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 ——“過番”系列文章之一

僑批

——“過番”系列文章之一

好久以前,我傢裡有好多個“番批”,都是新加坡的舅舅發來的。其實,舅舅並不識字,這些“番批”其實都是他請代寫番批的先生寫的。小時候,我看到瞭“番批”上豎行的墨筆字,都是看不懂的,也不要奇怪,我當時還沒有上學呢。

我在重讀僑批的歷史時,覺得這個現象的背後,有不少地方值得深思,比如說,你可以做地域遷移史的比較,就會更加想讀懂“僑批”,你不妨看看中國歷史上幾次人口大遷徙,例如: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的山東人大規模的“闖關東”,甚至上溯到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時間裡,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的“走西口”,基本都是一樣的異地謀生的移民活動,為什麼獨獨在下南洋的潮汕人這裡,產生瞭僑批這樣的特殊信物?

一、番批

僑批,在歷史的長河裡,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廣泛分佈在福建、廣東省潮汕地區暨海南等地。它是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特殊“郵寄”,一種既是匯款,又做傢書的特殊郵傳。

潮汕方言把書信叫“批”,僑批,在廣東潮汕話裡俗稱為“番批”,這是潮汕人海外謀生存的見證。

這裡不妨解釋一下,什麼叫“番”?在閩南方言裡,番,番幫之意,就是指外國,一般都是泛指東南亞各國。因為,潮汕人多數都是往這些地方“打洋工”的,所謂的“番客”,也是指從老傢前往東南亞各國謀生的華僑。

潮汕地區歷來就是人多地少,覓食艱難,尤其是在十九世紀,好多潮汕人,為瞭謀生,打起包裹,坐上紅頭船,就這麼簡單地漂洋過海,到東南亞各地去謀生。他們,以辛辛苦苦的拼搏精神,刻苦耐勞的忍耐力,勤儉節約的積累,然後將辛辛苦苦的拼搏積累起來的錢財,大都通過“批局”這種民間遞送機構,寄回傢裡。

所以,潮汕地區也就有瞭這樣的民謠說法

“番畔錢銀唐山福”,意思就是“番客”們辛辛苦苦在“番”國外打拼賺的錢,都成瞭傢鄉的傢人們的福氣!

他們那個年代,交通很不方便,不要說越過重洋費上半月的時間,還要克服累月的暈船痛苦,就單單說他們要從偏僻的農村,走到出海口的汕頭港,搭上那有名頭的、專門載客載貨去東南亞各地的“紅頭船”,這段時間與精力,也都是現在的人無法想象的困難。

那時候,不要說鄉村之間沒有現在的大道可以暢通,基本都是一些土路。在大一些的鄉鎮之間,有的還要坐渡船過江或者過河,費時費力,現在坐上高速公路一個小時可以到達的地方,在那時候,還要走上一天的時間!

但是,為瞭謀生,他們再大苦,再多點難,都得自己去克服!

所以,“僑批”成就他們與傢人互通音信的橋梁!親人的濃濃的鄉愁,往往隻能寄托在番批傢書上。同時,守候在老傢的親人也日思夜盼遠隔重洋親人的來批(信)。

那些經歷瞭千山萬水的往來信件,是守望相助同胞骨肉親情的載體,它記錄瞭當時普通潮汕人的傢庭情況,以及“番客”們這一代人為瞭謀生,在海外艱苦打拼,思念傢鄉,思念親情的點點滴滴,它既是承載親情的傢族記錄史,同時也是記錄時代、蘊藏著一段特殊的日子的時代見證——為我們再現瞭當年潮汕初期被迫開放的歷史,同時也是見證潮汕華僑艱苦奮鬥的歷史。

二、回番批

有寄來潮汕的番批,就要有回番批,也就是給寄來“番批”的華僑寫回信,告知一聲收到瞭多少錢或物等信息。

那時候,識字的人很少,每次接到番批,都得請人來看番批,另外再請識字的先生回番批。於是就有瞭一個獨特的職業——“代寫傢書”!一般都是村裡鎮裡,城裡街坊的老先生,這些人古文功底很瞭得,隻要你用自己的土話將基本意思說一說,他都是能夠以文縐縐的半文言體,表達得入情入理。不少老先生能夠一口氣下筆成文,都是執筆豎著寫,從左到右。一般都是二頁,也有多達幾頁的,基本上可以立等可取。

老先生寫完後,就念給委托寫信人聽,念完之後,一般會問,有沒有需要補充的內容。

為瞭寫好書信,這些老先生們還是要熟讀類似《雪鴻軒尺牘》、《秋水軒尺牘》、《小倉山房尺牘》這些古籍文書,方能應用自如。

老一輩相繼去世,盼望收到番批,等著回復番批的時代,如同隨著寫回番批的老先生去世瞭一樣,一去不復返瞭,它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

一個特殊時代的特殊郵遞方式結束瞭,新的時代又開啟瞭。

三、《一封番批》兩行淚

十指尖尖提一杯, 問君此去何時回?

路上野花君莫采, 須念傢中一枝梅。

阿郎接杯目箍紅,叫聲娘仔聽我言。

為夫過洋做生意, 賺有即刻回傢中。

送百句吩咐佮一束青絲,

二行目汁溚溚滴滴,

無論去到底陣時,

這一個情字你著銘記,

包一包田土我隨身不離,

日夜數念傢中妻兒,

無論船行千裡,

是乜樣水土人在何處落地,

寄一封番批輕又輕,

寄二個艱苦錢銀報答雙親,

人在異鄉終是客,

夜夜做夢夢中團圓,

寄一封番批輕又輕,

隔個海日盼夜盼思念深,

背井離鄉汗與血,

報(盼)個平安價值千金。

送百句吩咐佮一束青絲,

二行目汁溚溚滴滴,

無論去到底陣時,

這一個情字你著銘記,

包一包田土我隨身不離,

日夜數念傢中妻兒,

無論船行千裡,

是乜樣水土人在何處落地,

寄一封番批輕又輕,

寄二個艱苦錢銀報答雙親,

人在異鄉終是客,

夜夜做夢夢中團圓。

寄一封番批輕又輕,

隔個海日盼夜盼思念深。

背井離鄉汗與血,

報(盼)個平安價值千金,

報(盼)個平安價值千金。

“百句吩咐,佮一束青絲,二行目汁溚溚滴滴……”,一首由餘培煌作詞、黃少鵬作曲,著名潮語歌手宋亦樂、方少珊演唱的潮語歌曲《一封番批》發佈官方正式版MV。

這是以潮州民間傳統的方言歌形式,創作而成的潮語歌曲,它的音樂素材既有來自於潮州歌冊,也有現代歌曲的時尚元素,該歌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精神遺產紀念地汕頭西堤“僑批公園”指定為主題歌;也是目前為止廣東檔案館永久收藏的唯一一首潮語歌曲。

大多數華僑自從過番,就沒有回過老傢,離鄉背井,故土難離親情難斷,總有一種落葉歸根之鄉思。《一封番批》切中人心,道出真情,獲譽無數,與此不無關系!

於2004年4月24日揭幕開館的汕頭僑批文物館,是全國第一個僑批文物館。它是由香港知名人士莊世平先生、饒宗頤教授倡導,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建立。

最值得介紹的是,一封僑批,是151年前,旅居泰國的父親,給在傢鄉的兒子寄瞭10塊洋元的僑批,成瞭迄今全國收藏年代最古遠的華僑歷史文物之一。

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

在文物館收集的僑批中,涉及到瞭傢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錢財給付,世事往來,世界發生的大事,比如陳述分析戰亂時局的;也有傢長裡短的小事,比如有父親為剛出生卻不曾謀面的孩子取名的;有兒子問候年邁雙親的;有父母鼓勵兒子發憤讀書的……

一封封僑批,浸透著海外僑胞對故裡的一片深情。

雖然那段歷史已經遠去,但僑批所留給我們的,是那個時代那些先人們,那種不畏艱險,努力拼搏,艱苦樸素地奮戰的精神,對傢人,對祖國的一片赤誠之心。我們不該忘記父輩們艱苦卓絕的創業歷史,今天的輝煌,就是有瞭他們奠定的基礎,作為後代子孫的我們,應該繼承他們的努力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