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我國多層次大宗商品市場體系 地方大宗商品交易所是重要一環!

中創場外商品市場管理研究院秘書長王在偉強調:建立我國多層次大宗商品市場體系,地方大宗商品交易所是重要一環!

01

現貨交易是核心

相比海外更為成熟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國內市場的發展路徑有所不同:海外市場“先發展,後監管”,整個過程是自下而上的,順應市場需求,按照現貨—場外—期貨—場外的順序。當遠期合約的需求逐步擴張,針對場外合約中的潛在風險,推出瞭期貨合約。而隨著期貨市場不斷發展,標準化的合約不再能滿足多樣的市場需求時,場外商品市場在期貨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進化。而國內的大宗商品市場發展則是按照現貨—期貨—場外的順序建立,整體來說是自上而下的。但不論是哪一條發展路徑,大宗商品的核心都在於現貨。

大宗商品交易體系由於現貨市場具備瞭商品屬性,隨著衍生品的出現又獲得瞭金融的屬性,金融服務於實體,衍生品服務於現貨交易,因此說現貨市場才是多層次大宗商品市場的核心。而脫離瞭現貨市場,衍生品的交易就隻是一種零和的投機行為,金融脫實向虛之下,也無益於經濟體的發展。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事件就是典型的衍生品市場脫離現貨的案例:其對外宣稱自己是一個巨大的稀有金屬交易平臺,以極高的利息鼓動投資者向平臺上的“買傢”借款,但實際上該平臺並沒有實際的交易,所謂的“買傢”也是憑空捏造,利息款的資金來源於新的被欺騙的投資者,因此是一個典型的龐氏騙局,也反映瞭當時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02

期貨市場是標準化交易的衍生品市場,為現貨市場服務

期貨的主要功能包括價格發現、規避風險等,隨著期貨市場不斷完善發展,期貨合約的功能也陸續被開發出來,在期貨市場的發展上,中外從不同的起點出發,但最終實現的作用也都是為現貨市場提供服務,可謂是殊途同歸。前文提到海外大宗商品市場的發展是市場先行,監管同步或後續跟上。遠期這種初級的場外衍生品出現讓其參與者嘗到瞭衍生品帶來的甜頭,但在規避價格波動的同時,對手方帶來的潛在風險是貿易商們面臨的新問題,因此期貨合約出現瞭。相較於簡單的遠期合同,期貨同樣能夠起到規避價格風險的作用,但其標準化的合約內容能夠省去交易雙方在擬訂合同上所浪費的時間,由於合約是向交易所進行買賣,在交易所的信用背書下,也大大降低瞭對手方風險。

而對於國內來說,在現貨市場的發展過程中,定價機制從計劃經濟到計劃內部政府定價、計劃外部市場定價的“雙軌制”,最終發展為瞭現在的市場定價。但與此同時也引發瞭價格的大幅波動,當時大宗商品的經營企業基本為國有,因此價格波動風險的主要承擔者還在政府,據文獻記載,1979到1986年間國傢為瞭彌補價格波動的價格補貼占據瞭同期財政收入的20%以上。因此出於規避價格風險的目的,政府主導瞭國內期貨市場的發展。

03

場外市場是現貨和期貨之間的有機補充,填補標準化之外的個性化需求

場外衍生品通常包括遠期、掉期等,本質上也屬於衍生品的范疇。既然是衍生品,正如我們前文所說,他們與期貨合約一樣,賦予瞭商品金融屬性,為現貨而服務。對於場外衍生品來說,最需要明晰的是其與場內衍生品的區別。以期貨合約為主的場內衍生品在交易所集中交易,參與者可以是全市場主體,而合約內容是標準化的,在交易所背書之下,大大節省瞭早期場外合約雙方在簽訂過程中的額外成本。而場外衍生品的則通常是一對一交易,非標準化的合約增加瞭監管的難度,卻也擁有瞭更多的自由度,這也是期貨合約所缺失的特征。隨著現貨市場交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貿易商風險管理能力逐步提升,標準、制式化的合約開始不再能滿足現貨市場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場外衍生品市場是理所應當的。

關於場內和場外的區別,場內和場外衍生品市場的本質區別在於交易機制和市場主體的不同。從交易機制而言,場內衍生品市場為集中交易,場外衍生品市場則為非集中交易。集中競價和電子撮合的集中交易方式是場內外市場的區別所在。場外衍生品市場建立在個性化需求基礎上的非標準化條款使合約特征各異且流動性較差,市場難以形成高頻率的連續交易機制,需要借助雙邊磋商、詢價報價等交易方式。從市場主體而言,由於場外衍生品市場具有更大的成交規模、更強的專業性和更高的風險性,因此市場參與主體多為專業性的金融機構和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大型實體企業。

地方大宗商品交易所是怎麼來的?

1998年8月,國務院發佈[1998]27號文《關於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期貨市場的通知》按照清理整頓要求,把原有的地方14傢商品交易所進行撤並,合為上海、大連和鄭州三傢。其中除瞭鄭州商品交易所和大連商品交易所延續原來的領導之外,上海期貨交易所則由當時的上海金屬交易所、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和上海商品交易所合並而來,並將期貨交易所劃歸中國證監會實行集中統一管理。

鑒於當時對期貨市場的認識,清理整頓沒有采取疏導的辦法,而是采取瞭關品種、關市場、停業務、減數量、趕機構、將產業企業和金融機構趕出期貨市場等一系列過於嚴厲的措施,並將清理整頓時期的成果以《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鞏固下來。清理整頓起到瞭規范凈化市場的作用,使期貨市場得以繼續生存,但也留下瞭後遺癥,趕走瞭企業和金融機構,弱化瞭期貨市場同現貨市場、同金融的聯系,隻留下瞭中小散戶,強化瞭期貨市場散戶化特征,加大瞭期貨市場管理和交易成本,這些做法帶來的後遺癥至今深刻影響著我國期貨市場。

長期以來,我國大宗商品市場業態表現為初級的集貿市場與高級的期貨交易所“兩極”鼎立的格局,而在“兩極”之間,廣闊、多樣的商業模式存在著不同程度地缺失。自1998年期貨市場經過清理整頓之後,把眾多現貨企業和金融機構趕出瞭期貨市場,因此這些市場主體又在全國各地以“中遠期交易”的名義成立瞭諸多的地方大宗商品交易所,交易品種涵蓋能源、金屬、農產品和化工產品等主要大宗商品種類。在“2023中國大宗商品交易場所發展與風控大會”上,中創場外商品市場管理研究院公佈的行業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對外公開獲批保留的白名單大宗商品交易場所有130傢。其中有79傢平臺的品種是期貨品種,占保留交易場所的60%以上;有64傢平臺積極對外展業,占保留交易場所的49%。預計未來全國通過驗收保留的地方大宗商品交易場所總量在200傢左右。

地方大宗商品交易所的發展定位

作為場外市場范疇的地方大宗商品交易所為期貨市場起到瞭“三培”作用:培育瞭品種、培育瞭市場、培育瞭投資者。同時,地方大宗商品交易所不僅是一個交易場所,也是一個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是信息流匯聚、整合與發佈的場所。它把眾多影響某個品種供給和需求的因素匯聚在市場交易中心,並通過公平競爭的方式把這些影響因素轉化為比較統一權威的價格,為市場參與各方提供相應價格信息,指導其買賣行為。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在交易環節相對分離,在交割環節再次得到有機統一。市場根據交易商品區域分佈,設有委托的定點倉庫和合作的物流企業,為客戶實物交收提供服務,逐步實現網上交易、就近交收。因此,地方大宗商品交易所采用網上交易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瞭場外OTC市場的角色,在提升現貨市場的交易效率與交易質量的同時,彌補瞭場內期貨市場與場外現貨市場難以實際對接的缺陷。

在整個商品市場金字塔體系中,現貨市場是金字塔根基;期貨市場誕生在發達的現貨與場外市場基礎上,是市場的高級組織形式;地方大宗商品交易所又是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整個金字塔體系的塔身部分。通過現代物流與電子交易平臺的搭建,地方大宗商品交易所成為連接期貨與現貨市場的一座承上啟下的橋梁,多層次的商品市場體系的金字塔架構逐漸明朗。

總之,要想理順大宗商品流通秩序,必須建立多層次商品市場體系。這需要具備系統觀念,大處著眼進行戰略規劃。多層次商品市場體系的建立可以實現期貨與現貨對接,場內與場外對接,線上與線下對接,境內與境外對接,這是提升我國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定價力的基礎和條件,也是打通我國大宗商品流通最後一公裡的必由之路。

文字來源|中創場外商品市場管理研究院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