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真正的英雄主義,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世界上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以後依然熱愛生活。——這句話的出處,便是《名人傳》。

《名人傳》是 20 世紀初法國著名作傢羅曼·羅蘭所作三位偉人傳記的合集,三者分別是作於 1902 年的《貝多芬傳》,1905年的《米開朗琪羅傳》和 1911 年的《托爾斯泰傳》。

這三位偉大的藝術傢都是人類文明史上璀璨的星辰,關於他們中任何一位的生平和作品,都有著探討不盡的話題

而羅曼·羅蘭的三本傳記篇幅不長,它們並非如一般傳記那樣按照時間的線索詳細敘述傳主的生平事跡,為傳主的一生描繪一幅巨細靡遺的畫卷,而是以三個偉大人物的精神沖突與痛苦為骨架,為他們的靈魂所作的光影分明的傳神素描。

通過傳記我們得以看到這些巨星之所以偉大,不僅因為他們的作品和成就,更是因為他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和力量與人生的苦難、精神的痛苦做著不休的鬥爭,而人生真諦的果實正是孕育自這與人生永遠同在的搏鬥中。

羅曼·羅蘭(1866—1944)

法國著名文學傢、傳記作傢、音樂評論傢、社會活動傢。1915年他憑借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貝多芬:用苦痛換來歡樂

貝多芬出生於貧寒的傢庭,父親是男高音歌手,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仆。

貝多芬本人相貌醜陋,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還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

十一歲便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當大風琴手。十七歲喪母,他獨自一人承擔著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

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瞭故鄉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瞭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

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愛上瞭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於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後她嫁給瞭一個伯爵。

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作品中。

席卷歐洲的革命波及瞭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命運交響曲》。

1806年5月貝多芬與佈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生瞭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瞭,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瞭。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於創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

他受到瞭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隻能在紙上進行。

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瞭維也納當時輕浮的作風。

體味過痛苦並戰勝痛苦才談得上理解瞭真正的歡樂。“讓歡樂受到贊頌,讓痛苦也受到頌揚!歡樂與痛苦是兩姐妹,它們都是神聖的。它們造就世界,並培育偉大的心靈。”

貝多芬的一生都凝聚在他的一句箴言中:“用苦痛換來歡樂。”

貝多芬(1770—1827)

德國作曲傢,“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等,被後世尊稱為“樂聖”。

米開朗琪羅:被自身才華驅使的苦行僧

米開朗琪羅與意志力極其頑強的貝多芬不同,貝多芬以意志的力量操控著他的才華,米開朗琪羅則恰恰相反,是被凌駕於自身的才華所驅使的苦行僧。

對於這份藝術才華他毫無辦法,隻能為實現它的目標而疲於奔命。長年高強度的工作,極端的完美主義,事事親力親為,沒有真正的休息和享受過生活,但這些都不是米開朗琪羅自願主動的選擇,而是被自己並不情願的創作欲驅趕著不得不如此。

這損害瞭米開朗琪羅的身體和精神健康,然而如此強度的工作仍然無法滿足他創作的願望,實現心中龐大的計劃,這使他更為痛苦。

在米開朗琪羅的身上,更多體會到的是同情與憐憫,一個意志並不堅強的人是如何完成他的使命,並肩負著生命的重擔堅持到最後。

米開朗琪羅(1475—1564)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傢、雕塑傢、建築師。作品有《大衛》《創世紀》等。

羅曼·羅蘭沒有因為米開朗琪羅是一位天才就回避他性格中的弱點,對於貝多芬和之後的托爾斯泰也是如此,偉人並不意味著無瑕的完人,那隻是虛假的偶像。

羅曼·羅蘭說:

“我絕不去樹立一些可望而不可即的英雄。我憎恨那種卑怯的理想主義,它把目光從人生的苦難和心靈的脆弱中移開。必須去對太相信令人失望的豪言壯語的民眾說:英雄的謊言是一種懦弱的表現。世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出世界的本來面目——並且去愛它。”

愛真實的人生,直面與之共存的痛苦與缺憾並贊頌它,在米開朗琪羅的身上,羅曼·羅蘭寄寓瞭對人生永恒命題的關懷,這曲對痛苦的贊歌是送給所有人的。

《創世紀》,米開朗琪羅繪

托爾斯泰:他很脆弱,他是人

1863~1869年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瞭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裡程碑。小說以四大傢族相互關系為情節線索,展現瞭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

氣勢磅礴地反映瞭1805~1820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侖的衛國戰爭,歌頌瞭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鬥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

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

1862年列夫·托爾斯泰結婚瞭,幸福的傢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作出瞭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巨著:《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

因此,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瞭出走,並病死於一個小火車站上。

他的作品描寫瞭俄國革命時的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列寧曾稱贊他創作瞭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

高爾基曾言:“不認識列夫·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

列夫·托爾斯泰的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生命的意義隻是在於助長人生的愛。

列夫·托爾斯泰為真理而進行的鬥爭不是為瞭拯救自己,而是為瞭拯救全人類。他執行這項任務,從而成瞭英雄,而且幾乎成瞭聖徒。

他為這項任務付出瞭生命,這使他成瞭一切人中最有人性的人。

托爾斯泰(1828—1910)

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傢、思想傢、哲學傢。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我們作為普通人,面對偉人的時候總難免把他們視為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感到難以親近,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卻帶領我們,直面他們生命中真實深刻的痛苦,惟其如此,方能抵達他們輝煌燦爛的靈魂深處,從而獲得真切的共鳴和鼓舞。

正如羅曼·羅蘭所說:

“在這些神聖的心靈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強烈的慈愛,像激流一般飛湧出來,甚至無須探詢他們的作品和聲音,就在他們的眼睛裡,他們的行述裡,就會看到生命在患難中那麼偉大,那麼豐滿,那麼幸福。”

-END-

▍來源:網絡。

▍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