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在蒙古東征中的真正角色

在我國歷史教學中,多將元朝東征日本中的高麗人視作被迫,甚至認為臺風之所以能成功摧毀元朝艦隊全部仰仗於高麗工匠的積極怠工和粗糙技術,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是否是真的被裹挾進攻日本

回歸到13世紀的地圖學中,蒙古成功在大陸上向西橫掃幾萬公裡,卻在燈下黑中忽略瞭東側幾百海裡外的日本,直到1260年忽必烈與阿裡不哥的汗位之爭中奠定勝局,高麗元宗王倎隨之向忽必烈附表稱臣,日本的臣服問題被搬上議程。

1266年-1271年,決定懷柔的忽必烈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在九州見到瞭幕府的鎮西奉行,要求天皇及鐮倉幕府放棄與南宋的外交商貿關系,轉而與元朝“通好”。

而作為南宋鐵桿死忠粉的鐮倉幕府實權人物,北條時宗(南宋時期蘭溪道隆東渡,開創日本禪宗頂峰,同時傳播宋學,北條時宗親自執弟子禮,為其開山建寺)在內部討論後選擇無視,同時在九州進行備戰。

北條時宗像

消息傳播回元朝,恰巧高麗元宗身體已經非常糟糕,而太子王昛迅速上表給忽必烈:

大意就是願意主動承擔戰艦、兵糧,來幫助元朝部隊進攻日本。

隨後1274年元宗去世,王昛繼任,即是朝鮮歷史上著名的忠烈王,在1274年文永之役和1281年的弘安之役中積極建造艦船,並向元朝提供瞭對日進攻的主要經費和兵力。

入侵開始後,高麗部隊迅速扮演起劫掠的角色,甚至俘獲瞭200日本童奴獻給高麗王。

從這個角度上看,高麗人加入東征軍,並非網上所傳的完全“被迫”,甚至可以說是趁火打劫。

被犧牲的朝鮮普通人

在文永之役(1274年)中,朝鮮共計動員瞭3萬名民工、5000-6000名士兵、水夫6000-8000人,建設並提供900隻船,再加上蒙古及北漢人合計約4萬兵力。在弘安之役(1281年)中,高麗則發動瞭更多兵力,組成瞭14萬聯軍。

而根據《高麗史》記載,忠烈王甚至因為元朝使臣說瞭幾次“給高麗駐紮的元軍提供一些女人”,就命令全國的處女禁止結婚,等待專屬官員挑選,送給元軍。

忠烈王的名字盡管是“忠烈”,卻是對元朝的“忠烈”,給朝鮮人帶來瞭巨大的災難。

狐假虎威的高麗王族

高麗王族貼心服務元朝統治者,其目的也極為單純,即是對自己王權的強化,

一方面,假借元軍之手,排除異己,

早在蒙古入侵高麗的早期,由崔氏為首實權一派采取瞭積極的抵抗策略,

外敵的強大導致崔氏一族忽略瞭後方的刺刀,

伴隨江華島政變,崔氏一族盡數被殺,人頭伴隨降表一起交給瞭蒙軍,並且進一步剿滅三別抄的反元遊擊隊,

通過犧牲武鬥派,重新奪回王權,如幾百年前的某構,如出一轍。

隨後元明清三代,但凡權臣露頭或者出現叛亂,朝鮮王族無一例外都是直接找中國做主,

隨後權臣伏誅或者憂懼而死,屢試不爽。

另一方面,

由於蒙高漢聯軍指揮系統的混亂,王昛向忽必烈毛遂自薦,擔任征東行省“左丞相”一職,並在軍隊關鍵部門安插心腹,從而實現聯軍中高麗人部隊實際被高麗王族掌控,

這種挖墻腳的行為間接導致瞭東征失敗,坑慘瞭忽必烈,卻讓高麗王族強化瞭統治。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