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區”合作十年, 成都郫都區農業科技成果遍地開花

8月21日,國傢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院地共建啟動儀式暨全省水稻新品種應用成果觀摩會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進行。活動當天,40餘個特色水稻新品種向大傢展出,同時發佈瞭四川省農科院與郫都區合作十年來的農業科技入鄉轉化成果。

“‘黑帥’的田間表現生長整齊,高抗倒伏,結實率較高,抗病性強。經專業機構檢測,它的稻米花青苷含量是普通黑米的2倍,適宜於做黑米元宵、醪糟、八寶粥等食品。”省農科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平對水稻試驗田裡的新品種特點進行逐一介紹。

40餘個水稻新品種田間比美

經歷8月的2場暴風雨後,位於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的稻蒜輪作示范區裡,成片的水稻依然茂盛挺拔,沉甸甸的稻穗呈現出誘人的青黃色,吸引參觀者的眼球。

“在道路左手的是功能稻區、右手邊的是稻蒜輪作優質稻篩選示范區。”王平介紹,108畝的示范區劃分成特色紅米黑米區、釀酒稻品種區、鎘低吸附品種區、稻蒜輪作優質稻篩選區、景觀稻展示區等6部分。田間的水稻長勢平衡,莖稈粗壯,結實率高,尤其在經歷瞭2場大暴雨後,表現突出的高抗倒伏,以及它們的豐產性、穩產性。

“因為這裡培育的都是本地品種,我們拿回去適應性也強。這次選擇瞭一個產量高、米質好,周期也較短的品種。”董國雲是成都市大邑縣蔡場鎮的種植大戶,他的傢庭農場種植瞭1000多畝水稻,這次過來選到瞭滿意的水稻品種。

眾多新品中,鎘低吸附水稻也成為此次展示的一大亮點。“重金屬易被水稻吸收並通過飲食進入人體,這款‘德粳4號’的耐鎘能力就很強,能夠有效減輕稻米對土壤中鎘的吸附。”王平介紹,“德粳4號”非常適合在鎘污染區種植,為保障輕、中度鎘污染農田稻谷安全生產提供瞭品種支撐。

同樣值得關註的還有下階段主推的稻蒜輪作優質稻品種——“花香優7907”,這個品種是省農科院生核所與省水稻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航天誘變與現代分子育種技術相結合選育的水稻新品種,區試畝產達600公斤左右,株高較矮,抗倒伏性好,米質好,適口性佳,非常適於成都平原稻菜輪作模式下,水稻規模化機插、直播種植。

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呂火明說,通過水稻應用成果展示,推動專用農產品由單一用途向多用途發展,使農產品功能發揮更大作用,通過稻米產品、稻田休閑旅遊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院區合作十年科技成果遍地開花

郫都區與省農科院簽訂“院區”農業科技合作協議的十年間,農業科技成果在郫都遍地開花。

在唐昌錦寧村,省農科院攻破韭黃幹尖瓶頸,解決瞭困擾種植戶多年的難題,助推郫都區韭黃出口實現零的突破;在唐昌星羅村,省農科院帶來的冬瓜雙斷根嫁接技術,解決瞭冬瓜連作障礙和土傳病害,為村民打開瞭致富增收路;在德源大蒜種植區域,專傢團隊制定的《大蒜高產優質生產集成技術》解決瞭大蒜苗期回苗死苗、病蟲害發生重、產量不穩定等問題;新民場生菜種植基地,農科院專傢“坐診服務”實現與種植戶的“零距離”溝通;在榕珍菌業、在匯菇源、在湖西島……十年來,通過雙方共同努力,在新技術方面,創新研發推廣出韭黃高產優質生產集成技術、有機蔬菜高效生產技術、生態稻魚共生技術、林下套種中藥材套種羊肚菌高效栽培技術等13項技術,川綠11號等新品種3個。

十年來,郫都聚集省、市、區、鎮農科專傢600餘人,創建瞭“農業專傢大院”“鱉靈人才工作站”和成果中試熟化示范基地,完成新品種示范推廣99個、新技術示范推廣61項,新成果直接轉8個,申報獲批“成都現代農業雙創孵化園區”2個,示范帶動產業增加效益45.3億元以上。合作期間獲省、部等科技成果獎5項,發明專利23項,制定地方標準10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文章61篇,培訓和指導各類人員13.65萬人次。

下一步,郫都區與省農科院將以“1院1空間1平臺N示范園”建設為重點,率先探索建設公園農業與公園城市融合發展先行區、成渝雙城經濟圈和成德眉資同城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行區,為加快建設國傢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全國一流的鄉村振興示范區提供更多科技成果和智力支撐。重點建設專業化高端智庫、景觀化科創空間、數字化服務平臺以及建設品牌化示范基地。(記者 戚原 通訊員 龔芮)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