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八寶山工作人員不願火化周總理,每每談及,總是潸然淚下

前言

1976年1月16日夜晚,鄧穎超登上蘇制編號7225的運五飛機,乘著夜色在北京東郊通縣機場秘密起飛,此行,她將遵從周總理的遺願將他的骨灰撒向中華大地。

此時已經距離周總理離開整整8天時間,可對於全體國人而言,猶如百年一般漫長,那位為瞭新中國甘心付出所有,照拂羸弱的中國一步步走向強大的領袖真的離開瞭。

其實,在周總理離世之後,很多人都希望遺體可以保存下來,哪怕總理靜靜躺在那裡,也好似他從未離開,可對於身後事的處理,總理生前也留下瞭遺願。

火化當天,北京城內處處是哭聲,八寶山上,前來送總理最後一程的人們甚至想要時光就此停留,火化工久久不願按下火化爐開關。

多年後,當年親身經歷過周總理後事的人們,每每談及此事依舊感慨萬千,也都不禁潸然淚下,我們都知道這樣一位領袖無數的光輝事跡,可總理最後的時光,看似平淡,也最是令人難忘,本文,筆者將帶你重溫這段往事。

一、從病重到離世,從未忘卻青雲之志

1972年,不少中央首長被診斷為癌癥,保健醫們紛紛提高警惕,尤其是發病最為隱蔽的膀胱癌最令大傢提心吊膽,要知道,此時的周總理也已經是將近八旬的老者,他的身體健康更是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偏偏壞事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雖說保健醫生張佐良一直對周總理的尿液指標緊密關註,大傢也都希望周總理能是躲開膀胱癌的幸運兒,可之後的一張化驗單還是將這個願望擊得粉碎。

圖|周總理

為瞭確認尿檢結果的準確性,張佐良曾特地找到周總理:

“總理,前兩天的化驗尿樣結果有些不理想,但是我現在沒辦法最後確認問題原因出在哪,許是膀胱癌,也有可能是泌尿系統血管硬化問題,也或者是其他原因,為瞭讓大傢放心,我們還是再化驗一下吧!”

面對身邊人的擔心,周總理卻顯得雲淡風輕:“說到底,最多就是長個瘤嘛,明天我就跟你們去再檢查檢查好瞭!”

這一次的化驗,經手人都變得小心翼翼,張佐良還特地做瞭相關的細胞檢查,甚至拿著檢查報告前往北京醫院、協和醫院、301醫院一一確認。

“沒跑瞭,這個肯定是膀胱移行上皮細胞癌!”專傢的一句話讓張佐良頓感五雷轟頂,當專傢得知病人是周總理時,看瞭一遍又一遍的報告,可事實就擺在眼前,任誰也無法改變。

5月18日,經過多次反復確認後,周總理被最終確診為膀胱癌。

得知總理病重,毛主席曾多次勸說老戰友,他希望總理可以好好註意身體,不要再為瞭國事透支身體,可這些話對於周總理來說,想要做到哪有那麼容易?

當時的中國剛剛走出動蕩時期的陰霾,工農、國防等等領域都亟待發展,與其他鄰國保持友好關系、樹立聯合國良好形象,這些事情都需要周總理的帶頭,有他在,國人就有著一股前所未有的奮鬥勁頭。

1974年2月,無情的病魔開始吞噬著周總理,病灶流血情況越來越嚴重,血塊甚至堵塞瞭尿道,每一次小便都是一場折磨,甚至讓堅強的總理痛苦到在沙發上打滾的地步。

5月之後,癌細胞開始擴散,可此時的周總理依舊沒有停下工作的腳步,直到醫生無奈地警告他病情已經危及生命,再加上毛主席的不斷敦促,周總理才同意放下工作、住院治療,可在此之前,他依舊堅持完成瞭中國與馬來西亞兩國的建交問題會議。

圖|周總理

在會議順利結束後,總理來到毛主席身邊做瞭最後的道別,還安慰主席說自己會健康地歸來,可這一對老戰友都清楚,或許,這一次見面就是此生訣別瞭。

入院治療後,周總理先後進行瞭兩次手術治療,可癌細胞的擴散進程依舊沒有減緩,整個人的身體也是每況愈下,即便如此,領袖堅強的意志依舊令人動容。

在總理的病床邊一直放著一張報紙,上面刊登著毛主席的兩首詩《念奴嬌•雀兒問答》和《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每每病痛難忍,他總會讓身邊的工作人員為自己朗讀,或許是在懷念曾經的崢嶸歲月,也或許是給自己加油鼓勁。

1976年1月5日,總理又一次進行手術,可出瞭手術室的他一直出於昏迷狀態,直到第三天半夜,總理才從昏迷中醒來。

看著守在自己身邊的醫護人員,總理虛弱地說道:“我這裡已經沒事瞭,你們快去照顧其他同志吧!”輕輕的一句話,卻成為瞭總理生前留下的最後一句。

1月8日9時,總理生命體征突然惡化,不到一個小時,總理就離開瞭人世,夫人鄧穎超得知消息後立馬來到醫院,來到總理面前,她吻瞭吻他消瘦的臉龐,輕聲說道:“恩來,你走瞭!”

這便是周總理離開前最後的時光,沒有往日的光輝燦爛,可他卻默默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病痛折磨,對於總理而言,如此離世真的充滿瞭遺憾,不為別的,他還想繼續保護新中國這個稚嫩孩童再強壯一點,僅此而已!

二、噩耗傳來,舉國上下無限哀痛

總理離世之後,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裡,中央領導全數到期,夫人鄧穎超宣佈瞭總理生前最後的遺願:

其一,總理生前十幾年的意願便是死後不留骨灰,全部撒向祖國的江河大地。

其二,後事不能搞特殊,也不能在任何事情上超過任何人。

其三,葬禮一切從簡。

圖|晚年的周總理

雖說鄧夫人希望大傢能夠最後遵從周總理的遺願,可領導們也很是糾結,最終,大傢決定讓毛主席做最後的決定。

主席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指示:“周恩來同志的遺體還是要火化的,骨灰撒向山河,但是遺體告別儀式、追悼會還是要開的!”

就這樣,眾人開始瞭緊張籌備工作,直到1月10日,周總理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醫院舉行。

儀式現場,鄧夫人最後一次親吻著總理的額頭:“恩來,你真的要走瞭!”朱德總司令向總理敬軍禮,昔日的革命戰友紛紛前來,隻為見總理最後一面。

次日,總理的遺體被送上靈車並去往八寶山革命公墓進行火化,此時,北京城內百萬名群眾自發來到天安門長安街兩側,這也就是“十裡長街送總理”的感人一幕。

當天的火化現場也是人山人海,對於太多人來說,他們從不舍得總理離世到無法接受遺體被火化,此起彼伏的哭聲一度讓遺體火化工作無法進行。

即便如此,治喪委員會很清楚,該來的終究會來,該做的也必須要做。

當年,負責總理火化工作的工人名叫劉占海,多年後,接受采訪的他回憶起這段往事依舊難過到不能自持:“總理,我們離不開您啊!”

直到治喪委員會指示劉占海開始火化工作,他才萬般無奈地按下瞭按鈕,甚至因為此事在之後的很多年內陷入深深的悲痛和自責。

時任總理衛士的高振普也曾回憶,在開始遺體火化前,殯儀館已經將火化爐清理得幹幹凈凈,而在收集總理骨灰時,他們也沒有落下分毫,哪怕是總理的骨灰盒都是他們精心挑選的。

要知道,這些都是眾人表達對周總理哀思的方式,雖說大傢都懂的逝者已逝的道理,可此時的眾人又何嘗不希望上天降臨奇跡,我們最敬愛的周總理能夠一直陪伴著新中國強大下去。

圖|周總理和鄧穎超

尤其是最為悲痛的鄧夫人,她一定是最想挽留總理的人,可面對丈夫的遺願,她也隻是向殯儀館工作人員提出瞭四字要求:“完整、安全!”

直到火化儀式結束,工作人員恭敬地跪地將骨灰收集起來,當鄧夫人將總理的骨灰盒捧回靈堂後,哭聲立馬在八寶山響起,此時的人們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最敬愛的周總理真的離開瞭我們。

除瞭全國民眾的無限悲痛以外,上蒼好似也在以特殊的方式表達對總理離世的悲痛,也就是當天發生在八寶山的“靈異事件”。

原來,八寶山有一處古井,還是在明朝修建起來的,一直以來,水井的水源一直都能充足,幾百年來,哪怕北京城遇到幹旱斷水的情況,這口井也不曾幹涸,在當地人眼中,這口井就是上天的恩賜,也讓八寶山的風水變得更好。

1958年之後,井水得以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八寶山公墓,可就在周總理去世當天,水井突然幹涸。

當工人們來到水井底部進行檢查時,陰暗的空間給人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雖說專傢事後解釋,水井幹涸與城市建設推進有關,在總理遺體火化當天徹底幹涸就是一種巧合。

可對於無限愛戴總理的人們來說,他們寧願相信:“總理去世,老百姓嚎啕大哭,連老天爺也難過地哭,把泉眼都哭幹瞭!”

還有一種說法便是,當年的八寶山公墓就是在周總理的指示下修建起來的,如今他離開瞭,山上的泉水不願他此行孤單寂寞,也就陪著他離開瞭。

這便是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萬民蒼生的周總理。

三、主席悲痛到失態,此生唯一一次

除瞭夫人鄧穎超,面對總理的離世,誰又是最悲痛的呢?他便是總理最親密的戰友——毛主席。

圖|毛主席和周總理

曾經,在總理離世前的十幾個小時裡,主席始終都在關註著總理的身體指標,據當時的工作人員回憶,看著每一份病危報告,主席都沒有表露出任何表情,好似問題沒有那麼嚴重,但其實,這份擔心卻來得無比深沉。

提起主席的一生,痛失愛妻、愛子的接連打擊早已讓他看淡瞭生死,可面對周總理這位有如親兄弟的戰友,主席的擔心與不舍不亞於任何人,我們都知道這對革命搭檔的默契,但他們曾經相處中的樁樁往事,也隻有身處其中才能感受到個中滋味。

當總理逝世的消息送到主席這裡時,他還在午睡,身邊工作人員擔心年邁的主席承受不瞭這樣的打擊,隻能讓值班的孟護士找個機會慢慢讓他接受。

在主席醒來後,孟護士照例為主席讀報,也是方便他每天瞭解報紙上刊登的大事,趁此機會,孟護士將剛剛送到的總理訃告念瞭出來:“中國人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傢,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周恩來同志,因患癌癥,醫治無效,於1976年逝世……”

就在此時,一直閉著眼睛聽報的主席睜開瞭眼睛,他一邊聽著孟護士哽咽的聲音,一邊思索著訃告消息,雖說主席比任何人都清楚總理的病情,可對於如此噩耗,他依舊感到無法接受。

愣瞭好一會兒,主席好似接受瞭總理病逝的事實,他向孟護士點瞭點頭,又重新閉上瞭眼睛,就在孟護士還想說些什麼的時候發現,看似平靜的主席,實則早已淚流滿面。

1月14日,主席終於擬好瞭周總理的悼詞,可他還是想要再三推敲,確保所有字句的嚴謹,其實,這份悼詞在他眼裡真的不簡單,是對老戰友的懷念,更是給這段將近50年的友情畫上句號。

圖|周總理故居

要知道,總理的病逝,除瞭讓主席感到悲痛以外,還有一種莫名的擔憂,千斤重擔此時隻能由主席帶領眾人負重前行,雖說主席身經百戰,可戰友走後留下的孤獨感,才是主席最難以消解的。

看著悼詞,主席又一次痛哭流涕,從低聲啜泣到嚎啕大哭,當工作人員聞聲趕到辦公室時,眼看主席趴在桌子上失聲痛哭,雖說眾人極力安撫著他,主席也慢慢恢復瞭平靜,可工作人員也在事後回憶道:“從來沒有見過毛主席如此失態過!”

想來,抗美援朝時期,主席在接到長子噩耗時也沉痛無比,可那份沉痛卻被他掩藏在瞭心底,如今,周總理的去世讓他失態如此,心痛程度不言自明。

次日下午,總理追悼會如期舉行,主席本想親臨會場,再送一送老戰友,可那時的他因為腿腳不便已經很久沒有出席過公開活動瞭。

在叮囑工作人員送去花圈後,主席一直等在收音機旁,隻為第一時間聽到總理追悼會的召開情況,當哀樂響起時,淚水又一次落下臉頰。

四、骨灰撒回中華大地,永遠的“人民好總理”

按照總理的遺願,夫人鄧穎超決定將他的骨灰撒回祖國大地,追悼會結束後,鄧夫人著手為總理完成這最後的心願。

1月16日20時15分,乘著夜色,鄧夫人登上瞭蘇制7225飛機,一行人在北京東郊通縣機場秘密起飛,這次特殊的旅程也是總理最後的歸途。

起飛前,鄧夫人將總理的骨灰分成瞭四份,也代表著她將在四個地方的高空將骨灰撒向神州大地。

第一個地點是北京城上空,這也意味著總理將永遠和首都民眾心相連,他將化作陽光風雨一直守護著這座城市。

圖|周總理

第二個地點是密雲水庫上空,要知道,總理在彌留之際依舊心系著國傢民生、水利工程,這樣的安排可以讓他一直守護著萬民蒼生,看著他親手扶持的國傢步步強盛。

第三個地點是天津津門上空,相傳,這裡是總理和夫人相遇的地方,這對革命伉儷歷經幾十年的風雨,他們雖沒能養育孩子,可解放大業就是他們培育的最好的後代,無數後輩會被這份恩情滋養,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第四個地點是黃河入海口,也就是山東濱州的上空,都說黃河才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至此,周總理得以回到母親的懷抱,他將將會和黃河母親一起守護中華民族。

對於總理而言,之所以會在生前留下撒骨灰的遺願,也是因為服務人民大半生的他,依舊希望能夠在死後繼續守護著祖國,而最懂這份心的人,恰恰是他的夫人鄧穎超。

五、回顧總理一生,後人勿忘砥礪前行

當年,周總理的去世,舉國上下無限悲痛,當聯合國得知消息後,直接做出瞭為總理降半旗的哀悼決定,面對世界各國的質疑,時任秘書長的瓦爾德海姆站瞭出來,不到1分鐘的簡短發言擲地有聲:

“為總理降半旗的決定是我做出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中國,金銀財寶數不勝數,可周總理的一生卻沒有一分存款!其二,他領導瞭擁有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國傢,可周總理一生卻從未生育過屬於自己的孩子!”

此言一出,其他國傢的外交官無言以對,的確,當時的中國加入聯合國的時間並不長,國力依舊很弱,可周總理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對中國、國際的貢獻卻是有目共睹的,正如瓦爾海德姆強調的那樣,倘若其他國傢元首也能做到周總理這樣無私,離世後,聯合國同樣會降半旗以表哀悼,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人呢?

圖|周總理遺物

文章的末尾,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和大傢一起重溫周總理的人生旅程,也讓我們在多年後重新感受一位領袖孜孜以求的一生。

1898年,周總理出生在江蘇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開大學畢業後遠赴日本,之後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

1921,總理加入中國共產黨巴黎共產主義小組,確立瞭共產主義信仰,也成為瞭我黨創建人之一,隨後開始領導我黨的發展壯大。

1924年,國共合作期間,總理來到廣東赴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等要職,在他的摸索下,當時中國的前沿軍隊得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軍隊政治工作制度。

1927年3月,總理領導上海工人發起第三次武裝起義,趕走瞭駐守在上海的北洋軍閥部隊,又在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後,於8月1日在江西南昌領導武裝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

1928年,總理來到上海開展中共中央的秘密工作,實際上,他才是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3年,在與朱德司令一同指揮紅軍對抗國民黨軍並贏得瞭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4年10月,總理隨紅軍正式踏上長征旅程。

1935年1月,總理堅定不移地支持著毛主席的正確主張,並助推主席成為新的中央領導,繼而成為中央主要的軍事領導人之一。

在“西安事變”發生後,總理與蔣介石談判並和張學良、楊虎城一同迫使蔣介石接受瞭聯合抗日的主張,鼎力促成團結抗日的有利局面。

抗日戰爭時期,周總理充分發揮著自身的人格魅力,積極穩固著統一戰線,還爭取著各方救國力量,他始終堅持國共合作,還積極團結著其他民主黨派、進步人士,有效制止暗潮洶湧的反共逆流。

圖|周恩來紀念館

抗戰勝利後,總理任職中共中央軍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協助毛主席開展解放戰爭,繼續主持著國民黨統治區的革命運動。

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一直身處要職,還曾兼任過外交部長、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軍委副主席等等。

在他的指導下,國民經濟得以迅速恢復,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突破歷史最高水平,而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也是在總理的推動下展開的。

雖說新中國成立後也經歷瞭極為動蕩的特殊時期,哪怕當時的中國內外交困,可總理從未垂頭喪氣或消極怠工,反而不斷努力扭轉著困難局面。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中國的外交問題上,總理始終堅持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原則,面對強國不卑不亢,面對弱國友好互助,這些都讓新中國在最短時間內在國際上打開局面。

1972年,當總理被查出患有膀胱癌後,他依舊沒有停下自己奮進的腳步,在第四屆全國人大會議上,重新提出“四個現代化”目標,鼓舞國人奮力前行。

1976年,當這顆守護新中國的星星隕落時,神州大地為之哀婉。

結語

相對於周總理一生的貢獻,身為後人的我們,再多的贊美詞在他的努力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哪怕熟知歷史或親身感受到崢嶸歲月的人,也沒有誰能真的體會到總理一路走來的艱辛,可他從未向外人吐露分毫,“奉獻”才是他一生中不變的主題!

圖|周總理

至今,八寶山的哭聲還在回響,井水也沒能重新噴湧,周總理真的離我們遠去瞭,與他一同離開的還有無數開國領袖,可我們卻真實地生活在他們曾心心念念的強國盛世之中,在此隻想說一句:總理,您一路走好!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