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涵養,修養

教養、涵養和修養是三個經常遇到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和被使用的幾率都是很高的。那麼,這三者的真正含義如何理解呢?不同的人對這三個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使上網去查解釋也不是單一的,以下隻是我個人一些見解,與大傢共享。

“教養”是指個人在教育和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相應道德水準的、文明的、合乎社會規范的一些行為,它是社會、傢庭、學校等教育的結果。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教養就反映瞭傢長或教師的失職,或某些社會制度的不健全。“教”指教育、教學、教導、教范、教改、教管、教化、教誨等,教的目的是使“被教者”接受符合道德的、文明的、一定社會規范的某些行為;“養”指培養、養成、生養、訓練或修煉等,在這裡主要是指接受或養成上述一些道德的、文明的、規范的精神或物質行為,使之成為自身的生活方式或者習慣。一個人說話罵罵咧咧,張嘴就是臟話;站沒站相、坐沒坐相,走路橫沖直撞;隨地吐痰,不尊重老人、婦女;在公共場所破壞公物、不講公共衛生,低俗下流等等,這個人就是沒有教養。一個人文明禮貌、說話得體、談吐沒有粗話;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起路來規規矩矩;不隨地吐痰、尊重老人和婦女;在公共場合遵守各種規章制度,不破壞公物,人前不低俗下流等等,這個人就是有教養的人。然而,在很多人那裡人前有教養,人後沒教養;有些場合有教養,有些場合沒教養;針對一些人或事有教養,針對另一些人或事無教養;對地位尊貴的人有教養,對待地位低下的人無教養等等,出現瞭很復雜的情況。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個人的教養也是會不斷發展變化的,不同時代對教養有著不同的認知。

“涵養”是指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能夠有效控制自己情緒的某些行為。行為有“物質行為”和“精神行為”之分,物質行為大多是通過某種行為使外界人或事發生變化表現出來,它往往能夠造成一定的物質的後果或結果;而精神行為則更多地是通過語言、態度、面部表情、情感或情緒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某些精神現象,它一般不會造成現實的物質結果。“涵養”比較偏重於精神方面的某些行為。“涵”指海涵、胸懷寬廣、有胸襟的意思;“養”則是指培養、養成、生養、訓練或修煉出某種不為情緒所左右的超出常人的一些行為。一個人在別人該暴怒的時候不暴怒,別人該急躁的時候不急躁,別人該哭泣的時候不哭泣,別人該高興的時候不顯示出高興,別人該悲哀的時候看不出悲哀,我們稱這個人有“涵養”。由於一個人的胸襟寬廣,看問題比較透徹,能融各種情緒於一身,不被某種特殊的情感所左右,於是,他就獲得瞭一定的涵養。有涵養的人和無涵養的人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涵養表現著一個人的與眾不同。相反,一個人在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一句話不對付就暴跳如雷,遇到高興點的事情立即開懷大笑,有點不順心的事情或悲或泣,辦事急躁很不沉穩,這個人就缺乏一定的涵養。在傢庭生活中,兩口子經常為一點小事爭吵不斷,各說各理,聲調不斷提高,甚至是不分場合大打出手,根本不管鄰居的感受和外人是否在場,這樣的兩口子就可以被視為沒有涵養。相反,同樣是一個傢庭,兩口子在外人看來恩恩愛愛,遇到矛盾協商解決,不互相指責、謾罵,甚至都不大聲說話,即使快離婚瞭也沒有顯示出彼此有什麼仇恨,這樣的兩口子大概就獲得瞭某些涵養。有涵養的人往往是通情達理的,正因為懂道理、明事理、知進退,才顯示出能夠理解別人和寬容別人的胸襟,顯示出自己的寬闊的胸懷。

“修養”是指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能夠表現一個人良好的綜合素質的某些行為。“修”指修煉、進修、修正、修整、修補、修身養性等,“養”則是對所“修”內容的培養、養成、生養、訓練或修煉等,即鍛煉出能夠表現自身綜合素質的某種行為。當一個人同詩人在一起能夠吟詩作賦,同思想傢在一起能夠談論哲學,同作傢在一起能夠寫小說,同畫傢在一起能夠畫畫時,我們稱這個人有這些方面的修養。相反,一個人同詩人在一起時不懂詩,同思想傢在一起時非常淺薄,同作傢在一起時不懂得寫作,同畫傢在一起時不懂繪畫,我們稱這個人缺乏這方面的修養。一個知識不太多的人,沒有什麼學歷,但是,具備瞭一定的道德水準、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心理素質,我們也可以稱這個人有某種修養(道德修養)。相反,一個人知識很多,也有很高的學歷,但缺乏一定的道德水準、良好的性格、或比較健康的心理素質,我們也可以稱這個人缺乏一定的修養(道德修養)。可見,“修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修養是指能夠表現一個人自身性格、心理、道德、文化、涵養等綜合素質的各種行為的總和;而狹義的修養特指一個人在道德水準、性格和心理素質方面表現出來的某些良好的道德行為。其實,在很多人身上是既有修養又沒有修養,既有某些方面的修養又缺乏另一些方面的修養,正如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樣,也沒有具備完全修養的個人。

教養、修養和涵養有什麼關系呢?

首先,三者是有區別的:第一,行為不同。教養主要的指個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通過教育而養成的某些道德的、文明的或規范的精神或物質行為;涵養主要是指一個人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某種情緒的精神行為;而修養則是表現出一個人具有某些綜合素質的各種行為。第二,側重點不同。教養和修養既有精神的行為又有物質的行為,而涵養比較偏重於精神的行為。第三,表現不同。教養和涵養更多地表現為一個人的外在方面;而修養更多地表現著一個人的內在方面。第四,內容不同。教養比較多地同個人身上的道德水準、文明舉止相聯系;涵養更多地是同個人的心理素質、各種情緒相聯系;而修養則同個人身上的所有綜合素質相聯系。第五,不能互相取代。一個有教養的人不一定有涵養或修養,反之,獲得某些涵養或修養的人也不一定有教養。教養、涵養和修養有互相交叉的情況,但三者不能相互取代。但是,一般說來,在相互交叉的過程中,修養應該包含著某些教養和涵養,而教養和涵養是修養的某些方面或外在表現。

其次,三者又是有聯系的:第一,三者都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沒有實踐作基礎是既不可能有教養,又不可能有涵養或修養的;第二,三者都是通過理性獲得的,它們都是在理性支配下的一些行為,如果沒有理性或理性喪失這些行為也將不復存在;第三,三者都包含瞭培養、養成、生養、訓練或修煉等,即三者的獲得都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聯系,沒有人的或意識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既得不到教養也得不到涵養或修養的;第四,三者都同某些健康的心理素質相聯系,它們都是人們健康的合理的心理素質的表現,是這些心理素質反映;第五,三者都是通過一定的行為來表現的,它們隻是在人們進行某種行為時才能顯現出來,一個靜止不動的人或從不發表任何意見的人是很難知道其是否具備某種教養或涵養和修養的。

教養、涵養和修養主要表現為某些心理學或人生哲學概念,各自有自身獨特的內涵,它們是相互區別、不能互相取代的;同時,它們又有著密切的聯系,甚至具有某些交叉的關系,它們之間的聯系也是比較明顯的。一個有著高度教養或涵養的人,很難說他沒有修養;同樣,一個有高度修養的人,又怎麼可能沒有教養或涵養呢?然而,這種背離的現象又是確實存在的,其統一性或許主要是通過道德層面表現出來,離開瞭道德層面這種背離的情況又是可以理解的。

總之,盡管教養、涵養、修養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都表現著個人身上一些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品質或心理素質,甚至表現著一個人比較文明的道德的符合社會要求的規范行為,這些行為是值得人們去效法和修煉的,人們將在這種修煉中走向自身的完善化,走向完人。傳統的儒傢思想史或許也是這種修煉的歷史,這種歷史至今還在傳承者、發展著,人類由此進步著。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