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羅生門》

1950年,日本懸疑影片羅生門在電影天皇導演黑澤明的手中誕生,該影片於1951年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以及第2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是日本電影推向世界的一個裡程碑,黑澤明憑借此片躋身於20世紀最偉大的導演行列,而本片也成為黑白光影時代的經典之作,這部進入電影經典殿堂的名作正是改編自作傢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和羅生門。

瞭解日本文學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在日本文學中,芥川龍之介絕對是文學巨咖,他年少成名,卻又英年早逝,創作生涯雖然隻有短短的20年,作品也大多是中短篇小說,但這絲毫不妨礙他成為日本一線作傢,他被譽為“日本的卡夫卡”,被譽為“短篇小說巨擘”,與森鷗外、夏目漱石被稱為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上的三巨匠,日本文學最高獎芥川獎就是以芥川龍之介的姓氏命名的。

1892年3月1日芥川龍之介(1892—1927)在日本東京出生,芥川原本姓新原,父親經營牛奶業,在她出生幾個月之後,芥川龍之介的母親突然就精神失常,於是他被過繼給舅父做養子,就改姓叫芥川。

芥川龍之介從小就表現得非常出色,他有出色的藝術才華,成年之後就成為日本作傢夏目漱石的學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爆發瞭金融危機,中小企業紛紛倒閉,人民生活非常的困苦,國內矛盾激化,芥川憎恨社會的醜惡,又遭遇戀情的失敗,同時身體多種病痛折磨著他,於是他在35歲時服毒自殺,結束瞭自己的生命。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走進這本羅生門。

羅生門這個詞語,它起源於日本,本來在日文漢字當中寫作:羅城門

羅城門,原本是指設在城外廓的門,因為“城”和“生”他的讀音很相近,因此“羅城門”便逐漸被寫成瞭“羅生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間傳說故事集今昔物語當中,芥川龍之介根據其中某一個片段撰寫的小說,羅生門就讓這個詞變得傢喻戶曉,那麼,這本讓無數人驚艷的小說究竟精彩在哪裡?


第一部分內容,我們就來瞭解一下故事的來龍去脈,說是一個仆人遊蕩到羅生門下避雨,除瞭這裡,它無處可去,因為就在前幾天,他已經被自己的主傢給解雇瞭,而所謂的仆人就是在舊時富豪官僚當中普通的武裝仆役,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保鏢。

那個時候的京都呢,因為連年的天災和人禍,災難是接連不斷的發生,整個京城都非常的荒涼,衰敗不堪,百姓的溫飽尚且不能滿足,誰會想到城門的修整之事呢?有人把京城的城門敲碎瞭,偷走嵌有金銀箔的城門材料,當作柴火賣掉,由於沒有糧食,大街上到處都是屍體,但這些屍體總得處理掉啊,於是,無人認領的屍體就被人扔到瞭荒廢的城樓裡,這個地方就是羅生門。

久而久之,羅生門附近就成瞭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地方,隻有無數隻烏鴉成瞭這裡的常客,去啄死人的屍體。而這個仆人正在盤算著明天的出路,如今的他是貧困潦倒,完全不知道我以後該如何的去維持生計,如果說繼續找不到工作,他就會餓死在路邊,但是他思來想去,除非當強盜,否則好像已經沒有別的出路瞭。

然而他心中的道德感又讓他不敢做出如此傷天害理的事情。

仆人對未來的生活是舉棋不定,此時天色已晚,外面又下著大雨,於是他決定先到門樓裡休息過夜,突然,他發覺城門樓上好像有動靜,按理說是死人的門樓,竟然還有火光,東一下西一下的晃著。

本就陰森的環境於是就多出瞭一些詭異,按壓住內心的恐懼,仆人輕手輕腳地走進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七豎八的那些屍體。

再一看,發現裡面還有一個活人,是一個矮小瘦弱,像猴子一樣的白發老太婆,這個老太婆正蹲在輔食中間,看著一個已經死去的年輕女性,隻見老太婆小心地拔著死者的頭發。

(原文:這是一個穿著黑衣服的矮小、瘦弱、白發、像猴子似的老太婆。那老太婆右手拿著燃燒著的松明,在仔細盯著看一具屍體的臉。從那長長的頭發來看,可能是一具女屍。仆人為六分恐怖、四分好奇心所吸引,暫時連氣也不敢出瞭。借用古書作者的話說,使人感到“毛骨悚然”。老太婆把松明插到樓板縫裡,接著向方才盯著看的死屍的頭部,伸出兩手去,像老猴給小猴捉虱子那樣,開始一根一根地拔那長頭發。頭發好像一沾手就拔下來瞭。)

仆人並不知道這個老太婆為什麼要拔女士的頭發,但是看到這樣令人發指的一幕,仆人瞭心底的恐懼,慢慢的減少不由得憎惡起老太婆來。

在仆人眼中,這個連死人都不放過的老太婆簡直是罪惡滔天。

他按捺不住,在正義感的驅使下,一躍而起大跨步的走到老太婆面前,質問他為何如此殘忍,老太婆被這個突然出現而又氣勢洶洶的傢將嚇得說不出話來,渾身顫抖,下意識的想逃。

仆人一下子抓住老太婆,把她扳倒在地。

此時,這個老太婆的生死完全取決於仆人瞭。老太婆嚇得瑟瑟發抖,隻得如實交代。

自己這樣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拔著女士的頭發是為瞭做個假發賣給別人,賺點錢買糧食吃。老太婆說,知道自己拔死人的頭發是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情,但是要不是連年的天災人禍,她走投無路才出此下策。

其實,躺在這裡的每具屍體在生前。都曾經做過壞事,都不是清白無辜的,他們在活著的時候也曾經從死人身上獲得過好處。

而這個被他拔瞭頭發的女人,在活著的時候專幹一些欺騙人的勾當,他是個賣魚的,但是近幾年收成不好,這個女人就用蛇來代替魚,他會把蛇切開,每段有四寸長,然後把這些東西冒充魚肉賣給別人。

老太婆說自己和死者一樣,都是為瞭生存,逼不得已,想必這個女人會原諒他這種做法的。

聽瞭老太婆的道理,仆人不再為今後的選擇而煩心瞭,他跟老太婆又確認瞭一遍,

“真是這樣?”

接著又說,

“那我剝瞭你的衣服,你可別恨我,否則我也要餓死。”

說完仆人決心不再猶豫,對未來的路,他已經做好瞭選擇。

他把老太婆打倒在地上,三下兩下不留情面的剝去瞭老太婆身上的衣服,隨後揚長而去,消失在夜色裡。

最終仆人還是選擇做瞭一個強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瞭。


其實,讀完芥川龍之介的書,你會發現仆人之所以開始猶豫要不要做強盜,並不是因為它有多麼善意,那隻是他的托詞,實際上是有賊心沒賊膽。

而後來看到老太婆拔死人頭發,又聽說那個婦人賣蛇肉,也就放下自己的擔憂。

心想別人都是那麼做的,我還考慮什麼呢?兵荒馬亂的,誰管誰啊?

抱著這樣的想法,他終於橫下心來開始瞭他的強盜生涯。


小說以羅生門為題目,因為羅生門裡外是兩個世界,門外雖然是戰亂年代,但它還是人間,而門裡則完全是另一副模樣,無論是怎麼想,都是陰森恐怖的畫面。

在這羅生門裡,不就是地獄嗎?

踏入羅生門,整個人都變得不一樣瞭,在門外,即使再怎麼亂,人也是有良知的,而羅生門裡的人隻有嫉妒、傲慢和利己。

羅生門這本書裡面沒有任何關於美德的贊頌,你能看到的角色都是滿滿充斥著人性之惡,而且芥川擅長的就是刻畫人物心理,把人心中深度的利己主義、冷漠無情還有虛偽造作表現得一覽無餘。

看到這裡,你不得不佩服芥川龍之介的厲害,他筆下的故事幾乎就像是一把機槍掃射到我們每一個人。


而第二部分的內容,我們再來解讀一下,讀完這個故事,你能從中獲得什麼呢?

應該說,在篇幅不長的羅生門中,蘊含的信息量是極為豐富巨大的,我們透過文字可以看到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異化扭曲的人性,在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下,道德的無力、無助、諷刺瞭善惡觀念的脆弱不堪,人的自私醜陋,對人性的無奈絕望,毋庸置疑。

他對人物陰暗心理的描摹可以說是入木三分。

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我們不得不被作者精湛的筆觸所驚艷到,讀罷全文,我們會感覺到仆人和老婦人都是真實存在的,對他們來說,他們隻是想活著。

不論是把蛇切成四寸長,當魚幹賣的女人,還是拔死人頭發的老婦人,他們的行為放在災害年來說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也是現實的我們在相同的狀況下,都有可能做出的一種選擇,包括仆人的心理變化,也是一個善良人走向盜賊會經歷的一段心路歷程。

仆人在殘酷的社會環境下,原有的良知遭受泯滅和摧殘,身邊的環境讓人倍感無奈。

最後又因為生存需求選擇屈服於現實,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人們很容易對自身良知產生疑問,甚至會否定自己的良知,從而走向邪惡的道路。

芥川又密不透風的敘述告訴讀者,人性自私的不可回避,那黑洞洞的夜,連同黑洞洞的世界,難道還有比這更讓人絕望的嗎?

面對社會的殘酷,人性的扭曲,仆人的思想掙紮在大時代中太過渺小,甚至在當時看來啊,是極為可笑的,當時的社會是極為復雜,人性取決於生存環境,價值取決於社會背景,在當時,這種邪惡的醜態甚至可以。得到人們的認可,形成瞭一種極為負面的社會價值觀。

在芥川龍之介寫作這本書時的日本,是明治維新結束,經濟空前發展的年代,就在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當時日本社會的思考,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文化發展緩慢,甚至有所退化。

在學習西方先進理念的同時,並沒有理解西方文化的深層底蘊,而作者對於這些現象也是表達出諷刺、無奈和悲哀。

芥川龍之介的這篇小說中,人們生存於殘酷的社會當中,從而出現人性沖突的一面,人們會因為無力改變現實,從而扭曲自身意識,產生自私、暴戾、醜陋的行為,芥川龍之介不僅想要批鬥人性的醜惡,更想要控訴腐敗而且殘暴的社會環境。

人之初,性本惡,這裡的惡並不是說少見的大奸大惡,而是一種十分普遍的、平淡無奇的可以稱為人性的本。

惡本之所以可怕,在於它太過於普通,普通到每個人心裡都有,普通到一點刺激便會被激發出來。是成長過程中,外界道德的制約與做壞事受到懲罰的規則,才能讓我們控制住心底這種原始的欲望。

如果說設立一個機制能夠給夠你足夠多的誘惑,所有做惡事的人不再受到懲罰,每個人都會放縱自己的天性。


我們最後再來總結一下,這部作品描寫瞭一個仆人為生活所迫,由善到惡的轉變,芥川龍之介將人性暴露在聚光燈下,如實地展現出人性復雜的一面,使之無處可逃,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對人性的階級矛盾以及醜陋的社會現象等批判和反思,深刻而又犀利。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表現瞭社會最底層頑強掙紮著繼續生存的民眾在地獄之門羅生門下的掙紮與選擇。

而1950年,黑澤明電影羅生門在提高瞭這本書影響力的同時,也使羅生門這個詞產生瞭一些別樣的意義,指的是當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真假難辨,事實又撲朔迷離。

電影羅生門的情節很簡單,一座破廟裡樵夫、乞丐、武士展開瞭一場對話,而對話的內容就是大傢目睹瞭一個兇殺案件,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在場的每個人都各自選擇瞭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做瞭回答。

羅生門中,各色人等把自己的人性展露得一覽無餘,奇妙就在於我們並不會憎恨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這就是這個片子的深刻之處,他展現瞭最普遍而深刻的人性,他們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污點,而人總是下意識的把事實真相加以篩選,扭曲有力地留下,不利的加以改造或者是遺忘,久而久之,人們會以為自己說的就是真相,連自己也欺騙瞭,也許這並不。是有意的欺騙,但事實上已經是欺騙。

生活中許多羅生門事件層出不窮,

比如許多明星的離婚案,各方是各執一詞不同的人,說辭也是相互矛盾,引得外界是揣測紛紛;

又比如說某超市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可以說被爆出使用過期肉或者是黑油,那超市就聲稱生產者對食品安全把控不當,生產者又聲稱超市是控制成本,而改動瞭限期標簽繼續出售;

雙方各執一詞,那究竟真相如何不得而知。

所以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每個人的生活就像一部羅生門,我們都用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觀點來解讀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這就是羅生門在現代生活中的演變,我有時候會想假若芥川能看到更多人性的美好面,麼英年早逝的悲劇命運是不是能夠避免?可是話又說回來,假如他看到人性之光放棄瞭對人性惡的思辨,那麼他還能被稱為芥川龍之介嗎?

好,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芥川龍之介寫出瞭我們平常心底裡所表達不出,而且也不願意告知別人的那種黑暗的想法。但是這一切也是存在著的,這也是無數讀者為何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今天我們的分享就到這兒。

下次在這為你解讀精品好書。

(雙擊點贊,收藏哦,期待下期見面。)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