船為業數十年,故對水性甚為瞭解,而且他聰明好學,善於動腦子,故知河理,善於疏水導河、排除水患。  “崇禎八年(1635年)“谷洛鬥”淹洛陽,且洪水長期不退。太守素聞黃守才之名,遂派人將其請來,與之商討對策,最終將洪水退去。  “順治二年(1645年),金龍口大堤決口,受災地區很多,但群臣束手無策,無法堵住滔滔奔騰的洪水。又是黃守才出計,讓人以物卷埽,堵擋決口,才將決口封死。因此,黃守才被傢鄉人民譽為“活河神”,其治洪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康熙二年(1663年),黃守才病逝,終年61歲。他被安葬於偃師萬安山麓,百姓自發為其送葬,哭聲載道。”

沒有見到文保碑。

繞著圈拍照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