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太和縣李興鎮中心學校語文老師王淼淼登上瞭微博熱搜。
她給學生們的暖心插畫評語火爆網絡,人民日報微博轉發瞭相關報道。許多網友在下面評論道:很溫暖!為王老師點贊!
王淼淼今年26歲,畢業於阜陽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10月考入太和縣李興鎮中心學校,現在帶該校九年級兩個班的語文課。工作兩年半以來,王淼淼一直堅持用可愛的插畫、暖心的評語為學生批改作文。她畫過海綿寶寶、顏團子、大耳朵圖圖等卡通人物。王淼淼表示,這樣做能提高孩子們對作文的喜愛,於是就在網絡平臺搜尋時下熱門的表情包、插圖,學著畫,並運用到作文評語中,表達對孩子們的肯定和鼓勵。
兩個班共119名學生,王淼淼從閱讀作文到指出問題,再到畫插圖、寫評語,批改完所有同學的作文,要花費將近一天的時間。“一開始我畫插圖不熟練,有時光畫圖就要五分鐘。現在畫的多瞭,速度就快瞭。”王淼淼說。
王淼淼所帶的班級裡大多是留守兒童。“我自己也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知道這些孩子渴望關註和關愛,也更能與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學生們收到可愛插圖和暖心評語之後,常常相互比較、相互傳閱。
“我每次都很期待王老師給我的作文留插畫和評語,也就更認真地寫作文。一開始我不喜歡寫作,現在每天都有很多話想通過作文和老師說。”14歲的張玫瑰同學說。
王淼淼介紹:“收到插圖和評語,孩子們更願意把作文本保存下來。以後翻看,對他們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王淼淼表示,插圖和評語結合,讓枯燥的作文多一些生動,希望讓更多孩子愛上學習。
提及被人民日報微博報道一事,王淼淼坦言,沒想到這樣小小的行為會引發這麼大的關註。“其實,我的力量很微薄,但能改變一些孩子,讓我覺得很有價值。”
老師在鼓勵學生時總是“不擇手段”,而在課下也會層出不窮地冒出來新花樣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於他們的重視。
內蒙古通遼一位90後中學老師開通瞭“分數銀行”,如果考試分數臨近整數,老師讓學生借分湊個整數,借多少分不僅要還,有的還需要“還利息”,借太多分的可以分期還。而這個方法推行一年後,班級平均分數提高瞭30分。
該老師表示,學生們正處於八年級,總是在自我否定,對學習沒有信心,想通過此舉讓他們知道自己一直都被老師肯定、關註和重視,增強他們的信心,讓學習更有動力。同時,教育孩子做一個講誠信的人,慢慢積累厚積薄發。
半個世紀前,心理學領域曾做過一個很有名,但至今仍有爭議的試驗: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傢Robert Rosenthal和他的助手Lenore Jacobson在學校對學生進行瞭一場測試。測試結束之後,Rosenthal將一份成績優秀的名單交給瞭相關老師。
數月後,他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瞭復試。結果發現,凡是那些上瞭優秀名單的學生的成績在這幾個月中都有瞭明顯進步,並且自信心也增強瞭。
這時候Rosenthal才對老師們說,這些學生其實都是他隨機挑選的,並沒有進行所謂的成績排名。
因此Rosenthal得出瞭一個結論:當有權威感的人對你抱有期待或表現出喜愛時,人們的行為會逐步與期待趨於一致,這又被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或“自我實現的預言”。通過引導行為的無根據期望,使期待成真。
例如,有人預期銀行要倒閉,制造緊張輿論,造成人們大規模擠提存款,沒多久銀行果然倒閉瞭。
在教學中,教師的期望不會像實驗中一樣毫無根據,通常來源於以下四個方面:
-
考試的成績
-
學生性別(男生的問題行為會比女生多一些,因此會對女生的學業期望較高)
-
個人喜好(教師會對自己喜歡的學生抱有較高期望)
-
學生的課外活動(相比什麼都不做,教師對參與課外活動的同學抱有高期望)
有證據表明,期望值高的學生,成績普遍優於其他同學。在老師期望的影響下,學生的表現也會提高(或下降)到與教師的預期一致。因此,教師要向學生毫不吝惜地傳遞出積極的期望,並且避免消極期望的出現。
期望效應往往蘊含著兩層含義:
第一層是針對平時成績優異的學生,教師會對其抱有更高的期待;與此同時,學生在教師的註意和期待下,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第二層含義是當學生表現出來某種進步,教師卻沒有因為他們的進步而改變對他們的期望,問題就會產生,這叫做作“維持期望效應”。因為教師沒有對學生的進步提供更恰當的教學方法,並且及時鼓勵,學生會因此喪失對學習成績提高的期望,從而一直原地踏步。
那麼,我們如何在課堂當中有效地利用教師的期望進而影響學生呢?
01
靈活運用分組教學
教師按學生能力的不同來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這樣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激勵學生和提高其成績。但值得註意的是,教師在分配任務組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設置一些在學生能力范圍內且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其中暗含著教師的高期待。
反之,如果教師不予提供更難的問題,學生可能會產生“維持期望效應”。另外,在佈置小組工作時,要確保每一個成員都有相應的任務,並給予其展示的機會。
02
耐心等待學生作答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自己是否在教學時會對高期待的學生留有更長的回答時間?如果是,那不妨對一般同學也多等一會兒,讓學生感受到對他的積極態度。除瞭這些改進,也需要註意在課堂上對成績低差的學生的反應。對於他們正確的答案和積極的表現,要給與予及時且足夠的表揚,但避免“同情式”的接受。
03
減少成績區分
盡管同學之間都大致清楚班級同學的學業水平,但教師仍然可以通過減少成績排名公佈、多方面展示學生能力等方式傳達出“每個學生都有能力成才”的期望。
例如,在平時測驗中側重過程性評價(課堂參與、行為態度與努力程度);最終成績評定時對不同的因素賦予不同的權重(作業占20%、隨堂測驗占30%、期末考試占50%)。
平心而論,誰不曾經歷過學生時代的孤獨和低谷?身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一句贊賞的話、一個欣賞的眼神,折射到學生眼裡,就是一片明媚的光。
文章來源:阜陽日報、網易新聞、人民網、北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