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戲劇學院

上海戲劇學院是一所很美麗的知名院校,它既有老上海復古的建築,也有現代化的圖書館。如今在上海戲劇學院華山路校區,不僅留存下端鈞劇場,還有毓琇樓、熊佛西樓等老式建築,它們是藝術的凝結和歷史的見證。你想瞭解20世紀初大學校園的樣貌和其中的故事嗎?這裡是一個好去處↓

熊佛西樓

建築本身:中西合璧 精致優雅

上海戲劇學院華山路校區,走進華山路630號高高的門牌建築,就會看見一幢古樸、沉靜的建築,寬寬的前門回廊,是上晨課的學子們最喜歡的地方,這就是熊佛西樓。它建造於20世紀初,當時是一名外籍建築師設計並建造的一個俱樂部。建築為磚木結構,青紅磚清水外墻,平緩的四坡屋頂,開敞的列柱圍廊和建築基座,典型的近代早期外廊式建築特征。建造時,融合瞭中國建築與西方建築的特點,在細節中體現大氣、精致和優雅,它既不具有中國傳統園林建築小巧玲瓏的性格特征,也不屬於粗獷、張揚、個性十足的建築。它的美學手段不是炫耀、喧鬧的,而是含蓄、寧靜的。

建築修繕:改善功能,保留歷史價值

2000年,由於磚木結構年久失修,上海戲劇學院對其進行修繕。當時,這種早期的假三層磚木結構回廊式風格的建築在上海已經不多見。鑒於此建築風格的歷史價值,及此樓對於學校的歷史意義,學校決定在修繕中除瞭改善使用功能外,還要保留歷史記憶和建築本身具有的藝術審美價值,使之成為學校的地標性建築。

修繕施工時特別註意保護、尊重和延續老工匠的手藝,平圈拱圈門窗洞、磚墩裝飾紋樣、墻轉角的防撞處理均按照當年的手藝恢復,一絲不茍;外廊覓得相似的花磚,改造後最大限度復原瞭原建築的工藝,保持原真效果,更換下來的青石柱座也就地安裝,作為舊建築的遺跡加以保留。

歷史回眸中精神的承繼

最早,這幢樓並不叫熊佛西樓。1945年後,回到上海的“中央電影公司二廠”遷來此地,並將這裡的房舍改裝後用做電影錄音室,而不少缺乏設備的制片公司常來此處借設備做影片的後期制作,一時間,這裡成為上海電影人的匯聚之所,許多著名的上海電影在這裡配音、配樂、錄歌,一直到1955年上海戲劇學院搬遷至此。

時任院長的熊佛西先生從陳毅市長手裡莊重的接過華山路630號的大院後,學校正式更名為上海戲劇學院。當今一批話劇藝術傢、電影演員的藝術之路都是在這裡啟蒙。2001年修繕竣工後,為紀念老校長對校園建設的貢獻,學校決定命名該樓為“熊佛西樓”。

熊佛西雕塑

端鈞劇場

小劇場

建築本身:改建而來的校園中心亮點建築

上海戲劇學院端鈞劇場原叫實驗劇場,又稱“小劇場”。從1956年到1994年期間,是上戲唯一的劇場。1956年由室內體育館改建而成,300座小型實習劇場。外觀貌不驚人,但是正是在這不起眼的空間裡誕生瞭將近200多臺各類精彩劇目。1956年到1994年學校幾乎所有重要的演出、學生畢業公演、實習演出都在這裡誕生。

建築整體為弧形建築,玻璃幕墻,劇場有座位288座,舞臺高7.4米,寬9.3米、深2.8米、吊桿25道,全部采用電動控制。前廳建成一個中心展示區,可舉行各類畫展、設計展。

改建前的端鈞劇場

改建後的端鈞劇場

建築修繕:外形重新設計 內部“脫胎換骨”

2002年劇場翻修,根據地形設計成弧形,面對校園的墻面設計成玻璃幕墻,白天寬敞明亮,晚間璀璨奪目,其一層外廳為展示廳,二層為排練教室。

改建前這裡的電風扇和壁燈是由京劇大師梅蘭芳專門購置贈送給當時劇校的師生的。翻修時,建築裡的燈光、音響設施、空調、消防都進行瞭脫胎換骨的改造,修繕後命名為“端鈞劇場”。

端鈞劇場前朱端鈞先生塑像

端鈞劇場內部展覽這裡曾成功舉辦“中國莎士比亞戲劇節”、“國際小劇場戲劇節”,並接待過眾多世界各地的劇團演出。從這個劇場走出的戲劇藝術工作者、演員、導演、舞美等等數以千計,寄托瞭一代代上戲人的戲劇情懷。

毓琇樓

建築本身:帶有拱形陽臺的西式建築

毓琇樓是上戲校園內一群上世紀20、30年代的老房子中的一幢,有它獨特的魅力和美感。它的前身是一位外國建築師的工作室,有著朝南帶半圓形陽臺的房間是客廳,樓中央是大露天平臺,西側有資料室、儲藏室、小廚房和書房,北面是工作室和餐室。

建築修繕:復原歷史原貌,留住設計美感

毓琇樓歷經幾次小修補,直至2003年才開始整體修復。鑿開表面的水泥地面,露出當年的大理石;小小的樓內每一間都有壁爐,每一個壁爐的樣子、材料、磚面都是不同的,歷年小修小補反而使得這所老式建築美感全失。整體修復時,拆除瞭大平臺吊頂露出瞭美麗的石膏紋飾。

大修以復原老建築的歷史風貌為主。修復瞭室內防潮層,修補雕花壁爐的瓷片,修復已經被石灰浸沒的天花板的石膏線腳和花飾。門窗也按照老樣子予以恢復。拆除瞭曾經被封閉的露臺,挖開被埋入地下的四級臺階,恢復地下防潮層,同時還恢復瞭露臺,搭建瞭玻璃房,留住瞭建築原有的設計美感。

老建築的外立面隻做瞭簡單的清潔,去掉後加的附屬物清洗塵垢即可。老房子的外形、輪廓、色澤、材質、平面的虛實、凹凸、紋飾、圖案乃至環境都經過當年設計師們一番苦心營造,並經過瞭幾十年時間的風雨洗刷,都顯示出復制的獨特美,修剪建築物邊的大樹,栽種、移植新的苗木,使建築與老樹相得益彰。修繕後的小樓被命名為毓琇樓,以此紀念中國文理大師顧毓琇先生。

毓琇樓的彩色玻璃

毓琇樓拱形陽臺

建築周邊打卡點

1、上生·新所

這裡主要由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等3處歷史建築、11棟貫穿新中國成長的工業改造建築共同組成。這片區域包羅瞭景觀建築、公共空間和知名地標,共同形成一個特色文化空間。

地址:長寧區延安西路1262號

交通:公交57、71、76路/軌交3、4號線延安西路站

2、柯靈故居

柯靈故居位於復興西路147號,是一幢西班牙風格的老建築,柯靈先生大量的文學作品也都在此誕生。

開放時間:周三至周六 10:00-16:30(16:00停止進入)

地址:上海市復興西路147號

周邊旅遊線路推薦

上海戲劇學院(華山路校區)→柯靈故居→上生·新所→上海戲劇博物館→衡復風貌館→武康大樓→華山綠地→上海民族樂團→幸福裡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