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藝圃

藝圃位於閶門內天庫前文衙弄5號。始建於明代,為袁祖庚所築,初名“醉穎堂”。當時“地廣十畝,屋宇絕少,荒煙廢沼,疏柳雜木”。後崇禎年間歸文震孟,有世綸堂、青瑤嶼、生雲墅、石經堂、五獅峰諸勝,改名“藥圃”。文卒後,園漸廢。清初歸薑埰所有,改為“敬亭山房”,其子薑實節更名“藝圃”。畫傢王翬有《藝圃圖》傳世。此後,園主屢易。道光初年為吳氏所得,曾予修葺。道光十九年(1839)歸綢業同人,改名“七襄公所”,增建“思敬堂”。池內千瓣重臺白蓮為蘇城蓮花之冠。20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日戰爭時期,一度為日偽占用,亭榭坍圮,蓮花憔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青樹中學借用。1950年市工商聯第五辦事處設此,1956年蘇昆劇團入駐,1959年起由越劇團、滬劇團、桃花塢木刻年畫社、民間工藝社相繼使用。“文化大革命”中,藝圃破壞嚴重,山石坍塌,水池半湮,蓮花絕種。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市政府投資50萬元整修,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蘇州古典園林中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滄浪亭、獅子林、耦園、藝圃和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藝圃總面積3800平方米,大門東向,門廳為明代建築格局,進門廳經曲折修長的巷道至二門,門上懸“藝圃”兩字匾額。由二門北行進入住宅前廳世綸堂,堂西有邊廊入園,在空間上造成與園景的對比,表現江南園林建築的特色。

園中主要建築博雅堂,又稱念祖堂,面闊五間,硬山造,木結構為明代遺物。庭柱懸抱柱對兩副,屏門掛著名書畫傢的中堂、對聯、立軸,陳設典雅。南院疊湖石花壇,植花木。

院南臨池建水閣,面闊五間,內懸“延光閣”匾額。閣挑出水面之上,是蘇州古典園林最大的水閣建築。此處為主要賞景點,隔水南望,盡收園內山水之美。閣東西兩側連以廂房,東廂名“暘谷書堂”,西廂名“思敬居”。

由暘谷書堂折南至方亭,懸“乳魚亭”匾額。此亭系明代遺物,略突出於池中,使池水於亭東南匯為一泓小灣,上架微拱的石板橋,名“乳魚橋”。亭東南有思嗜軒。過橋至山下,一路南行入山洞而盤旋登山,至園內最高點朝爽亭。亭在古木綠蔭下,呈六角形,亭柱懸竹對兩副,一副為:“漫步沐朝陽,滿園春光堪入畫;登臨迎爽氣,一池秋水總宜詩。”另一副為:“山黛層巒登朝爽,水流瀉月品荷香。”登亭可俯覽全園景色。

另一路沿池南絕壁西行,經青瑤嶼至池西南的曲橋“渡香”,人行其上,如凌波踏水。橋西南通圓洞門內小園,自成一區,內鑿小池,池名“浴鷗”。池水與大池相通,池畔散置峰石、花木,環境僻靜。浴鷗池西有建築一組,平面呈凹字形,中有小庭,疊湖石花臺。庭南北建對照廳,南名南齋,北稱香草居。藝圃總體基本保持明代宅園格局。

文字來自《金閶區志》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