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都有壺友問到,紫砂壺的泥料顏色都是什麼樣的?不同的溫度燒制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嗎?泥料的顏色和燒制出來的顏色有差別嗎?等等的這些問題,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壺友沒辦法接觸到制作紫砂壺的整個流程,隻能看到紫砂壺的成品,下面分享一下的泥料和燒成試片對比圖,希望對各位壺友選擇紫砂壺的時候有一定的幫助。
原礦棕紅紫泥
礦料外觀呈棕紅色塊狀,質地細膩,泥性較重。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溫度1180℃~1210℃。低溫呈棕紅紫色,高溫則呈褐紫色。
原礦紫泥·調砂
礦料外觀呈紅紫色塊狀,質地細膩,泥性較重。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溫度1180℃~1210℃。低溫呈淺紫色,高溫則呈深紫色。因熟泥中添加段泥顆粒,故燒成後顯現泥中帶砂。
原礦朱泥
礦料外觀呈黃紅色塊狀,質地細膩,易風化。熟泥可塑性差,因收縮比大,故成品率較低。一般燒成溫度1130℃~1150℃。
原礦小紅泥
礦料外觀呈紅黃黑黃色塊狀,質地堅硬,不易風化。熟泥可塑性差,因收縮比大,故成品率低。一般燒成溫度1130℃~1150℃。
原礦深紫泥
礦料外觀呈紫色塊狀,質地堅硬,不易風化。熟泥泥性較重,燒成溫度較寬,一般燒成溫度1180℃~1220℃。高溫呈深紫色。
原礦青段
礦料外觀呈深綠色塊狀,質地細膩,易風化。熟泥泥性較重,燒成溫度較寬,一般燒成溫度1180℃~1220℃。低溫呈黃褐色,高溫呈青色。
原礦栗色紫泥
礦料外觀呈紫褐色塊狀,質地堅硬,不易風化。熟泥砂性較重,定型率較強,燒成溫度較寬,一般燒成溫度1180℃~1210℃。低溫呈栗紫色,高溫呈褐紫色。
原礦老段泥
礦料外觀呈淺綠色塊狀,質地細膩,易風化。熟泥可塑性好,燒成溫度較寬,一般燒成溫度1180℃~1210℃。因是共生礦,故低溫呈淡黃色,高溫呈褐黃色。
原礦本山綠泥
礦料外觀質地均勻細膩,呈淡綠色致密塊狀,易風化,熟泥質地細膩,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成型制作時泥性較重,燒成後略帶砂性。一般燒成溫度1180℃~1210℃,燒成後呈梨凍色。
原礦底槽清
礦料外觀呈紫褐色塊狀,質地堅硬,礦料含有青綠色不規則斑狀段泥(俗稱雞眼)不易風化。熟泥可塑性一般,定型率較強,砂性較重,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溫度1180℃~1220℃。燒成後呈紫褐或紫青色,故又稱紫毫青。
原礦段泥
礦料外觀質地均勻細膩,呈綠色和紫色共生狀,易風化,熟泥質地細膩,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成型制作時泥性較重,燒成後色澤細膩豐富,低溫呈淺黃色,高溫則微泛青綠色。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溫度1180℃~1220℃。
原礦黑鐵砂
礦料外觀呈深紫色塊狀,質地堅硬,礦料含砂性較重。熟泥可塑性好,礦料稀少,故不常見。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溫度1180℃~1240℃.低溫呈紫紅色,高溫則呈黑色。
原礦紅皮龍
礦料外觀呈褐紫色塊狀,質地堅硬易風化,礦料上含有青綠色段泥條紋。熟泥質地砂性較重,定型率較強。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溫度1180℃~1220℃.低溫呈紫紅色,高溫則呈紫褐色。
原礦甲級紫泥
礦料外觀呈紫紅色狀,質地細膩,泥性較重。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溫度1180℃~1210℃。低溫呈淺紫色,高溫則呈深紫色。因泥料質地較好,清代俗稱邵傢紫泥。
原礦降坡泥
礦料外觀呈紅綠色共生狀塊狀,質地細膩,易風化。因朱泥和段泥的共生,故熟泥泥性較重,燒成後收縮比較重。一般燒成溫度1160℃~1180℃,常見的有橙黃色(黃中帶紅)或橙紅色(紅中帶黃)。低溫呈淡紅色。
原礦金黃段
礦料外觀呈淺綠色塊狀,質地細膩,易風化。因礦料包含石英較多,故砂性較重。礦層較薄,產量較少。熟泥可塑性好,燒成溫度較寬,一般燒成溫度1180℃~1220℃.低溫呈金黃色,高溫呈淺綠色。
本文配圖僅僅是選取該泥料中常見發色以作圖例,實際情況中會因:燈光不同、陶手不同、窯溫不同等等情況導致與配圖看起來不相似,而且,紫砂泥本身就是混合物,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各種發色的變化,實際情況遠比我所例舉要復雜很多。同一泥料在不同的燒成氣氛下,產生的色澤效果會發生變化。如紫泥在中性一氧化氣氛中呈現紫紅、紫褐、深紫等色,在還原氣氛中則呈現多種青黑色調。同一種泥料在不同的溫度下,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效果!萬望壺友不要因為本文鉆牛角尖,發色隻是表象,是泥料特點之一,我們要透過表象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