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學人物志:(三)子夏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詩書耕讀泗水濱

卜商,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為孔廟“四配十二哲”之一,以文學著稱。《史記·孔子世傢》說孔子“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可見,孔子弟子中,子夏是以文學見長,而且是十分優異的。

子夏對於史書記載他“長於《詩》,深於《書》,明於《易》,著於《禮》”。《孔子傢語·七十二弟子解》記載“卜商,衛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習於《詩》,能通其義,以文學著名。為人性不弘,好論精微,時人無以尚之。”

[1]子夏像

一.承上啟下

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易”部分,註解傳述人有“子夏、京房”諸人。流傳至今有《子夏易傳》十一卷,舊題為子夏撰,恐怕為後人偽造。《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夏易傳》十一卷(內府藏本)舊本題“卜子夏撰”。案說《易》之傢,最古者莫若是書。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然則今本又出偽托,不但非子夏書,亦並非張弧書矣。流傳既久,姑存以備一傢雲爾。……又案:托名之書有知其贗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贗作之人者,不能一一歸其時代,故《漢書·藝文志》仍從其所托之時代為次。今亦悉從其例。”

現存《毛詩》有《大序》《小序》之說,《毛詩》的每首詩都有簡短的解釋文字,被稱為“小序”,而《關雎》的“小序”之後有較長的解讀文字,看上去像是總敘,被稱為“大序”。關於《序》的作者,歷來有爭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十五·詩序》:“案《詩序》之說,紛如聚訟。以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者,鄭玄《詩譜》也。以為子夏所序《詩》即今《毛詩序》者,王肅《傢語註》也。以為衛宏受學謝曼卿、作《詩序》者,《後漢書·儒林傳》也。以為子夏所創,毛公及衛宏又加潤益者,《隋書·經籍志》也。以為子夏不序《詩》者,韓愈也。以為子夏惟裁初句,以下出於毛公者,成伯璵也。”

關於《論語》的編撰者問題,歷代爭論不休,總的來說當是孔子弟子或其再傳弟子編撰。具體有子夏、曾子的學生、子罕等多種說法,但都不具有說服力。鄭玄《六藝論》認為“《論語》,子夏、仲弓合撰”,子夏作為孔子弟子中文學的代表,一定對孔子的言論進行過整理,對《論語》的產生做出過貢獻,但將《論語》的編撰者歸結到子夏,恐怕仍有待商議。

應劭《風俗通義》雲“榖梁為子夏門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二十六·春秋榖梁傳註疏》“穀梁子名俶,字元始,一名赤。受《經》於子夏,為《經》作《傳》則當為穀梁子所自作。……公羊、穀梁既同師子夏,不應及見後師。”汪中《述學·補遺·荀卿子通論》認為“而《非相》《非十二子》《儒效》三篇每以仲尼、子弓並稱,……知荀卿之學實出於子夏、仲弓也”。

由於年代久遠,我們無法考證榖梁、公羊是否真的是子夏的弟子,但子夏作為“孔門四科”中文學科的代表人物,他對孔子思想的整理、發揮起到瞭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後世學者一定受到瞭他的影響。

[2]《文津閣藏本子夏易傳》

二.為王者師

《史記·儒林列傳》記載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孔子傢語》:“孔子卒後,(子夏)教於西河之上。魏文侯師事之,而諮國政焉。”

孔子的弟子而言,子夏的門人弟子恐怕是最多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史記·儒林列傳》“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孔子傢語》也有所記載,並且戰國時期雄主之一的魏文侯也是子夏的弟子。

從現代角度來說,李悝、吳起多多少少有法傢、兵傢的影子,禽滑釐則被認為是墨傢代表,魏文侯則是霸業的代表:子夏的門徒真可謂“百花齊放”,由此也可見子夏在孔子死後時期的影響力之大。

[3]文侯師子夏圖

三.三豕渡河

《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古文獻錯亂的情況,主要有“誤”“脫”“衍”“倒”四大情況,誤,即訛誤,也就是文獻流傳過程中產生的文字錯誤;脫,即脫漏,也就是文獻流傳過程中遺漏的文字;衍,即衍文,也就是文獻流傳過程中多出來的文字;倒,即顛倒,也就是文獻流傳過程中文字顛倒錯亂的情況。《呂氏春秋》記載子夏發現的“三豕渡河”的問題,就是所謂的“誤”。《抱樸子內篇·遐覽》引古諺“書三寫,‘魯’成‘魚’,‘帝’成‘虎’”,因此產生瞭成語“魯魚亥豕”來代指書籍在撰寫或刻印過程中的文字錯誤。

陳垣先生在《校勘學釋例》中歸納出“校法四例”,即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子夏“三豕渡河”的故事當用瞭理校法和他校法。

校勘學萌芽當在於先秦,正考父、孔子、子夏當是先秦校勘學的代表人物。後來秦火之災,先秦古籍損失慘重,給校勘提出瞭迫切要求,後來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群書,對校勘學的發展做出瞭巨大貢獻:這就是後話瞭。

下一篇《人物志》,主要講述深受子夏影響的荀卿子的“目錄”之功。


參考資料

王欣夫 《文獻學講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張舜徽 《中國文獻學》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程千帆、徐有富 《校讎廣義》 齊魯書社,1997.

杜澤遜 《文獻學概要》 中華書局,2001.

孫欽善 《中國古文獻學史》 中華書局,2014.

孫欽善 《中國古文獻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阮元刻本《十三經註疏》 中華書局影印本

《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國傢圖書館出版社影印本

陳垣 《校勘學釋例》(《元典章校勘釋例》),中華書局,2016.

司馬遷、三傢註 《史記》 中華書局

高誘 註 《呂氏春秋》

陸德明 《經典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