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芙樂爾的炮聲一一隻有一聲炮響的十月革命

到俄羅斯旅遊的中國人,最為關註的,往往是前蘇聯的革命歷史遺跡,甚至比俄羅斯本國人還要上心。“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瞭真理”,這是出現在我們歷史教科書裡最耳熟能詳的鏗鏘話語。

畢竟,我們這一輩人,更包括我們的父兄,相當一段生命的歷程,都與俄國革命有關聯,都是看著《列寧在十月》、《攻打冬宮》的電影成長,聽著《卓婭與舒拉》、《夏伯陽》的故事入睡,伴隨《紅梅花兒開》、《喀秋莎》等蘇聯歌曲走過瞭童年或青年時代。已經退休的國傢領導,就曾經多次登臺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我們在農村當知青的那些年月,為瞭排解心中的苦愁鬱悶,偷偷哼唱的小曲,也是那首撩撥人心的《三套車》,“冰雪覆蓋著伏爾加河……”。

行走在原來稱為“列寧格勒”的聖彼得堡,十月革命遺址是所有中國旅遊團隊必須安排的景點,自然按照十月革命之波瀾壯闊的進程展開,依次為軍事革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和被攻打的冬宮。其中,最激動人心的事件,莫過於為我們送來真理的阿芙樂爾號隆隆的炮聲。

斯莫爾尼修道院

斯莫爾尼宮(Smolny)建於1806年,“斯莫爾尼”一詞來自俄語“瀝青”。彼得大帝時期,此地是一座專門存放瀝青的倉庫,名曰斯莫爾尼工場。19世紀初,受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指令,被改建成為貴族女子學院。

斯莫爾尼宮與其右側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斯莫爾尼修道院渾為一體,合稱斯莫爾尼建築群。修道院原為葉卡捷琳娜興建的一棟豪華官邸,充分展現瞭18世紀末期建築藝術的特色。網上許多圖片或景點介紹,都誤把斯莫爾尼修道院當成瞭斯莫爾尼宮,因為它看上去顯得更加靚麗,更具文藝范。

斯莫爾尼宮

斯莫爾尼宮是一座外觀典雅的三層巴洛克式建築,正面長度300米,主體建築的兩翼伸出,組成瞭宮殿的主要庭院。20世紀60年代,又在正門增建8根壯麗的圓柱和7個拱形門廊,成為現在的聖彼得堡市政府及機關所在地。

1917年,十月革命武裝起義的日子裡,列寧曾經把革命指揮部,即佈爾什維克軍事革命委員會設在斯莫爾尼宮。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他在這裡發表瞭蘇維埃政權的成立宣言。直到1918年,蘇聯首都遷到莫斯科為止,這裡一直是蘇維埃政權的中心。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靜靜地停泊在涅瓦河畔的海軍學校前面。“阿芙樂爾”在俄語中意為“黎明”或“曙光”。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是俄國海軍的三大著名戰艦之一。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原為沙皇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軍艦,1900年建成下水,1903年起服役,經歷過三次革命和四場戰爭。1905年,在它參加俄日戰爭的時候,被日艦炮火轟擊得幾乎沉沒。經過大修後又奉命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遍體鱗傷被拖進彼得堡工廠。十月革命那年,阿芙樂爾正在再次大修,列寧登上瞭巡洋艦並發表瞭重要的演說,大批官兵在列寧的感召下參加瞭佈爾什維克。

始建於1754年的聖彼得堡冬宮,是俄國歷代沙皇的皇宮。站在涅瓦河遊輪的甲板上看過去,冬宮為三層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白色的圓柱,有規律地穿插在藍綠色的外墻間,亮麗的窗框和精美的浮雕裝扮其中。

聖彼得堡冬宮

冬宮正面的廣場上,環繞著半圓形的總參謀部,廣場中央有四十餘米高的亞歷山大紀念柱。目前,冬宮作為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是目前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與巴黎盧浮宮、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齊名。整座博物館內共有270多萬件藏品,都是俄羅斯藝術的瑰寶。

1917年2月,俄國爆發瞭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一舉推翻瞭沙皇政權。但是,很快又出現瞭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並立的政權。以克倫斯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部長們盤踞在冬宮內,四處調集軍隊趕來聖彼得堡,企圖解散工兵武裝,消滅蘇維埃政權,屠殺革命群眾。

這些,就是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的歷史背景。

望著斯莫爾尼宮院內的真人大小的列寧的揮手銅像,他的身形並非想象中的高大魁梧;望著阿芙樂爾巡洋艦淺灰色的艦身,我的腦海裡,不禁再次浮現出電影《列寧在十月》和前蘇聯宣傳畫冊裡“攻打冬宮”的一幀幀畫面……

11月6日(俄歷10月26日),那個寒冷的夜晚,整個斯莫爾尼宮燈火通明,一條條走廊上,情緒激昂的人群川流不息。列寧同志來到瞭斯莫爾尼宮,佈爾什維中央委員會準備提前舉行武裝起義,在此地建立軍事革命委員會指揮革命。

人們奔走相告,幾個小時以後,20多萬人組成的革命隊伍集合起來。一輛又一輛裝甲車,轟隆隆開出瞭斯莫爾尼大門,駛向資產階級占據的冬宮。臨時政府命令士官生在冬宮內構建堡壘,架設機槍和火炮,試圖頑強地抵抗。

晚上9時40分,阿芙樂爾巡洋艦收到瞭軍事革命委員會的命令。巡洋艦政委別雷舍夫果斷發出指令:“艦首炮,預備——放!”“轟!”的一聲巨響,炮彈帶著硝煙直沖冬宮。艦上其它大炮也一齊轟鳴。頃刻之間,冬宮內一片火海。

起義戰士們前赴後繼,冒著敵人機槍的瘋狂掃射,勇敢向冬宮沖去,很快就突破瞭士官生的防線。

《列寧在十月》電影截圖

工人赤衛隊隊長馬特維耶夫,帶領起義士兵與士官生在冬宮裡展開激烈巷戰。珍貴的玉石雕塑在槍聲中被紛紛擊碎,他們終於打進瞭臨時政府的辦公室。馬特維耶夫習慣地取出梳子,梳一下頭發(看過《列寧在十月》的老同志一定都很熟悉):“臨時政府的官員先生們,我以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宣佈你們的臨時政府被剔除。你們的工事完瞭,從現在,到永遠……”。

這就是以前我們對“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和攻打冬宮的全部認知。我特地為文章配上瞭蘇聯原聲背景音樂《神聖的戰爭》,聽上去十分貼切。

請原諒我不厭其煩地講述“攻打冬宮”的故事梗概,直到今天,我國某些中小學歷史課程的教學投影PPT,依然如此這般繪聲繪色地對學生講述“十月革命”的歷史故事。

然而,接下來的參觀,特別是當地導遊的講解,卻給我們描繪瞭另外一幅革命“戰爭”的畫面。

新的版本,前面的情節基本相似:11月6日(俄歷10月26日)深夜,列寧來到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十月革命武裝起義。革命士兵們迅速占領瞭彼得格勒的主要橋梁、車站和政府機關等戰略要地。軍事革命委員會要求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開到尼古拉大橋,保證來自橋另一邊的大量赤衛隊員能過橋到達冬宮。

當天,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並沒有多少人,艦長也不在,武器、裝備、彈藥都沒有處於下水狀態。在一個名叫別雷舍夫的機械師(而不是政委)指揮下,巡洋艦緩慢地移動,漸漸靠近瞭尼古拉大橋。

11月7日下午,起義的工人和士兵包圍瞭冬宮,與臨時政府的士官生對持。晚上6時30分,軍事革命委員會向冬宮送去瞭對臨時政府的最後通牒,要它在20分鐘之內投降,否則就要從彼得保羅要塞和阿芙樂爾號上炮擊冬宮。

彼得保羅要塞

然而,彼得保羅要塞並沒有開炮,要塞中的起義軍圍繞火炮奔忙著,張羅著,但火炮就是打不響。阿芙樂爾巡洋艦僅僅用它的主炮,向冬宮轟瞭一炮——按照事先的約定,隻發射不裝彈頭的空包彈,用來對盤踞在冬宮的臨時政府部長們作最後的警告。

這,就是真實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倘若它真的開瞭火,很難想象,今天冬宮裡還能有如此完整的文物和珍寶。

為臨時政府守衛冬宮的,隻有幾百名士官生和婦女營,沒堅持多久就舉手投降。士官生和婦女營與赤衛隊達成協議:赤衛隊不抓人,士官生攜帶武器撤走。赤衛隊和水兵們於是像畫面裡看到的那樣,排著齊整的隊列,大搖大擺地走進瞭冬宮。他們沒有破壞任何文物,隻是在最後,到地窖裡“戰鬥”瞭一場,喝光瞭儲存的好酒。

赤衛隊和水兵們大搖大擺地走進冬宮

這裡就是我們在蘇聯電影中看到“攻打冬宮”激烈戰鬥的場景拍攝地。事實上,有史以來,冬宮裡面壓根就沒有開過槍,打碎雕像的事情就更無從說起。

經過對各個房間搜索,最後在小白餐廳裡,起義軍隊逮捕瞭臨時政府的最後幾名成員。小白餐廳壁爐上,至今仍擺放著一架座鐘,時間依然停留在凌晨2點10分,標志著“十月革命”成功的那一刻。

“攻打冬宮”激烈戰鬥的場景拍攝地

這場最終導致翻天覆地的革命,僅僅死瞭7個人。列寧曾高興地贊譽說:“十月革命”是“罕見的不流血和異常的順利”。

我們的導遊列娜有二十多年導遊經歷,自稱從小就生活在冬宮。對於她介紹的這段歷史故事是否真實和準確,歸國後我又通過查閱權威的《新華網》和《學習時報》有關資料做出瞭補充和修訂,根據我國史學傢的史論文章進一步予以證實。

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知,主要來源於電影《列寧在十月》,這部電影在前蘇聯的繼承領導授意下改編為“攻打”,試圖強調他個人的作用,畢竟不是史實。

還是我們的領袖預言得準確。請註意仔細看他的措辭:“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他說的正是“一聲”!那一聲僅僅放瞭空包彈的炮聲,真的極具隱喻性的象征意義,而且並不妨礙這一聲炮“為我們送來瞭”偉大的真理!

阿芙樂爾號漸行漸遠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