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軼事之馬連良與馬派藝術(一)

本文是遲金聲老所撰寫的回憶馬連良先生的文章,遲金聲1922年生於梨園世傢,自幼學戲,數十年追隨馬連良研習問藝,成為馬派藝術傳承的執鞭人。曾擔任中國京劇“音配像”幾百出劇目的總導演,並執導現代京劇《沙傢浜》、《紅巖》、新編京劇《三打陶三春》等,2011年獲得中國戲曲表演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藝術生涯的前三十年

在京劇老生藝術史上,程長庚先生的功績在於開創,譚鑫培先生為這一藝術的發展開辟瞭新的天地,而馬連良先生則是又一富有極大創新精神的後來者。他創立的馬派藝術是一種革新的藝術。他的藝術創造,不僅使京劇老生藝術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絢麗色彩,而且推動京劇藝術日益趨於完美。

馬連良先生,字溫如,又稱古歷軒主,北京人,回族,生於1901年農歷正月初十。父馬西園,曾在北京阜成門外開一“門馬茶館”,常有京劇業餘愛好者來此清唱娛樂,馬先生深受其熏陶。

馬先生19歲與王寶珍(後改名王慧如)結婚,生有五男二女。馬先生33歲時,王夫人去世,次年與陳慧璉結婚。陳夫人生二子一女。

1909年馬先生入喜連成(1912年改為富連成)科班。入科那天正是臘月寒天,有六個幼童於北風凜冽中,在北京木廠胡同內東茶食胡同廣興園的院子裡靜候考試。當時喜連成科班正演唱白天戲,一會兒出來瞭幾位主考老師,其中就有蕭長華先生。他們看過這六個孩子說:“那四個回去吧。”留下瞭馬先生和馬連昆兩人。

馬先生入科後習小生,後改老生。開蒙戲是茹萊卿先生教的《石秀探莊》。後來還有葉春善、王月芳、蔡榮貴、蕭長華、郭春山等老師為他傳藝。

1910年,馬先生扮演《取洛陽》中的小生劉秀,這是馬先生首次扮演有名有姓的角色。10歲時,他曾在文明茶園為譚鑫培、陳德霖、賈洪林、謝寶雲等先生配演《朱砂痣》中娃娃生天賜。在科班期間,他先是偏重於演出唱工戲,也演做工和靠把老生戲。在畢業前,他還演瞭本戲,如四本《取南郡》、四本《五彩輿》、四本《三國志》等。

1917年農歷二月初九,馬先生和李連貞、趙連華、晏連恭、趙連成、陳連洪、高連登、李連英八人於富連成科班謁科(即畢業)。馬先生離開科班時,正值演出《五彩輿》,剛剛演完兩本,後兩本就由曹連孝接演瞭。

馬先生出科後,即隨其三叔馬昆山組織的班社去福建演出,這時他的二哥也在福建獻藝。馬先生在福建逗留約一年之久又轉回北京。此時他的嗓音變聲還未完全恢復,不願再到其他班社搭班;同時富連成科班也缺老生,馬先生在富連成既有基礎,在觀眾中也有一定影響,所以他又回到富連成科班邊學邊演。

1918年10月裡的一個白天,他在廣和樓開始瞭重返科班第一場演出,劇目是《八大錘》,與茹富蘭合作。此後兩年時間裡,他常唱壓軸戲,很多劇目都是首演。

如1918年12月16日首演瞭葉春善先生教授的《胭脂褶》,合作者為馬富祿。1919年11月21日白天,在廣和樓首演瞭《罵王朗》;27日白天,首演瞭《雲臺觀》(即《白蟒臺》中一折)。1920年3月9日白天,又在廣和樓與馬富祿首演瞭《三字經》。這期間,他還經常和馬富祿合演《天雷報》,與小翠花合演《坐樓殺惜》。通過鍛煉實踐,他的舞臺藝術得到瞭進一步的提高,在觀眾中的影響也擴大瞭。

1921年,馬先生21歲時,他離開科班首次去滬,在亦舞臺演出約一年半左右。他演的《南陽關》、《珠簾寨》可稱紅極一時。這兩出戲,自1915年譚鑫培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在滬唱過後就很少有人再唱瞭。馬先生在滬期間,嗓音變聲尚未完全恢復,由於他運用得當,仍然大受觀眾歡迎。

這期間他演出的南方本戲《對金瓶》中的唱段灌成瞭唱片,這是首次灌的六張唱片中的一張,對嗓音變聲正處於恢復期的演員來講也是前所未有的。這時他與劉奎官、李永利等人結為金蘭之交,並以《南陽關》、《珠簾寨》兩出戲作為李萬春學習老生戲的開蒙戲。在滬期間,他省吃儉用,全力制作戲裝。以後馬先生回到瞭北京,仍幾乎每年赴滬演出一次。

馬先生由滬回京後,便開始搭各班社演出。1922年開始,搭瞭尚小雲的玉華社,時間比較長。1924年,又搭瞭朱琴心的班社。

記得1927年夏天,他隨朱去天津明星大戲院演出,朱在演《陰陽河》時,挑著水桶般的燃著真火的燈,一不小心點燃瞭頭上紙做的鬼發燒壞瞭臉,次日即不能繼續上演,回京治療。但次日的戲票早已售空,於是就改由馬先生唱《一捧雪》、《審頭刺湯》,沒想到觀眾特別歡迎,又續演瞭幾日,上座始終不衰。

回京後,馬先生便開始在新組成的春福社裡掛頭牌。1927年6月9日首演於慶樂園。這天,前面的戲是王幼卿的《女起解》、郝壽臣的《打龍棚》、吳彥衡的《英雄義》。馬先生的大軸戲是《定軍山》,特約王長林、錢金福二位老先生助演。王、錢二位當年是為譚鑫培配戲的,餘叔巖組班時,也請過他們助演。

馬先生當時以譚派正宗領銜,所以也請來瞭他們二位,代價是一場40元大洋。馬先生當時藝術上已很有成就,再有這兩位老先生助演,更屬非同凡響瞭。

春福社1927年成立,後又改為扶春社、扶榮社。

1930至1946年,馬先生自成班社——扶風社。

馬先生自搭尚小雲、朱琴心等班社以及正式掛頭牌,自成扶風社,演出劇目頗多。掛頭牌以後,又排瞭不少新戲。30年代扶風社基礎穩固後新戲排的更多,幾乎是一出接著一出。下面談談我所瞭解的部分情況。

《借東風》,來源於本戲《三國志》。早年《三國志》是三慶班的拿手戲,聽說隻在每年年底封箱前才上演,平時不演。後來富連成科班上演時共有四本,分四天演完。馬先生一直演孔明,他在科班時是擅長演孔明戲的。馬先生的《借東風》,就是選擇瞭其中最精彩的一本,一天演完。馬先生在此劇中前飾魯肅,後飾孔明。當時高慶奎也這樣演。這出戲後來成瞭馬派的代表作。

《甘露寺》,是全部《龍鳳呈祥》裡的一折,過去唱工是以老生劉備為主。這出戲雖然會的人很多,但演的人很少,幾乎面臨失傳。馬先生把這出戲進行瞭加工提高,其中喬玄的唱,過去是唱半句西皮原板轉流水板。由他起,改為唱四句半西皮原板轉流水,一段普通的唱,立刻變得膾炙人口,雅俗共賞瞭。

戲中喬玄的“誇將”,老的演法也可以不念,但馬先生抓住這段加以豐富,發揮自已善念能做的特長,使喬玄成瞭戲的重點。另外,在全部《龍鳳呈祥》裡,馬先生開瞭前飾喬玄、後飾魯肅的先例。

《四進士》,最早叫《節義廉明》,富連成演時要四天演完。由於當時人們都註重唱工戲,所以除瞭雷喜福先生出科後唱過這出戲外,一度冷漠下來,很少有人唱。

1925年2月28日。馬先生搭和勝社,曾同朱琴心、郝壽臣、榮蝶仙(小生)在華樂園演過。以後和郝壽臣合作,精簡為一天演完。馬先生組班後,為瞭排練這出戲,還專門去天津向孫菊仙先生請教。

《白蟒臺》,這出戲那時很少有人演,當年教這出戲的也隻有蔡榮貴先生一人。馬先生在富連成科班時,常演其中的《雲合觀》一折。自挑班社後,又常和郝壽臣演出全部《白蟒臺》。郝演劇中《取洛陽》的馬武。

這出戲中王莽的扮相,我的堂祖父遲月亭(老生)說,劉鴻聲曾對他說:“我真喜歡《白蟒臺》這出戲,但不喜歡這個扮相。”劉這裡所說的是指劇中主要人物王莽戴白蓬頭,掛白滿,穿紅褶子,系躍虎裙。這種扮相到馬、郝合作時,已改為穿香色褶子,系繡龍短裙。

過去這出戲王莽上場後,是在小開門裡打引子,馬先生過去也這樣演,但後來改為唱粉蝶兒。馬、郝二人分開後,馬先生又排瞭新《白蟒臺》,在報上登廣告也這樣稱呼。這個戲是根據《東漢演義》寫的,演時刪去瞭《取洛陽》的情節,加進瞭戰敗王莽的大將巨毋霸,以及王莽祭天、焚宮等情節。服裝也改為先穿繡有草龍、鑲有藍邊的黃蟒(一般旦角的蟒才有邊兒),後穿淺豆沙色、繡著藍草龍的褶子。

(未完待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