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

公元589年,泉州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中國歷史上。

泉州,別稱鯉城、溫陵、刺桐城等,7月25日,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註1),“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在提交大會審議正式獲得通過,成為新的世界文化遺產。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清單上再添一顆璀璨明珠,共有56項世界遺產。

這個1400多年的古城,為什麼半城煙火半城仙,他到底有多少歷史,值得我們一生一定要去一次。

我認為去泉州有兩種遊歷的方法,一種去煙火氣的老城,另外是在一個古村落暢遊,我選擇兩種都要,時間太趕,行色匆匆,所以,還要註定再去一次。

梧林傳統村落

梧林傳統村落位於福建省晉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毗鄰石鼓山,對望梧垵溪,占地約1平方公裡,共有1855名本地居民和1.5萬名海外華僑。它是晉江市最美鄉村和著名的閩南僑鄉之一。2016年,它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7年成為福建省重點項目,與周邊的國傢十三五重點建設項目晉華集成電路產業園、田園風光項目一起構成瞭晉江“芯”小鎮,並且被選為福建省第二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

據史料記載,梧林社區村落形成於明洪武年間,由豐田山兜(今石獅市祥芝鎮山兜村)的旺生公遷徙而至形成。傳說蔡旺生在獅透埕養鴨為生,有一天他想將鴨群趕往別處喂養,但鴨群不走,於是他拿出五籃稻谷喂鴨,但鴨群仍不離開,蔡旺生認為這可能是天意的指引,於是他決定在此定居。因為閩南語中“梧林”和“五籃”讀音相同,久而久之,“五籃”就被稱為“梧林”。

傢國情懷

整個村子,都是蔡氏族人。

梧林傳統村落的很多建築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很多建築在百年前就未完成裝修,有的建築樸實無華,有的是古羅馬式的建築,裸露的鋼筋混凝土外表,水泥色看上去十分的滄桑,有的是菲律賓建築風格的騎樓式水泥框架雙層結構,其外部也是水泥並未裝飾,你會驚訝於作為來往書信和匯款的僑批館的內部居然還是土坯,要知道當年的蔡氏族人很多都是衣錦還鄉,相當有錢。比如一些宅邸:

德鑨宅:旅菲僑胞蔡德鑨宅邸,建於1921年,閩南官式大厝,二進三開間,單面護厝,與蔡德衛宅邸並排形成獨立空間。

德兜樓:旅菲僑胞蔡德兜宅邸,建造於1934年,坐北朝南,占地35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夯墻,中西合璧洋樓,兩進三開間,主樓三層,騎樓式建築。

德養宅:旅菲僑胞蔡德養宅邸,俗稱九十九門大厝,始建於1901年,占地850平方米,閩南官式大厝,五開間雙護厝。宅前石埕寬暢,設門亭交通,照墻圍合,照墻上有許多砌墻時預留的龕洞,仔細觀察龕洞內壁和頂部,佈滿熏煙,推測為置放火燭的地方,應為主人與友人、傢眷傍晚時分閑坐談天照明之用。

更多的宅邸就不一一細數瞭,五層厝沒有裝修,夢菜傢聲樓的外部也很粗糙,鋼筋甚至都裸露瞭,僑批館最後也是沒有錢裝修,這一切的原因,原來都是蔡氏族人深明大義,慷慨解囊,把很多準備裝修錢捐給瞭政府,支持抗戰,此時是1938年。

所以此時五層厝默默駐守瞭八十多年,僑批館依然如舊。

泉州青普文化行館

青普文化行館·晉江梧林,在這樣的泉州,這樣的梧林落地生根。

青普是一傢獨具特色的人文度假品牌,從「回到原初」的價值核心出發,在不同的度假目的地打造特色空間並提供當地文化體驗,致力於構建全新的人文度假場景,與參與者共同詮釋基於場景體驗所生長出的情感與價值。

青普文化行館·晉江梧林在尊重當地古建築的外觀的前提下進行瞭內部改建和現代設計,融入瞭閩僑文化元素,打造瞭閩南文化和南洋文化的“文化優享”品質住宿體驗。現在的梧林傳統村落則是一個體驗式閩南僑文化度假目的地,青普文化行館·晉江梧林將12幢洋樓和閩南古厝,設計改造成26間假日客房,以滿足客人的多種需求。

其中12幢樓裡面1幢改為餐廳,一幢改為大堂,客房集中在剩下的10幢裡面,其中隻有夢菜傢聲樓是雙層單幢單客房,其他的都被改造成多間客房使用。

其實在12幢之外,其實還有一座宅院改成瞭廚房,另外一個小的宅院改成瞭客人吃正餐的包廂,因為客房總數的規模,包廂雖然數量不多,但是也足夠用瞭。

在這些建築中,漆厝、文甫厝、德兜宅、鉗龍厝、再取舊厝和懷和舊厝是歷史悠久的傳統閩南紅磚大厝(註2),它們擁有優美的燕尾脊、四水歸堂的合院和充滿智慧的明堂暗室,這些建築被完好地保存瞭下來。

其中,合院是中式民居的核心,無論是晴天雨天還是四季皆景,都能讓人感受到華人理想生活的場景。多代傢人一起居住,與朋友同事一起團建,這樣的院落能讓人在喝茶聽雨、靜觀四時的同時,享受到無比美好的生活體驗。

上圖是趙麗穎在給某雜志拍攝的年刊,取景地就在青普的再取舊厝。紅磚大厝在上百年的風雨中,歷久彌新。

我這次住的是鉗龍厝,但是你在攜程等OTA平臺預訂的時候,不會看到具體的是哪一個厝,攜程上一共有6個房型,清和大床房,攸寧大床房,盛世復式大床房,清和雙床房,攸寧復式大床房,盛世套房,其中復試房型就集中在容膝厝和夢菜傢聲樓,喜歡獨棟的,這個後者應該是首選。

漆厝

閩南特色的紅磚大厝,整個村落裡分佈很多。

順德厝改為瞭民宿的前廳,原有的天井用玻璃密封,養瞭一些花草魚蟲。

前面我們也提到,民宿的客房並非標準尺寸,但是無論客房的佈置如何,但總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就是大,隨便的客房都要60平以上(清和房型46平米起),大一些的非套房客房都有90平米之多。

除瞭客房空間大,其燈光佈局都十分的溫馨。

已經有很久很久沒有在酒店看到唱片機瞭。

雖然24間客房沒有標準化處理,如果每次來,體會應該不盡相同,容膝厝跟夢菜傢聲樓是我推薦的,拍照片容易出片,其他客房適合親子,非loft房型空間真的太大瞭。

容膝厝窗外,一眼可以望到高鐵的橋梁,跟古老村落形成鮮明的反差,這些老房子真真切切的見證瞭歷史的變遷。

上圖為德鑨宅的紅磚紅瓦。德鑨宅(1921)。旅菲僑胞蔡德鑨宅邸,建於1921年,閩南官式大厝,二進三開間,單面護厝,與蔡德衛宅邸並排形成獨立空間。

德兜宅

德兜宅和德鑨三間張中間的小巷,部分古建遺址做瞭保護。

德鑨樓,旅菲僑胞蔡德鑨宅邸,建造於1932年,坐北朝南,占地400平方米,共二層半,門亭上書1932年和蔡德鑨的英文名字(花體字,Chua Tek Leong閩南式英語),外部為鋼筋混凝土夯墻的古羅馬式建築,內部葆有閩南大厝空間機理。這裡的門扇和樓下的窗板都加瞭鐵板,可用於防彈。樓頂還有可移動的槍眼可用於狙擊土匪(這邊的建築大多註重防盜防彈,坑墻樓等也有)

旅菲僑胞蔡懷番和蔡懷紫合建宅邸。占地600平方米,坐東朝西,兩層中西合璧洋樓,建於1953年春,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磚石木結構,二進五開間,單面護厝。據說當時修建前後一共花瞭10萬美金。現有的山花上的“胸懷祖國”為60年代響應國傢“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而改造的。

德鑨五間張,現在已經作為榕樹下咖啡,近百年的裝飾還是如此鮮艷和栩栩如生。

“荔譜傢聲”強調祖先淵源【蔡氏後人,蔡襄後代】,蔡襄生於閩,又多年在閩中做官。因此,他對於福建地方的特產荔枝非常熟悉,《荔枝譜》一書就是他在嘉祐四年(1059)擔任泉州知州時所作,被稱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

榕樹下咖啡,大概起名來與這棵榕樹,而榕樹下這個名字,更讓我想起20年前互聯網上一個在線讀書的中文網站。

這傢咖啡館很有調調,空間舒適,隱藏在古村落,哪怕不在青普住,這傢咖啡館一定要來一趟。

我跟兒子說,獨木不成林這個詞用在榕樹上就不成立瞭,發達的根系和枝幹,讓榕樹在合適的環境下,長的非常快,德衛宅後面這棵榕樹便是如此。

德衛宅後面有一盤根錯節巨榕,為鳥糞榕,根系發達,最初生長於屋頂,樹根沿房屋柱子生長鉆入地面,後因太過旺盛將屋頂壓塌落於地面,但因地面鋪有石磚故一些較大的樹根浮於地面爬滿整個後界,形成壯觀景象。

這個墻面屬於德鑨宅,大戶人傢的細節考究,紅磚都要雕刻花紋,可見當時富賈的程度瞭。

青普行館裡面有三棵柚子樹,柚子花開,引得蜜蜂來。

餐飲

青普文化行館·晉江梧林的套餐是這樣的,一般在攜程或者OTA上的平臺都是包含瞭早餐+正餐+文化體驗活動的,一般套餐裡面會有詳細說明,具體的活動預定成功以後青普的管傢會跟你直接溝通的。

早餐:

閩南特色的線糊,以及小吃,還可以單點。正餐

午餐:開胃菜,酸辣藕 片,美味黑木耳

湯:蟹柳七彩羹 主食:泉州炒米粉

熱菜:原味黃翅魚、蒜香排骨、香鍋炒大蝦、田園秀色、水果拼盤

晚餐:開胃菜:醬香梱蹄、湘拌青瓜

湯:金線蓮燉龍骨 主食:楊州炒飯 甜湯:雪梨銀耳湯

熱菜:酥脆小河蝦、薑蔥黃花魚、孜然椒香扇骨、清炒時蔬

泉州青普的餐飲也是結合當地特色,作為北方人來說,吃起來完全沒有不適應。

此間藝文

青普的核心價值是「回到原初」,通過在不同度假目的地打造特色空間與在地文化體驗,構建全新的人文度假場景得以讓核心價值體現。

所以青普的文化體驗,比一般的酒店要豐富,更能切合當地的人文。

青普目前有的14種文化體驗,會根據時令的不同還有具體情況進行微調,目前的14個如下:

梧林記憶、衙口趕海(季節性活動)、錯銀入畫、星光斑斕、苦味南洋、摹古印金、磁灶古今、妙手蒼生、紅磚刻記、懷紀品茗、溫陵戲韻、宋元遺響、掌上春秋、問古尋音。

我體驗瞭其中的兩個文化活動,星光斑斕和苦味南

洋一杯咖啡的傢國情懷

關於“苦味南洋”其實是當時民國的菲律賓華僑老先生在最初到達南洋打拼時候因為苦力勞作接受瞭當地的“南洋咖啡”具有提神的作用讓艱苦耐勞的中國人更加不辭幸苦的打拼生活。積累財富。所以在歸國建設傢鄉的時候已經隨身攜帶瞭咖啡豆,保持著喝咖啡的習慣。

但是當時祖國正值抗戰期間,這些華僑先輩們紛紛捐出瞭自傢的財富出錢出力。導致已經有瞭咖啡上癮的先生們。不得不尋找替代咖啡的物品。

結果在梧林與當地的谷物結合,創造瞭具有唯一性的,梧林娘惹咖啡。而且在但是研磨咖啡采取瞭傳統的石磨研磨。很難想象連一杯咖啡都能折射出當時華僑的傢國情懷,這杯咖啡與之前喝過的所有咖啡大不相同。

烘焙好的咖啡喝炒制好的豆子放在一起研磨

跟隨藝術大師的腳步,感受下火藥草圖的魅力,看似平凡無奇的火藥引線,居然可以在硬紙板上作畫,而且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意境。

這個最會玩火的男人,其作品真的非常震撼。

這個作品是蔡國強先生獻給祖母的100歲的禮物,也是他童年時代的夢想,“我想在這裡用一把梯子鏈接地球和宇宙”,天空是他的畫佈,火藥是他的畫筆。

僑批館

因為青普已經融入到整個梧林傳統村落,僑批館(註3)自然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僑批館建於1938年,據說當年蔡順意同時還在臺灣島內(據說是在臺北)、廈門島內(據說在鎮海路,後改為大元錢莊)以及鼓浪嶼上各蓋一幢與梧林僑批館一模一樣的建築,也是準備用來開辦僑批館的。但後來僑路中斷,僑批館無法開設,蔡順意便將用於裝修大樓的銀錢捐給國內政府,支持抗戰。所以現在在梧林傳統村落中見到的僑批館,內部還是土坯的,並沒有完成裝修。在這份粗糙中,盡顯這位愛國華僑的赤子之心。

建國後,主人將僑批館捐給村裡做學校(一直到1984年新學校建成才結束使命),所以大門上方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字樣,村民也習慣稱之為“舊學堂”。

僑批,俗稱“番批”,也稱“銀信”,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傢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

梧林傳統村

落從青普的旁邊直接走到梧林傳統村落的街道上,可以看到當地的小吃,比如土筍凍,這種是我一直不敢嘗試的美食,

街道上南洋咖啡鋪

還有當時娘惹節佈置的現

場周末有附近的學校帶學生來郊遊

梧林傳統村落是泉州的一個小縮影,這裡你可以感受到我前面說的,半城煙火半城仙,這樣的村落就有一個廟宇,還有蔡氏宗祠,蔡氏的傢廟,從地圖上看,距離都非常的近,古城更是如此。

朝東樓。旅菲僑胞蔡朝東宅邸,建造於1930年,占地700平方米,外部為鋼筋混凝土夯墻圍合,內部葆有閩南大厝的空間機理,主樓西南向,屬二進四開間格局,共二層半。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

泉州市宗教局統計宗教寺廟宮觀(面積10平方米以上),共有5553座,其中鯉城區168,豐澤區292,洛江區196,泉港區459,惠安縣655,南安市1056,晉江市1036,石獅市413,安溪縣540,永春縣450,德化縣288座。

這就是半城煙火半城仙最根本的由來瞭!

泉州申遺的地方很多,其實我們遊客來說,真的能探索的也就是鯉城區被晉江分開的右側部分,因為近幾年的宣傳,這裡的知名度已經非常高瞭。

最出名的就是西街一代,鐘樓鼓樓,開元寺,仁壽塔(註4),鎮國塔,以及西街附近的無數小吃。

比如我住在瞭青普文化行館·晉江梧林,如果去鯉城區,我個人建議打車的話可以提前個1-2公裡下車,然後到處都有租電動自行車的,騎過去非常的方便,然後停車一定要按照指定的區域停,否則會扣很多錢,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鯉城區可選的新的快捷酒店並不多,大部分都是住在晉江市,西街核心區域的這塊交通,基本上都是擁堵的,哪怕是走出2-3公裡,改變並不大。

泉州的需要打卡的地方很多很多,西街和開元寺應該是首選,這裡雖然已經被很多的小吃包圍,但是還是稍微跟其他古城古街的小吃略有區別,本地的特色得以保留,而且確實也有不少本地人來這裡。

泉州有世界級非遺項目6項、國傢級36項,是國內唯一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類別非遺名錄的城市。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

泉州開元寺塔,開元寺塔建於唐代,儼然已經成為泉州的地標建築,這原本是中國早期的木質結構塔,但是多次毀壞後,先是易木為磚,然後易磚為石,才有瞭如今大傢看到的樣子。西塔44.06米高,東塔48.24米。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從石塔的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

西塔仁壽塔

東塔鎮國塔

一般遊客一天可能全部要花在西街這邊,開元寺轉一下,西街上的咖啡館坐一坐,拍幾張照片,喝一杯咖啡,細節上買一些小吃,一天就過去瞭,而且是在你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就過去瞭,泉州的很多路邊都還是小商品,這種感覺像上個世紀,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煙火氣才得以保留下來。

晉江對岸,則是另外一番景象。

一些註釋:

註1:中國的56處世界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泉州是中國56個世界遺產之一。

註2:厝

在閩語(福建方言)中,"厝"一詞用來表示具體的居住地,比如普通話中的"你們傢",在閩南語中是"恁厝",福州話中是"汝厝";普通話的"鄰居",在福建沿海方言中說"厝邊"(例:閩南語、福州話俗語"厝邊頭尾",莆田話中有"厝邊隔壁",電白黎話有"門前厝後")。在福建沿海地區的地名中,也有很多帶"厝"字的,比如福州的陳厝、梁厝,莆田的石厝、前厝,泉州的肖厝、曾厝,廈門的曾厝埯等。潮州話、福州話、電白黎話、閩南語和莆田話中"厝"指代房屋,比如新厝、舊厝就是新房屋、舊房屋的意思。

福州話中"厝"指代人居住的房屋。比如"轉厝",就是"回傢"的意思。

註3:在閩南方言中,把“信”讀成“批”,所以閩南華僑與傢鄉的書信往來便稱為“僑批”,據說蔡順意建該樓意欲開辦“批館”,所以該樓又名僑批館。

註4:

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於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遊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

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致。塔簷呈彎弧狀向外伸展,簷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每層塔簷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聲叮咚,悅耳怡人。東塔已於1997年人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

東塔名“鎮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後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後經十年才完工。

東西塔位於泉州開元寺前部的東西兩側,兩塔相距約200米,各占地約50平方米。

因為時間關系,很多地方都沒去成,比如泉州府文廟,比如真武廟和天後宮,等下一次再說。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