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後勤指高等學校的後方勤務工作,宏觀涉及基建、修繕、水電、飲食、醫療、物業、會務、幼教等眾多服務內容,履行服務育人和環境育人重要職責,是高校師生工作、學習、生活等得以正常開展的重要保障。自21世紀初至今,我國高等教育實現瞭從大眾化階段到普及化階段的轉變,歷年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以教育部2019年公佈的統計數據為例,當年全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人數3031.53萬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校均規模達11260人,且普通高等學校尚有教職工256.67萬人,如此大體量的服務主體使得高校後勤部門的工作要求更加多樣、工作任務面臨更多挑戰、師生對工作質量更加期盼。值此“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面對新趨勢、新變化、新挑戰,特別是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政策導向下,有必要立足當前、厘清形勢,對近十年(2011-2021年)以來我國高校後勤管理服務發展趨勢進行總結,並對當前影響高校後勤改革發展的共性問題進行梳理與研討,助力高質量教育體系中的後勤管理服務部門建設。基於此,文章以“總體情況分析—典型現狀調查—共性問題探討”為研究思路,綜合運用文獻計量、網格調查、數據分析等方法,對近十年高校後勤管理服務研究發展趨勢及共性問題進行研究,並探討一些針對性完善對策。
1、高校後勤管理服務研究總體情況分析(一)數據來源與分析工具研究文獻來源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基礎,按“高校後勤”為主題詞、2011-2021年為時間范圍進行有條件數據檢索,經無效記錄或不相關記錄剔除,共獲得5881篇研究文獻(數據采集時間為2021年5月20日)。由此,依托CiteSpace軟件系統(該系統由陳超美博士於2004年開發[4-6]),采用文獻計量法對有關高校後勤的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系統探討我國近十年以來高校後勤管理服務領域的科研動態與總體情況。(二)研究數量變化情況根據此次檢索所獲得的5881篇高校後勤有關研究文獻記錄,輸出2011-2021年間文獻數量的逐年變化趨勢,(如圖1),其中,由於數據庫的滯後性及2021年非全年檢索緣故,2021年單年數據結果不能反映整年趨勢。可見:近十年來,高校後勤相關研究文獻的數量一直處於較高水平,期間平均每年度發表的論文約為580篇;整體變化趨勢較為平穩,未出現大幅度起落,僅在2020年有輕微下降情況。上述結果反映出:針對高校後勤為主題進行研究是近年來科研工作者關註的熱點方向,與我國高校建設發展和模式優化引發的後勤管理服務協同需求相呼應。
(三)研究單位分佈情況從高校後勤有關研究單位角度,分析2011-2021年間研究文獻發表單位的分佈情況,(如圖2),需要說明的是,圖中僅列舉瞭數量排序前20所研究單位。可見:近十年間高校後勤研究領域中武漢大學的研究內容最為豐富,其次為浙江農林大學、吉林大學,其餘單位平均每年發表相關文獻數量也在2篇以上;在統計的20所研究單位中,涉及湖北省、浙江省、吉林省、北京市、四川省、江蘇省、山西省、福建省、陜西省、廣東省、遼寧省共11個省或直轄市,研究覆蓋范圍較廣,且“雙一流”建設高校所占比例為40%。上述結果反映出:國內高校普遍對高校後勤管理服務研究比較重視,特別對於“雙一流”建設高校,校園後勤保障建設也是學校建設內容的一個重要環節。
(四)研究主題分析通過對所檢索研究文獻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與排序,可獲得2011-2021年高校後勤相關研究文獻關鍵詞頻率分佈情況,(如圖3a),此處僅顯示排序前十的內容,且聚類團簇越大代表含此研究關鍵詞的文獻越多。由結果可知,近年來高校後勤研究領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後勤管理、後勤服務、財務管理、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服務育人、後勤集團、信息化、精細化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後勤文化,且各關鍵詞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即聚類團簇間的連線)。進一步,考慮時間分佈特征,得到研究熱門關鍵詞(即某年份范圍內涉及某個關鍵詞的研究突然驟增,且增幅越大對應熱門強度越大,該功能由CiteSpace軟件實現)的排序情況(如圖3b),需註意的是,由於分析算法不同,熱門關鍵詞排序與圖3a所示關鍵詞數量聚類排序結果並不相同。可見:在近十年的前期(2011-2014年),熱門關鍵詞主要為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高校後勤企業和後勤集團;中期(2015-2017年)熱門關鍵詞主要為高校物業管理和後勤員工;後期(2018-2021年)熱門關鍵詞主要為新時代、服務育人、信息化、大數據和服務外包。由上述圖3分析結果,進行關鍵詞同類整合,可反映出:近年來高校後勤管理服務研究領域十分關註後勤服務提升、後勤社會化改革、後勤信息化改革、後勤精細化管理、後勤員工素質提高、後勤文化建設等關鍵問題,且隨著研究轉化與改革發展進程,熱門研究傾向已由前期社會化改革轉變至新時代背景下的信息化改革。
2、“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後勤管理服務現狀調查基於高校後勤管理服務研究的總體情況,以我國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021年數據)為代表性樣本,采用網格調查法,調查分析近年來高校後勤管理服務的研究成果轉化與改革實施現狀。為實現上述調查分析內容,總結近十年高校後勤管理服務研究領域關鍵問題,提煉出以下5項調研內容。一是企業參與。該指標主要反映後勤社會化程度,具體要求為:是否具有社會企業招標公告或入駐信息,且近3年內達到3項以上。二是智能服務。該指標主要反映後勤信息化程度,具體要求為:是否具有標志化智能服務項目與信息。三是功能多元。該指標主要反映後勤精細化程度,具體要求為:是否具有多項服務內容主體,且主體內容達到3項以上。四是職工素質。該指標主要反映後勤人員素質程度,具體要求為:是否在招聘信息中提及研究生以上學歷要求,或是否具有定期組織專業類培訓。五是文化建設。該指標主要反映後勤文化建設程度,具體要求為:是否具有定期宣傳與文化活動,且近3年內高校後勤網站連續更新動態。此外,文章調查分析以高校後勤官網信息為依據(調查時間為2021年5月22日),統計出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後勤管理服務情況調研表格。(如表1)
通過表1可見:盡管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後勤部門名稱(如總務部、後勤管理處、後勤保障部等)與科室結構不盡相同,但整體而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對本文5項調研內容均有較全面的關註與實施,特別是企業參與、功能多元方面問題,都有較高的完成度(信息中“√”比例100%),而智能服務(比例56.4%)與文化建設(比例79.5%)方面仍不充分。其中,企業參與方面,高校後勤部門工作中社會承擔部分服務內容的現象已較為普遍,以廈門大學為例,2021年3月31日廈門大學資產與後勤事務管理處在官網發佈公告,芙蓉六樓、海韻學生公寓等樓宇面向社會公開招租店面,允許經營飲品、面包、藥店等服務內容,為師生生活帶來切實便利。智能服務方面,許多高校後勤部門積極探索,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例,後勤保障處官網增設智慧後勤模塊,內含智慧後勤門戶管理後臺、後勤保修管理系統、宿舍管理系統等,有助於高校信息化管理。功能多元方面,當前高校後勤部門普遍對工作內容進行瞭精細化管理。以清華大學為例,後勤管理處進行瞭“大、小後勤”分工:“小後勤”包括接待服務中心、物業管理中心、飲食服務中心、修繕校園管理中心等;而“大後勤”在“小後勤”基礎上增加保衛處、校醫院、基建規劃處、街道辦事處,使得後勤問題可以被精準上報、高效處理。職工素質方面,高校後勤部門比較重視,也提出瞭更高的要求。以山東大學為例,後勤保障部於2020年10月8日設立後勤青年培訓班(簡稱後青班)並開班授課,著重培養後勤青年職工工作素質與服務品質,並提出《山東大學後勤保障隊伍能力提升專項方案(2020-2022)》,大力推進後勤隊伍建設。文化建設方面,高校後勤部門大多設置瞭專門的文化陣地。以中國海洋大學為例,後勤保障處專設文化建設模塊,成立《中國海洋大學學報》增刊《海大後勤》報,宣傳後勤工作動態、探索後勤工作創新。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該調查分析在調研內容制定與信息檢索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局限性,但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調研結果規律是具有代表性的,即當前我國高校體系後勤管理服務部門在社會化改革、精細化管理等方面已經卓有成效,在職工素質的提高方面仍需下功夫,而在信息化改革、文化陣地建設等方面具有較大提升空間。這一規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詮釋瞭上文高校後勤熱門研究點向信息化建設(如熱門關鍵詞:新時代、信息化、大數據等)的轉變趨勢。3、共性問題完善對策探討鑒於近十年高校後勤管理服務研究熱門變化趨勢以及當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後勤管理服務研究轉化與改革實施現狀,新時代高校後勤管理服務工作中校企合作更加頻繁、緊密,組織架構更加多元、精細,但如何完善提升高校後勤管理服務的信息化建設、文化建設與職工素質仍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與落實改善的難點問題,對策探討如下。(一)高校後勤信息化建設方面對於我國高校校園建築主體而言,大多建築歷史悠久,例如:北京大學可溯源於1898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清華大學源於1911年創立的清華學堂等,盡管許多建築主體經歷瞭修繕、翻新或新建,但高校建築主體的服役時間普遍偏長,接近國傢標準《建築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2018)的普通房屋和構築物設計使用年限(50年),外立面破損、沉降不均勻、屋頂漏水等問題頻發,使得高校維修修繕工作量與資金投入極大;且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後勤飲食與醫療有關設施常常超負荷運轉,設施陳舊老化問題日益突出;此外,近年來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高新技術相繼推出,對人民工作生活產生瞭重大影響,這要求傳統高校後勤管理服務體系必須隨之做出改變。為改善高校後勤管理服務工作質量,結合新時代智能技術的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對於後勤維修修繕、水電管理等工作而言,可考慮運用長期結構健康監測技術與物聯網技術加強管理,例如:任毅等提出基於物聯網的既有建築結構健康智能化監測雲平臺,可對結構的服役情況、可靠性和承載能力進行實時監控和智能評估,能有效預測安全隱患、提高維修響應時效和避免盲目維修投入;此外,對於後勤飲食、物業等工作,可考慮利用大數據技術與雲計算技術提升服務,例如:溫州大學溯初學區C2智慧餐廳引進億源智慧系統,實現用餐無需排隊、打餐精準到克、餐後無感支付,既減少瞭餐廳服務人員,又杜絕瞭飲食浪費。(二)高校後勤職工素質提升方面高校後勤部門職工構成主要分為三類:行政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臨聘勞務類。其中,行政管理類工作職責主要涉及行政服務、工作事物管理、行為制度建設等,需要具備一定思想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能力素質和專業背景;專業技術類工作職責主要涉及執行某項特定專業技術工作,需要具備一定專業技術資質或工作經驗;臨聘勞務類工作職責主要涉及某項工作需要而短期聘用以達成目標工作,需要具備一定上崗工作能力。然而,當前高校後勤部門工作隊伍的年齡老化問題十分嚴重,特別是臨聘勞務類職工,薪資待遇相對較低,難以招聘中青年工作人員,而一般行政管理類職工的薪資水平與校內同級人員相比,亦無明顯優勢,且日常工作量與工作責任較大;此外,缺乏充足的技術骨幹力量,高校後勤工作覆蓋面較廣、服務內容多元,專業技術水平要求程度較高,受限於高校特殊性,又無法足量聘用職工,常出現“師傅帶徒弟”代替專業技術培訓、“一知半解”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現象。為提升高校後勤管理服務職工素質水平,亟需有關部門政策扶持與高校領導重視,對於行政管理類職工,基於思維邏輯訓練、專業知識儲備等考慮,有必要嚴格要求教育學歷,並提升職工待遇與數量,以應對高校後勤部門服務內容的精細化、信息化趨勢。例如:“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員招聘信息中大多已明確要求研究生以上學歷。對於專業技術類職工,可適當放寬年齡、文化程度等基本招聘要求,但需加設專業技術業務考核,且針對不同服務內容,邀請優秀行業專傢進行講座培訓,並加強網絡學習與日常考核,山東大學後勤保障部設立的後勤青年培訓班模式也提供良好的借鑒,有助於年青技術骨幹的培養。對於臨聘勞務類職工,著重加強法律服務幫扶與專業技能培養,保障其合法權益,且作為後勤與師生接觸的重要窗口,需註重日常評比與考核,強化監督管理,改善後勤整體形象。
(三)高校後勤文化建設方面事實上,高校後勤部門的文化氣氛與精神風貌對校園文化發展也有著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由於後勤部門人員結構復雜和工作的特殊性,多年以來,各高校後勤部門的文化建設仍不充分不健全、缺乏團隊凝聚力,即便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也存在缺少後勤文化的有關報道、後勤職工彼此不識、網站模塊空白或常年不更新等現象。為增強高校後勤管理服務部門的文化建設,應以人為本,關註後勤部門職工主體,打造特色鮮明的後勤精神與文化面貌。例如:清華大學後勤管理處官網的後勤彩頁與青年文明號宣傳、中國人民大學資產與後勤管理處官網展示的精彩工會活動、山東大學後勤保障部官網專設後勤文化與後勤心聲板塊、中國海洋大學後勤保障處成立的《海大後勤》報刊等,都做瞭較好的示范。且後勤部門官網、微信公眾號是當前外界單位或個人對本單位後勤文化認識與瞭解的重要門戶,務必做到定期更新與維護,加強監督。此外,高校後勤部門的黨政教育與清廉文化也是文化建設關鍵部分,應定期組織培訓,並設立便捷舉報途徑,築牢後勤部門職工的思想防線與制度防線,營造“又紅又專”的高校後勤作風。
4、結 論首先,根據有關高校後勤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可知,近十年間高校後勤管理服務研究的文獻數量一直處於較高水平,總體變化趨勢較為平穩,是科研工作者比較關註的研究方向;從研究單位分佈來看,覆蓋范圍較廣,國內各高校普遍對後勤管理服務研究比較重視;從研究主題來看,後勤服務提升、後勤社會化改革、後勤信息化改革、後勤精細化管理、後勤職工素質提高、後勤文化建設是近年來該領域的主要研究主題,且熱門研究傾向已轉變為新時代背景下的信息化改革。其次,基於我國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後勤部門網站的代表性調查分析可知,當前我國高校後勤部門在社會化改革、精細化管理等方面已有顯著發展,在職工素質的提高方面仍需關註,而在信息化改革、文化陣地建設等方面具有較大提升空間。再次,針對當前我國高校後勤管理服務工作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聚焦高校後勤信息化建設、職工素質提升和文化建設三個方面,梳理瞭改革實施困難的現實情況,並探討瞭一些針對性完善對策,為我國高校後勤管理服務工作優化提供參考。
編輯:阿黎作者:范寧、初相如、薛美薇來源:高校後勤研究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