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紅門到鬥母宮

關帝廟為明代在泰安經商的山西商人所建。清康熙、乾隆、咸豐、光緒、道光年間曾多次拓建、重修。院落東西寬74米、南北長80米,占地面積5920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關帝廟,西為山西會館。

青島疫情,從淄博撤到泰山,長舒一口氣。第三次到泰山目的是要去泰山經石峪。前兩次錯過瞭經石峪。於是,這次又從紅門出發,開始登泰山,朝鬥母宮走去。現將沿途所見泰山金石題刻,以及泰山建築一一介紹如後:

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 作者簡介:羅洪先(1504——1564),明代學者,字達夫,號念庵,吉水(今江西)人。嘉靖進士,授翰林院修撰。 名勝簡介:孔子登臨處坊,位於一天門北,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山東巡撫朱衡等建。全石建築,古樸肅穆,藤蘿盤繞,松柏掩映,為登山初階之佳景。此聯在“文革”中被鑿去。 註釋:素王:指孔子。漢代一些儒者以為孔子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而無王者之位,故稱素王。獨步:獨自步行,引申為獨一無二,超群出眾。聖主遙臨:聖主指歷代帝王,遙臨指從遙遠的京都登臨泰山。

天階坊題聯刻石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說明】此聯刻於泰山紅門宮前的天階坊石柱上。聯刻高250厘米,寬25厘米,字徑20×25厘米。系巡撫山東監察禦史高應芳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題書。楷書。 天階坊題額刻石天階。嘉靖癸亥陽月上浣吉旦。嘉靖甲子三月上浣之吉,巡撫山東監察禦史高應芳題,濟南府同知、沁陽翟濤立。 【說明】坊立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坊聯及坊額題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額題“天階”橫列2字,額高60厘米,寬310厘米,字徑50厘米,楷書。

紅門宮坊位於紅門宮西院正門前。寬3.1米,通高4.35米,額書“瞻巖初步”, 落款“康熙癸亥秋”。坊為雙柱單門式石坊,方柱,柱下施基石,柱側施滾墩石, 柱上有門楣、額板和額枋等。額枋上有五個大鬥,鬥上托石雕五脊頂。

“中天門外梵仙鄉,楓葉初經九月霜。獨倚高柯舒冷艷,不儕凡卉炫秋香。孤紅莫恨榮華晚,眾綠都成慘澹光。休上危橋雲步迥,更高寒處更淒涼。——經石峪看紅葉詩,光緒辛醜九月既望吳門石祖芬題”。石祖芬晚清民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字芷沅。狀元石韞玉曾孫,石同福孫。清諸生。同治末發浙江為候補縣丞,光緒元年(1875年)代理永嘉縣丞,九年署知縣,捐同知。十年入劉銘傳幕抗擊侵臺法軍。十五年升山東候補同知、候補知府,代理泰安知府。

“仰荅神庥”碑

仰荅神庥。

泰山為五嶽之尊,名震寰宇。泰山之神碧霞元君,其靈跡又昭著中外。以故凡有疑難,罔不求其庇佑。而神亦有求必應,靈佑無方。愚自幼皈依,信心彌篤。稍長,作事又多在斯土。迂事默禱,無不逢兇化吉,視險如夷,後先且有應兆。屢蒙呵護,未盡報酬。爰獻貞珉,以瞭心願。

清邑優行廩生、民國城區議長、定陶孔廣芷書丹。弟子定陶張毅悅謹撰敬勒。

中華民國二十年六月上浣谷旦。

監生車鴻川,鐵筆李佐安。

【說明】

此碑位於紅門宮北。碑通高228厘米,寬73厘米。上有螭首,首高75厘米,寬79厘米,額題“報恩”。系民國二十年(公元l931年)六月,定陶張毅悅撰文,孔廣芷書丹。碑文共7行,滿行37字。大字徑26×24厘米,楷書體。

萬仙樓 位於紅門宮北,為跨道閣樓式建築,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始建,舊稱“望仙樓”。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後改祀碧霞元君。北向門洞額題“謝恩處”,相傳舊時帝王登泰山,地方官員送駕於此,帝令回府,群官謝恩。又傳朝山香客返回至此,叩謝泰山老母保佑平安。樓四周鑲有明清善男信女朝山的題名碑63塊,樓東南側有“隱真洞”。

泰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泰山東路萬仙樓至鬥母宮的路旁,1946年7月建。碑系花崗石構築,呈方楞形,高10餘米,正面鐫刻著“新四軍第一縱隊第三旅革命烈士紀念碑”(第一縱隊第三旅原系浙東抗日縱隊,抗日戰爭勝利後,為貫徹黨的和平民主建國方針撤至山東);東西兩面刻著“功業與日月爭光”,“英名與泰嶽並壽”,碑下部銘刻著在解放泰安戰鬥中犧牲和被國民黨軍飛機轟炸殉難的烈士共708名,其中有中共浙江省委書記陳洪、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書記劉英。紀念碑周圍蒼松翠柏,鬱鬱蔥蔥,為登泰山的人們瞻仰勝景之一。

“泰山高”題詩刻石五嶽之長,舉世所尊。巍巍日觀,蕩蕩天門。青徐俯跨,星鬥仰吞。左襟滄海,右帶昆侖。群峰羅列,視若兒孫。蒼然萬古,與國並存。乙酉春,黃縣張振聲撰。 【說明】此詩刻在烈士紀念碑稍北巨石上,刻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字面高140厘米,寬80厘米。詩文6行,滿行12字,字徑10厘米,楷書。

拜石。光緒王辰蒲月,集漢《史晨碑》字。高唐龍祖森題石。

【說明】此題刻在烈士紀念碑稍西石壁上,刻於光緒十八年(1892)。字面高50厘米,寬128厘米。“拜石”2字橫列,字徑38厘米,隸書。題刻系集漢《史晨碑》字。

“聽泉”題刻聽泉。戊戌秋,齊雲浦、趙培生、徐斡卿、王儉堂、吳文卿、王子墉、王子墉、施致遠、金藎臣同遊。八人至此小憩,忽聞泉聲,因以志人。 【說明】此題刻在烈士紀念碑稍西石壁上,刻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字面高76厘米,寬146厘米。“聽泉”2字橫列,字徑42厘米,楷書。跋語5行,滿行9字,楷書。

太監進香題刻京都內府皇門內宮監進香,為取泰山靈應,銀安太監題名刻字於此:會首一借薪司總理內宮監太監劉文弼;副會首惜薪司南廠僉書內宮監太監曹特;借新司總理禦馬監太監薑泰;西安裡門堂門內宮監太監王餘慶;西安裡門管事禦馬監太監張貴;乾清宮近侍內宮監太監謝升;東安門管事禦馬監太監徐本;乾清宮近侍尚衣監太監劉進忠;乾清宮近侍尚照監太監王欽;乾清宮近侍內承蓮宮管事禦馬監太監董實。大明天啟三年歲次癸亥孟冬二十日敬同。鬥母宮妙山重刊。

【說明】此題刻在烈士紀念碑北約400米盤路西側石壁上,原刻於明天啟三年(1623),清同治至光緒間,鬥母宮住持妙山重刻於此。字面高130厘米,寬110厘米。題名14行,滿行15字,字徑5厘米,楷書。題名之上刻“萬古流芳”橫列4字,字徑14厘米,亦楷書。

“蟲二”在泰山萬仙樓北側盤路之西,有一摩崖石刻“蟲二”。這“蟲二”題有上、下款,上款為題字時間“已亥夏六月”,“已亥”指的是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下款為題字者,“歷下劉廷桂立”。劉廷桂,外號“劉十二”,因12歲考中秀才而得此號。學者王克煜說,“蟲二”石刻有兩塊,一塊是泰山摩崖石刻,一塊是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刻。民間傳說,當年劉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看到眼前景色蔚然深秀,一切景物都在雲盤霧繞之中,靈機一動,當即揮毫寫下瞭“蟲二”二字。朋友問何意?他說,這裡雖無無邊風月之亭,但的確風月無邊啊。原來,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西湖曾為“無邊風月”亭題寫匾額,如果劉廷桂在這裡再次重復這四個字就是犯上,劉廷桂因“避諱”,靈機一動,題下“蟲二”。值得一提的是,劉廷桂的這一“避諱”字,竟被人反“拿”到杭州西湖1953年重建的一層二簷、金黃琉璃瓦頂的無邊風月湖心亭一石碑上,並演義為當年乾隆下江南時的“禦筆”。

“各一天”石刻位於鬥母宮牌坊稍南盤路東側,大書“各一天”,上款:民國七年立;下款:玉山老人雲此,率弟子宋小山題。

​查資料得知,下款中的“玉山老人”為“一貫道”祖師。其生平如下:

​金秘祖 林芳華-一名祝官,道號依秘,又號全元、玉山、崑圃,一謂其本性藺,避風考始改林姓,系四川敘州府隆昌縣人,祖籍江西贛州府龍南縣,嘉慶九年(一八0四)農歷六月二十五日降生,系先天五老金母化身,袁十二祖時任金行。咸豐八年(一八五八)水祖歸西,續掌道盤,任內選賢任能,仗義輸財,開荒外國,以普渡收圓為務,著有《太和堂書帖》(含歷年書帖、調賢佳音、惺人助道月調、金石箴囑、玉山講論)、《科儀雜續表》;頒訂《薦恩八則》及《吃緊銘箴》,以作闡道準繩。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農歷四月初十日逝世於漢口,歸葬隆昌。(摘自一貫道歷代祖師)

​石刻的題刻時間為民國七年(1918),而此時距離玉山老人仙逝已經42年。

鬥母宮位於泰山中路的龍泉山下,創建年代無考。舊稱“妙香院”,又因東臨龍泉峰,泉水繞宮而過,所以又稱“龍泉觀”。明嘉靖二十一年(1522),德王重建中院大殿。康熙十二年(1673),觀音堂住持比丘尼性江於正殿後建觀音殿,中院東側建配殿。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修中院正殿,建聽泉山房。乾隆五十五年( 1790),建鐘鼓二樓。嘉慶道光年間均有修葺。建國後翻修,保持清代建築風格。

三官廟位於泰山中麓鬥母宮之上。 由山門、鐘鼓樓、東西配殿、大殿組成。面積780平方米。三官廟建在主峰半山腰絕壁上,氣勢宏偉。廟中奉祀民間信仰的三元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廟創建無考,明毀於兵。清初行僧方於重建殿宇,得到當時勛臣蔡士英傢族的資助,廟貌復新。三元廟懸於半空,山門臺階共有53級,俗稱五十三參。

鬥母宮邑,與《漢鏡銘》刻於同一石壁,無題款,不知何人所刻。

吳大澂臨瑯琊臺刻石摩崖碑 碑文:“五大夫楊樛。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禦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吳大澂臨本”。此石刻於泰山鬥母宮以北約80米自然石上,石面高90厘米,寬70厘米。刻文12行,滿行8字,凡89字,字徑6.1厘米。銘文後無年代,可能與《漢鏡銘》刻石同刻於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