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日本宣佈投降
(1945年8月15日)
由於戰局急轉,南京岡村寧次的司令部和日軍大本營一樣,陷入瞭極度的懊喪和紛亂,失望的情緒籠罩著整個部隊。但岡村及其司令部中的參謀們,畢竟是久經戰場的軍人,在血與火的戰場上,經受過多次高度緊張和危險環境的鍛煉,而且能在這種緊張和危險的環境中判斷出基本情況和定下應有的決心。當岡村獲知日本將接受波茨坦公告而進行投降,及在8月9日以後極度紛亂的幾天中,對今後日本的出路問題,經過考慮。於8月14日下午6時,他向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發去一封轉奏天皇之電報。即:
應排除屈辱之和平,堅決將戰爭進行到底。請聖上決斷。
然而得到的回復是:明日中午天皇有重要廣播,務望收聽。
岡村在8月15日上午10時10分,接到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聯名發來的電報,大意是:天皇已決定承認波茨坦四國宣言,全軍應服從聖斷。
中午,岡村與其派遣軍總司令部人員,在庭院中列隊面向東方,靜聽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關於無條件向美、英、中、蘇四國投降的廣播。內容是:
朕深鑒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時局,茲告爾等忠良臣民。
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共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范,亦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主權,侵犯其領土,固非朕之本意。然自交戰以來,已閱四載。雖陸海將兵勇敢善戰,百官有司勵精圖治,一億眾庶之奉公,各盡所能,而戰局並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於我。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頻殺無辜,慘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繼續交戰,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朕何以保全億兆之赤子,陳謝於皇祖皇宗之神靈,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者也。
朕對於始終與帝國同為東亞解放而努力之諸盟邦,不得不深表遺憾,念及帝國臣民之死於戰陣、殉於職守、斃於非命者及其遺族,則五內為之俱裂。至於負戰傷、蒙戰禍、損失傢業者之生計,亦朕所深為軫念者也。今後帝國所受之苦難固非尋常,朕亦深知爾等臣民之衷情,然時運之所趨,朕欲忍其所難忍,堪其所難堪。以為萬世開太平。
朕予茲得以維護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若夫情之所激,濫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迷失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此為朕所深戒。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守信義,堅定志操,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爾等臣民克體朕意。
聽完裕仁這一錄音廣播的敵南京派遣軍司令部人員,因事出突然,有的呆若木雞,有的失聲痛哭。此時他們才真正意識到,因屢屢發動侵略而招來的橫禍。由於被迫宣佈投降,岡村仍以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之身分,為安定日軍的人心,而發表瞭如下之訓示:
親承上詔念及聖慮,誠惶誠恐不知所措。值此聖戰進至中途。竟面臨開國以來未曾有過之險惡境遇,不勝悲痛之至。然事已至此,本職承詔必謹,務期能副聖望。
派遣軍將兵,均須增強鬥志,嚴肅軍紀。在軍旗下增強鐵石般之團結,基於此一方針,完成各自新的任務。
裕仁的投降詔書公佈後,蔣介石將軍隨即通過廣播電臺,向敵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發出有如下主要內容之命令:
(一)日本已正式無條件投降。
(二)岡村日本軍最高司令官,須接受何應欽派遣代表之命令,停止一切軍事行動。
(三)維持現有武器裝備與擔任維持駐地之秩序。
(四)飛機、船舶均於現地停留,長江內之船隻須集結於宜昌、沙市。
(五)嚴禁破壞一切設施。
(六)本命令須以個人名義,下達所屬指揮官。
就在日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後的當天,美軍麥克阿瑟將軍宣佈。從8月15日正午開始,停止空中、地面對日本的進攻。
(一)日軍大本營關於軍隊投降之命令
隨著裕仁的廣播之後,日軍大本營相繼發出關於軍隊投降的命令。中國派遣軍於8月16日零時30分,收到其大本營關於軍隊投降的第一份電令,其內容是:
大陸命第1381號(8月15日)
(一)大本營之意圖,主要是貫徹8月14日詔書之精神。
(二)各軍在沒有別的命令之前,各自繼續執行現任務,但停止進攻作戰;另外須振肅軍紀、鞏固團結;註意內地、朝鮮、樺太(庫頁島南部)及臺灣的治安,防止騷動。
中國派遣軍於8月16日19時零7分,又收到其大本營如下之電令:
大陸命第1382號(8月16日)
(一)第一總軍司令官(東京)、第二總軍司令官(廣島)、關東軍總司令官、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南方軍總司令官(西貢)、航空軍總司令官(東京)、第5方面軍司令官(北海道紮幌)、第8方面軍司令官(赤道以南新不列顛島臘包爾)、第10方面軍司令官(臺灣)、第31軍司令官(赤道以北特魯克島)、小笠原兵團長及參謀總長:
立即停止戰鬥行動。
但在停戰交涉未達成期間,如敵方來攻,在不得已之情況下,可以進行自衛。
各部隊應考慮到為瞭宿營、給養等的方便,向適宜地區集結,準備今後的行動。
(二)前項戰鬥行動之停止時間,各軍司令官應迅速上報。
(三)有關細項由參謀總長指示。
中國派遣軍所屬部隊,將於8月16日停止戰鬥進行投降的命令,傳達到基層時,其時間有先有後,大致情況是:
駐北平下村定的華北方面軍,至8月18日24時。
駐武漢岡部直三郎的第6方面軍,至8月21日12時。
十川次郎的第6軍,至8月17日的20時。
駐上海松井太久郎的第13軍,至8月20日的17時。
駐廣州田中久一的第23軍,至8月20日的18時。
吉田喜八郎的第13飛行師團,至8月17日的11時。
(二)關於中央軍、八路軍、新四軍之受降
日本投降,是盟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又一勝利,是我國人民多年堅持抗日戰爭的結果,為瞭國傢獨立、民族生存,在我國正面戰場上的中央軍廣大官兵歷經大規模之浴血苦戰,付出瞭重大的傷亡;在敵軍後方之山西、察哈爾、綏遠、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及兩廣與東北四省各地區之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遊擊部隊,雖然裝備落後、物資困難,但在廣大農村民眾的支持下,堅持瞭多年的敵後抗日遊擊戰,亦遭受瞭嚴重之犧牲。
抗戰期間,八路軍、新四軍及其它抗日遊擊部隊,根據中國共產黨的指示,在敵後廣大地區發動群眾,開展戰略性的遊擊戰爭,以壯大抗戰力量和牽制敵繼續向我國後方發動戰略性的進攻;建立敵後抗日民主政權,以鏟除敵所推行之偽化和鎮壓投降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抗日民主教育,以發揚民族正氣,提倡愛國壯舉,增強民族自豪;實行減租減息,以提高農村勞動者之生活與抗日積極性和增強對民主政權的信心;發展抗日武裝,以達最後消滅日本侵略者和將來作為保衛新中國之支柱;建立適合於對敵鬥爭的經濟政策和金融制度,以抵制日本之經濟侵略,穩定敵後之物價,使軍民生活得以安定。
然而這一切抗日救國之方針、政策,以及為此而付出之一切犧牲,竟被國民黨及其政府指責為八路軍越出劃定的第2戰區之作戰地域進入河北、山東、河南等敵人後方,新四軍越出第3戰區之皖南、蘇南,進入長江以北之蘇中、蘇北和皖中、皖北敵後,是破壞軍令的統一;八路軍、新四軍、各抗日遊擊部隊進至敵後而恢復起來之區、縣、專區等國傢地方民主政權,則被指責為破壞政令的統一;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政府及八路軍、新四軍等部隊所推行的“三三制”聯合政權、“減租減息”、宣傳抗日、講解社會發展史、發行新貨幣等,國民黨則指責這是鼓動階級鬥爭,制造社會不和,破壞金融。
為瞭達到“軍令、政令”的統一,國民黨之軍委會及中央政府竟先後命令河北省主席鹿鐘麟及河北民軍首領張蔭梧、喬明禮與在該地區之69集團軍總司令石友三、山東省主席沈鴻烈、遊擊司令張裡元與秦啟榮、江蘇省主席韓德勤,89軍軍長李守維、獨立第6旅旅長翁達、安徽省主席李品仙、駐皖中的張凎第7軍、駐皖南的顧祝同第3戰區及上官雲相的第32集團軍等,對八路軍、新四軍發動多次進攻和制造皖南事變,並令朱紹良的第8戰區派出部隊,包圍、監視陜、甘、寧邊區。最後國民黨竟於1940年冬全部停發八路軍、新四軍之彈藥和糧餉,迫使這支抗日部隊,不得不在抗日作戰之暇,進行農業生產以自救。
而今抗戰已經勝利,在敵後歷盡千辛萬苦的八路軍、新四軍,自然應該接受當面日軍的投降。就在日本於8月15日宣佈投降的下午,蔣介石將軍命令岡村寧次,繼續占據原地區,並負責維持“秩序”,除中央軍外不得交出武器,否則應作“自衛”反擊,並要八路軍、新四軍原地停止,不得收繳日軍之武器。
已投降的岡村寧次,即按蔣介石的命令執行,結果在華東、華北之日軍,僅山東一地因抗拒繳械,即被八路軍擊斃約1500人,按日軍戰史所載,投降後因未向所在地區之八路軍、新四軍交出武器,結果遭到進攻而傷亡的日軍約達7千人。
(三)敵中國派遣軍關於投降問題之通告
8月15日岡村在接到其陸軍大臣、參謀總長聯名關於接受波茨坦公告和聽瞭裕仁的廣播後,為其在我國關內戰場的105萬軍隊,80萬僑民撤退問題,於8月15下午,向其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發去如下的建議電報:
(一)基於新的形勢,希望急速發出處理準則之命令。
(二)派遣軍現擁有百萬連戰連勝之大軍,戰爭固已失敗,但在作戰方面卻取得瞭壓倒之勝利。以如此優勢之軍隊,竟被弱體之中央軍解除武裝,實難想象。且目前中國治安狀況不良,武裝解除後,生命亦難保全。加之波茨坦宣言中,對日軍解除武裝一事,並未提及在何地點何種時機。因此,其地點是在回到內地之後,抑或登船之地方,希中央予以交涉。
自8月9日,蘇聯紅軍出兵進攻東北、華北日軍之後,在日軍後方的八路軍、新四軍根據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將軍8月10目限期解除當地日軍武裝,如遇抗拒投降繳械者,應堅決將其消滅的命令,即展開大規模之進攻作戰,以收復失地。岡村寧次根據蔣介石8月15日下午關於保持武裝,維持現地秩序,阻止八路軍、新四軍收復失地之命令,竟以派遣軍之名義,發出如下之通告:
中國派遣軍通告(8月17日10時)
派遣軍基於大本營之命令,以現配置地域轉入停戰狀態。然而中國軍隊中,自稱受局部地區指揮官之命令,對津浦鐵路沿線地區及長江沿岸等地之日軍,進行不法攻擊,有的則要求解除武裝,對此,我派遣軍深為遺憾。派遣軍在嚴肅軍紀之下,舉措進退,悉皆根據本職之命令,今後停戰協定成立,則按其內容實施,其間決不容許他人置喙。
上述中國軍隊之不穩行動,確信並非按蔣委員長之命令,所以要求蔣委員長迅速對中國之全部軍隊直至基層,即時以現態勢,實行徹底之停戰。
對上述自今不穩之行動,或不服從蔣委員長之命令及被視為違背其意圖時,派遣軍在不得已之情況下,將采取斷然之自衛行動。
上通告
(四)裕仁之特使飛抵南京
8月17日16時,岡村派遣軍的無線電臺,接到作為天皇的特使朝香宮鳩彥王陸軍大將,從其飛向南京專機上發來的電報。隨之岡村寧次與其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中將、中國方面艦隊司令長官福田良三中將,去南京大校機場迎接。鳩彥王在作正式傳達裕仁天皇對部隊的慰問及投降意旨之前,對東京近數日來軍、政上層的險惡風潮作瞭大致如下的敘述:
從8月9日的早晨,蘇軍對滿洲發動進攻,中午美軍又在長崎投下瞭原子彈之後,11時55分即在皇宮的地下室召開禦前會議,討論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問題。外相東鄉茂德、海相米內光政表示同意,但因陸相阿南惟幾反對而無結果。10日2時30分在皇宮地下室繼續進行禦前會議,結果決定在維持國體的條件下接受波茨坦公告,並由駐瑞士公使、駐瑞典公使請所在國政府轉致同盟國方面。13日,由於陸相不贊成“屈辱”的和平,因而大本營決定在本土決戰。14日中午,又召開瞭禦前會議,再次聽取贊成、反對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意見。最後天皇裁決,接受這一公告。隨之政府於13時舉行內閣會議。23時發佈投降的詔書。20分鐘後,天皇對詔書進行廣播錄音。此時一部分激進的青年軍官提出:寧願戰死,亦不投降。他們要闖進皇宮,銷毀天皇投降詔書的錄音帶,並於十四日的半夜,殺死瞭阻止他們進入皇宮的近衛第1師團長森赳中將。
8月15日拂曉以前,近衛第1師團的部分激進軍官,襲擊瞭鈴木貫太郎首相的住宅,以及內大臣木戶幸一、前首相平詔騏一郎的私邸,認為這些人員是喪權辱國的投降分子。結果因駐東京的第1總軍第12方面司令官田中靜一大將出兵鎮壓才算平息。
5時,陸相阿南惟幾大將切腹自殺。中午廣播瞭天皇的投降詔書錄音,隨之,麥克阿瑟於中午也宣佈美軍中止對日本本土的攻擊。15時,鈴木貫太郎的政府宣佈辭職,大本營下達瞭中止進攻作戰的命令。此時麥克阿瑟提出進行馬尼拉、東京之間的無線電聯系。16日早晨,海軍軍令部次長大西瀧治郎中將自殺。9時30分,東久邇宮稔彥王奉命組織新政府。其陸軍大臣先由稔彥王兼職,內定以後由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下村定大將出任,再就是印度尼西亞的蘇加諾,乘日本投降之機,已在17日宣佈獨立。
鴻彥王在8月17日晚向在南京的日軍高級官佐,傳達瞭裕仁天皇投降的旨意及對這些軍官們的期望。
(五)岡村寧次關於長期對華政策之上奏
在南京的岡村,以天皇特使之便,向裕仁提出瞭一份有如下內容之報告:
軍狀報告 臣 寧次
關於中國派遣軍最近之情況,謹報告如次:
(一)派遣軍在蘇聯參戰之同時,全體將兵鬥志更加振奮,正以決死敢鬥之精神,去殲滅驕敵之時,適逢終戰大詔下達。8月15正午,中國戰線之將兵已拜聞玉音。聖上軫念唯有感泣恐懼,不知所措。
皇上聖斷既下,卑職即以血淚對所屬將兵,作承詔必謹,更需增強鬥志、嚴肅軍紀、堅持鐵石般團結,克服萬難完成新的任務,以安聖心之訓示。各方面軍、軍司令官,亦分別以此訓示所屬部隊。
15日之夜半,根據大命,已令部隊中止作戰,並令各基層保持派遣軍之光輝自豪和不拔之信念與做到沉毅自重。
16日之夜間,接到關於即時停戰之大命以後,即向所屬部隊,下達瞭停止戰鬥行動之命令。目前所屬之方面軍、軍司令官等以致最後一兵,正在銳意努力貫徹執行之中,全軍承詔必謹,一絲不紊,決心克服萬難。
(二)國民政府(指南京汪偽政權)隨著帝國之終戰,已於8月16日自動解散,同時即日成立與原來組織大致相同之“南京臨時政務委員會”,協同派遣軍阻止延安軍(指八路軍與新四軍)之侵入,維持重要地區之治安,並表示瞭回歸中國政府之意願。
原政府之要人(指漢奸)中,有的正利用此轉機之時刻,開始策動種種巧妙之保身活動。為瞭對帝國之道義不致產生疑義,和影響到將來之對華政策,現正考慮妥善之對策。
軍事委員會(指汪偽軍)已改為“治安委員會”,在前述策動者之利用下,對南京、上海等地之治安進行擾亂,為保護日僑,維持治安,已作出防患於未然之措施。
(三)重慶政府與延安之相克更形激化。重慶政府對派遣軍原占據地區之要域,被延安軍事先占領一事非常焦急。同時,延安目前正加緊擴大勢力,發動猛烈攻勢,重慶與延安兩軍,處處均發生正面沖突。
另外,重慶政府本身,對國際法規之一節,作瞭並不很熟悉之解釋,認為停戰後即可同時開始接收,以致8月16日晨以後,局部地區之重慶軍、延安軍,自稱奉上級之命,要占領交通幹線,解除日軍小部隊之武裝,企圖侵入日軍占領地區之內,這些各地散在發生之情況,引起物情騷然人心浮動。
派遣軍對中國方面之不法行為和治安擾亂者,認為在蔣介石統治下,應屬不該發生之事,因而發出在不得己時,采取斷然自衛行動之通告。同時要求所屬部隊,對指揮系統以外之命令,不論敵方提出何種要求,絕對不予服從,且在必要時采取毫不躊躇之斷然自衛行動,以確保治安和利於今後之撤退。
鑒於目前中國治安不良,特別是最近之實情,當派遣軍撤退時,至少在到達乘船地區,絕對有保持自衛武力一之必要。
(四)從派遣軍立場觀察,和平後之對華政策,實關系到國傢之百年大計,有鑒於此,軍堅持毅然之態度和振奮鬥志之同時,衷心願為中國之繁榮而努力。
從全局長遠考慮,應實現對華道義,發揮大和民族之真正作用,以此鞏固日華融洽、東亞復興之基礎。派遣軍認為,上述對皇國系一項重要任務,所以當停戰和撤兵之時,應使中國有面對嚴厲秋霜般的敬畏之感,而予以堂堂正正實行。
總之,在治安不良的大陸上,向慘敗之重慶軍交出武器進行撤退,預想將發生有形無形之千辛萬苦。但今日恭聆傳達,聖上旨意己深銘五內,全軍將兵將進行互戒,誓為完成維護皇國之大目標,忍受不能忍之痛苦,以副聖意。
昭和二十年八月十七日
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
岡村寧次
日軍大本營在8月16日的命令中,還規定在停戰交涉未達成之前,在不得己的情況下,可以自衛,然而這種做法,盟國當然不能給以延宕交出武器的時間。8月18日,日軍大本營下達瞭停止行使一切武力的命令,並規定交出武器的官、兵及日軍稱之為軍屬的文職、勤雜人員,被所在國繳械、收容後,不算為俘虜。其命令內容為:
大陸命第1385號(8月18日)
第一總軍司令官、第二總軍司令官、關東軍總司令官、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南方軍總司令官、航空總軍司令官、第5方面軍司令官、第8方面軍司令官、第10方面軍司令官、第31軍司令官、小笠原兵團長及參謀總長:
(一)以後如未給予別的指示,現即解除作戰任務。
(二)各司令官自此以後,停止行使一切武力。
(三)在詔書下達後,進入敵軍勢力下之帝國陸軍軍人、文職人員,不認為是俘虜。
須迅速要求所屬直至基層,切戒輕舉妄動,以皇國將來之興隆為念,徹底隱忍自重。
8月18日的命令下發後,日軍大本營規定在8月25日零時以後,全部停止一切戰鬥行動,但根據岡村寧次所發的“通告”、“軍狀報告”中所提到的中國戰場情況,於8月22日又發瞭大陸命第1388號,其內容主要是:
中國派遣軍對重慶軍、延安軍的無秩序行動,在萬不得已時可實施局部地區的自衛措施。
在華日軍延宕交出武器之時間,主要是唯恐我國民眾對其清算血債,因日軍在我國進行10多年的侵略中,他們為所欲為、無惡不作,他們每到一地即進行燒、殺、搶劫、強奸,完全不象一個國傢的軍隊。目前日本已經投降,我國民眾對這些戰爭犯罪者,當然要清算其罪行。
(六)張傢口、山海關地區之情況
在東北的蘇聯紅軍,直至8月20日,仍對抵抗之日軍進行激戰。由蒙古東戈壁省南進,經二連、蘇尼特右旗之蘇、蒙軍騎兵、機械化集群之一路攻向張傢口方向,日本駐蒙軍司令官根本博中將,使用瞭很多辦法,延宕投降時間。
原在張傢口地區佈防的日軍渡邊渡少將之獨立混成第2旅團,轄獨立步兵第1、第2、第3、第4、第5大隊,一個炮兵隊,和坦克第3師團坦克第14聯隊起山立春大尉的第1坦克中隊之1個小隊,擔任警戒。當蘇軍進攻時,由江蘇太倉北調的內田銀之助中將第118師團,於8月15日,到達張傢口以南地區。此時原來位於承德地區並屬關東軍的後藤俊藏少將之獨立混成第134旅團亦歸華北方面軍指揮。當岡村接到其大本營8月18日的停戰命令後,即於19日13時30分向下村定發去電報。電文如下:
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當蘇軍向承德地區及蒙疆方面突進時,要停止戰鬥行動,進行適當的局部地區停戰交涉和交出武器。另外,情況許可時,軍應盡力將官、民預先向津、京地區後撤。
駐張傢口的渡邊渡,接到轉達的8月18日停止戰鬥之命令,於19日即派出軍使至蘇蒙方面,在交涉中日軍一再延宕時間,企圖利用機會撤退在張傢口附近之日本僑民和運走各項物資,以致在第三和第五回交涉時,蘇軍將日本軍使扣留,並繼續向張傢口附近進攻。
此時敵駐蒙軍司令官根本博中將,根據這一情況,提出擬進行一戰,以作“自衛”的意見。但岡村寧次未予同意,並於8月20日13時向華北方面軍下村定、駐蒙軍根本博發去制止電報。電文如下:
對蒙疆方面蘇軍之不法行為及貴軍苦衷,餘已全察,然為體現聖意遵奉大命,應忍受最大之難堪。本職基於大命忍吞血淚,望按“總作命第12號”之內容,用所有手段迅速從我方停止戰鬥,嚴命部隊迅速實施局部地區之停戰交涉和交出武器。
另外,需迅速令所屬基層單位,以皇國將來之興隆為念,切戒輕舉妄動,須隱忍自重,忍受不能忍之屈辱。
自詔書頒發以後,餘已接到進入敵軍勢力下之帝國軍人、軍屬,不認為是俘虜之大命。
岡村給華北方面軍和駐蒙軍之電報發出以後,20日下午蘇蒙軍已突進至長城內之膳房堡(萬全縣北),攻擊在該地區設防之日軍。
其實八路軍平北軍分區詹大南司令員和段蘇權政委所率之第10團、第40團、教導大隊,已在8月20日6時,從清水河以東,對張傢口的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一部發動進攻。李榮順團長、吳迪政委之第10團;楊森團長、劉國輔政委之第40團並肩由西向東進攻。在外圍第6團、第20團和騎兵部隊的配合下,終於在8月23日攻占瞭張傢口。繳獲瞭大量的軍用品並俘虜瞭偽蒙疆自治政府副主席於品卿。
已被任命為日本新政府陸軍大臣的下村定大將,根據張傢口地區的復雜情況,在他回國前的8月21日,給他尚未到職的後任根本博中將,發去這樣的電令:
貴軍苦衷,餘已深深諒察,根據派遣軍“總參一電第17號”及其它指示,在任何場合,希望嚴格避免戰鬥行動。
8月20日11時30分,蘇軍對根本博派出的軍使提出限令:15時30分之前,陣地守備部隊、17時之前在張傢口的部隊均解除武裝。但根本博想延宕時間,準備撤走在張傢口約4萬日本僑民及部分財物,為此他準備冒險出擊,夜間,發出繼續作戰的兩份請示電報。電文如下:
(一)
至少須兩至三天,如情況允許,爭取有一周時間為目的,與其繼續進行交涉。如對方不答應所提要求,為瞭獲得最小限度的時間。準備將指揮下的總兵力,斷然集結於外長城一線要域,決心以最後一戰,阻止敵軍前進。
(二)
大東亞省的指示,和本職正好相反,由於僑民的撤退已經延遲。故目前在張傢口尚有兩萬多日本人。外蒙的蘇軍與延安一脈相通,已先於重慶軍集結於張傢口並確立瞭立足點且實行其恐怖政策。關於撤退,重慶方面的傅作義提出接收張傢口,保護日本人的生命財產。但如我方將武器、裝備交與延安軍或蘇蒙軍,傅則不履行上述保證。本職有答應傅作義及斷然阻止八路軍、蘇蒙軍侵入之決心,如該決心與國傢之大政、方針相反,望立刻撤去本人之職務。至急,等待指示。
收到以上兩份電報故中國派遣軍、華北方面軍。都認為投降交出武器,大本營已有明令。至於根本博對大東亞省(殖民部)的指摘,認為在撤退僑民方面,他作為駐蒙軍司令官,沒有盡到“保民”之職一事面感到不滿,且最後竟想以孤註一擲的冒險做法,去對八路軍、蘇蒙軍作戰,當然不能同意。岡村回復的電文極其簡單,即“餘之決心,與20日相同”。而華北方面軍參謀長高橋坦少將(此時下村定已回國擔任陸軍大臣,根本博尚未到任),也給張傢口的根本博發去電報,要其停止戰鬥行動,內容為:
從戰局上看,即使付出多大的犧牲,亦應即時發出與蘇軍停戰之命令。不論從總軍命令及關東軍之停戰實況來看,本處置實屬絕對必要。
因岡村寧次和高橋坦的催促,根本博放棄瞭冒險的念頭,於8月21日2時20分,將停戰交涉與撤僑之措施,作瞭如下之報告:
(一)蘇軍之攻勢,依然繼續,我方排除萬難,正在進行停戰交涉。
(二)軍利用交涉期間,20日中午將僑民以徒步、汽車、火車撤向北京地區。並派出所要之掩護部隊。
(三)當確認僑民撤退完畢時,軍於明21日中午,向京津地區後撤。
蘇、蒙軍之所以將部分機械化及騎兵部隊尚留在張傢口城外,而未繼續進攻,是由於它的作戰分界線為長城。此時沿這一方向進攻的蘇、蒙騎兵機械化集群主力,已沿長城外開向承德和山海關地區。
日軍駐山海關地區的是旅團一級的特別警備隊,該部向華北方面軍報告情況和請示時,曾提及8月31日蘇聯紅軍與部分八路軍到達山海關後,為收繳日軍的武器而發生瞭戰鬥,結果日軍發生瞭不小的傷亡,駐山海關的日本領事亦被監禁等等。敵華北方面軍對此在給特別警備隊的指示中,還提出瞭這樣一些權謀方面的內容:
(一)對企圖向山海關方面前進的蘇蒙軍,無論在何種場合,嚴命不許惹起戰鬥。
(二)為此,要依據交涉要領,使其放棄進攻計劃。
(三)當交涉未成可能惹起戰鬥時,應立即報告,在未得到答復時,即可應酬蘇方,說明“等待回復”,而利用這段時間掩護僑民中的老、幼、婦女,向後方的適當地點撤離。在上述場合下,應和蘇蒙軍約定,不至山海關以西。
(四)進行預備交涉時,應派參謀前往。
(七)關於日軍俘虜的名稱
日軍大本營在其8月18日的命令中,曾提及放下武器後的日本軍人不算俘虜,這隻是其本國的看法,對戰勝國來說,當然不會這樣認為。
日本方面,有相當一部分原軍政人員,對日本戰敗而被迫無條件投降感到恥辱。他們在不少文書中則回避“投降”這一名詞(投降,日文為降伏),而用“終戰”一詞代替。日本方面認為,波茨坦宣言中之第9條,即:“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傢鄉,使其有和平及生產生活之機會。”這一條,盟國即未提出日本軍人解除武裝後為俘虜,且蔣介石將軍的國民政府則稱被繳械後的日軍為“徒手官兵”。再就是日本軍隊在教育中,規定在任何情況下,決不允許做俘虜,如果被俘而放回將被處刑,回到傢鄉則會遭鄰裡之冷遇,尋找職業亦相當困難,所以有這種情況的人。往往是遷居和改換姓名。
在投降過程中,許多日本軍人反對政府投降,要求決一死戰。駐東京近衛第1師團激進的青年軍人殺死其師團長森赳,闖入皇官要銷毀裕仁的廣播投降錄音帶;駐神奈川縣厚木機場海空軍第30航空隊司令小園安名大佐,為反對天皇所宣佈的投降,而繼續駕駛飛機去攻擊美國的軍艦;駐通化的第125師團參謀長藤田實彥大佐和部分人員,準備在我國遼東通化等地開展山地遊擊戰(被我國第4野戰軍捕獲並予以槍決)。但拒絕投降的人,終屬少數。
十二 東寧、虎頭築壘地域之戰鬥
(1945年8月)
按關東軍1945年7月5日的防禦作戰計劃規定,“有些地區要戰鬥至最後,並與陣地共存亡”。但關東軍怎麼也沒有想到,在蘇軍鐵錘的打擊下,僅作戰數天,部隊卻被打得七零八落而失去控制,最後竟被迫投降。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廣播瞭投降詔書及其大本營16日下達瞭停止作戰的命令之後,不少日軍已經投降。有些部隊因失去瞭聯系,如東寧邊境築壘地域的第一國境守備隊,駐烏蘇裡江邊虎頭的第15國境守備隊(亦稱邊境築壘地域,原為第4國境守備隊)等,仍然誓死抵抗。
(一)東寧築壘地域之分佈與作戰經過
東寧築壘地域和海拉爾,是關東軍在我國東北邊境建造14處築壘地域中的最大兩處,始建於1935年。該築壘地域共分第1、2、3、4地區。各地區的隊長,均由大佐級軍官擔任。這些建在邊境上的築壘地域(除海拉爾與阿爾山口),主要是用以掩護與支援關東軍的大部隊,從這些要地出擊,進攻蘇聯。因此,各築壘地域,在建造上均大致有可容納約一個旅團部隊的地下堅固工程與多處炮兵陣地。地下工程的側墻厚度,一般為1.5米,頂部為3米的混凝土澆鑄而成。各築壘地域均部署瞭相當數量的大口徑火炮,炮兵有的達6至8個中隊。
東寧築壘地域位於東寧縣城以東三岔子的大烏蛇河西岸地帶,而向對岸的蘇方國境和包勒塔夫卡鎮。陣地的分佈是:在三岔子以南為第1、2、3守備地區;在三岔子以北的郭亮船口、轉角樓高地為第4守備地區。第4守備地區山地較高,可以看到大烏蛇河匯入綏分河的入口處,還可以看到流向以東的蘇聯境內的沿岸公路、市鎮等。
該築壘地域的正面約20公裡,縱深約8至10公裡。從1935年開始動工。1944年10月,第一地區隊長大澤侃次郎大佐,率部隊在守備地區內,用3個月的時間,擴建瞭長約130米、3個出口的地下巖石坑道,其它守備地區也進行瞭擴建和增補。其第1守備地區為興隆屯,第2守備地區為狼洞溝,第3守備地區為泡子沿,第4守備地區為郭亮船口。每個守備地區,都有地下通道的核心工程、外圍用鋼筋水泥建成的守備陣地和多層鐵絲網。在東寧城附近以北河沿及三岔子附近的八傢子,各建成瞭一處飛機場。4個守備地區各儲存瞭所編人員半年的糧食、足夠的武器、彈藥和淡水。
4個守備地區的兵力,原來是14個步兵中隊,8個炮兵中隊,3個工兵中隊;有山、野炮14門,10點5公分口徑榴彈炮裡6門,中迫擊炮22門,15公分口徑加農炮4門,高射炮22門。後來幾經向外抽調部隊及裝備,僅剩原部隊人數和裝備的一半。當情況緊張時,第3軍於7月28日決定留鬼武五一少將的獨立混成第132旅團之獨立步兵第783大隊於第1守備地區;獨立步兵第786大隊於第4守備地區,而將旅團後調。
8月9日蘇軍開始進攻。該築壘地域之部隊,憑藉工事與炮兵的火力進行抵抗。因第4守備地區直接控制著三岔子至東寧縣城的這段平地公路,所以首先遭到蘇軍的攻擊。8月10日,該守備地區在蘇軍空中和地面濃密炮火的攻擊下被突破。由於日軍在外部沒有機動防禦兵力,與陣地固守部隊相配合,因而蘇軍得以從容地向日軍地下工程的通風孔、排煙孔灌入大量汽油,點火燃燒,並向各出入口投放瞭大量的炸藥。結果第4守備地區的獨立步兵第786大隊和東寧重炮兵聯隊的第6中隊(30公分口徑榴彈炮兩門),至8月16日,除逃出約30名之外,其它近1000餘人,有的戰死,有的死於地下坑道被灌進汽油燃燒的一氧化碳中毒。
在三岔子以南興隆屯第1守備地區,日軍憑藉著地下工事進行頑抗,蘇軍主要以炮兵集中攻擊,有時一天竟發射3000發炮彈。日軍陣地處處是硝煙戰火,有不少人長時間呼吸濃煙出現中毒,頭昏目眩不思飲食,有的則須進行急救。
由於日軍依托地下工事進行持久抵抗,使蘇軍步兵不易接近,這樣一直持續瞭18天。8月26日,敵第3軍後勤參謀河野貞夫中佐,奉命至東寧第1國境守備隊,向獨立步兵第783大隊長齋藤俊治大尉,傳達瞭停止戰鬥向蘇軍交出武器的命令後,抵抗才算結束。
第1守備地區,蘇軍一直未能攻占。在18天的作戰中,日軍僅戰死約150人。
(二)虎頭地區之敵的最後抵抗
虎頭築壘地域的第15國境守備隊,在8月9日晨的大雨中突然遭到蘇軍炮兵群的攻擊,使其與第5軍失去聯系。此時,大批蘇軍由虎頭附近通過,向密山攻擊前進,以一部對虎頭的日軍進行圍攻。
由雞西市向東經密山、虎林而達烏蘇裡江邊虎頭鎮的日本軍用鐵道,於1936年10月建成。在鐵道終點以北的虎頭築壘地域於1938年春完工。該築壘地域除瞭擔任掩護關東軍部隊經此地攻入蘇聯以外,尚有封鎖、破壞以東約8公裡的蘇方鐵路、公路、伊曼河鐵路大橋及伊曼市的任務。由於任務的需要,在虎頭陣地上配有若幹破壞性較強的大口徑、長射程火炮,還有裝載在火車上的列車炮。在虎頭以西的鐵路北側,建成瞭一處飛機場。
據日軍戰史所載,從1933年開始,蘇軍即在伊曼市周圍,構築野戰陣地,中間曾有一度停頓,但在1939年之後,即在伊曼附近各高地(低處亦屬大范圍之積水濕地)構築永久性之軍事工程,能目視到的堡壘即達15座。
關東軍在1938年建成的虎頭築壘地域與烏蘇裡江相隔的蘇軍的伊曼陣地對峙,同年3月,日軍派原在華北任109師團參謀長倉茂周藏少將為該地區的第4國境守備隊司令。同時。將該築壘地域劃分為第1、第2、第3守備地區。每守備地區駐4個步兵中隊、炮兵1隊,另由守備隊直轄炮兵兩個中隊、工兵3個中隊。敵還在該陣地上配備瞭以下火炮:
30公分口徑榴彈炮 2門
24公分口徑榴彈炮 2門
15公分口徑加農炮 6門
10.5公分口徑榴彈炮 8門
“九○式”野炮 6門
“三八式”野炮 2門
山炮 17門
“九二式”步兵炮 16門
中迫擊炮 8門
高射炮 18門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進攻蘇聯。日本根據這一有利情況,其大本營於6月26日令關東軍進行對蘇作戰準備(對外稱關東軍特別演習)。日本從國內運送兩門大型火炮至虎頭陣地。即24公分口徑加農列車炮1門,40公分口徑榴彈炮1門。
24公分口徑的加農炮,是日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法國史奈德(SCHNERDER)兵工廠購進。原安裝於日本東京灣東岸千葉縣的富津海岸要塞。該炮炮身長12.8米,炮身重35噸,射程可達50公裡又120米。以後將該炮安裝在一節特制的承重列車上。隱秘地停放在虎頭以西的水克車站。40公分口徑的榴彈炮,是日本在1920年以後生產的艦炮,安裝於虎頭陣地內。
後來由於局勢對日本逐漸不利,虎頭築壘地域所駐的部隊及裝備外調。1945年4月,擔任虎頭國境守備隊司令二年多的秋草俊少將,以精通俄語而被調任為關東軍情報部長,守備隊長則由西脅武大佐繼任。
此時的虎頭國境守備隊,僅有4個步兵中隊,兩個重炮兵中隊、1個步兵炮中隊、1個速射炮中隊、1個工兵隊和1個虎頭陸軍醫院。整個部隊約1400人。裝備的主要火炮為15公分口徑加農炮6門,30公分、24公分口徑的榴彈炮各2門以及40公分口徑的榴彈炮和1門列車炮。該守備隊的任務是由往日的掩護進攻,轉為防守。
8月9日晨,蘇軍對虎頭陣地發動進攻時,西脅武正在第5軍開會,由炮兵隊長大木正上尉指揮。第15國境隊,依托工事進行抵抗。炮兵則按預先測量好的數據,對當面之蘇方鐵路、公路、橋梁及伊曼市進行瞭炮擊。伊曼鐵橋被炸壞。
8月10日虎頭地區天氣轉晴。蘇軍在轟炸部隊的配合下,以炮兵、坦克、步兵發動猛烈攻擊,一些日軍的炮陣地連同火炮被擊毀,人員亦有較大的傷亡,但仍依托陣地進行堅守。凡是蘇軍占領的山頭與高地,都利用山頂的通氣孔,向日軍地下坑道內澆灌汽油放火燃燒,並從垂直觀察塔口,向地下坑道投放炸藥。在坑道深處的日軍和從虎頭鎮躲進坑道的日本僑民,不少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而利用坑道口抵抗的日軍,經數日戰鬥後傷亡更大。有些火炮,雖然未被摧毀,但無人使用。
8月15日,日本已宣佈投降,但虎頭之敵已與上級失去聯系,仍繼續抵抗。8月17日,蘇軍派虎頭鎮上的日籍工作人員川久保、香川等5人,舉著白旗到日軍陣地通告,宣佈投降,應停止抵抗,交出武器。但這些尚剩的日軍指揮者根本不信,且揚言日本軍遵照命令,死守陣地。此時一名日軍中尉,用紅鉛筆在蘇方的通告文書上劃瞭一個“X”字,並以軍刀劈死一名前來勸降的人。
勸降未成,蘇軍即按預定計劃,繼續以炮兵、坦克兵、航空兵對其進行攻擊、轟炸。8月19日,則以火箭炮對日軍尚殘存的陣地作遮天蓋地的射擊。陣地上處處是燃燒的烈火。陣地上的日軍,基本被消滅。但有約150名日僑,躲入虎頭主陣地後方約6公裡之平頂山陣地附近,並未遭到致命的攻擊。
至8月20日戰鬥已經結束,尚剩的日軍,有的躲在工事陰暗處,有的躺在戰死者的屍體旁裝死。他們掏出戰死者口袋中的幹糧充饑,利用蘇軍打掃戰場時的疏忽,於夜間逃入陣地附近的林區,然後集合起來,從沼澤地向西經姚英屯附近後撤,在途中知已投降,乃向蘇軍交出武器。
十三 關東軍的投降
(1945年8月)
8月14日下午,後移到通化的關東軍司令部,接到留守在長春的偵察參謀野原博起中佐之電話,大意是:明15日中午,將有重要廣播,請總司令官以下人員回長春收聽。
山田乙三、秦彥三郎、副參謀長松村知勝、作戰班長草地貞吾、參謀瀨島龍三等,乘飛機於當晚到達長春,在與大本營通話中,知明天將由天皇廣播重大事項,要關東軍通知所屬各部隊、機關,組織收聽。
(一)投降須經參謀同意
8月15日中午,關東軍機關人員收聽瞭裕仁天皇的廣播。23時,接到大本營大陸命第1381號停止戰鬥的命令。但山田乙三和秦彥三郎都很清楚,執行這樣重大問題的命令,不能簡單從事,首先須與關東軍司令部的參謀人員進行研究。因此時前方各部隊還正在與蘇軍進行著大規模的作戰。
日本自明治維新於1868年10月17日,按兵庫縣知事伊藤博文的上奏,成立以勤王而平息國內諸藩有功的部隊為骨幹,建立起日本正式陸軍以來,其軍隊中之地方及政治派系一直未斷。這些軍人有的組織“國策研究會”、“雙葉會”、“一夕會”、“櫻會”等等的政治團體,而日本海軍中則有“水交社”、“拔刀隊”等的政治組織。這些組織的成員都為極端國傢主義分子,他們高唱國傢至上,鼓吹向外擴張,對某些要人如首相、大臣、將軍、學者、財界及社會團體等,如果與其政治主張不符,他們出於政治上的激情,有時以個人,有時以集體,不惜動用武力而鏟除對方,其中規模較大的是1936年的2月26日,駐東京的第1師團之第1、第3步兵聯隊,野戰重炮兵第7聯隊,以及近衛師團中的部分青年軍官,他們對日本社會貧富的兩極分化,對政黨政府的貪污、枉法和阻止軍人的軍事獨裁而不滿,他們經相互通聯竟出動瞭約1500人的部隊,襲擊與占領瞭總理大臣、內大臣的官邸,擊斃擊傷瞭數名政府閣員及陸軍之將軍。由於日本軍隊中有這些特殊情況,加之由於軍事技術裝備的不斷改進和戰術上的演變,使參謀機關及參謀人員握有相當的實權。因此在軍內的諸多重大問題,通常須先與參謀人員進行研究,以求統一。這點,關東軍也不例外。
8月16日2時,關東軍司令部在辦公大樓的三樓中間作戰室,召集參謀人員開會,研究如何執行裕仁的廣播詔書和大本營停止戰鬥的命令。會議由關東軍總參謀長秦彥三郎主持,到會的有作戰參謀9人,情報參謀5人,政務參謀2人,以及作戰主任和報導部長。當秦彥三郎說明開會的本意後,爭論隨之開始,有些人情緒激動殺氣騰騰。會上有3種主張,一種是主張堅決打下去,就象目前東、西兩正面的部隊那樣,與蘇軍血戰到底,為大日本帝國而拼到最後1人。第二種主張是繼續作戰,在有利的形勢下與蘇軍停戰。第三種主張是遵照天皇的命令,立即停止戰爭。但贊成堅決打下去的人,幾乎占絕對的多數。
此時山田乙三、秦彥三郎一直在靜聽,當爭論的高潮過後,秦彥三郎開始講話,他認為,作為軍人必須服從天皇的命令,如果大傢要堅決打下去,那麼請先砍下他的頭再去打。
秦說瞭這些話以後,會場先是肅靜瞭一會,然後即有人開始嗚咽、哭泣,接著司令官山田乙三講話,大意為:盡知各位對帝國之衷情,然而停戰的聖旨已下,關東軍一定按照命令,完成終戰之各項事務。
就這樣,關東軍才統一瞭向蘇軍投降的看法。不過對裕仁天皇的廣播詔書,在關東軍的部隊中,還有不少人持懷疑態度,認為那又是美、英、中、蘇等國的陰謀活動。
(二)關東軍之投降命令
關東軍於8月16日18時,收到大本營第1382號電令後,於22時向其所屬部隊下達瞭“關作命甲第106號”停戰命令,即:
(一)帝國已決定對美、英、蘇聯、中國停止戰爭。
(二)關東軍盡一切辦法,以達成停戰。
(三)各方面軍、軍,以及直轄部隊,及時中止戰鬥行動,在停戰交涉期間,隻有在遭到蘇軍攻擊的情況下,才可進行自衛之戰鬥行動。
(四)以下數點務望特別註意:
1.各部隊之宿舍、給養等,應在適宜之地區集結,為以後之行動作準備。
2.以後之放火、破壞等,必須嚴格禁止。
3.須盡力保護日僑。
4.要掌握各分散之部隊,且將本命令之宗旨予以傳達。
5.各兵團、部隊,應適時與當面蘇軍進行停戰交涉,交出武器,讓出陣地。
6.各兵團、部隊,停止戰鬥行動之順序、時日,應即速報告。
(三)裕仁天皇之特使與我國高懸在東北之國旗
為使停戰詔書得以順利貫徹,對關東軍、中國派遣軍、南方軍司令官及方面軍、軍司令官們進行安撫、慰問,日本皇室特於8月17日派出3名親王,到三個方向具體傳達裕仁的旨意。竹田宮陸軍中佐恒德王到長春;朝香宮鳩彥王陸軍大將到南京;閑院宮春仁王陸軍大佐到西貢。
恒德王中佐於17日傍晚到達長春大房身機場。19時在關東軍司令部向山田乙三以下官佐具體傳達瞭裕仁的旨意。第二天他準備去臨江,向偽滿皇帝溥儀轉達裕仁的慰問,並去敦化向第1方面軍的喜多誠一等傳達聖旨時,原來與恒德王一起任關東軍參謀、現任關東軍作戰班長的草地貞合大佐,特地提醒他:蘇軍在東部的地面部隊,已到達延吉、鏡泊湖一帶,其空軍活動相當頻繁。自8月15日宣佈投降以後,長春和東北的整個城市與鄉村的中國人,都已高懸起中國國旗,不少地區積壓瞭多年憤怒的中國人,已舉著這面旗子開始行動。部分原滿洲國之軍警人員,已開始反戈。因此他勸竹田宮從安全上考慮,應想盡一切辦法,急速離開東北戰地。
接受草地貞吾勸告的竹田宮,於18日上午回國時途經沈陽,向第3方面軍的後宮淳及官佐們傳達瞭裕仁的停戰旨意後飛向朝鮮。
竹田宮的座機由沈陽飛往漢城時,由第101教育飛行團第26教育飛行隊教官鐮田正邦大尉,後藤宰久、福田滋、西谷真六中尉駕駛4架戰鬥機護航。當8月19日這4架飛機由漢城返回沈陽,準備在北陵機場降落時,發現機場上已停有不少蘇軍飛機。這4架敵機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最後在較低的高度上,一起作瞭自殺性的“下滑倒轉”,全部撞炸在北陵機場跑道頭上。
(四)偽滿皇帝被捕
日軍投降後,對偽滿洲國政府和皇帝溥儀,關東軍和其國內交涉,陸軍省及參謀總長同意在溥儀履行宣佈退位的手續後,可以去日本的京都市居住。
8月18日下午,溥儀在宮廷列車內舉行集會,宣佈退位。原擬19日由通化飛往平壤,後改換可乘座15人的MC-20型運輸機直飛京都。以後又改變計劃由沈陽換大型客機飛往日本。當溥儀所乘的飛機到達北陵機場之前,蘇軍的部隊已占領瞭機場。在解除機場日軍武裝的同時,捕獲瞭剛降落的溥儀、隨從及關東軍副總參謀長(專管偽滿皇宮事務)吉岡安直中將等人。他們被押上蘇軍運輸機,在鄭傢屯機場降落。當晚,這架飛機直飛後貝加爾方面軍駐地的赤塔。溥儀被送往蘇聯看管。
(五)遠東蘇軍總司令對關東軍投降之規定
8月15日中午,關東軍機關人員聽瞭裕仁關於停戰的廣播後,副總參謀長松村知勝即去東京,具體研究向蘇軍交出武器與陣地等有關問題。17日松村知勝回到長春。18日召開瞭有軍及各主要部隊的參謀長會議,傳達瞭有關命令與研究交出武器等具體步驟。會議最後由山田乙三作瞭訓示。
經與蘇軍的聯系,懂得俄語的關東軍總參謀長秦彥三郎與參謀瀨島龍二、野原博起、大前正奛三中佐,於8月19日乘飛機至綏芬河車站東北約50公裡的紮裡科沃蘇軍遠東第1方面軍司令部。下午遠東蘇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後貝加爾方面軍司令員馬林諾夫斯基元帥、遠東第1方面軍司令員麥列茨科夫元帥、遠東空軍司令諾維科夫元帥、太平洋艦隊司令尤馬舍夫上將與秦彥三郎進行瞭洽淡。其中秦彥三郎一再懇求蘇方在他們投降交出武器後,能尊重日本軍人的名譽,保護日本的僑民。蘇軍元帥和將軍們對日方代表之請求表示理解,根據蘇聯政府的對日政策,即在當日對秦彥三郎作瞭以下較寬容之規定:
(一)武裝解除後,向蘇軍交出市政等一切權力。
(二)除局部供應外,軍隊、軍需品不得進行大規模之移動。
(三)日軍解除武裝後,允許仍佩戴軍銜、攜帶軍刀,將軍之副官、軍官之勤務兵,維持原狀不變。
(四)在東北各要地,蘇軍尚未進駐時由日軍擔任警備,蘇軍到達後由日軍自己解除武裝和交出武器。
(五)關東軍總司令部,在其所屬部隊全部交出武器後解散,其間所需之通訊、車輛、聯絡飛機等,由蘇軍提供。
(六)武裝解除後,日本軍隊之給養,由其自己解決。關於糧食運輸之車輛使用、給養標準,仍按現在不變。
(七)其它。
(六)關東軍在各地投降之經過
由於蘇軍以多路、猛烈、快速向關東軍發動進攻,使敵在東部圖們、牡丹江市一線之第1方面軍遭到瞭相當大的損失,部隊處於極度混亂狀態。在西部烏蘭浩特、通遼、赤峰、錦州的第1方面軍部隊,因後宮淳事先已主動將部隊撤至長春、四平、沈陽鐵路以西一線附近地區,而方面軍指揮機關又一直掌握著部隊的動態,所以主力並未與蘇軍交戰,損失較小。
關東軍的部隊,除分散、失去聯系的單位之外,其它均在現作戰地停止和交出瞭武器。
蘇軍是按各方面軍的作戰地域進行受降。長大鐵路沿線及以西地區由後貝加爾方面軍受降。以東、以北地區由遠東方面軍負責。
1.長春地區第30軍之投降
8月19日,蘇軍後貝加爾方面軍司令部作戰處長阿爾捷緬科上校,以軍使身分率領部分空運部隊乘機,在長春機場降落,來到關東軍司令部,要日軍立即交出武器。山田乙三企圖延宕時間,但蘇軍的裝甲部隊已接近長春,轟炸機在長春附近盤旋。山田乙三不得不在19日下午,令在長春地區的日軍全部交出武器。
駐於長春地區的日軍,是飯田祥二郎第30軍末光元廣中將的第148師團。第30軍軍部在公主嶺。8月18日,148師團為防止偽滿部隊的不穩,曾與偽滿皇室的禁衛團發生沖突,解除瞭該團的武裝。這一事件的發生,使長春市內的人心更加浮動。
19日下午,148師團按照山田乙三的命令,其在長春南郊的部隊放下瞭武器。駐於長春以南范傢屯車站附近的第231聯隊,開始同從西線推進過來的蘇軍裝甲部隊作瞭抵抗,被打死、打傷10餘人後停止瞭戰鬥,被蘇軍強行解除瞭武裝。
2.沈陽地區第3方面軍之投降
8月15日,後宮淳收聽瞭裕仁天皇關於投降詔書的廣播後,知日本的大勢已去。但他為瞭減少部隊的被俘人數和解決部分日本傢庭,缺乏男青年的困難,於8月17日請示瞭關東軍並取得同意,將在沈陽、遼陽、撫順、鞍山、本溪、安東、四平、長春等處就地征集尚未補充到各部隊的新兵,遣散百分之十,令其回傢。乘機還放走瞭相當一部分在營的軍人。蘇軍在受降中發現瞭這一情況,曾經組織人員到社會上查找,一度引起社會上的混亂。
8月19日下午,蘇軍後貝加爾方面軍司令部政治主任普裡圖拉少將,到達瞭沈陽日軍第3方面軍司令部,指示後宮淳立即命令部隊交出武器。在沈陽附近中山惇中將的第136師團,當晚放下瞭武器。在遼陽的第372聯隊,以及在太子河北小煙臺的挺進隊與其它師團,交出武器的時間較晚。
20日,後宮淳大將等以下17名將官,以戰俘身分被蘇聯後貝加爾方面軍,用飛機送往赤塔附近之收容所。
3.東部敦化、延吉、牡丹江地區第1方面軍之投降
敵第1方面軍所屬軍和大部師團,在8月15日,都以收訊機,收聽瞭裕仁的投降詔書。但在一線作戰的師團,隱匿瞭這一消息,未向聯隊以下部隊傳達。
這個方面軍在作戰中,部隊極為混亂,損失最為嚴重。在延吉的第3軍,損失戰鬥力為1/3,其中第128師團損失達一半;在牡丹江市的第5軍損失戰鬥力為50%;在佳木斯的第134師團,損失達1/3。
8月18日,蘇軍遠東第1方面軍第25集團軍的1個師,沿著圖們、延吉、明月溝的鐵路兩側,進至敵第1方面軍司令部所在地的敦化。敵第1方面軍參謀長櫻井鐐三在當日到契斯季亞科夫上將的第25集團軍司令部洽淡。19日正午,在敦化的139師團及第1方面軍,凡能接到通知的,全部交出瞭武器。按照蘇軍的規定,允許投降後的日本軍官佩戴軍銜和軍刀,允許日俘營區的哨兵攜帶槍支與刺刀,允許用電話與下屬聯系。如動用各倉庫的服裝、糧食、軍需物資,必須得到批準。
當有關手續辦妥之後,原關東軍第1方面軍司令官喜多誠一大將及該方面軍將官的一半,與副官、勤務兵一起作為俘虜,於8月23日乘坐蘇軍的飛機,飛往伯力。送入戰俘收容所。
4.北部孫吳、黑河、海拉爾地區之投降
上村幹男的第4軍,根據關東軍8月10日的命令。於8月11日向哈爾濱移動。13日制定出防守哈爾濱的作戰計劃。
第4軍還在8月12日協助哈爾濱以南的平房細菌武器工廠,消毀瞭一切生產設備與產品,並派人護送日本細菌學傢石井四郎軍醫中將及其機關撤離哈爾濱。
關東軍原曾考慮將在長春的第30軍移到梅河口地區,擔任警備和持久作戰,但因第3方面軍在8月10日對30軍、44軍已下達瞭新的任務。經研究決定,8月15日晨調哈爾濱的第4軍及149師團到梅河口,調博克圖的第119師團到齊齊哈爾。但因15日中午廣播瞭停戰詔書,這些部隊的調動於8月16日取消。進到哈爾濱的第4軍,曾準備當蘇軍從北面進攻哈爾濱時,將松花江大鐵橋炸毀。
在孫吳的第123師團,戰鬥至8月16日,部隊受到瞭不小的損失,戰死約500人。根據指示,師團長北澤貞治郎中將派出代表與蘇軍取得瞭聯系,17日全師團交出瞭武器。他是關東軍中最早解除武裝的1個師團。
在黑河西崗子固守的獨立混成第135旅團,8月11日以後,即與123師團失去聯系,一直依托地下工事進行抵抗,至8月20日戰死約300人。當天北澤貞治郎派出的人員與該旅團取得瞭聯系,21日這個旅團尚剩約1600人向蘇軍作瞭投降。
位於海拉爾的獨立混成第80旅團,從8月13日以後,即遭到優勢蘇軍的包圍,陷於孤立苦戰。8月18日,其旅團長野村登龜江,與蘇軍取得聯系後,部隊在當天全部離開北山的地下永久性坑道,向蘇軍投降。
5.關東軍直轄部隊在通化地區之投降
關東軍直轄的第125師團,原為駐齊齊哈爾第3方面軍之直轄部隊,後來調至梅河口與通化地區,擔負構築該地區長期堅守之防禦工事任務,從8月11日起,歸關東軍直轄。
8月15日廣播瞭投降詔書後,該師團參謀長藤田實彥大佐反對投降,夥同部分人員並隱匿瞭若幹武器,準備依托山區進行就地堅持遊擊戰爭。8月17日,他與部分人員攜帶瞭武器,脫離師團,隱伏於附近山區。1946年春,他糾合瞭一些尚未回國的日僑,制造瞭反對共產黨的通化暴動事件,結果被第4野戰軍之一部,將有關案犯全部擒獲,藤田實彥等均被處決。這個師團在投降時,由其師團長今利龍雄率領,於8月24日至26日向蘇軍投降。
(七)煙消雲散之關東軍軍歌
至8月下旬,蘇軍已經全部接受瞭關東軍的投降,9月5日下午關東軍總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總參謀長秦彥三郎中將等,亦被蘇軍以飛機由長春飛至哈爾濱,於第二天即9月6日從哈爾濱飛抵伯力,進入俘虜收容所。從此,原關東軍60餘萬之部隊,以及指揮這支部隊和控制偽滿洲國各級機構的148名將軍,先後被押入蘇聯境內歐亞各地之戰俘收容所與勞動大隊。
其中有部分被俘人員,直至1946年的夏季才去蘇聯,因蘇軍進入東北之部隊,根據其政府在1946年1月21日提出的:凡日本在東北用於軍事目的之產業及設施,均為蘇軍之戰利品。由於這些戰利品特多,因而除蘇軍自己外,還動用瞭大批日俘予以拆卸、裝運。不過,從整體上來說,於1919年4月12日以我國山海關以東地區命名而成立之日本關東軍,至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的8月15日已經最後解體,而代表著侵略者聲音的那首“關東軍軍歌”,隨之也就煙消雲散,消聲匿跡,其歌詞為:
朝霞之下任遙望
起伏無邊幾山河
吾人精銳軍威壯
盟邦眾庶永康寧
滿載光榮啊!關東軍
(八)投降後在東北地區之日僑狀況
根據日方統計,其流入我國東北之日僑總數約為100萬人。日本進入朝鮮及我國之日僑,與其它國傢僑民服從所在國政府法令,尊重所在國風俗習慣,從事於對所在國有益之工商、文化活動,以求得自身事業發展的做法不同。這些進入我國東北的日本僑民,他們以其政府及軍隊為後盾,在不少方面進行強制性的工商業和農業開發。“九·一八事變”後,則以日本政府及軍隊之勢力與影響,對我國社會和民眾進行監視和欺壓,成為統制我國東北的細胞。
以農業為主,從日本移民來各地之“開拓團”,他們還是一支準軍事部隊,配有軍馬(平時用於耕作),握有槍枝,他們強占民眾土地進行聚居,並在這些聚居的地方,組成瞭軍事性質之“自警村”。
這些具有日本侵略者官方身分的日本僑民,當日本被迫投降後,憤怒的民眾,隨即對其進行清算,他們立刻就失去瞭職業、財產、房屋,成為無所憑依的逃難群。
我國東北地區的春、秋季節很短,日本投降時已是8月中旬,兩個月後東北已進入寒冷季節,這些倉促逃離住處的日僑,因缺少住處、衣食、藥品和取暖設施,由於凍餒、營養不良、生活不安定而發生瞭大量的流行性斑疹傷寒等疾病,其中死亡較多的是老年人和幼童。在這些逃難群中,有的被迫暫作力工以謀生,有的將子女托送給我國的民傢撫養,有些無依之婦女,特別是邊遠合江地區之日本婦女與就地農民成傢者不少。據日方粗略統計,在1945年冬季中,日僑在我國東北死亡等數字較高的地區有:
(一)佳木斯地區,死亡約2500餘人;約2500名婦女與本地人成傢。
(二)延吉地區,死亡約7000人。其中延吉市日僑約17000人,因流行病而竟死亡瞭約5000人。
(三)齊齊哈爾市,共有日僑約50000人,死亡約3500人,下落不明者約4000人。
(四)哈爾濱市,共有日僑約161000人,死亡約21000人。
(五)長春市,共有日僑約250000人,死亡約為31000人。
(六)吉林市,共有日僑約42000人,死亡約為4000人。
(七)四平市,共有日僑約26000人,死亡約為3500人。
(八)沈陽市,共有日僑約280000人,死亡約為26000人。
(九)安(丹)東市,日僑死亡約為3000人。
日本之侵華部隊,在我國東北的,按與偽滿洲國簽定之條約,其關東軍之任務為進駐和協防,而在我國關內戰場的中國派遣軍之任務為出征。由於任務及環境的不同,故日本政府的陸軍省確定,在偽滿進駐的部隊,其傢屬可以隨軍,而在我國關內擔負出征任務的中國派遣軍之傢屬則不能隨隊。故在東北的日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關東軍之隨軍傢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