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五省區,一文就夠瞭!|毅老讀書

為使廣大讀者更深刻地認識和瞭解我們偉大祖國的壯美山川和人文歷史、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小編按照地理區域及行政區劃的順序,陸續推出各省區市的人文地圖。相信,你會對這片土地愛得更加深沉!

陜西省簡稱“陜”或“秦”,總面積約21萬平方公裡,轄10個地級市,省會西安。陜西地處我國內陸腹地,黃河中遊,是中華文明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秦、漢、唐等10多個政權或朝代於此建都。陜北延安是中國現代革命聖地。境內擁有西嶽華山、黃河壺口瀑佈、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與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等風景名勝。

甘肅,簡稱“甘”或“隴”,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東通陜西,西達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寧夏、內蒙古,西北端與蒙古國接壤。總面積42.58萬平方千米。轄14個市(州),省會蘭州市。截至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2490.02萬人。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遊,東接陜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肅是中華文明和中醫藥學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河嶽根源、羲軒桑梓”。甘肅歷史悠久、山川錦繡、物產豐富、民俗奇特。河西走廊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和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擁有世界遺產嘉峪關長城、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玉門關等中外聞名的風景名勝。

青海省位於祖國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因境內有國內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簡稱“青”。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故被稱為“江河源頭”,又稱“三江源”,素有“中華水塔”之美譽。青海省總面積72.23萬平方公裡,北部和東部同甘肅省相接,西北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部和西南部與西藏自治區毗連,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青海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轄2個地級市6個自治州,省會西寧。全省共有常住人口約592萬人。

青海省是我國重要牧區之一,世界上鹽湖最集中的地區。境內有聞名遐邇的柴達木盆地,被譽為“聚寶盆”。青海地大物博、山川壯美、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文化多姿多彩,擁有三江源、可可西裡、茶卡鹽湖等風景名勝。李白的詩句:“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裡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正是青海山河的生動寫照。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地處黃河上遊,面積6.64萬平方公裡,人口725萬,轄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首府銀川。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

巍巍賀蘭山、綿亙西北,紅色六盤山、雄踞南陲,滔滔黃河水、九曲迂回,孕育瞭美麗富饒的寧夏平原,造就瞭稻香魚肥、瓜果飄香的“塞上江南”。

寧夏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發祥地之一。早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瞭西夏王朝。自元代始,這裡成為中國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歷史,雄渾的大漠風光,構成瞭多姿多彩的旅遊資源,賀蘭山、沙坡頭、西夏王陵、水洞溝等景觀聞名中外。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各民族遷徙融合的走廊,素有“瓜果之鄉”“歌舞之鄉”的美譽。新疆具有“三山夾兩盆”的地貌特征,自然景觀奇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豐富,民族風情濃鬱。境內自然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雄奇壯美的天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古絲綢之路上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克孜爾千佛洞等人文勝跡享譽中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地處中國西北,位於亞歐大陸腹地,面積166.49萬平方公裡,約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國內與西藏、青海、甘肅相鄰,周邊與蒙古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個國傢接壤;陸地邊境線長5700多公裡,約占全國陸地邊境線的四分之一,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交界鄰國最多、陸地邊境線最長的省級行政區。

新疆古稱“西域”,意為中國的西部疆域,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西漢政權與西域各城郭建立瞭聯系。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今輪臺縣境內)設立西域都護府,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設省,並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新疆”。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開創瞭新疆歷史發展的新紀元。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設在烏魯木齊市。

新疆地貌可以概括為“三山夾兩盆”:北面是阿爾泰山,南面是昆侖山,天山橫亙中部,把新疆分為南北兩部分,習慣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位於南疆的塔裡木盆地面積約53萬平方公裡,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塔裡木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瑪幹沙漠,面積約33萬平方公裡,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貫穿塔裡木盆地的塔裡木河全長約2486公裡,是中國最長的內陸河。位於北疆的準噶爾盆地面積約38萬平方公裡,是中國第二大盆地。在天山的東部和西部,還有被稱為“火洲”的吐魯番盆地和被譽為“塞外江南”的伊犁谷地。位於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低於海平面154.31米,是中國陸地最低點。新疆湖泊面積約5500平方公裡,其中博斯騰湖面積約1000平方公裡,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

截至2021年末,全區常住人口2589萬人。新疆現有14個地(州、市),包括5個自治州、5個地區和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吐魯番、哈密4個地級市。境內自然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雄奇壯美的天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古絲綢之路上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克孜爾千佛洞等人文勝跡享譽中外。此外,著名景區還有天山天池、喀納斯湖、葡萄溝、可可托海、天山大峽谷等。

(本文圖片來自“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與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共同推出的《每日人文地圖》,本文文字整理自各行政區劃官網)

《地圖榮耀》

推薦理由:一本書瞭解地圖影響、改變世界的關鍵時刻

《地圖榮耀》精選中外歷史上地圖發展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地圖影響、改變世界的時刻的歷史事件進行敘述,書中近60幅古今中外珍稀古地圖、100餘幅圖片重現瞭古老地圖背後的故事。通過兩相對比,透過講述與地圖演變相關的傳奇歷史故事,客觀展現同時期中外地圖的發展狀況、當時歷史的本來面目,堪稱一部古今中外地圖發展簡史。

書中所涉地圖遍及天文、地理、海洋、航海、軍事等領域,地圖所跨年代從五六千年前延續至今天,這是一部以古今中外地圖文化和歷史地理為軸心的散文、隨筆、研究筆記。作者以權威文獻和考古資料為依托,將所聞所見、所學所思展現在對地圖,尤其是古地圖感興趣的讀者面前。讓我們沿著歷史的軌跡按圖索驥,歷數那些屬於地圖的榮耀。原來,“地圖是有靈魂的。”

《地圖生死劫:天命王權》

推薦理由:以地圖的經緯勾勒中國史,借歷史的脈絡再現地圖史,以地圖視角重寫中國史

《地圖生死劫:天命王權》從地圖角度,以地圖視角,以地圖的產生發展歷程為線索,通過書寫中國歷代王朝的帝王將相群像來立體呈現從大禹建立夏朝,一直到清宣統帝遜位的中國史。通讀該書,不僅能在回眸歷史的輪回中全面瞭解中國地圖飽經風霜的傳承史,而且也能以地圖的名義深刻感悟跌宕起伏、生機盎然的中國史。尤其通過地圖一生一劫,王朝一興一衰,讓讀者漫步書中,猶如置身鮮活的歷史場景中,踏上一段奇幻的地圖歷史旅程。

《活在大運河:大運河如何影響老百姓的生活》

推薦理由:觸摸古代運河人的生活脈搏,感受當代運河人的生活方式,一本權威的大運河吃穿住行、遊購娛學攻略

你瞭解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嗎?你知道大運河對百姓生活的影響嗎?《活在大運河》為你解疑釋惑。這本書從大運河與服裝、飲食、居住、交通、教育、農業、手工業、商業、文學藝術、民俗、宗教信仰和旅遊等諸多領域,多視角敘述瞭大運河文化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全方位展示瞭大運河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

該書從衣食住行、士農工商、文旅信禮等方面將大運河對百姓生活的影響娓娓道來。你可以跟著作者自由穿梭在大運河的歷史與現實中,觸摸古代運河人的生活脈搏,感受當代運河人的生活方式;你可以跟著作者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吃穿住行、遊購娛學,玩得痛快,活得精彩。

《運河王朝:從東周到明清》

推薦理由:大運河是歷代王朝的命脈。中國運河史,就是一部中國的王朝史。

中國運河史就是一部中華帝國史。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長度最長、沿用時間最久,發揮作用最突出的一條運河。如此宏偉壯闊的一項工程,充分體現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才智。大運河在維護和鞏固中華多民族國傢的統一,發展運河區域甚至全國的經濟,推動中國南北以及中國和國外的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發揮瞭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書主要介紹從東周到清代,大運河是如何影響中華帝國運行的。

《地圖:誰主沉浮?》

推薦理由:通過講述古地圖在歷史進程中的參與和見證,詳盡地介紹瞭中國古地圖的前世今生

我用地圖踏遍萬裡河山,我要地圖裡中央之國是大明,我用地圖大興土木開盛世……想認識這些主角嗎?想知道他們與地圖的淵源嗎?《地圖:誰主沉浮?》為你講述這輿圖春秋!全書從史前傳說的伏羲時期開始,到中華民國結束,采用章回體形式,每一章節精選一個王朝時代與地圖相關的核心人物和重大事件,通過人物和事件構成的歷史情景再現,從不同側面闡述中國古地圖的發展演變史。

《中國古都城地圖》

推薦理由:左圖右史,速讀大中國古都城址演變圖,盡覽五千年中華都城變遷史

本書通俗易懂地介紹瞭中國從三皇五帝到中華民國各歷史時期主要政權的定都、遷都情況和歷朝歷代選擇古都城的歷史、地理原因,以及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境內建都情況,並配附歷代都城簡圖、遷都情況簡圖、行政區劃建都情況簡圖、古都城圖等,普及古都城知識,張揚中國古都文化。使讀者既能瞭解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建都情況,也可以瞭解中國版圖上各個地方的古都歷史。

《乾隆三部曲·乾隆十三年》《乾隆三部曲·馬上朝廷》《乾隆三部曲·乾隆晚景》

推薦理由:深刻闡釋乾隆朝政治演變之軌跡,勘破乾隆帝六十年執政心路歷程,全面建構十八世紀中國開始現代化嘗試之理論

18世紀的清廷如何感受現代問題(如人口問題),提出跨時代意義的發展政策(與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改革一脈相承),做出歐洲式的“現代反應”(如加強政府權力);乾隆帝欲“回復三代”,做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都是《乾隆十三年》這本書的重要內容。作者從後宮到朝廷,從財政到經濟,從政治到戰爭,為大傢重繪瞭乾隆皇帝的本來面目。在這本書中,高王凌教授對乾隆朝的歷史作瞭一個剖面分析,從經濟、政治、文化三重維度加以界說。讓我們看到一個舊帝國試圖摸索自己的現代化(近代化)道路的一次重要嘗試及其急轉直下以致功敗垂成的過程。

十八世紀在中國與世界之間存在著若幹共時現象,比如人口的增加(這也不是純粹的社會現象)和政府的加強。其實還有民族國傢的建設,比如繪制疆域地圖,中國就一點兒都不落後。在《馬上朝廷》這本書中,伴隨文字獄的乾隆帝六次南巡之路,再現清廷“馬上治國”的特征,向今人呈現瞭乾隆時代中國社會面面觀。這本書以乾隆帝南巡為中心,把很多歷史事件都串聯瞭起來,如“文字獄”“四大案”等,作者像講故事一樣,把乾隆朝中期的歷史娓娓道來……

從《乾隆晚景》中可以看到,作者梳理出的清帝國各項數據指標都在惡化,在表面繁華的背後,已埋下瞭衰亡的伏筆!乾隆晚年成為乾隆朝統治最為失敗、最令人詬病的一段,這本書似是在為乾隆帝做一點辯護:他之所以失敗,是因政事廢弛?或因官吏貪腐?或因和珅一人作祟?還是因為缺乏眼光,以致失去瞭一個可能的機會(如在國際貿易上)……其實,要想對當時客觀形勢做出交代已不容易,更難的是寫出當事人的主觀心態,既寫出乾隆朝的歷史,也寫出乾隆帝的心路歷程。

十八世紀的中國已經在現代化,盡管其中有著巨大的曲折,但通過《乾隆三部曲》我們可以看到,她與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已然連接起來,不遑多讓。她遂成為一個完整的歷史。這是高王凌先生《乾隆三部曲》對我們的最大貢獻。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