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和CT的區別是什麼?在做檢查時該如何選擇?

核磁共振,CT等等,是我們在醫院經常聽到的,想必大傢都不陌生。但又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具體情況。我們去醫院檢查,有時候醫生叫我們做CT檢查,有時候醫生又讓我們做核磁共振檢查,那麼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核磁共振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核磁共振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

而我們大多數人所說的核磁共振其實指的是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

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是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

核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新型的影像檢查技術,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NMR)原理,依據所釋放的能量在物質內部不同結構環境中不同的衰減,通過外加梯度磁場檢測所發射出的電磁波,即可得知構成這一物體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此可以繪制成物體內部的結構圖像。

MRI在醫學上的應用

檢查目的

偵測及診斷心臟疾病、腦血管意外及血管疾病

胸腔及腹腔的器官疾病的偵測與診斷

診斷及評價、追蹤腫瘤的情況及功能上的障礙

MRI被廣泛運用在運動相關傷害的診斷上,對近骨骼和骨骼周圍的軟組織,包括韌帶與肌肉,可呈現清晰影像,因此在脊椎及關節問題上,是敏感的檢查。

因MRI沒有輻射暴露的危險,因此經常被使用在生殖系統、乳房、骨盆及膀胱病的診測及診斷上。

然後,CT是什麼?它又有什麼特點?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是利用精確準確的X線束、γ射線、超聲波等,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

同樣的,我們常說的CT,指的是CT檢查,它是現代一種較先進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

CT檢查一般包括平掃CT、增強CT掃描和腦池造影CT。

CT的應用:

1、CT檢查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價值較高,應用普遍。對顱內腫瘤、膿腫與肉芽腫、寄生蟲病、外傷性血腫與腦損傷、腦梗塞與腦出血以及椎管內腫瘤與椎間盤脫出等病診斷效果好,診斷較為可靠。因此,腦的X線造影除腦血管造影仍用以診斷顱內動脈瘤、血管發育異常和腦血管閉塞以及瞭解腦瘤的供血動脈以外,其他如氣腦、腦室造影等均已少用。螺旋CT掃描,可以獲得比較精細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圖像,即CTA,而且可以做到三維實時顯示,有希望取代常規的腦血管造影。

2、CT對頭頸部疾病的診斷也很有價值。例如,對眶內占位病變、鼻竇早期癌、中耳小膽脂瘤、聽骨破壞與脫位、內耳骨迷路的輕微破壞、耳先天發育異常以及鼻咽癌的早期發現等。但明顯病變,X線平片已可確診者則無需CT檢查。

3、對胸部疾病的診斷,CT檢查隨著高分辨率CT的應用,日益顯示出它的優越性。通常采用造影增強掃描以明確縱隔和肺門有無腫塊或淋巴結增大、支氣管有無狹窄或阻塞,對原發和轉移性縱隔腫瘤、淋巴結結核、中心型肺癌等的診斷,有較大的幫助。肺內間質、實質性病變也可以得到較好的顯示。CT對平片檢查較難顯示的部分,例如同心、大血管重疊病變的顯示,更具有優越性。對胸膜、膈、胸壁病變,也可清楚顯示。

比如說,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臨床診斷檢查中,CT就被廣泛應用。

4、心血管的CT檢查,尤其是後者,具有重要意義。心臟方面主要是心包病變的診斷。心腔及心壁的顯示。由於掃描時間一般長於心動周期,影響圖像的清晰度,診斷價值有限。但冠狀動脈和心瓣膜的鈣化、大血管壁的鈣化及動脈瘤改變等,CT檢查可以很好顯示。

5、腹部及盆部疾病的CT檢查,應用日益廣泛,主要用於肝、膽、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後間隙以及泌尿和生殖系統的疾病診斷。尤其是占位性病變、炎癥性和外傷性病變等。胃腸病變向腔外侵犯以及鄰近和遠處轉移等,CT檢查也有很大價值。當然,胃腸管腔內病變情況主要仍依賴於鋇劑造影和內鏡檢查及病理活檢。

核磁共振與CT的區別是什麼?

首先工作原理不同。

磁共振是利用人體內氫原子核在磁共振的儀器強大的磁場空間內,產生共振與還原的過程中釋放出能量信息,再通過高能電子計算機系統采集信號,經過數字重建技術轉換成磁共振圖像;CT是利用X線成像原理,形成圖像。

其次,二者檢查的側重范圍不一樣。

磁共振對軟組織,如滑膜、血管、神經、肌肉、肌腱、韌帶和透明軟骨的分辨率高,CT在觀察骨頭、肺、出血等方面比較有優勢,二者在檢查上可以優勢互補,如果長時間做CT,對人體是有一定輻射的,而磁共振是沒有輻射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