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之學,心學也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是北宋大傢張載的名言。雖然隻有短短20多字,卻直截瞭當,通俗易懂,讀書人多半都對它如數傢珍。

其中,聖學被稱為絕學,並非是指聖賢的經典失傳瞭,而是聖賢的精神沒有被繼承下來。

那麼,什麼是聖人之學,什麼是聖賢精神?

今天,我們通過陽明先生的一篇《象山文集序》來一探究竟。

孔孟之後,儒傢的另一個巔峰就出現在宋明時期。

宋明時期,出現瞭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分別代表瞭對於孔孟之學的不同傳承。其中,陸王心學便是由陸九淵(陸象山)開創,後由王陽明繼承發展。

陸九淵,今江西金溪縣人,南宋哲學傢,因講學於象山學院,被稱為“象山先生”。

如果說,象山先生是心學的開山之祖,那麼陽明先生則是心學的集大成者。

陽明先生

陸象山在南宋就已經提出瞭他的心學理論。他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六經皆我註腳”。他認為,所有經典都是為自己的心做註解。

陽明先生通過龍場悟道,以自己的人生體驗和生命經歷,來註解孔孟之道。所以,陽明心學也被稱之為“孔門正法眼藏”。陽明先生首提“致良知”於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這一年,在撫州知府李茂元刊刻《象山文集》之際,應邀作序,寫下《象山文集序》。這篇經典文章,之於心學,可謂正本清源。

在本篇文章中,陽明先生提綱挈領地闡明瞭聖學之本和心學之源,並對“王道”與“霸道”做出瞭明確區分。

【22.1】聖人之學,心學也。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心學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謂也;“道心精一”之謂“仁”,所謂“中”也。

第一句話,陽明先生便開宗明義:“聖人之學,心學也”。

追根溯源,上古時代,堯舜禹三位聖賢口口相授的便是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儒傢思想,即從心學開始。這也是聖人治理天下能夠“簡且易哉”的秘訣。這十六字訣就是儒傢思想的源頭。

今天我們學習陽明先生的心學,就是直承孔孟法藏,直接在最根本的地方上學。因為中華文化的精妙絕倫之處就是在探究心的奧妙。

十六字心法的意思是:人心高而險,道心幽而妙,用心精純無雜、專心不二,誠心敬意篤行中和之道。

人心之中常有“小我”,而小我伴隨著不明和貪欲,故時常處於危險之中。

道心是“大我”的展現,大我總能走在中道上,中道是一種微妙的平衡,過猶不及,唯有純粹至極,才能行在中道上。

“惟精惟一”,指的是我們心中擁有光明,隻是被不明和私欲所遮蔽,因而需要研磨的方式把那些雜質去掉,這個過程就是“惟精”的過程。通過研磨、打掃內心的污垢與灰塵,恢復純粹與清凈,這就叫“精一之功”。

什麼是“中”呢?,陽明先生認為,“中”即是道心。儒傢思想的核心就是“仁”,要走進天下民眾之中,以仁愛之心親民、愛民,將“仁”字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所謂“中道”,即是展現仁義。

治理天下,治理企業,其實就是治理人心,就是化育人心。人心都治理好瞭,世界還能不和平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一個人能喚醒良知,就能“允執厥中”,就能“發而皆中節”,就能夠化育天下。

【22.2】孔孟之學,惟務“求仁”,蓋“精一”之傳也。而當時之弊,固已有外求之者,故子貢致疑於多學而識,而以博施濟眾為仁。夫子告之以“一貫”,而教以“能近取譬”,蓋使之求諸其心也。迨於孟氏之時,墨氏之言仁至於摩頂放踵,而告子之徒又有“仁內義外”之說,心學大壞。孟子辟“義外”之說,而曰:“仁,人心也。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曰:“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擁有仁愛,“一”以貫之,就是聖賢之道,就是孔孟之道的傳承。大道至簡,然而,今天很多時候人們都把“仁”理解小瞭,於是對中華文化有瞭很多的困惑和誤解。

有人疑問,用“仁義禮智信”管理企業行得通嗎?會不會讓團隊喪失狼性,進而喪失市場競爭力呢?

其實,“仁”並非是簡單的“善”。仁者無敵,慈故能勇。魯迅先生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些為民請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他們擁有的就是至誠的仁愛,雖千萬人,吾往矣,迸發出的力量可謂勢如破竹,勢不可擋!

“而當時之弊,固已有外求之者,故子貢致疑於多學而識,而以博施濟眾為仁”,當時很多學者的弊病是向外求,追求博學多識,而子貢將廣泛施舍周濟眾人定義為仁。然而,以上這些都是心外求“仁”。

“夫子告之以‘一貫’,而教以‘能近取譬’,蓋使之求諸其心也。”孔子端本澄源,告戒子貢,仁民愛物的事業,是從涵養自己的心開始。後來,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曰:“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同樣,今天一些企業經營者沉浸商業活動中,認為聖人隻是不斷去掉自己的私欲,而經營企業還得要有專業知識。於是,忽視瞭在心上下功夫。

學習心學之後, 一位企業傢寫下瞭這樣一段話:“我曾經向外求術,要求自己每周讀兩本商業類書籍,每天不斷思考創新。結果,為瞭創新而創新,創新成瞭無源之水,內心也沒有瞭力量。現在,當我重新回到心上,明心凈心,修煉自己的品格,心中裝著客戶,一切以利益老百姓為目的,我的內心充滿瞭力量,創新也有瞭源泉。結果,業績同期增長瞭四倍。”

“求仁”是向內求,是致良知,是建設心靈品質,是開發內心本有的仁愛、智慧、胸懷、能量等心中寶藏。若是向外“求善”,善若不依道或者是小善,還會招致禍患。一份沒有智慧的仁愛,其實是一份“偽”。

心是人生事事物物的源泉之源泉,“仁”,務必回到自己的心上!

【22.3】蓋王道息而伯術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濟其私,而以欺於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無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謂“天理”者乎?自是而後,析“心”與“理”而為二,而“精一”之學亡。世儒之支離,外索於刑名器數之末,以求明其所謂“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無假於外也。

“伯術”就是“霸術”。假借仁義的名號,做著自私自利的事情,叫霸術。

陽明先生多次提到,“一則誠、二則偽”。王道才是我們要追求的,這個王道就是以一顆仁愛之心來治理天下,是一顆真正仁愛的心。而“霸術”則是把仁心丟掉以後,用一些所謂的 “義”“智”“信”來表達,但是少瞭一個“誠”字,少瞭“誠”就是“偽”,隻是用那些 “霸術”來濟其私。這就是陽明先生當時所處的那個時代——王道熄、霸術昌,天下熙熙攘攘,社會上的人心無良,致使天下大亂。所以,“霸術”是不能長久的。

今天,我們常說,以人為本是目的,而非手段。

真正行王道之人,心為民,行也為民,匍匐在地,將民眾高高托起,所以“民莫不信”。而行霸道之人,則是借“博施濟眾”來收買人心,名義上“志於道德”,不過是為瞭滿足私欲的功利之徒,是欺人,更是自欺。今天,我們可以捫心自問,自己是真的、真的對員工好嗎?我們是真的、真的愛自己的客戶嗎?

沒有那顆真誠的心,行出來的“仁愛”就變成瞭一份偽,哪裡有大道,哪裡有天理呢?

孔孟心法,“其學之必求諸心,則一而已”,這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天理與良知合一”。陽明先生談到的“吾心即物理”,意思就是“天理即良知,良知即天理”。

【22.5】夫是非同異,每起於人持勝心、便舊習而是己見。故勝心、舊習之為患,賢者不免焉。

這一節裡,陽明先生談到學習聖賢之學的人務必要去勝心。“人持勝心”,便會爭強好勝,執著於自己的見解,便會對聖人之學不斷提出異議,哪怕一些賢者也在所難免。如果抱著傲慢之心,學者們各抒己見、標新立異、爭奇鬥艷,看似是思想上的繁榮,實際上終將造成各種思想混亂。

所以《道德經》講,“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如果一個人抱著自己現有的認知不放,就無法讀懂聖賢的內心世界,更無法開發自己內心的能量和智慧。相信聖賢的境界高於我們,我們就願意放下自己固有的所見所聞,以聖賢思想為參照,建立大我的坐標系

【22.6】 糠粃精鑿之美惡,入口而知之矣。

美味的蛋糕,隻有品嘗後才知道它的美味。

有一位企業傢說:“讀瞭這篇文章,我體會到,學習聖賢不是為瞭人生做加法,恰恰是做減法,將狹隘、愚昧、懶惰等負能量從內心剔除,重拾良善之心,讓人生充滿正能量”。

聖人之學,心學也。

心是文化的核心密碼。回到心上來,明心凈心,惟精惟一,聖人之道,可學而至!

https://apph5-pay.siheyun.cn/zz/weixin (二維碼自動識別)

「百日成長計劃」系列介紹

① 許多人,一直在學習,但很少有成長。原因為何,出路何在?

② 一顆種子,何以長成參天大樹,且碩果累累,又年復一年?

③ 陪伴式學習與成長

④ 「百日成長計劃」第一課,你聽瞭嗎?

⑤ “又一個田彩雲醒來瞭!”

https://shop16285677.m.youzan.com/wscgoods/detail/35vg8uwydsvsl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公眾號轉載請在下方留言ID,不要擅自修改)(轉載務必註明文章來源“致良知四合院”)責編 | 顧文平 審校 | 付傢 朗讀 | 鄧涵菲 圖片 | 白喆 亢海鵬 音頻後期 | 黃靖凱 排版 | 曾詩暘 聖人之學,心學也!

閱讀原文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