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過度運動?

對於專業/職業運動員而言,過度訓練有一個很微妙的判斷區間:因為存在心理因素。而從生理角度則相對簡單直觀多瞭,而到瞭這個階段其實不用數據憑感覺也能感知出來。

在運動愛好者這個群體中,過度訓練應該用過度運動來形容更貼切。而對於他們而言,由於缺乏系統的訓練和輔助體系(團隊),如何判斷過度運動更是霧裡看花,讓人更是琢磨不清。畢竟沒事誰還每次運動後就去醫院做個全面檢查呢?

運動愛好者是個跨度很大的定義,起步者與普通人區別不大,而高段位的與運動員也相差無幾。除瞭鮮明的職業特征,如何界定運動愛好者者呢?周期性進行運動是個很好的指標,無關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

那麼該如何判斷在運動愛好者中不常見但出現後就危害較大的過度運動這一情況呢?其實很簡單:傷瞭沒有?還想不想再去?

傷瞭沒?

通常運動後的肌肉酸痛不是傷不傷的標準,而恰恰是運動效果的直接體現,真正的傷體現在幾個方面:運動系統、泌尿系統、免疫系統。

運動系統包括肌肉和骨骼。任何運動後身體存在特定部位的疼痛,當次運動後有明確壓痛點,休息48小時後不減輕,在下次運動時感覺加重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者,基本可以判斷為過度運動。這種疼痛其實是肌肉酸痛的進一步發展,是合理運動和過度運動的區別。

在過度運動的判斷中,泌尿系統的受傷並不是指器官上的病痛,而是特指尿液的顏色和形狀:運動後出現尿液顏色加深以及泡沫明顯增多,而在平時不出現這些變化。

免疫系統相對簡單點。運動的目的是強身健體,但出現運動後更容易頭疼腦熱,精神不振等身體表現時,通常就是過度運動。

想不想再去?

運動讓人振奮,讓人“上癮”,如果出現運動後不想再去的倦怠心理,或者內心抵制這種心情波動,要考慮過度運動的可能。

過度訓練是個相對的標準,是個僅適用於個體的概念。不能用同樣的運動,同樣的時間,同樣的速速/負荷(強度)下,一群人裡表現不一時的平均水平來判斷:人和人是不同的!適合部分甚至絕大部分人的,不一定都適合全體人員。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如此。

而運動愛好者之間的個體差異,讓過度運動在愛好者中的表現更為復雜,主要表現為兩個層面:一次性的和階段性的。

一次性,也稱一過性的過度運動癥狀。每個人的生理、心理條件不同,表現在運動中就是適應性不同,表現在運動後就是恢復水平不同,可以整體歸納為調節能力不同。

這種調節就體現在同樣的運動時,個體的生理、心理的承受閾值差異。

按照運動訓練的標準,其實每一次運動都是一個“過度”的過程,隻有讓人體生理、心理承受瞭超出現有能力的負荷,運動的機能促進作用才能體現出來。

傷瞭沒?想不想再去?在一次性層次裡表現為恢復正常水平時時間明顯比其他人長,生理、心理的波動在正常的恢復時間(通常認為是48小時)內不能復位,表現出不適,但延長一倍時間後能恢復正常,沒有傷痛的繼續表現,心理上也不再抗拒而是企盼。

階段性的過度運動,是指每次運動後沒有特別的情況,但持續運動一段時間後(以周為時間計算單位)過度運動的表現會體現出。

階段性的表現容易出現在運動愛好者開始追求進一步運動表現的階段。

和運動員出現的過度訓練後果不同,在運動愛好者中出現的過度運動危害性一般不強,隻是影響運動效果和意願。

那麼,在運動愛好者中有沒有長期的過度運動情況?一般不會有,但社會百態,各種情況都難以避免。

當運動不僅不能促進健康,反而出現健康威脅時,這就是長期(相對)過度運動。比如2022年4月份,國外某個常年體脂率超低的“健身達人”、“網絡名人”突然離世,就是代表性事件之一。而類似的其他運動領域的達人出現的各種非意外的突發事件其實我們也是偶有所聞的,隻是大多數人並沒有往這個方面去想而已。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