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化癥狀:你的感覺錯瞭嗎?

你是否出現過一些難以改善並且毫無病因的軀體化癥狀?

頭痛、渾身痛、內臟痛、暈眩、惡心、心悸感等等的問題,堅持尋醫就診卻總是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和改善,並且長期的一直保持著痛苦的這些體驗。

你雖然懷疑過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太多,但是當疼痛的感覺劇烈又清晰的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是不是不得不再次的懷疑自己生病瞭?

你的感覺其實並沒有錯,

你的確是在真實的感受痛苦。

但是,當你排除瞭所有的器質性病變的可能後,你的這份痛苦,卻不一定是在提示你這份痛苦源自身體。

它也許是一種心靈的巨大創傷的體現。

(一)術語

軀體化:最初是20世紀初由德國精神分析學傢提出的概念,是指以軀體癥狀來表達情緒痛苦的臨床情況。指患者由情緒問題導致的軀體不適的癥狀,但患者本人不承認是由於情緒問題導致的。

軀體化癥狀:指一種以多種多樣,經常變化的軀體癥狀為主,而沒有相應可證實的器質性病變的神經癥。癥狀可涉及身體的任何系統或器官,最常見的是胃腸道不適、頭暈、頭痛等。

軀體化障礙:是一種以持久的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癥狀的優勢觀念為特征的一組神經癥。患者因這些癥狀反復就醫,各種醫學檢查陰性和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即使有時患者確實存在某種身體障礙,但其嚴重程度並不足以解釋患者的痛苦與焦慮。

軀體形式障礙:這一術語最初被用於DSM-3疾病分類系統中,指一類新的障礙,既包括瞭傳統的精神障礙,如癔癥、疑病癥;同時也包括新近提出的類別,如軀體化障礙。在最新的一版ICD-11中,此診斷已經不在出現。

功能性軀體癥狀:這一術語常為內科醫師所使用,常用於描述有顯著的功能障礙而又缺少組織病理學基礎的軀體問題。患者較為接受該術語,然而「功能性的(相對於器質性的)」這個詞的使用已收到批評。

神經官能癥:是一種舊稱,但是在一些醫院裡仍然保留這個診斷。現如今統一為神經癥,是一種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癥、焦慮癥、恐怖癥、軀體形式障礙等。特征是患者深感痛苦而且妨礙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基礎,病程大多持續遷延或呈發作性。

植物神經紊亂:即因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軀體出現相應的癥狀,但是又不具備器質性病理基礎。

這些術語很多,而且分類上也比較模糊。

但主要表達的癥狀都是相同的:

沒有病因和解決方法的,

並且難以解決的軀體痛苦。

(二)病因

盡管不能用軀體病理學加以解釋,然而人們對醫學上難以解釋的癥狀的病因仍然可以知曉一二。

大多數醫學上難以解釋的癥狀,

始於患者對正常軀體感受的曲解:

它們被解釋為疾病的征兆。

擔憂使患者將註意力集中於體感上,由此產生更大的擔憂、不安和焦慮,進而又加劇和維持瞭最初的癥狀。

產生和維持疾病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種:

(1)童年創傷:例如父母關系惡劣或各種形式的虐待。

(2)社會環境:不良社會經濟環境以及短期或長期身處逆境有關。

(3)傢庭環境:有傢庭不和等人際矛盾。

(4)疾病經歷:

(5)過於註重身體的健康,存在一些自己無法理解的癥狀時就會過於擔憂。

(6)生理原因:

(7)遺傳原因:已經查明遺傳因素同精神障礙的發病有直接關系,但是關於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方面的研究尚無結論性的結果。

(8)性別因素:女性分泌激素時易產生情緒不穩、沖動、焦慮等臨床表現。月經、排卵、絕經、懷孕等都會對女性的激素分泌產生影響。

(9)他人反應:包括傢庭成員、朋友和醫師的反應。若醫師給予患者的信息不清晰明確或者沒有關聯性,或這些信息未考慮患者對其疾病的恐懼及其他擔憂,那麼醫師的這些不經意的行為則可能導致疾病病程延長。

(三)解決

首先,先提一下醫師方面的問題:

(1)醫師在臨床上應該更加註意對患者的溝通,避免不良的溝通和不恰當的治療。

(2)因為患者的主訴一般都是因為軀體的癥狀,而且一些患者不認為和心理因素有關,所以會傾向於反復的掛內科或是外科。檢查結果並沒有提及太大的問題的時候,應該提醒患者掛精神科或心理科。

不過這些也都是過於理論化的解決辦法。

畢竟在臨床上醫師沒辦法參與患者極為詳細的治療經過,多數都是【門診問診 – 檢查項目 – 分析結果 – 告知結果】這樣的形式;

醫師在臨床上如果強調讓患者去精神科/心理科就診,本意上可能是希望患者早些解決自己的痛苦和問題,但患者會因為過於焦慮而主觀判斷醫師的意思是認為他胡思亂想而造成的心病【大題小作】;

甚至說如果患者本人共病精神障礙的情況下具備一定的攻擊性,醫師引導其去精神科進行就診,在患者看來會認為醫師在看不起他或是認為他是精神病這樣在侮辱他,很可能會對醫師造成危險。

這些也現如今存在的一定的問題。

所以醫師這裡我也就是提一提啦,希望以後會出現好的解決辦法吧。

然後就是寫給患者的一些緩解的辦法:

(1)冥想:日常練習冥想,尋找真實的自己。去分析和認識自己真實的感受和問題,有助於一定程度上緩解緊張的神經和惡劣的情緒問題所造成的軀體化癥狀。

(2)營造氛圍:現如今你是否存在於讓你感到危險和緊張的環境中呢?試著營造一個能讓你舒心的環境吧,可以通過改變我們的感官來進行調整。比如,味道:購買喜歡的香水或香薰;顏色:柔和色調的壁紙或佈料;聲音:舒緩的輕音樂或你喜歡的聲音等。

(3)轉移註意力:軀體化癥狀來臨的時候,我們的註意力通常都會過於集中在自己身上。聽著,越是集中你的註意力在你的不適上,這份不適感就越會清晰的呈現在你的面前。

所以,你可以試著調節你的註意力,不去感受這份不適感。比如,盯著某一物體並觀察它和思考關於這個物體的問題;做深呼吸,將註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想象自己吸進來的氣體在肺部遊走又出去的畫面;去看一些能讓你感到開心的視頻或電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等。

(4)藥物改善:具體的服藥根據醫囑,不要私自的加量、減量或停藥。不過一般而言,藥物對抑鬱和焦慮導致的軀體化癥狀具備一定的效果,如果是其他心因性的原因,效果可能會差很多。具體治療方式建議詢問相關專業人員。

(5)適量運動:適量的運動有助於緩解我們的情緒,提高我們身體的抵抗力,而且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我們緩解軀體化癥狀。

(6)休息:尤其註重睡眠,失眠可能會加重軀體化癥狀,一個良好的睡眠是絕對有助於改善糟糕的狀態的。不但要保證睡眠時間的正常,更要保證睡眠質量。

(7)接納:不是指患者需要接納軀體化癥狀的感受,而是指患者應該接受現實。一些患者有逃避心理,一味的堅信自己就是軀體的疾病,反復的去醫院進行檢查,但是實際上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改變,反而因為加重瞭焦慮導致軀體化癥狀更加的嚴重。改變自己的認知,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甚至是前提。

(四)結尾

醫學上難以解釋的癥狀有很多,

其分類和診斷標準尚未存在一個清晰的概念。

各國對癥狀的界定也有一定的區別。

很多時候可能兩種診斷指的是一種疾病。

所以我認為,不必太過糾結。

因為糾結也沒什麼意義。

人的軀體可以作為人們情緒或心理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或表達途徑。

除非我們對這些癥狀的病因有更多的瞭解,否則難以進行可靠的預防和治療。

某種程度上去看軀體化癥狀,實際上也是一種惡性循環。

焦慮和抑鬱會產生或促發軀體化癥狀的產生;

軀體化癥狀會加重焦慮和抑鬱等問題。

這是一個長期的爭鬥過程,惡性循環可能會持續數年甚至是十數年。

我們需要抗爭,甚至是不斷的一直去抗爭。

我知道因為忍受不瞭軀體化癥狀就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人是真的存在。

也知道因為軀體化癥狀折磨自己和傢人,毀掉一切的人也是有的。

可能很多人會想,軀體化癥狀真的能嚴重到這個地步嗎?

「不就是身體不舒服嘛,難不成現在就會死?」

「現在誰身體不都有點毛病嗎?難不成就你事兒多?」

「這點小問題都忍耐不瞭?不就是一點點小毛病嗎?」

我說說我自己的軀體化癥狀:

軀體化癥狀嚴重的時候,真的會折磨人生不如死。

因為這些無法解決的軀體化癥狀,我不止一次的想過自殺。

其實單看精神疾病的癥狀表現的話,這些都應該歸類為軀體化癥狀,而不是精神疾病的癥狀。

我不否認這些癥狀是不是因為精神疾病導致的問題,

但是這些軀體化癥狀也在使精神疾病更加惡化。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一個無法戰勝,卻又必須抗爭的惡性循環。

除卻表演型人格和做作性障礙這樣的人以外,

軀體化癥狀嚴重的患者,其實感覺並沒有錯。

我們感覺到的痛苦,都是真實存在的。

但是它不代表是一種疾病的訊號。

它更多的是內心情緒的發泄途徑的一種。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煎與熬

公眾號定期分享關於雙相情感障礙的相關知識和心路歷程。

希望你也能在荒謬的人生裡做你自己。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