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思維導圖-氨基糖苷類

  • 氨基苷類
    • 由氨基糖與氨基環醇通過氧橋連接而成的苷類抗生素
    • 天然:鏈黴素,慶大黴素;半合成:阿米卡星等
    • 屬於靜止期殺菌藥
  • 作用特點
    • 對各種需氧G-桿菌包括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桿菌、變形桿菌、克雷伯菌屬、腸桿菌屬、志賀菌屬和枸櫞酸桿菌具有強大的抗菌活性;對沙門菌屬、沙雷菌屬、產堿桿菌屬、不動桿菌和嗜血桿菌屬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對淋病奈瑟菌、腦膜炎奈瑟菌等G-球菌作用較差;對多數G+作用差,但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等對產酶和不產酶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敏感
    • 殺菌作用呈濃度依賴性,僅對需氧G-桿菌作用強
    • 極性強,脂溶性差,胃腸道難吸收,註射後主要以原型進尿排出
    • 安全范圍窄,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 堿性條件下活性增強,最佳Ph7.3-7.4,pH大於8.4則活性降低
    • 具有初次接觸和明顯的抗生素後效應
  • 作用機制
    • 阻礙細菌蛋白質的合成(作用靶點:30S亞基)
    • 通過離子的吸附作用,造成細胞膜缺損
    •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以上作用機制的各步驟均為耗能過程,在缺氧環境下,這些過程不能進行,氨基糖苷類藥物即不能發揮作用。因此,厭氧環境降低氨基糖苷類藥物的作用。
    • 氨基糖苷類與beta-內酰胺類合用常呈協同作用。後者破壞細菌細胞壁,使氨基糖苷類藥物易於進入菌體,到達核糖體的作用靶位。(二者不能混於同一容器。先用beta-內酰胺類,再用氨基糖苷類)
  • 耐藥機制
    • 產生鈍化酶(乙酰化酶、腺苷化酶或磷酸化酶;不同細菌含有不同亞型表現為該藥的交叉耐藥性各不同)
    • 膜通透性的改變(膜孔蛋白結構和數量的改變—影響進入外膜;氧依賴主動轉運系統的改變—影響進入胞膜)
    • 靶位的修飾(核糖體30S亞基S12蛋白發生氨基酸突變,使其與抗生素親和力下降)
  • 體內過程
    • 血漿蛋白結合率低,主要分佈於細胞外液,在腎皮層和內耳內、外淋巴液有高度聚集(腎毒性和耳毒性),不易透過血腦屏障(感染除外),可透過胎盤屏障
  • 臨床用途
    • 主要用於敏感需氧G-桿菌所致的全身感染;雖然近年來頭孢菌素和奎諾酮類藥物在臨床上應用日益廣泛,但由於氨基糖苷類對銅綠假單胞菌、肺炎桿菌、大腸桿菌等常見革蘭陰性桿菌的PAE(抗生素後效應)較長,所以,仍然被用於治療需氧G-桿菌所致的嚴重感染,如腦膜炎、呼吸道、泌尿道、皮膚軟組織、胃腸道、燒傷、創傷及骨關節感染等;對於敗血癥、肺炎、腦膜炎等革蘭陰性桿菌引起的嚴重感染,單獨應用氨基糖苷類治療時可能療效不佳,此時需聯合應用其他對革蘭陰性桿菌具有強大抗菌活性的抗菌藥,如廣譜半合成青黴素、第三代頭孢菌素及此諾酮類等
  • 不良反應
    • 所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相似,變態反應較為少見,約1%-3%,表現為皮疹、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最重要的毒性反應是耳毒性、腎臟毒性和神經肌肉接頭阻斷作用;毒性的發生與劑量、療程密切相關,隨藥物種類不同而異。有些在停藥後,出現永久性毒害作用
    • 耳蝸聽神經損傷表現為耳鳴、聽力減退和永久性耳聾,其發生率依次為新黴素>卡那黴素>阿米卡星>慶大黴素>妥佈黴素>鏈黴素
    • 各種氨基糖苷類藥物的腎毒性取決於其在腎皮質中的聚積量和其對腎小管的損傷能力,其發生率依次為新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妥佈黴素>奈替米星>鏈黴素
    • 不同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引起神經肌肉麻痹的嚴重程度順序依次為新黴素>鏈黴素>阿米卡星或卡那黴素>慶大黴素>妥佈黴素
  • 常用氨基糖苷類
    • 鏈黴素
      • 首選用於治療土拉病和鼠疫(和四環素合用);對結核桿菌初治;合用青黴素治療溶血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和腸球菌引起的心內膜炎
    • 慶大黴素
      • 治療G-桿菌(包括銅綠假單胞桿菌)的主要藥物,對耐藥金葡菌有效;可用於敏感菌所致的新生兒敗血癥、菌血癥、腦膜炎、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骨關節感染等全身感染;局部用於皮膚粘膜表面感染和耳鼻喉感染;口服用於敏感菌引起的胃腸道感染及術前清潔腸道
    • 卡那黴素
      • 用於結核病
    • 阿米卡星
      • 抗菌譜最廣
赞(0)