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廳》第二季:文化慢燉下的關系方法論

在目前的周末綜藝帶,依然延續慢綜藝調性的《中餐廳》第二季,是一個獨樹一幟的存在。新一季的《中餐廳》將觀眾從遊客雲集的泰國象島,帶到瞭一座寧靜祥和的法國邊境小鎮科爾馬。在慢生活隨性與舒適裡,透露著生活的煙火氣,依然是《中餐廳》在慢綜藝裡脫穎而出的立身之本。

已播出5期的《中餐廳》第二季一直處於霸屏之勢。全國網收視率位列同時段所有頻道第一,強勢斬獲收視五連冠。同時,芒果TV+騰訊網絡播放量突破10億。“舒淇問王俊凱幾歲生小孩”等話題霸占新浪微博熱搜榜。

和第一季相比,《中餐廳》第二季做出瞭不小的改變。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在於,第二季出來繼續給予中餐元素應有的關註外,人占據瞭越來越多的戲份。其實,做菜、經營餐廳,歸根結底也是節目裡人與人主動的一部分。對《中餐廳》這樣的慢綜藝來說,節目裡明星之間組成的關系與立場,始終是觀眾所矚目的中心。

那麼,當第二季的嘉賓中沒有瞭張亮這種技藝高超的“主廚”,將節目的焦點從菜挪到瞭人身上以後,《中餐廳》是如何用一套“開放”與“成長”的人物關系方法論,來重塑自身的IP價值的?

關系之“術”:明星關系的開源與閉路

術,聚焦的是選擇的層面。

慢綜藝能否詮釋出慢生活的真諦,關鍵在於節目裡締造的生活圈子必須快速形成一個傳統社會裡的“熟人社會”:每個人身在其中,對身邊的每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性格特質都十分地熟悉,並且總是伴隨著情感上的強烈羈絆。

以“熟人社會”的標準來判斷,《中餐廳》第二季此次選角非常成功。《中餐廳》第二季選擇明星時雖然包含瞭王俊凱這樣的當紅小生,但它並不盲目追求大咖的流量效應。相反,節目組更看重嘉賓之間原本的關系圈是否有足夠的可塑性。

蘇有朋與“店長”趙薇有令人期待的“小燕子”與“五阿哥”的“還珠重聚”。舒淇與趙薇因為電影合作而結緣,之後一直是相處融洽的好閨蜜。白舉綱則因其他綜藝節目與舒淇關系密切,甚至戲稱自己是“淇哥的草”,兩人在第一期節目裡就展示瞭老友般的幽默與友誼。王俊凱與趙薇是校友,雖然是最大的流量來源,但低調、謙遜的性格讓他一直以來都像一個鄰傢大男孩。

這五人聚攏在一起,不僅“自帶關系”,而且“自來熟”。《中餐廳》第二季從首期節目起,就迅速建立形成瞭一種積極樂觀、互相幫助又充滿幽默的人際關系。就連節目制片人王恬也坦誠,“很難有一檔綜藝節目裡的嘉賓關系如此緊密”

可見,慢綜藝節目裡明星嘉賓的選擇,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明星之間要努力形成“閉路式”的熟人關系。不過,“閉路”不代表封閉,更不是排斥外來者。《中餐廳》第二季同時讓明星之間與星素之間形成瞭“開源式”的關系路徑。

首先是讓明星背後的社會標簽,帶有文化傳播的意味。《中餐廳》節目的初衷既然是通過美食傳播中華文化,那麼在明星選擇階段就需要有更大的地域代表性,足以支撐“中華”二字。此次《中餐廳》第二季所有明星就來自於大陸、香港、臺灣三地。而沒有明顯的“主廚”,讓所有人貢獻自己拿手菜的方式,也最大程度地展現瞭中華各地美食如鹽焗雞、麻油沙薑雞、豆豉鱈魚、水煮肉片等等。這些菜肴看似是普通的傢常菜,但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卻實現瞭升級。

其次是用飛行嘉賓作為新鮮元素融入到節目之中,碰撞出更強的化學反應。從第四期節目迎來“皇阿瑪”張鐵林開始,《中餐廳》第二季開始增加飛行嘉賓。除瞭“還珠合體”帶來的情懷回憶殺外,張鐵林無論是作為燒飯的廚師,還是作為一個外語水平高但氣場強大的waiter,都給節目帶來瞭別樣的喜劇效果。同時,趙薇、蘇有朋、張鐵林三人的互動也更加還原瞭他們的真實生活狀態。

最後,通過素人真實、不幹預的“神助攻”,將觀眾帶入場景之中,強化綜藝的沉浸感。而突出沉浸感的目的,同樣是為瞭凸顯真人秀的核心——真實性。從第一期節目開始,無論是接受歐盟嚴苛的衛生標準培訓,獲得中外就餐者對菜品的肯定,飯桌上調皮的萌娃,還是為素味平生的情侶策劃一場簡短的求婚,種種這類“神助攻”並不是劇本的刻意安排,而是導演組零幹預下真實發生的情境。這更加強化瞭藝人在節目裡表現出的真實生態,也讓在異國他鄉推廣中餐廳這樣一份事業顯得格外有意義、有價值。

關系之“道”:通過對明星的祛魅,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道,關註的是價值的層面。

作為一檔慢綜藝,《中餐廳》在價值觀的傳遞上,有兩個重要使命:展現與現代都市完全不一樣的慢生活;以及,通過美食傳遞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與開放包容的姿態。

那麼,人物關系的塑造,是如何實現這兩個使命的呢?

1、場景的交錯並置。在第二季中,節目組在展現明星們在餐桌與後廚間忙碌奔波的同時,不時與科爾馬小鎮安定、祥和的生活氣氛相交錯,就像一首無聲的文化變奏曲。《中餐廳》對經營餐廳的展示,也變得更加張弛有度。每期節目往往以中餐、晚餐為內容的分解單元。每一天、每一餐的準備過程都不盡相同,緊張、忙碌、從容、享受……各種心境的變化成為明星內心的真實寫照。

而此次節目組選擇的科爾馬小鎮,位於法國與德國、瑞士相鄰的邊境地區,童話般的意境讓宮崎駿選擇這座小鎮作為《哈爾的移動城堡》的原型。忙碌與寧靜的交錯,讓經營中餐廳從簡單的經濟行為,升華為文化的造訪。

2、為明星祛魅,回歸普通服務者的角色。所謂祛魅,在社會學領域是指對於科學和知識的神秘性、神聖性、魅惑力的消解。用在明星身上,則是去除觀眾加之在明星形象中不切實際的臆想,撥散想入非非的暈,讓明星變為一個普通人接受大眾的審視。

第五期節目裡,張鐵林直言“這個節目特別有意義的一點,是讓很多老百姓看到這些所謂的明星的普通人的那一面,每天都會做社會的服務,而且都很敬業很認真”。難得一遇的“皇阿瑪”張鐵林與趙薇、蘇有朋乘坐馬車同遊科爾馬,回憶今夕。他們之間沒有藩籬與芥蒂的交流,讓我們看到瞭明星最真實的生活狀態。明星歸根結底依然是一個為觀眾服務的普通服務者,這是作為明星不能忘卻的初心。節目組正是通過為明星去除加在他們身上的光環、偏見、刻板印象,實現正能量的有效傳播。

3、讓所有人成為東西文化碰撞的介質。

每位嘉賓在來到科爾馬時,都在各自的行李箱塞滿瞭各種各樣、帶有濃重“中國風”的食材和佐料。豆瓣醬、花椒、八角、臺灣黑糖、四川火鍋底料等等不斷調動著當地人的味蕾。同時,節目對明星們在當地遇到的困難,都加以真實的還原,如周末超市關門無法購買食材、遭遇幾十年不遇暴雨導致年代久遠的房屋漏水等。

同時,為瞭放大素人的戲份,以素人的視角彰顯美食文化的傳播效果,在第二季中,節目組在片尾都會增加一些對顧客的采訪,以他們的口吻來談談對菜品及就餐服務的看法。由此讓文化交融溝通的意味變得更加具象化、生動化。

可以說,《中餐廳》不僅僅是一檔慢綜藝真人秀。除瞭在異國獨特的經營體驗,《中餐廳》同樣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它亦是一座東西文化交相輝映的舞臺。

1號結語

相比第一季,《中餐廳》第二季透露出節目組更大的野心與遊刃有餘。《中餐廳》始於慢綜藝,但如今它展現的場景與傳達的價值早已掙脫瞭慢綜藝原有的界限,變成瞭更有文化格局感的觀察節目。在這裡,明星卸下偽裝,回歸真實;在這裡,文化放下偏見,相互交融。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