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離開母體後,開始靠自己的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工作,從母豬體內恒溫無菌環境,到接受各種微生物侵襲以及必需依靠自身來調節體溫等一系列變化,免疫完全依賴初乳而獲得被動免疫,因此抗病能力較弱,很容易感染疾病,在飼養管理不當的情況下,仔豬很容易生病,甚至是死亡,因此,加強初生仔豬飼養管理,搞好初生仔豬的防寒保暖及哺乳初乳是提高仔豬成活率的關鍵。
(一)哺乳仔豬的生理特點
(1)生長發育快,新陳代謝旺盛,仔豬出生後生長發育十分迅速,一般在10日齡時體重是出生重的2倍以上,30日齡大5~6倍,60日齡達14~15倍。
(2)消化器官不成熟不發達,胃腸容積小,消化腺機能不完善,表現在消化腺分泌和消化機能上。初生仔豬胃內僅有凝乳酶,唾液和胃液中蛋白酶很少,胃底腺不發達,不能分泌胃酸,缺乏遊離的鹽酸。胃內少量蛋白酶沒有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質,特別是對植物性蛋白質消化能力差。
(3)腸腺和胰腺發育比較完全,胰蛋白酶、腸淀粉酶和乳糖酶的活性比較高,食物主要在小腸內消化吸收,能利用乳中的營養物質,不能利用植物性飼料中的營養物質。
(4)調節體溫的機能不健全,對冷的應激能力差。當氣溫較低時,仔豬免疫力下降。特別是6日齡以內的仔豬,7~20日齡仔豬體溫調節機能逐漸完善。
(5)免疫機能不完善,初生仔豬沒有先天免疫力,生後前14天靠食入初(母)乳獲得被動免疫,隨著日齡增長,自身合成抗體能力逐漸增加,到4~5周齡,主動免疫起作用。2~4周齡是被動免疫向主動免疫的過渡期,也是感染疾病的危險期。
(二)哺乳仔豬的管理
1、剪牙和斷尾 仔豬出生後,要剪短8個鋒利的上下門齒和犬齒(俗稱獠牙),以減少對母豬乳頭的損傷和爭鬥時對同窩仔豬的傷害。註意不要剪得太短,而且斷面要剪平整。
斷尾的目的是為瞭避免各生長階段的咬尾。在離尾根三厘米處斷尾,並以碘酒消毒。
2、補鐵 鐵是形成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所必須的微量元素,同時又是細胞色素酶類和多種氧化酶的成分。仔豬缺鐵時,血紅蛋白便不能正常形成,會發生營養性貧血。初生仔豬體內鐵的儲存量很少,約為40~50毫克,每天需要約為7~10毫克鐵,母乳中含鐵量很少,仔豬每天從母乳中最多可獲得1毫克鐵。因此,仔豬應在出生3天內補鐵。每頭豬適宜的劑量為200毫克,一般在出生後第一天註射100-150毫克,2周齡時再註射一次。
3、固定乳頭 仔豬有搶占多乳奶頭和固定奶頭的習性。母豬乳房的構造和特性與其他傢畜不同,各個乳房由2~3個乳腺團組成,沒有乳池貯存乳汁,各乳房互不相通,自成一個功能單位。豬乳的分泌除分娩後2~3天是連續的以外,以後則定期排放,一般每隔40~60分鐘放乳一次,每次放乳時間10~20秒。如果初生仔豬的奶頭不固定,勢必因相互爭搶奶頭而錯過吃奶時間。同時爭搶奶頭有時也會使母豬煩躁不安而停止放乳。
為瞭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仔豬在出生2~3天內必須人工輔助固定奶頭。固定奶頭的方法是仔豬自選為主,人工控制為輔,特別要控制個別好搶乳頭的強壯仔豬;原則是,讓體大強壯仔豬固定在後邊奶少的奶頭,將體小較弱的仔豬固定在前邊奶多的奶頭,這樣可使全窩仔豬發育整齊。經過約3~4天即可建立起吃奶的位次,完成固定奶頭。
4、吃足初乳 由於豬胎盤的構造特殊,初生仔豬不具備先天免疫能力,必須以經過吃初乳獲得免疫能力。母豬產後3天內分泌的乳汁稱為初乳,以後分泌的則稱為常乳,初乳與常乳的成分是不同的。仔豬出生後應盡早吃到、吃足初乳,最遲不要超過生後2小時,以從母乳中獲得免疫球蛋白增強對疾病的免疫力;
初乳酸度較高,含有較多的鎂鹽(有輕瀉作用),能促進胎便排出。新生仔豬的糖元和脂肪儲備在24小時內即被耗盡,初乳中的乳糖、脂肪為仔豬提供能量,提高對寒冷的抵抗能力。每頭乳豬必需吮吸40~60ml初乳才能提供足夠的免疫球蛋白。初生仔豬若吃不到初乳,則成活率很低。
出生後24小時內乳豬所吮吸的初乳中抗體,在小腸內可不經消化直接吸收,稱為胞飲作用。(出生後18小時內最為有效,18~24小時後全部需經消化吸收,此時小腸細胞膜不容許大分子抗體蛋白通過)。隻有被乳豬直接吸收的抗體才能產生堅強的免疫力。
(1)用牲畜標識器標識你所看到的正在吃初乳的仔豬。
(2)半小時後,把吃到初乳的仔豬放到有加熱燈具的育仔室中(時間不超過半小時),讓剩下的仔豬吃飽,然後再讓所有仔豬回到母豬身邊。
(3)采用分開吃奶的方法,當一半仔豬吃初乳時,把另一半仔豬隔開,然後兩組輪換。輪換應持續幾個小時,以保證所有仔豬吃上足夠的初乳。進食40~60毫升初乳(4~5次比較好的進食)將能提供足夠的免疫蛋白,保證新生仔豬抵禦多種疾病。
(4)如果虛弱仔豬不能吃上初乳,可從口中飼喂母豬的初乳,或飼喂初乳替代物。常通過胃管飼喂,即用一根塑料管從仔豬嘴中插入胃內,將定量的初乳通過塑料管直接註入仔豬胃內。
5、防寒保溫 初生仔豬體溫調節能力差,因此對環境溫度有很高的要求。寒冷的條件可使仔豬凍死,同時也是壓死,餓死和下痢的誘因。仔豬的適宜溫度因日齡長短而異,生後1~3日齡30~32℃,4~7日齡28~30℃,15~30日齡22~28℃,2~3月齡22℃。產房環境溫度最好保持在21℃左右。由於“小豬畏寒”和“大豬怕熱”,因此要單獨地為仔豬創造溫暖的小氣候。最好的辦法是在產仔欄內設置仔豬保溫箱,內吊一隻250瓦的紅外線燈泡,仔豬箱留有仔豬自由出入孔,或在仔豬箱內鋪一塊電熱板。紅外線燈懸掛的高度,可根據仔豬的需要調節,照射時間可是環境溫度靈活掌握。
6、防止擠壓 初生仔豬被擠壓致死的比例相當大,所以必須采取措施防壓。設置母豬限位架與倒臥板,從而限制母豬大范圍的運動和躺臥方式,使母豬躺臥時不“放偏”倒下,而隻能慢慢的伏臥,然後伸出四肢側臥,這樣使仔豬有躲避的機會,以免被母豬壓死。另外,要保持環境安靜,避免驚動母豬。產房要有專人看管,夜間要值班,一旦發現仔豬被壓,立即哄起母豬救出仔豬。
擠壓原因:(1)母豬四肢有損傷、腿軟。
(2)環境溫度低,仔豬都集中在母豬周圍取暖。
(3)母豬泌乳能力差,仔豬總想吃奶。
7、去勢 商品豬場的小公豬或種豬場不能作種用的小公豬,要在哺乳期間去勢。去勢的時間早,應激小,容易恢復。一般在仔豬出生後7~10天去勢。
8、寄養 在豬場同期有一定數量母豬產仔的情況下,將多產或無乳吃的仔豬寄養給產仔少的母豬,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之一。當母豬產仔頭數過少時需要並窩合養,以使部分母豬盡早發情配種。仔豬寄養時要註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母豬產期接近,實行寄養時,仔豬日齡最好不要超過3天。後產的仔豬向先產的窩裡寄養時,要挑體重大的仔豬寄養;而先產的仔豬向後產的窩裡寄養時,要挑體重小的仔豬寄養,以避免體重相差太大,影響體重小的仔豬發育。
(2)被寄養的仔豬要盡量吃到初乳,以提高成活率。
(3)寄母必須是泌乳量高,性情溫順、哺育性能好的母豬,隻有這樣的母豬才能哺育好多頭仔豬。
(4)註意寄養乳豬的氣味,豬的嗅覺特別靈敏,母子相認主要靠嗅覺來識別。為瞭順利寄養,可將被寄養的仔豬塗抹上寄養母豬的奶或尿,也可將被寄養仔豬與養母所生仔豬關在同一仔豬箱內,經過一定時間放到母豬身邊,使母豬分辨不出被寄養仔豬的氣味,才能寄養成功。
9、補飼 母豬的乳汁是仔豬的理想食物,奶中營養成份的利用率和消化率很高。除瞭鐵以外,初生仔豬完全可以從奶中獲得所需的營養。然而,母豬通常在泌乳的第三周達到高峰,隨後奶產量逐漸緩慢下降,不能滿足仔豬的需求量,因此要想使乳豬快速生長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必須給仔豬進行補飼。同時,補飼還可促進仔豬的消化道發育和消化機能完善、減少仔豬斷奶後完全采食固體飼料所造成的應激。
仔豬補飼 補飼的時間應在仔豬5-7日齡開始。哺乳仔豬提早認料可促進消化器官的發育和消化機能的完善,為斷奶後的飼養打好基礎。仔豬補料可分為調教期和適應期兩個階段。
①調教期 從開始訓練到仔豬認料,一般約需要1周左右,即仔豬5-15日齡。這時仔豬的消化器官處於強烈生長發育階段,母乳基本上能滿足仔豬的營養需要。但此時仔豬開始出牙,為瞭磨牙,而到處啃食異物。通過補料訓練仔豬認料,鍛煉仔豬砠嚼和消化能力,並促進胃內鹽酸的分泌,避免仔豬啃食異物,防止下痢。
②適應期 從仔豬認料到能正式吃料的過程,一般需要10天左右。這時仔豬對植物性飼料已有一定的消化能力,補充母奶不能滿足仔豬的營養需要。通過補料,一是供給仔豬部分營養物質,二是進一步促進消化器官的發育和消化機能的完善。同時可減輕母豬的哺乳負擔。
補飼的飼料與方法 補飼的飼料必須滿足適口性好,體積小所含營養物質適合仔豬消化系統的要求。由於仔豬消化道無法容納大體積飼料,所以補飼的料要高度濃縮,最好制成顆粒飼料,具備松脆、香甜等良好特性。補料的方法是每個哺乳母豬圈都設有仔豬補料槽和自動飲水器,少添勤喂,使仔豬日夜都能隨時吃到飼料。
補料的好處:
(1)提高斷奶體重。如果采用4周齡斷奶,斷奶體重可提高10%左右,對於采用早期斷奶的豬場,仔豬斷奶體重提高的幅度較小。
(2)提高仔豬的均勻度和整齊度。窩均仔豬數、母豬泌乳性能和誘食料的質量均影響仔豬的均勻度和整齊度。
(3)降低仔豬斷奶綜合癥的發生。仔豬斷奶後,由原來采食液體日糧突然轉變到采食固體飼料,常會發生采食量下降、生長緩慢、腹瀉等現象,而采用早期誘食,可避免仔豬斷奶後產生生長停滯現象。
(4)使母豬保持良好的體況,縮短斷奶—發情時間間隔,提高妊娠率。
10、補水 哺乳仔豬代謝旺盛,同時,母豬乳中含脂率高,可達7%~11%,仔豬常感口渴,哺乳仔豬在出生後1~2天內就開始飲水。一般乳豬第1周齡每天的需水量為190克/公斤,包括從母乳中獲得的水。若不及時補水,仔豬便會飲用圈內不清潔的水或尿液而易發生下痢。因此,從乳豬出生的第1天起就應提供清潔、新鮮的飲水,尤其是在比較溫暖的環境條件下。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1、仔豬從出生到斷奶,仔豬的死亡率可達10~25%,甚至更高,通過改善豬群的遺傳品質,提高養豬者的生產管理水平,可大大降低仔豬的死亡率。仔豬出生後最危險的時期是在初生後的頭三天,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有:
(1)分娩異常所造成的死亡。分娩異常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氧,分娩時胎盤收縮,血流不暢、部分胎盤脫落、臍帶中斷(分娩時仔豬從子宮前端到宮體經過較長的距離,此間有因臍帶拉伸、擠壓而過早斷裂),斷臍仔豬必須在5分鐘內產出,否則會被憋死。正常情況下,母豬分娩時間需要1~3小時,如果分娩時間超過6小時,就有超過6%的仔豬發生死亡,也有時因仔豬於產道內過早呼吸,因缺氧死亡。為瞭縮短分娩時間,應加強對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不使母豬過肥過瘦。確保母豬的飼料營養,適當補充青料,註意母豬的欄舍面積及運動量,確保母豬有良好的妊娠體質。
(2)避免母豬與公豬的近親交配,近親交配時,常會導致仔豬遺傳性弱仔、先天不足、畸形胎和大量死亡。
(3)母豬未作防疫而使胚胎仔豬感染上乙腦、偽狂犬、細小病毒以及受豬瘟、鉤端螺旋體侵襲等,是導致出生仔豬死亡重要原因。
(4)黴變飼料。
(5)疫苗。尤其是活苗可引起母豬死產、胎兒畸形、仔豬存活力降低甚至流產。例如給懷孕母豬註射弱毒豬瘟疫苗即可引起死產、胎兒畸形。註意豬場免疫程序時間的調整。
(6)冷應激,仔豬出生後,若保暖措施不力或受到嚴重的低溫襲擊,內分泌很快失調並導致新陳代謝障礙而死亡。
(7)仔豬溶血癥,主要原因是配種母豬與所配公豬生產的仔豬血統與母豬不同,仔豬哺乳初乳後,很快引起紅細胞分解,死亡率可達100%,解決方法是選擇另外的公豬進行本交或采精。
2、環境
(1)適當的溫度,溫度34℃逐步過度到24℃;
(2)預防寒冷,防止賊風;
(3)通風,保證圈舍空氣質量;
(4)擠壓;擠壓間接原因包括:①弱仔;②溫度和濕度,環境溫度低,仔豬都集中在母豬周圍取暖;③母豬四肢有損傷、腿軟或母豬煩躁不安;④母豬泌乳能力差,仔豬總想吃奶;⑤設備結構不合理。
3、饑餓
(1)初生重過低;
(2)較大的仔豬也會因饑餓而死亡;
(3)窩產仔數過多;
(4)饑餓的癥狀:①長期停留在母豬乳房周圍;②仔豬消瘦,脊骨十分突出;③仔豬發出聲響,顯得非常不安。吃奶時,仔豬從一個乳頭跑到另一個乳頭,擾亂吃奶秩序;④無精打采,連續睡覺,不活動。
4、仔豬虛弱
(1)分娩時間過長;
(2)遺傳原因:①先天性貧血;②隱性應激綜合癥(烷氟基因)攜帶者等;
(3)妊娠後期母豬營養不良;
(4)窩產仔數過多。
5、疾病原因:下痢、貧血、傳染性疾病、消化不良、其它疾病。
6、其它原因
(1)仔豬受到攻擊;(2)遺傳性疾病;(3)出生後悶死;(4)關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