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4766,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教出樂觀的孩子》。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美國心理學傢,“積極心理學之父”。998年,以最高票數當選美國心理協會(APA)主席。曾獲美國心理協會兩項大獎——威廉姆斯獎和詹姆斯卡特獎。從“習得性無助”的研究中走出來,不再隻關註人性黑暗、脆弱與痛苦的一面,發出瞭“積極心理學”的召喚,幫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
這本書的結論,來自於塞利格曼30多年,對千百個成人和兒童所做的研究,有著堅實的理論和大量案例作為基礎。這本書詳細闡述瞭,讓父母、老師及整個教育系統教會兒童習得樂觀技能的方法。
01、傢長培養孩子的錯誤觀念
作者認為,傢長在培養孩子樂觀的過程中存在兩個錯位觀念。第一,把自信直接附加在孩子身上;第二,不恰當地指責孩子。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1、把自信直接附加給孩子
我們知道孩子從出生起就在學習掌控力。比如說話走路、吃飯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努力學習的。掌控行為是學齡前兒童形成樂觀心態的關鍵。這種掌控行為的建立,可以幫他們建立起面對困難不退縮的習慣。到孩子五六歲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思考因果關系瞭,他們對為什麼失敗為什麼成功,發展瞭一套理論,同時也發展瞭一套如何將失敗轉為成功的理論,這個理論體系就是孩子將來能否樂觀的基礎。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瞭非常重要的作用。
舉個例子;
伊恩父親的做法其實是錯誤的,他試圖將自尊直接附加到孩子身上。為什麼?首先,父親說的每一件事幾乎都不是真的。伊恩也知道,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趕上姐姐。父親應該說實話,他可以向伊恩解釋,當伊恩像姐姐那樣長到9歲的時候,他做的東西就會更結實。然後,為瞭讓伊恩高興,父親直接替伊恩做瞭個他自己做不到的東西。這就會告訴孩子當你完不成一件事的時候,你就得放棄得到別人的幫助。這就是作者所說的習得性無助。
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就提出過關於自尊的兩個概念,“感覺滿意”和“表現滿意”,感覺滿意指的是認為自己有權利高興和享受努力之後的成果。表現滿意指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日常挑戰。詹姆斯提出,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繞過表現滿意,直接獲得感覺滿意。所以,湯姆的父親就是將因果關系顛倒瞭,試圖直接將信心加到孩子身上。傢長需要的不是鼓勵孩子感覺滿意,而應該教他們表現滿意的方法,使孩子獲得掌控的能力。
2、不恰當地指責孩子
當你批評孩子或當孩子的面批評自己時,必須十分謹慎,因為你在塑造孩子自責的解釋風格,有兩項規則你需要註意:第一項規則就是準確;第二項規則是應以樂觀的解釋風格來批評孩子。因為孩子不但會吸收你講的話,還吸收你講話的方式,所以,幫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
如果你今天批評孩子懶惰,而不是批評他不夠努力,那麼孩子不僅會相信他是懶惰的,還會相信,他的失敗是來自永久的,不可改變的原因。這樣,孩子就會從你的身上,習得瞭悲觀的解釋風格。所以,當你在批評孩子,甚至在孩子面前批評自己的時候,都要非常註意措辭,不要用永久性的、個人化的、普遍性的原因歸罪孩子。
舉個例子:
這類批評才是最理想的。依蓮娜從這裡瞭解到的信息是:媽媽覺得我通常是個好姐姐,可是她覺得今天我對丹尼很不好,我可以向弟弟道歉,那麼媽媽和丹尼都會比較高興。媽媽的批評顯然是內部的,但卻是特定的但可改變的。她指引依蓮娜邁向正確行為,而沒有指責她的個性。
如果這位媽媽批評莉莉總是破壞媽媽的計劃,用普遍性、永久性、個人化的原因解釋孩子的行為,莉莉會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總是搗蛋做錯事,也會對自己自暴自棄,否定自己,覺得媽媽不想要她瞭。這對孩子性格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02、如何教孩子習得樂觀
作者在書中提出瞭ABCDE 療法來幫助孩子習得樂觀,但是要註意的是首先需要讓孩子瞭解樂觀與悲觀的思維方式。怎麼做呢?
1、捕捉思維
就是說當一件不好的事發生你身上之後,第一時間出現在你腦子裡的念頭是什麼,需要你去把它找出來。我們利用大偵探福爾摩斯及指導錯誤思維的“糊爾摩斯”的故事來介紹這個概念。
給孩子講完這個故事後,問問孩子,如果自己的腳踏車被偷瞭的話,是願意請哪個偵探來幫忙呢?要孩子描述,為什麼福爾摩斯的方法更好。讓孩子意識到,福爾摩斯之所以能夠成功破案,因為他列瞭一張犯罪人的名單,並且尋找到證據,根據證據判斷誰是小偷。相反,糊爾摩斯隻是相信腦子裡的第一個念頭。通過這個故事,孩子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我們都會偶爾像糊爾摩斯一樣,當壞事發生時,我們時常相信腦子裡閃過的第一個想法,而沒有花時間仔細判斷,這個想法對不對。
你要教給孩子,在他感覺最難過的時候,指認出閃過腦海裡的那些想法。這些想法不太容易被感知到,因為在事情發生後,怎麼想就像是個自動的行為,你不會註意到自己在想什麼,還會認為自己的想法天然是對的。但如果有人冤枉瞭你,把一件不是你做的錯事安在你頭上,你會立馬跳出來反駁。
2、記錄自己的ABC模式
想到這裡,羅素覺得,媽媽的擔心是有道理的。我不能去玩仍然使我生氣,但是我想我不恨媽媽,至少她有不讓我去的理由,這使我心情好一些。最後,羅素提議,讓爸爸媽媽帶自己去海邊玩,並且邀請幾個好朋友一起去,這次媽媽同意瞭。通過這個故事,要讓孩子知道,羅素的做法成功地反駁瞭自己,改變瞭自己的悲觀想法。
3、主動化解災難
讓孩子試著來反駁他自己的悲觀想法。請孩子回憶一下,他生活中的一件不好的事。比如,上課走神瞭正好老師又在提問她;本來跟朋友約好瞭去看電影,但朋友臨時取消瞭約會,說要去鄰居傢打遊戲。讓孩子把這件事寫下來,再寫上當時出現這個情況之後,孩子自己的想法是什麼,後來又是怎麼做的。這個過程就是在幫助孩子識別他自己的 ABC 模式。
舉個例子:
最後的話:
試著多做練習,每個星期可以嘗試三次,每次練習20分鐘,再遇到相似的事情,及時跟孩子一起記錄,寫下不好的事、想法和做法,然後讓孩子找到證據去反駁自己。通過這個過程,孩子就會明白,把壞事想象成災難,會使自己失去努力的嘗試,變得抑鬱失望,而積極樂觀的思考方式,會讓人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